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自由性、匿名性以及媒介傳播上缺少正確的價值導向催生了網絡暴力的頻頻發生。但是,“網絡本沒有暴力,網絡的暴力來源于網絡后面的人和人性?!币虼?,從倫理道德角度研究網絡暴力現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網絡暴力的含義及特征
(一)網絡暴力的含義
網絡暴力是網民中的個體或群體無理由或基于一定的原因,運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對近期發生的某些具有輿論性的事件進行的網絡言行攻擊。這些事件往往違背了傳統價值觀念,觸及了社會道德底線。網絡暴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空間的延展,是網絡世界道德失范的顯著表現。它主要表現為發表具有煽動性、侮辱性、攻擊性的失實言論;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公開其個人隱私;將傷害行為從網絡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在現實生活中使當事人遭到嚴重傷害并對現實產生實質性的威脅。
(二)網絡暴力的特征
1.基于道德名義,實施暴力
網絡暴力的參與者中有真正懷著正義之心想借網絡的力量解決問題的人,有在網絡發泄自己不滿與憤懣情緒的人,更有不懷好意利用網絡轟動效應獲取私人利益的人。他們雖然動機不同,但大都以維護道德的名義來觸動大眾的道德神經和內心情感,引發大眾對該事件的關注。殊不知事情發展早已超出了倫理道德的底線,演化為網絡暴力事件。
2. 利用匿名身份,肆意妄為
網絡暴力的參與者一般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甚至有的還穿著馬甲,如在常用的 ID 之外注冊暫用的、不易被人知道的 ID 身份,或者填寫虛假信息達到隱藏身份的目的。網絡暴力的參與者正是仰仗自己的匿名身份肆意妄為,而不用擔心自己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懲處。
3. 發揮群體力量,集體圍攻
網絡暴力的參與者眾多,包括事件的發布者,跟帖者以及網絡看客等。網絡暴力往往是由少數網民在網上發表煽動性言論以激起其他網民的回應,以群體的力量進行攻擊。在網絡暴力事件中,大多數參與者缺乏理性、缺乏獨立的判斷,因此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和信息的真偽。
二、網絡暴力的倫理根源
(一)網絡主體自身的道德意識缺失
網絡主體自身的道德意識缺失是網絡暴力層出不窮的內在原因。首先,人們在網絡世界中享受空前自主性的同時,其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個人主義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網民遵守社會主導道德規范的意識淡化。這種主導道德意識的缺失使暴力事件的實施者面對自己的暴力言行時,依舊認為自己是道德的、正義的、向善的。其次,在網絡世界中,人們主要是以“符號”為身份,“戴著面具”進行交往的。人與人之間的可視性、親和性的現實依存關系被弱化,相互之間的道德意識也隨之淡漠。這種人際關系的虛擬化,使得網絡暴力的參與者由于沒有直接面對事件當事人,看不到他們的痛苦,而容易忘記道德對自己的要求,很難有犯錯的意識和愧疚感,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網民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缺失(二)網絡暴力是現實社會道德失范的折射和放大。
人們在網絡上遇到的所有的倫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蹤跡甚至原型,網絡暴力問題也不例外。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問題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由此引發的社會道德風氣滑坡、社會道德失范也日益顯現出來。
網絡暴力就是現實社會失范的折射和擴大化。網絡暴力針對的往往是一些觸犯道德底線的不良行為,或者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但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公平正義問題。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網民在匿名性的掩護下,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的壓力夸張顯現的同時,自身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道德缺陷也被加倍放大。
(三)傳統的社會道德規范在網絡世界中的運行受阻
傳統的社會道德規范之所以能在現實社會中運行良好,是因為現實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依靠“熟人”的道德他律,即社會輿論的強大力量,加上自身的道德信仰,社會道德規范往往能得以維護和遵守。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共同構成了統一道德防線。但是,在網絡世界中,這一道德防線被打破。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數字化以及網絡主體的匿名性、身份多重化,使得現實的人轉變為一個個枯燥單一的“符號”.“符號”背后的現實人可以隱蔽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實言論,攻擊傷害他人,而社會輿論卻無法指向真正的對象,其道德他律功能無法發揮作用。當社會輿論的他律功能被消解時,個人依靠內心信念的道德自律能力也相對弱化。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的統一防線被打破,社會主導道德規范在網絡世界中的運行受到阻礙。
(四)網絡倫理規范建構不完善以及網絡監管工作滯后
針對網絡暴力問題的網絡倫理建構不完善,以及對網絡暴力行為的監督工作相對滯后,是網絡暴力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首先,網絡倫理建構不完善。網絡倫理是在網絡社會中調節和約束人們言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因此,難以從倫理道德上規范人們的網絡言行,參與網絡暴力的人也不能受到網絡倫理道德的規制。其次,網絡監管工作滯后。較之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關于規范網絡暴力行為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即便法律法規對某些暴力行為作出規定,但也是側重于事后處罰,而疏于事前預防,對一些發表攻擊性的言論、進行“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為不能起到有效的監管。
