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以人為本和諧生態觀的科學性分析
以人為本和諧生態觀的科學性分析
>2024-04-14 09:00:00



引 言

生態環境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探討旨在解決生態危機的以人為本和諧生態觀,挖掘、整理其內涵,分析其在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方面的必然性、可能性,彰顯其時代價值,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1 以人為本和諧生態觀的提出

2007 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2012 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更加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仨殬淞⒆鹬刈匀?、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F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都一致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經歷過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以及現在正處于的工業文明之后的更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是人類向更高層次文明發展的必經之路。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即要求把人本身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作為我們這個社會發展的目的,要以是否有利于人作為社會發展方向對錯的評判標準。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實現生態文明,也是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既定方向。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方面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另一方面要求必須保護自然、建設生態文明,其實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觀,在人類社會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在生態自然界堅持以“人—自然”整體為本,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使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一起向更高級的文明形態邁進!

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觀,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以及中華民族整體智慧的結晶。我們對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是以人為本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它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向度:

其一,在人類社會領域范圍內,要樹立堅定的以人為本思想,在人類社會的各項活動或工作中都以人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尊敬人、肯定人、弘揚人性,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建設更美好社會、為向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躍進而努力奮斗。在人類社會里,人類除了不能給自身定價外,是一切其他事物的定價者,是一切其他事物的價值尺度,是有價者之所以有價的原因,也是無價者之所以無價的原因。其二,在與人類社會相對的自然生態環境領域,要樹立堅定的生態環保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榮、共同發展,以“人—自然”這個整體為本。在涉及自然生態環境的一切活動或工作中,都要以有利于維護“人—自然”這個整體的共同繁榮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積極發揮人的理性和能動性,使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向著更加穩定、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繁榮的方向邁進。我們要努力使人類文明持續穩步向更高級層次發展,也要努力使地球生態環境向著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方向演進,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觀的目的。

這個地球上,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與發展,就不可避免地大致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類社會,另一個則是亙古就有的自然界。當然,人類社會是從自然界自然而然產生的,是大自然自身演化的結果,從本質上看也是屬于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部分。但是,人類無疑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種,能夠反思和認識構成自我的自然物質及規律,能夠用積累的知識和理性改造周圍環境,構建屬于人類自身的社會。人類社會的形成,與自然界的發生不同的是,它是在人類的勞動下建設起來的,是完全的人化世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做一下相對劃分,把整個地球劃分為人類世界和自然界是有意義的。

2 在社會領域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性

2.1 在社會領域堅持以人為本是對人類優秀歷史文明成果的繼承與發揚

人類社會是一個完全的人化世界,在這里講究以人為本,是必須的;從人類社會的起源與形成過程看,也是不證自明的原本內在要求。同時,以人為本也是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與發揚。無論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有悠久的以人為本的歷史文化傳統,它是人類漫長歷史積淀的瑰寶。早在中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管仲就說過:“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p>

這是“以人為本”最早的出處。人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在人類社會里只有以人為本才是正常的,才能使人類文明興旺發達?!耙匀藶楸尽钡谋?,是與“末”相對,指的是什么最重要,應該以什么為目的,而不是哲學上的“世界本源”的意思。以人為本,當然就是人最重要,人就是目的本身,是一切工作和事情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在人類社會,“以人為本”

一直都與各種非以人為本的思想相較量著存在,例如拜金主義的以錢為本、拜物教的以物為本、拜神主義的以神為本,等等,但在人類歷史上最突出的是與物本主義、神本主義針鋒相對的。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正統主流儒家,其創始人孔子就是一位主張以人為本的偉大人文主義者?!墩撜Z· 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p>

馬棚起火被燒了,人和牲畜都有可能受到傷害,但孔子最關心的是人有沒有受傷,而不問牲畜 \\(馬\\)。要知道,在當時馬很貴,而看護馬的大抵都是些奴隸賤民,在一般王公貴族眼里,馬比人命要值錢得多。

這樣的環境下,孔子的“問人不問馬”,充分體現了其人本主義思想。在人類社會里,人相對于物,永遠都是位于第一位的。儒家的亞圣孟子,則明確指出了人在人類社會中的至尊地位,把如何對待人與物的態度作了總述,《孟子· 盡心上》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p>

