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肉搜索”對人們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叭巳馑阉鳌币云漭^大的社會影響不斷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不僅普通百姓和政府官員對其熱切關注,而且理論界、學術界對這一熱點社會現象也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關于“人肉搜索”的學術論文持續發表??梢哉f,“人肉搜索”已蔚然成為 21 世紀以來的一場新的社會運動。
一、“人肉搜索”的內涵與特征
\\( 一\\) “人肉搜索”的內涵
“人肉搜索”是一個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概念,目前在學術界對“人肉搜索”的內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界定。一般來講,“人肉搜索”的內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廣義上的“人肉搜索”泛指一切由信息“征集者”提出問題、信息“應征者”解答問題的信息搜索與提供方式。目前國內的百度知道、新浪愛問和雅虎知識堂從本質上說就是廣義的“人肉搜索”。而狹義上的“人肉搜索”是指以互聯網為運作平臺,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廣闊的網絡人際關系,逐漸獲取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這些信息,最后找出并確認相關信息,實際上就是人找人的過程。本文所要探討的是狹義的“人肉搜索”。
\\( 二\\) “人肉搜索”的特征
“人肉搜索”作為一種新的信息搜索方式,不同于傳統的搜索引擎方式,它具有自己的特點。
1. 具有廣泛的參與度?!叭巳馑阉鳌蓖ㄟ^網絡這個平臺,將傳統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找人方式轉換為網民廣泛參與的找人方式,這樣就極大地擴展了參與主體的范圍,所以說“人肉搜索”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具有廣泛的參與度。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基礎建設的日益完善,網絡普及率的進一步提高,我國網民的數量正呈現出不斷增多的新態勢,這為“人肉搜索”提供了廣泛參與的可能性。如果沒有為數眾多的網民的積極參與,“人肉搜索”就不可能順利實施且達到其信息搜索的目的??傊?,“人肉搜索”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性傳播方式,是依托眾多網民而不再僅僅依靠網絡數據庫,是一種網民自發性的、集體完成的行動。
2. 具有主體身份的匿名性。一般來說,在現實交往中,交往主體之間的信息是具體的、客觀的和現實的。而網絡交往主體可以憑化名或虛擬身份在網上進行交往活動,這就使得網絡交往主體成為了虛擬的符號體?!叭巳馑阉鳌弊鳛橐环N較為特殊的網絡交往行為,其主體的虛擬性特征決定了“人肉搜索”主體身份的匿名性。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參與主體不像現實交往活動中每個主體都有固定的、明確的社會身份和角色定位,大多數參與主體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身份的所謂“三無網民”,一般都只有一個簡單、抽象的 IP 地址作為區分標志。因此,“人肉搜索”主體的身份表現出很強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
3. 具有較高的參與回應性?!叭巳馑阉鳌敝钥梢栽诙虝r間內一呼百應,一方面是由于“人肉搜索”所聚焦的事件往往是某個道德敏感事件的問題,這樣就能吸引大量網民的注意力,使得諸多典型事件總是能引起廣大網民的回應。另一方面還要歸因于“人肉搜索”高效的行為動員方式。以虛擬身份出現的積極參與并發動“人肉搜索”的網民,借助網絡強大的傳播功能,使得看似多樣化的信息最終在網民的互動下形成了一種回應性的“聚變”。在這種情況下,人人可以參與,讓人人都能成為“答案提供者”的“人肉搜索”,就變成了互聯網上最為“一呼百應”的游戲。當然,這些回應里主要包括對社會正義和道德正當的呼聲和支持。
4. 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叭巳馑阉鳌钡拈_放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參與者的開放性。由于作為“人肉搜索”所依托的載體互聯網本身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人肉搜索”活動自然也是面向廣大網民的,任何一個網民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參與進來; 二是信息內容的開放性,即“人肉搜索”參與者可自由地發表言論,傳播信息,實現各種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完全共享; 三是評價機制的開放性,即“人肉搜索”活動的參與者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評判共享的信息,然后作出相應的行為。
二、“人肉搜索”的道德合理性
“人肉搜索”的產生和存在是否有其合理性,這一問題需要給予理論上的解答。本文試圖從倫理的視角對“人肉搜索”的道德合理性進行論證,筆者認為,“人肉搜索”本質上是一種新的道德意見的表達,它體現了公民道德意識的覺醒,也體現了道德輿論監督的新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肉搜索”就是為了維系社會基本道德和主流價值觀的需要。
\\( 一\\) “人肉搜索”是一種新的道德意見的表達
一般來說,“人肉搜索”直接或間接地都與網民的道德意見表達有關。引發網民進行“人肉搜索”的問題大多數都是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網民針對社會或網絡中發生的不道德甚至極端不道德現象,通過發起“人肉搜索”的活動獲得更多具有道德責任感和正義感的網民的支持,共同搜集該問題的相關信息或證據,最終起到譴責和遏制這類不道德現象的產生。如“死亡博客門”事件就體現的是一種對家庭倫理道德的踐踏行徑的批判。如果問題不具有一定的道德意義,只僅僅是基于個人信息的發布,很難聚集為數眾多而背景不同的網民一起來評論某一事件。因此,“人肉搜索”必須基于一定的道德意義,也只能依靠這種道德意義而正常運轉。換言之,社會道德既是“人肉搜索”的出發點,又是其必要的中介?!叭巳馑阉鳌北举|上就是一種道德意見的表達。
