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世紀末以來,世界各種藝術形式紛紛進入消費時代,藝術的日常生活化成為趨勢,人們在欣賞機制上也更加注重參與性和體驗性。中國戲曲由于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無法順應這一趨勢的要求,而其高度的技藝性和專業化色彩也使得觀眾難以自如地參與表演,諸多原因導致了現今我國戲曲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不同地區首批19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中國昆曲(KunquOperaofChina)名列榜首,由此正式拉開了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序幕,也為中國戲曲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繼而在2010年,京劇也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越劇藝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越來越多的人們把目光關注到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繼承和發展上來。中國傳統戲曲歷經千年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沉淀,保護和弘揚民族藝術,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傳統戲曲藝術需要保護和傳承,更需要面向未來,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永久的,才能得到持續而有生機的發展。
二、戲曲傳播與戲曲字幕
弘揚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使其走向世界,必須要向國外的觀眾傳播。目前中國戲曲對外交流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按照戲曲本來面目用中文在國外演出;二是在第一種方式演出或播映時提供英文字幕(Subtitling);三是在以戲曲電影的形式加以英文配音(Dubbing)在國外播映;四是直接用外語(英語)在國內外演出或播映,即同步進行英語配音。其中前兩種方法的傳播占絕對優勢,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代表了戲曲對外英譯傳播的未來主流發展方向。尤其是第二種方式,即舞臺表演配以英文字幕,使得保護與傳播之間不失平衡,既達到了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目的,又使得國外觀眾接觸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戲曲,體驗了中國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事實上,國外學者也曾研究提出,話劇更適用于配音,而戲曲、歌劇更適用于字幕翻譯。
實際上,戲曲配以中文字幕的做法并不是新鮮事。
早在1952年的“全國第一屆戲曲匯演”開始,戲曲字幕慢慢成為演出常規,至今已有60多年?,F如今,能不看字幕聽懂戲曲唱詞的人恐怕已是少之又少。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無論是昆曲、京劇、越劇,還是其他劇種,由于其獨特的咬文嚼字和唱腔韻律,即使是精通戲曲的專業人員,脫離字幕,也無法確信能毫無障礙地聽懂每句唱詞。因此,戲曲字幕是普通觀眾欣賞傳統戲曲、理解戲曲唱詞的重要舞臺手段,是戲曲整體藝術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規范、編排得當的字幕,和舞臺演出相輔相成,完成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整體美。
然而,對外演出中,僅配以中文字幕,傳播力是遠遠不夠的。雖然異國觀眾能欣賞到異國情調,但在不熟悉中文的情況下,也只能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由此舞臺演出時配以雙語字幕在戲曲傳播中顯得格外重要。不僅是去國外交流,如今即使是國內的演出,也時常有外國觀眾前來觀賞,因此,即使是常規演出,只要劇場條件許可,配上雙語字幕也應是萬全之策。
更為重要的是,戲曲是在傳播中求得生存的。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在今天的舞臺上,仍然延續著以往的嚴格程式化表演,其緩慢的節奏和文雅的唱詞,都很難滿足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因此在當今社會,傳統戲曲的傳承逐漸出現危機。對于劇團而言,他們承擔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同時,也要追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目前國內戲曲觀眾慢慢老齡化,而穩定的年輕觀眾群體尚未培養起來,這是國內各劇團面臨的最現實的艱難處境。從這個層面而言,各劇團應致力于挖掘新的觀眾群,把目光放在國內年輕觀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在國內,特別是大城市中的國外觀眾群體;同時若能積極拓展國外市場,使中國戲曲走向世界,于傳統文化保護,于跨文化傳播,于劇團發展,皆意義重大。因此,演出劇團應重視戲曲雙語字幕使用,從而加大傳播力度,最大限度地獲得國內國際觀眾。