在人類社會里,對人對物應該持兩種不同的態度,對人要“親仁”,對物只能是“愛”。何謂“愛”,宋代大儒朱熹作了很恰當的解釋,“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則可,于物則不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就這樣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類高貴于任何其他事物,具有其他事物無可比擬的價值。

西方文化也是同樣主張,在人類社會領域要以人為本,把人本身作為目的,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指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他的這個說法,在人類社會領域是成立的。人類社會是個人化的世界,除了人類自身以外,就是人構建的物質世界。當然,人不能給人定價,因為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天賦價值,人人生而平等。如果我們把人類看作一個整體,那么人確實就是人類社會里所有的“物”的定價者,說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說它沒價值它就沒價值。甚至,這些“物”的價值還與社會里的人對它的欲望成正比,越多的人想要,想要的愿望越強烈,它便越值錢。如果人類社會里,人不存在了,這里所有的物,也就無所謂價值不價值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有人類是世界目的論述,他說:“同樣明顯的是,植物的生長就是為了動物,其他一些動物又是為了人類而生存,馴養動物是為了使用和為了作食品,野生動物,雖非全部,但其絕大部分都是為了作食品以及為人們提供衣物以及各類器具?!?/p>

13 世紀末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是近現代西方文明騰飛的轉折點,學術界普遍認為西方文明經文藝復興的解放,從黑暗的中世紀解脫出來,進而一躍為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在人類歷史上這個翻天覆地的轉折點中,最核心的就是提倡“人文主義”,即主張以人為本,解放人性,以人本位代替中世紀的神本位。我們可以看到,人性被解放后,人的創造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發展,人類文明馬上就日新月異,飛速向前發展。近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也明確指出,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人都不能把人當作工具來使用,“在目的的秩序里,人(以及每一個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決不能為任何人(甚至上帝)單用作手段,若非在這種情形下他自身同時就是目的;于是,我們人格之中的人道對于我們自身必定是神圣的,因為它是道德法則的主體,從而是那些本身乃神圣的東西的主體”。

2.2 在社會領域不堅持以人為本會不利于人類文明發展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在堅持以人為本的時間里,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才能得到發揮,科技、政治、藝術等各個領域才能有飛速進步,人類文明才能向更美好、更高級的形態進化。

西方文明的發展曾經歷大起大落,在中世紀以前,西方文化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主,科技文化繁榮發達,為世界之高峰。但是,自公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被滅,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開始,在這近 1 000 年的時間里歐洲文明都處于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狀態,這便是著名的“黑暗中世紀”。在此期間,歐洲人不但沒有新的創造發明,他們甚至都忘記了自己先輩所創立的先進文化,例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等人閃耀著智慧之光的著作、學說、思想等在他們原來的產生地銷聲匿跡了。幸虧,東方的阿拉伯人曾致力于翻譯和搜集這些經典著作,從而使它們得以阿拉伯語譯本的形式保存了下來。文藝復興時,歐洲人便借助流傳于東方的阿拉伯語譯本,重新找回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希臘和羅馬古典文化。為什么歐洲文明在中世紀會衰落呢?當然,頻繁的戰爭和日耳曼人的入侵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會是主要原因。因為,戰爭并沒有毀滅一切城市文明,亞歷山大城、安提阿城、君士坦丁堡等核心大城市都沒有遭到破壞,而且還維持著有秩序的行政,這些是當時希臘科學繁榮的地方。就是戰爭毀了其他地方,尚存的這些地方的文明也應會很快傳播開去,所以戰爭使歐洲文明倒退的觀點也說不通[9]68–69。主要原因應該是,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神學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居于統治地位,這是一種以神為中心,否定貶低人的價值的意識形態。歐洲進入中世紀后,基督教神學壟斷了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人本主義被神本主義取代?;浇躺駥W宣稱,神是世界的創造者,人的理性應當服從于對上帝的信仰。在基督教神本主義的統治下,中世紀歐洲的科學、文化和藝術處于一片黑暗中,除了一些煩瑣的、服務于神學的經院哲學外,中世紀沒有留給后人更多的遺產[10]。在中世紀,一切以神為中心,人被認為是卑微且帶有原罪的,理想的人就應該是自卑、消極和無所作為的;人的追求就是向上帝贖罪,以求死后升入天堂。在這個以神為中心的社會里,圣經被當作真理,被看作是一切知識的集合,人的一切思想和活動都要服從于基督教信仰,否則就會被當作異教徒遭教會迫害。1327年意大利的阿斯科里(Ascoli)說地球是球形的,被宗教裁判所用火燒死;1611 年有一個主教說虹是水滴反光的結果,被開除教籍,死于獄中,死后尸體還被砍碎。有人甚至因為說事物會變化,過去人們的生活同現在不同,也被割了舌頭并燒死。15 世紀西班牙宗教裁判官托爾奎馬達一人就判了 1 萬多人火刑,平均每天要燒死一個異教徒[9]71–72。在一個人性受到壓抑、思想受到禁錮、人的地位被貶低到一文不值的社會里,人類文明會衰退到讓人難以置信的荒唐地步。就連最有用的醫學也倒退到蠻荒時代的水平,6 世紀下半葉法國格列高利(Sai Gregory,539–594)主教說,敬拜死去的圣徒能治百病,吃神龕上的一撮土能治胃病,舐圣徒墓前的欄桿能治喉痛,任何東西只要放在圣徒墓周圍,就能得到神奇的能力,能治百病,驅百邪。難怪中世紀每年死于天花的就有 150 萬人,人的平均壽命只有 25 歲。