\\( 二\\) “人肉搜索”體現了公民道德意識的覺醒
大多數網民認識到,在“強權即話語權”這一觀念深深影響國人的當今社會,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長達幾千年封建等級制度歷史的國度,“草根階層”話語權的表達,只有把個人的意見匯聚成強大的群體民意,以此來影響社會輿論的導向,才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于是,人性中所具有的道德感和正義感,便成為了網民匯聚集體力量的依托。它使網民的目標日益趨同,逐漸達成一種默契和共識,最終相互支持和鼓勵。網民由分散走向聯合,要求用一種客觀的聲音說話,并且其行為由自發發展到自覺,體現了公民倫理道德意識的覺醒。2009 年 1 月 1 日,有網友自發組織制定了“人肉搜索公約”,試圖進一步強化網絡公民的網絡道德意識,加深人們對“人肉搜索”正確內涵的理解,使“人肉搜索”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不斷服務大眾。此公約發出后,得到不少網民的支持??偠灾?,“人肉搜索公約”體現了網民公民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在網絡世界的自我覺醒,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 三\\) “人肉搜索”體現了道德輿論監督的新方式
眾所周知,大眾媒體有著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道德輿論監督。但傳統媒體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對新聞事實報道的選擇取舍上,往往與受眾的需求有著較大偏差,其信息發布主體———新聞機構及其信息發布者,其利益訴求與廣大的公眾不會完全一致甚至會發生較大的偏差,有時又不能滿足大眾對事實真相深入了解的需要。而“人肉搜索”具有廣泛的參與度、主體身份的虛擬性與匿名性以及搜索過程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等方面的特點,在道德輿論監督方面它有著傳統媒介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能夠滿足網民對道德輿論監督的需要?!叭巳馑阉鳌睘椤安莞A層”提供了一個伸張正義、維護公共道德的平臺,它可以在短時間內查清事實,推進事件發展進程,進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輿論宣傳,繼而發動社會輿論對各種丑惡現象進行道德譴責,從而對個人產生巨大壓力,對個人的不道德行為起到糾正作用??梢哉f,每一次“人肉搜索”都是一場“道德審判”?!疤靸r煙事件”、“海事局官員猥褻女童事件”等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傊?,“人肉搜索”將道德監督的力量延伸和擴展到“網絡社會”,是道德輿論監督的一種新的有效方式。
三、“人肉搜索”的倫理限度
“人肉搜索”的存在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當然,也有其限度?!叭巳馑阉鳌币l揮它積極的社會功能,就必須遵循以下幾條倫理原則:
\\( 一\\) 自由與責任一致原則
自由與責任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倫理學界普遍關注和爭鳴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德國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包爾生曾經說過: “自由有兩種含義: 一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意志自由; 一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意志自由。前者意味著能夠按照一個人自己的意志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后者意味著意志或特殊的決定本身沒有任何原因?!?/p>
在這里包爾生所闡述的形而上學意義上的自由,就是與責任相聯系的自由,是一種必須為這種自由承擔責任的意志自由。行為者出于意志自由而做出的行為,他或她必須自己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而且,這種責任不是附加的,它本身就是意志自由的一部分?!叭巳馑阉鳌彼栏降木W絡虛擬世界的出現,是人的自由領域的新拓展,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現實世界的局限,基本實現了理想意義上的意志自由。我們應當看到,“人肉搜索”具有匿名性和虛擬性等特點,因此,網民可以在無形而浩瀚的網絡虛擬世界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道德評判。然而,不管網絡對我們的生活改變有多大,自由與責任都密不可分。每個人不管是在虛擬的網絡社會,還是在客觀的現實社會,都既是擁有意志自由、享有自由權利的主體,同時又是道德責任的主體,在享受自由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強調根據選擇時的自由度來衡量選擇的責任,有多大的自由就有多大的責任。因此,在“人肉搜索”過程中,“人肉搜索”行為主體的意志自由程度與其應承擔的道德責任應當保持一致。為了防范自由搜索行為與道德責任的脫節,我們應當建構一套“人肉搜索”倫理規范,這種建構就是要以責任觀為指導,建立起一套能促進自由與責任相一致的倫理制約體系。
\\( 二\\) 平衡原則