三、戲曲字幕雙語化現狀
雙語字幕在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播中作用不可忽視,那么當前戲曲字幕雙語化現狀到底如何?雙語化已經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雙語化過程中又存在著哪些普遍性的問題?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本研究對浙江省內的8家規模較大的劇團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劇團概況、涉外劇目及配備英語字幕的劇目數量等;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字幕雙語化具體現狀,如現有英語字幕的使用頻率、英語字幕來源、資金投入情況、字幕機工作效率等。
(一)概況調查結果及數據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首先,由于劇團的規模和發展模式不同,劇團與劇團之間在劇目總量、常演劇目數量、涉外劇目數量及配備雙語字幕的劇目數量方面都差異較大;其次,總體雙語字幕劇目占總劇目比例低,最高僅占21.4%,而最低的則是0;第三,涉外劇目數量來看,調查對象中,有兩個劇團達到了與常演劇目數量相等的程度,說明對外傳播傳統藝術文化的頻率相當高,而雙語字幕劇目與涉外劇目比例分別為50%(劇團1)和6.7%(劇團2),這個比例尚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
(二)具體現狀的調查結果及結論
1、戲曲字幕雙語化(中英對照的字幕)在對外傳播戲曲文化中的作用得到普遍認可。問卷中,對該作用的認識,50%的劇團認為“作用非常大”,37.5%認為“作用比較大”,12.5%認為“有點作用”。對比問卷發現,越是英語字幕劇目比例高,使用頻率多的劇團,認為字幕雙語化的重要性也越大,也說明只有在頻繁使用過程中,雙語戲曲字幕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2、現有雙語字幕的使用頻率不高。僅有12.5%的劇團“經?!笔褂秒p語字幕,大多數劇團“有時”(占25%)、“很少”(占25%)或“從不”(占37.5%)使用。調查中,除了2個劇團是只要有外賓的演出中都會使用雙語字幕外,其余都僅限于到國外的演出使用。這就意味著,即使已經具備了雙語字幕,也并沒有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3、雙語字幕的來源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調查顯示,劇團的雙語字幕翻譯工作,通常是以下幾種方式之一:大學英語教師翻譯,翻譯公司翻譯,或者專業雙語戲劇學者翻譯。調查中的所占比例分別為60%、20%和20%。其中有2家劇團有固定合作的翻譯者或團隊,有3家是通過熟人或翻譯機構隨機找翻譯者。在對現有劇目英語字幕翻譯質量的調查中,有1家劇團認為“非常好”,3家劇團認為“還可以”,1家認為“不好”。觀眾對使用雙語字幕的反響也不一,有的劇團反映“非常好”,而有的劇團認為“一般”,這與字幕質量不無關系。
4、各劇團對雙語字幕的資金投入存在巨大差別。在五個等級的選擇中,雙語字幕總資金投入在20萬以上的有2家,10-20萬的0家,5-10萬的1家,1-5萬的1家,1萬以下的4家。
5、字幕顯示屏技術支持不完全令人滿意。演出條件下,存在字幕屏顯示中英文字幕時不同步,以及英語字幕與演員表演不同步的情況。五級調查表中,選擇“經?!焙汀坝袝r”的各占一半。造成此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字幕顯示屏顯示中英文的字數各有限制,二是由于中英文句型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翻譯時未能考慮到劇場演出情況下的“時空限制”,從而出現“瞬時不對應”的情況。
四、戲曲字幕雙語化的完善
根據調查結果,各劇團對當前戲曲字幕雙語化在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已有充分認識,但雙語化程度總體上仍然很低,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待該問題:
一、大部分劇團涉外演出不多,戲曲的對外傳播力度不夠,因此對雙語字幕的需求不迫切。事實上,劇團要謀發展,中國戲曲要在傳播中延續,都需要挖掘和擴大觀眾群,各劇團需改變傳統觀念,放開視野,通過戲曲字幕的雙語化等途徑來獲得更加多元化的觀眾群;二、諸多劇團在實現戲曲字幕雙語化過程中存在著翻譯人才缺乏、資金匱乏、字幕技術支持不夠等方面的困難。這些困難和問題阻礙了字幕的雙語化,也阻礙了傳統戲曲的對外傳播。針對上述問題,從實際出發,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縱向培養和橫向合作相結合,發展戲曲字幕專業團隊