992 年,在羅馬舉行宗教會議時,竟找不到識字的神職人員來做記錄[9]71–72。文藝復興之后,西方的科技文化飛速發展,并且主導了幾次科技革命,一躍為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文藝復興以后人類文明就能飛速發展,那么文藝復興所復興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又稱人本主義,就是以人為本的主義,這正是人文主義的中心所在。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把人自身,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作為中心[11]。文藝復興把人類自身的尊嚴、自信、創造力從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著作中重新找了回來,把人性、自尊、自由從基督教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使古典的人本主義重新占據了人類社會意識的主流,這才是西方文明在文藝復興后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歐洲的這段曲折發展史向人們展示了:在一個弘揚人性、以人為本的社會里,人類就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推動文明飛速發展;反之,在一個壓制人性、貶低人類自身價值、禁錮人們思想的社會里,人類文明不僅不能向前發展,還會向后倒退。堅持以人為本是人類文明順利向前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人類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基本保證。

3 在自然界堅持以“人—自然”整體為本的科學性

在自然界,則是要以“人—自然”這個整體為中心,為根本;以是否有利于這個整體的繁榮穩定向前發展作為我們人類工作和文明發展方向是否正確的判斷標準?;蛘吣憧梢哉f,在自然領域是要在人類社會放大了的那種“以人為本”,這里我們把人類與生態自然看作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大自然是人類身體的一部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大寫的“人”。同時,你也可以將人類看作是地球生態系統整個巨型生命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唯一有智慧能夠認識自我的部分,就像這個巨型生命體的大腦。

從發育學上說,人是由一個細胞慢慢發育而成的,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一個細胞逐漸分化成四肢、軀干、大腦等,最終形成一個具有各種器官,具有感官,能夠獨立思考的完整的人。從地球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來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起源于大海中的單細胞生物,然后慢慢發展成具有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各種豐富多彩生命的地球生態系統。各種生命互相協作、共同進化發展,最終形成了浩瀚宇宙中與眾不同的一顆藍色寶石——地球,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們的家園!跟人需要自身的各個器官各個細胞的協同工作才能生活一樣,地球生態系統也需要地球上的各個物種共同協作才能正常運行。如果把地球生態系統比作一個巨型生命體的話,這個巨型生命也有個像人大腦一樣能夠認識周圍事物的器官——整個人類。人的大腦是由許多的腦細胞構成,而地球巨人的“腦細胞”則是一個個的人。

