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毋庸置疑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粹,也是世界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它理應是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傳統文化,然而走到今天,戲曲卻出現了明顯的衰微危機,這著實令人心憂,尤其是作為一個戲曲工作者我更為心痛。工作之余,我時常思考怎樣才能讓現代國人關注戲曲、愛上戲曲,其實這也是很多藝術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透過戲曲遭受冷落的現狀,探尋原因
每當戲曲演出時,看到戲臺下寥寥無幾的觀眾,尤其大多數還是老人,我們表演者的心就涼了一截。在露天戲臺,老人必然是觀眾的主體。觀眾中雖然也有小孩,但他們更多地是看熱鬧,而不是認真地看戲。那些匆匆行過的中青年人則很少駐足,他們似乎連看熱鬧的心思都少,而他們卻是人群的主體。如果到劇場,那么觀眾就更少了,即使勉強通過一些方法招徠觀眾,他們也會心不在焉,注意力不在看戲上。
從各種媒體上來看,戲曲的社會影響力、宣傳力都遠遠不夠。關于戲曲的電視節目少、新聞報道少、網絡傳播少,這些現狀都反映出戲曲不受人們重視。
的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選擇更加便捷和多元化。而傳統戲劇只有在舞臺上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才能表現出它的藝術魅力。再加上傳統戲劇多采用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劇情又相對比較簡單,而且內容又離現代人的生活比較遠,因此很難受到現代人的關注。
再說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很容易心浮氣躁,尤其是中青年工作壓力大、學習負擔沉,很難靜下心來去看很長時間的戲曲并慢慢體會,也不愿花費大量的金錢到一個固定的場所去欣賞傳統戲劇表演。
總體來看,戲曲不受現代人喜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觀眾因素,也有演員因素,同時還受到舞臺條件、觀念意識、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二、通過經驗和觀察比較,探求佳徑
(一)爭取政策的支持和保護,以求戲曲受到更多人的關注。雖然我并不太贊同這種模式保守、手法陳舊的方式,但至少會形成一種輿論,有時還能起到強制性的作用。國家近年來也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大力地宣傳和保護傳統戲曲,例如文化部出臺的《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就對戲劇的宣傳和保護十分有益,教育部提倡的戲曲進校園也是很好的政策。
(二)推廣戲曲知識,擴大戲曲的影響力。只有讓人們認識戲曲、了解戲曲,才能讓人們關注戲曲。推廣戲曲知識也是一種不錯的途徑。簡單一些,我們可以通過舉辦戲曲知識講座,舉辦戲曲知識競賽等方式來推廣戲曲知識,但是范圍畢竟是有限的。借助現代媒體應該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我們可以借助媒體報道多談一些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通過影視藝術的強大記錄功能,對戲曲知識、經典劇目進行記錄,歸類整理成視頻資料,再借助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傳播推廣。
(三)突出戲曲特色,激發人們的興趣戲曲本身是集舞臺表演、音樂、繪畫、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一種藝術,又有自己的特色,很容易吸引人。因此,想方設法突出戲曲的特色,是容易使人們關注戲曲的。
我本人小時候看到丑角表演,感覺好笑、開心,后來對戲曲有了興趣,才逐步走上戲曲表演的道路。我也曾詢問那些看戲的小孩子,了解了他們也喜歡戲曲中千變萬化的臉譜、奇妙多姿的絕技、滑稽搞笑的丑角。所以,如果突出戲曲的特色,臉譜、服飾、動作、絕技都能夠吸引觀眾。比如川劇的變臉、秦腔的吹火等絕技就容易被觀眾記住。生角的動作、凈角的臉譜、旦角的服飾、丑角的表情都是戲劇吸引觀眾的法寶,都能激發人們對戲曲的興趣。
三、大膽的創新,是激發國人關注戲曲的活力之源
不管什么樣的藝術形式,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生命力,戲曲也不例外。開發新的戲劇形式,使戲劇藝術更貼近生活,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是我們進行創新的關鍵。比如為了適應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可以多排小戲、小品,讓演出更為靈活方便,既可以作為大戲之前的帽戲,又可以單獨做專場演出,還可以參加其他綜藝節目。
戲曲還可以和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引起人們對戲曲的關注和喜愛。比如結合影視藝術特有的藝術手段、傳播媒介、欣賞方式、審美心理,運用影視藝術的思維方式去創作全新的、以戲曲藝術為基本內容的屏幕藝術作品。
例如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他們對戲曲形式的創新就值得人們關注。節目中演員的選定、嘉賓的邀約、唱腔的設計、舞臺的配合,都讓節目有了新意,觀眾正是在這樣的新意中,領略了戲曲藝術的魅力。而央視熱播的《??﹪颠藛堋?,邀請中韓明星一起學習、體驗傳統戲曲藝術,成為一次極為成功的中韓文化碰撞與交融,也極大發揚了戲曲文化,受到很多人的熱捧。
再就是內容上要創新。藝術來源于生活,真實、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成了觀眾對藝術的一種追求。如果我們的戲曲還停留在三大樣板戲上,或者是《鍘美案》《三岔口》等傳統劇目上,那么真就離生活有距離了。我們的創作者們應該深入生活,結合戲曲元素,創造出貼近生活的劇目。
總之,戲曲藝術要得以發展,就要展開大力宣傳,積極進行推廣,突出自身特色,大膽創新形式,內容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歷史的發展,受到國人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