所謂縱向,即對有一定外語基礎的專業演職人員進行英語培訓,將其發展成專職翻譯人員。中國傳統戲曲蘊含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具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征,要翻譯這樣的傳統戲曲,譯者不僅要具備很高的英語水平,還要對中國古典文化及傳統戲曲有較深的了解,無論是文戲還是武戲,字幕譯者對舞臺上的唱、念、做、打都須深入理解,能字里行間讀懂唱詞的隱晦內涵,這對只從事語言的翻譯者來說是件難事,而有一定外語基礎的專業演職人員應是最佳的翻譯人選,應挑選這種人才加以培訓。所謂橫向,即邀請外國專家及相關領域的語言或戲曲專家進行多方合作。戲曲字幕的翻譯不同于文本的翻譯,字幕翻譯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性,也有目的語觀眾的文化程度的限制性;另一方面字幕又和舞臺表演相輔相成,音樂和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對字幕作以補充,共同完成戲曲之美的傳遞。因此字幕翻譯絕不等同于劇本和臺詞的翻譯,它還需考慮受到字幕機顯示字數的限制,舞臺表演的綜合性、瞬時性、無注性等特點。
因此一個包含語言、翻譯、戲曲表演等多領域的合作團隊,肯定要比個人獨立完成的字幕翻譯作品要成熟、周全的多。
(二)實行??顚S?,專項資金扶持
翻譯劇本的難度較大,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英漢對應的雙語字幕的制作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較多資金投入。以涉外演出較多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為例,字幕雙語化總資金投入達到了20萬元以上。據了解,一出完整的戲曲字幕,翻譯費用從5千到2萬不等,如果將常演的涉外劇目全部配上英文字幕,費用基數不會太小。對絕大多數劇團來說,這是一筆較大的負擔,財力方面存在很大困難。在對問卷題項“當前戲曲字幕雙語化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的回答中,所有調查對象的選擇中都包含了“資金缺乏”這一項,說明這是一個普遍的現實問題。因此如有專項財政撥款來扶持,字幕雙語化才能得到推廣,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傳播才能更落到實處。
(三)軟硬兩面著手,提升字幕播放水平
目前浙江省各劇團使用的字幕顯示屏款式不一,顯示水平各異,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有的劇團使用的字幕機同時顯示一行14個字的漢語和兩行42個字母的英語,有的劇團使用的則是能同時顯示一行10個字的漢語和一行25個字母的英語,另外也有能同時顯示漢語英語各兩行的字幕顯示屏。據各劇團反饋,字幕屏顯示中英文字幕時的同步情況,一行漢字對應兩行英語的情況最好,其次是一行漢字對應一行英語,情況最不理想的是兩行漢字對應兩行英語。因此,注重字幕顯示屏的創新,強大產品功能,才能從硬件上保證戲曲字幕雙語化的推進,這是其一;其二,字幕播放水平還與字幕播放人員的專業素養息息相關。應保證字幕播放員具備較高的戲曲水平和文化修養,既要懂戲,背戲,又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對舞臺上的舉手抬足、嬉笑怒罵、唱念對白等都要了如指掌,分秒不差地打出對應的中英字幕。
而調查中的實際情況是,僅有一家劇團的字幕播放人員是具有較深英語功底的漢語言專業碩士生,其他劇團情況分為兩種:一是雖有專門的字幕播放員,但對中文熟知而英語水平不夠;二是沒有固定的字幕播放員,誰有空誰播放,這勢必會帶來播放水平的不穩定,影響戲曲演出的整體效果。另外,除了戲曲中的唱念應配以雙語字幕,沒有唱念的武戲,也有必要以字幕形式說明戲段,若能再加上每一場戲前的中英文劇情簡介,將能使國外觀眾更能看懂我們的傳統藝術,理解各種各種詼諧、悲憤、歡快等表演形態,效果會更錦上添花。
五、結語
戲曲的傳播關乎戲曲的保護、生存與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在傳承的同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這個生命力的延續在于傳播。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播,兩者相輔相成。雙語字幕的使用,提高了傳統戲曲的可傳播性和可交流性,促進了戲曲觀眾的多元化,提升文化傳播力。在這個意義上,普及雙語字幕,提高字幕質量,讓中國傳統戲曲跨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對非遺文化最高層次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