在涉及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人肉搜索”的問題上,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維護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平衡原則。這里所謂的公共利益原則,是指如果被搜索對象的行為違反公共道德規范,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允許使用“人肉搜索”,以便社會公眾了解事實真相,作出道德評價,從而維系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所謂的私人利益原則,是指對于那些既不違反法律法規,也不違反基本社會倫理道德的純粹私人生活的問題是不允許搜索的。一般來說,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倫理道德的維系不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來完成,而是通過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來實現的。作為一種自發形成的追究機制,“人肉搜索”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道德輿論監督力量,它是維系社會基本道德和價值觀的重要工具。例如從“虐貓事件”的整個過程看,網絡發揮了正面的輿論監督的作用,網絡對虐貓者進行了一場“道德審判”,既促使了當事人良心上的覺悟,也對社會其他人有一定的教育和約束作用??梢姟叭巳馑阉鳌本拖褚粋€嚴厲的“看守”,把守著全社會的道德底線,發揮著道德輿論監督的作用,使社會的他律促進道德的自律,凈化了社會風氣,規范了公民的道德行為。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人肉搜索”作為一種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的方式不應該是,沒有限制和約束的,而應該是有界限的,即它只能針對與公共利益有直接關系\\( 包括違法行為和違反最基本社會道德\\) 的行為或事件,而不能針對完全屬于公民私生活中的事情。否則,應該承擔由此造成的消極后果。
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在貫徹平衡原則時要注意: 一方面,對待弱勢群體應當實施合理保護,例如對于諸如未成年人、智障者等弱勢群體由于其身心發展的不健全及其對社會輿論的承受能力相對處于弱勢,社會對其言行應該給予適當的寬容,因此,對于其輕微違反倫理道德原則的言行不能通過“人肉搜索”的方式進行廣泛的討論和評價,以免對其身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對于明星、政治家或公務員等公眾人物要實施權利保護的苛減原則,由于其特殊身份往往關系到公共利益,因此,社會對其言行應該更加嚴格要求。
當然,這并不是說對于公眾人物的“人肉搜索”和輿論監督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相反,仍然應該遵循直接相關原則和適度原則,應該注意其公眾人物的特殊身份及該特殊身份對社會的公共利益影響等因素,假如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不涉及公共利益問題,就不應該被披露。
\\( 三\\) 不傷害原則
不傷害原則是指在“人肉搜索”活動中,“人肉搜索”主體在實施搜索時不應該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這既是重要的網絡行為規則,也是人類道德的共同標準。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十條戒律的第一條便是“你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 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聲明六種類型的不道德網絡行為中,幾乎每一種類型的不道德網絡行為都與無害原則相關。由此可見,無論在哪個國家,網絡行為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首先應當包括無害原則,這是一條道德禁令,更是道德底線。
就“人肉搜索”倫理問題來講,堅持不傷害原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人肉搜索”不道德行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給被搜索對象造成傷害,而且由于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和快捷性,這些行為的不利影響會迅速擴大,甚至使更多的人受到影響。同時,不傷害原則之所以應該成為“人肉搜索”行為的基本原則,是因為很多被指責實施了不道德行為的“人肉搜索”主體以自己行為的動機“是無惡意的”為自己辯護。而不傷害原則認為,在“人肉搜索”活動中,無論動機如何,“人肉搜索”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害,應該成為判斷道德與不道德的基本標準。作為西方倫理學基本理論之一的功利主義認為: 正當的行為增進總體的“善”,總體的“善”可以用“效用”來描述,功用原則是道德的基礎,是“善”與惡”終極評判的標準。那么,“人肉搜索”行為不應當對其他人造成傷害,結果的傷害就是不道德。
總之,對于“人肉搜索”行為而言,參與搜索的主體在進行搜索的過程中不應當傷害到被搜索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權益,即便有些“人肉搜索”行為的動機是“非惡意的”,但是只要其結果是有害的,這種“人肉搜索”行為就是不道德的。無論以什么樣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任何網絡行為都應該把結果的無害性作為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盧春伶,譚有模. 網絡“人肉搜索”集群現象淺析[J]. 中國集體經濟,2008,\\( 9\\) : 120 -121
2 呂敏璐,王全權.“人肉搜索”的倫理困境與超越[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 2\\) : 34 -38
3 [德]弗萊德里?!ぐ鼱柹?倫理學體系[M]. 何懷宏,等,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 王永華. 道德和法律視角下“人肉搜索”的雙重性及其健康發展[J]. 法制與社會,2009,\\( 4\\) :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