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歷史即使從12世紀末(時值南宋、金朝)算起,也已是可以用千年記數的古老文化,可謂歷史悠久。在近代,也曾有億萬的中國人為著它而萬人空巷,三月不知肉味,戲曲成為那個時期精神生活絕對不可缺的藝術形式。然而進入當代,隨著大眾文化在中國的興起并日益發展,戲曲開始逐漸陷入低迷。本文旨在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分析當前戲曲的現狀,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
一、大眾文化的含義與特征
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的美國,后傳至世界各地。從功能上說,大眾文化是一種游戲性的娛樂文化;從生產方式考察,它是文化工業生產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是一種不追求深度的平面文化;在傳播方式上,它是一種全民性的娛樂文化。大眾文化包括電影、電視劇、暢銷書、流行歌曲、MTV、體育比賽、休閑報刊、廣告等在內的種種形式,通過對觀眾無意識欲望的調動,為大眾制造出以快樂為原則的狂歡節。
二、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戲曲藝術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整體社會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萍嫉娘w速發展,信息的爆炸,電腦空間的擴展,傳統的斷裂,主體性的喪失,消費意識的蔓延,視覺形象的充斥等等都加速了文化的轉向。面對中國日漸蓬勃的大眾文化,傳統藝術形式的戲曲,其步伐開始沉重起來。戲曲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開始面對從未有過的挑戰。
90年代以來,無論是國家意識形態文化,啟蒙主義的知識分子文化,還是作為戲曲根基的傳統文化,都徹底從中國文化的舞臺中央退場,中國文化大眾時代宣告開始,在文化的轉向中,淪入尷尬的處境。
1.大眾文化下受眾的選擇趨于多元化
大眾文化提供給民眾的產品和方式,日益趨向多樣和豐富,大眾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呈多元化態勢。那個曾經“占人口總數80%以上的人除了看電影看戲聽評書以外別無選擇”的時代早已過去,讀報紙雜志,聽廣播聽音樂,看電影電視,唱卡拉OK,當發燒友,看球賽,上網聊天,去健身房,甚至長假自助游,呈幾何數量豐富的文化內容,在更強勢的復合型媒體的傳播下,無時無刻不在爭奪著受眾的注意力資源,這就是所謂的“注意力經濟”時代,而戲曲觀眾的大量流失的局面,則正是情理之中。
2.受眾欣賞機制的改變
戲曲這種以劇院(舞臺)為中心的創作、傳播和欣賞方式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約束。特別是在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藝術品或亞藝術品的鑒賞消費愈來愈趨向方便、快捷、隨意、個性化、自由而無拘束。電視、隨身聽、家庭影院、DVD機、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和廣闊的空間。文學、音樂、繪畫、電影的創作欣賞沒有共時性,它們可以被大量印劇、復制,成為隨身可帶、進入家庭的東西。戲曲則不可能在復制的過程中還具有原來的效果。
3.受眾審美心理的改變
這就牽扯到了一個導向問題,觀眾來看戲曲,戲曲的程式化雖然增強了戲曲的技藝性與表現性,但是離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遠了,曲的衰落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個顯見的原因是傳統戲曲從總體上講已顯得落伍,落后于時代。這一點在解放初已經意識到了。尤其是部分劇種從民間走向城市,進入劇場,經過職業藝人千錘百煉,其定型化程度愈來愈高,以至于陷入一種僵化凝固的模式,無論在題材、劇目、表現形式、審美觀念哪一方面都顯得陳舊落后,缺乏時代氣息。一個與時代脫節的藝術品種注定了是沒有出路的。無法讓我們像流傳“做人要厚道”或者“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般自然順暢。后者顯然既有幽默感又時刻能與生活相聯系,利于形成傳播趨勢。
三、新的趨勢與發展方向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日漸升溫,成為街頭巷尾議論品談的焦點。人們可喜的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復蘇,塵封的往事與古老的文化傳統被深入淺出的講解喚起。在整個社會回歸傳統文化的推動力作用之下,更多的人開始看國學,國學開始走出過去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局面,被諸位教授通俗化的講解征服。我們可以看到它在走市場路線,市場和大眾的需求息息相關,作為文化產品都會受到市場的制約,我們應該意識到在當代戲曲市場不僅僅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它還受到時代特點、社會心理,媒體運作及偶然因素的影響。戲曲現在困擾大眾的是表演者的就是一個出不來進不去的問題,我們不要標榜精英文化,如果它不能傳播不能為廣大的大眾所接受何來的發展,從這一層面上來說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迎合大眾的需要的創新才能贏得觀眾的喜愛。很多戲曲作品上座率不高,大多采取贈票的形式,這樣做是很不好的,現代人普遍有一種觀念叫便宜沒好貨,自己也沒有尊嚴,要做好評論,讓人產生心理期待,確定一個格調,效果會好很多。我們在戲曲上要大力發展地方戲, 地方戲表演中貼近生活和大眾化的傾向,為當地觀眾所熟悉的語言為主,參與度很強。
我們堅信,由于戲曲這種民俗藝術同傳統文化保持著血脈聯系,作為本體意義上的傳統戲曲失落了,不等于它的部分元素完全喪失了生命力。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地域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家,中國戲曲無論縱看梯級,還是橫向看種類,都是一個極其豐富、極其精彩且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它存在的前提是各持秉賦、各顯其能、各有所為、各有好者的個性互補機制。
因個性而獨立,由互補而共存。它的豐富性,對應著中華文化的豐富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戲曲在總體上應當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員,地方戲曲也必然會隨著其文化半徑的擴大而發生種類整合。我們要利用現有的大眾傳媒手段盡可能的延續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