地球果真是一個活的生命體嗎?這樣看來似乎確實是的。在學術界廣受重視的“蓋婭假說”(Gaiahypothesis)就認為,“地球是活著的”。其提出者,英國著名的科學家詹姆斯 · 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說:“最終發展了一個假說,即地球上生物的完整系列 從金魚到病毒、從橡木到海藻 應被看作組成了一個單一的生命實體,它能夠通過操縱地球上的大氣來滿足其全部的需求,并且擁有遠遠超過其組成部分的本領與力量?!盵12]11地球是一個“活著”的“有機體”,它能夠調節自身氣候及其構成,以便始終適宜于那些居住其上的有機體。拉伍洛克認為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基本上是蓋婭的大腦,在保護和協調著蓋婭,與蓋婭一道協同進化?!叭绻覀兪巧w婭的一部分,……我的集體智能在多大程度上也是蓋婭的一部分?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是否構成了蓋婭的神經系統和大腦,并能有意識地參與到環境變化中去?不管喜歡與否,我們已經開始以這種方式運作了?!盵12]161–162例如,如果有類似伊卡洛斯這樣的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人類會用火箭和氫彈裝置使其偏離航線從而保護地球免受撞擊;如果冰川時代再次來臨,人類會制造大量的氯氟烴等溫室氣體來保持地球的溫度。保護蓋婭與蓋婭協同進化,是人類應盡的義務,而且人類也只能這么做。如果人類征服、掠奪、破壞自然環境的話,就會遭到蓋婭的拋棄,使我們整個人類遭受災難。 因此,我們與周圍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本就是一個整體,在工作生活中要著實把生態環境看作我們人類生命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像保護人自己的生命一樣去愛護生態環境。失去生態環境的人就像一個失去身軀的大腦,連存活都不可能,焉能談發展。就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13]。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護生態自然,我國古代的先賢程顥就明白地如是說過:“若夫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14]

生態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它的被破壞、退化、消亡必然會使人類社會跟著一起退化、消亡!在我們人類文明史上,就有不少因為破壞生態環境而使人類文明退化、消亡的先例。比較典型的是復活節島文明的消亡史。復活節島位于太平洋東南部,面積約 163 平方千米?,F代人踏上這個島嶼時,發現這里的原住居民貧困且野蠻,非常落后。但是讓人驚異的是,島上散布著 600 多尊巨大的石像,它們一般高 7?10 米,重達 30?90 噸。

島上居民對于這些石雕已經沒有絲毫的歷史記憶了。這些石像的雕刻、運輸、豎立等都需要非常發達的社會組織和技術水平,島上那些落后的居民是不可能做到的?,F在,科學家根據多方面的研究材料,對復活節島文明衰亡的解釋一般是這樣的:

復活節島上曾經植被豐富、森林茂盛,茂密的森林主要以現在已經絕跡的一種棕櫚樹為主,那時候島上的居民豐衣足食。沒有枝葉的高高的棕櫚樹干很適合用來建造大型獨木舟、運輸石像和蓋房子。好景不長,島上開始了部落紛爭,部落之間用建造石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誰的石像越大誰就越強大。石像建好后,就要用運輸工具把它們運到海邊。很可能用滾輪來運送,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木;也有可能用“滑板”來運輸,這也需要原木。正是島上的這種石像文化在后續延綿幾百年的時間里消耗了太多的森林資源,最終使島上只剩下一小塊棕櫚林,使島上居民再也找不到原材料來造漁船,捕魚發生困難,無法出島,于是被困在島上。島上的棕櫚林被毀除了人為砍伐占主要因素以外,波利西尼亞人帶到島上來的老鼠喜歡吃棕櫚樹的種子,也影響了這種植物的傳播。森林少了,候鳥不愿來島休息了,當地飛禽急劇減少。森林減少后,島上居民開始利用帶草的土壤表層。由于沒有了樹木,風雨加速了破壞肥沃層的進程,土壤貧瘠化開始了。再往后,為了爭奪資源,島上居民便發生無休止的戰爭,互相殘殺,社會崩潰,文明倒退。最終文明消亡,島上居民忘記曾經輝煌的歷史,淪為在貧瘠小島上掙扎的落后野蠻人。

可見,在自然界堅持“人—自然”這個整體為本是科學的,也是必須的,因為它不僅是大自然進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必然要求。

4 結 語

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觀主張在人類社會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在自然界堅持“人—自然”這個整體為本,二者為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社會領域的以人為本,與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的以“人—自然”整體為本、保護生態環境,這兩方面是人類文明健康向前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觀念,這是一條能夠通向更美好未來的正確路徑!我們應當用以人為本和諧生態觀為思想武器,抵制、批判、揚棄各種極端生態觀,比如主張人與生態系統中普通動植物平等的生態中心主義,主張掠奪、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等。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 [春秋]管仲. 管子新注[M]. 姜濤,注釋. 濟南:齊魯書社,2006:206.

[3] [春秋]孔子. 論語[M]. 臧知非,注說.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177.

[4] [戰國]孟子. 孟子[M]. 楊伯峻,楊逢彬,注. 長沙:岳麓書社,2000:264.

[5] [宋]朱熹. 孟子集注[M]. 濟南:齊魯書社,1992:205.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