三、規制網絡暴力的倫理對策
(一)增強網民的道德規范意識,倡導文明上網
在現實社會和網絡世界日益滲透、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實施者,又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因此,增強道德規范意識,文明上網是每個人應肩負的責任。首先,自覺恪守道德規范,增強道德自律能力。在缺少社會輿論監督的虛擬環境中,網民應要保持清醒的自我約束,自覺按照社會主導倫理道德規范開展網絡活動。其次,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素養。網民應冷靜、理性地看待事件,尊重事件真相,尊重當事人隱私,堅持自己言行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當遭遇別人的言論攻擊,成為網絡暴力的攻擊對象時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作出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言行予以回擊,通過正當合理的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二)加快網絡倫理教育步伐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迅速普及,一些西方國家的高等學校早已經開設了網絡道德教育課程,例如美國的杜克大學向學生開設了“倫理學與互聯網”這一課程。而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在我國各級學校中還未受到重視。將網絡倫理教育納入到我國的各級學校教育中,是應對網絡暴力問題的重要舉措。具體途徑有:培訓網絡倫理課程教師,開設專門的倫理課程;在相關課程中增設網絡倫理教育的內容;在高校舉辦“網絡倫理”系列講座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類、各級學校在進行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能力等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切實發揮教育的實效性。通過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倫理意識,使社會倫理規范內化于心,使他們能夠本著不傷害的原則、尊重的原則以及公平的原則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網絡言行習慣。
(三)對媒體輿論進行合理的規范和引導
發表具有煽動性、侮辱性、攻擊性的失實言論是網絡暴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因此,要遏制網絡暴力現象,就有必要正確引導和合理規范網絡輿論。
首先,要充分發揮社會典型的示范功能,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政府和各類媒體需積極向社會傳播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跡,建立民眾信賴和消解社會矛盾,用社會正能量感染、感化人們,讓人們認識到社會的基本公平正義。另一方面,要尊重網民的知情權,合理規范網絡輿論。盡管現在及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仍是新聞信息的主要載體,但網絡媒體卻是將各類新聞信息進行廣泛迅速傳播的整合器和放大器。而很多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源于包括網絡在內的各類媒體為了換取輿論噱頭肆意扭曲事件真相,而網絡憑借其強大的傳播能力將之大范圍擴散,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媒體行業要加強自身的行業道德意識,輿論責任意識,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讓網民更好地了解真相,尊重和滿足網民的知情權。
(四)網絡倫理規范和法律規范建設并軌
實現網絡倫理規范和法律規范建設的并軌進行,是解決網絡暴力問題的關鍵性舉措。一方面,構建網絡倫理規范,明確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增強網民的網絡道德意識,發揮道德的約束功能和規范作用。但是倫理道德作為一種柔性約束手段,單純依賴它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需要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手段作為支撐和補充?!胺傻拇嬖谀軒椭A防不道德和破壞行為,法律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使得大多數人可以在此道德規范內進行他們的活動。沒有界限就很難確保沒有影響和侵犯他人的情況?!?/p>
因此,必須要針對網絡暴力問題立法,明確各網絡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責任,對發表不實言論,侵犯他人隱私權并造成嚴重后果的暴力實施者予以法律懲處。只有堅持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和法律規范建設的同步并舉,才能遏制網絡暴力現象。
結語
網絡暴力的實施者與參與者在對當事人進行侮辱、攻擊時,其行為早已超出正常的理性范圍,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也已觸及了社會道德底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遏制網絡暴力現象,亟待運用道德、法律以及教育等手段的合力對其進行規制。而網民只有保持必要的理性與客觀,才能真正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李曉紅,方金珍。網絡輿論暴力的倫理考量[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4):122.
[2]涂南孌。網絡暴力的倫理分析[D].長沙:中南大學,2009:12.
[3]尼勒·巴雷特。數字化犯罪[M].郝海洋,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