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桂南采茶戲形成的現有學說考察
桂南采茶戲形成的現有學說考察
>2022-08-17 09:00:00


一、關于桂南采茶戲

桂南采茶戲又稱“吁嘟呀”,廣泛流傳于廣西南部和東南部的玉林、欽州、梧州、南寧、崇左等市,是贛南采茶音樂于清代中葉傳入桂南后,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融合逐步演變而成的地方小戲,約有一百年余的歷史。桂南采茶戲屬于“三小戲”,由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融合而成的舞臺藝術。桂南采茶戲的演唱以客家話為主,地老話為輔,桂南地方特色十分濃郁。桂南采茶戲的表演通常為1男2女(最初為男角扮演),后發展到數十人。表演者身著彩裝,腰系彩帶,男的手拿錢尺,以做扁擔或鋤頭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籃、雨傘或盛茶器具,載歌載舞。表演內容多為種茶、制茶的勞動過程,舞蹈動作來源于采茶勞動。

有的地區在表演過程中穿插演唱民間小調,所唱的曲調和數量,視表演時間和內容而定。采茶戲的伴奏樂器有嗩吶、鑼、鼓、鈸、木魚、二胡、笛子等,過場音樂以嗩吶和鑼鼓為主。傳統桂南采茶戲的唱腔音樂雖有二百多個曲牌,但結構比較簡單,從頭到尾變化不大,發展不多。盡管概括性強、容量大,可以一曲多用,但缺乏戲劇音樂個性。新中國成立后,桂南各地的文藝工作者對采茶戲進行挖掘和整理,創編了一批深受群眾歡迎的新型采茶戲,如《農具改革第一天》、《借衣》、《綠珠》、《媽媽你錯了》、《支農箱》 、《泥巴姑娘》等。還整理改編一些傳統劇目,如《倒亂鴛鴦》、《一枝花》、《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一批經典劇目在全國、全區獲獎。

如《倆親家》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專業文藝匯演一等獎(1981年),《清水塘邊》獲第十屆全國“曹禺杯”大賽二等獎、北京小品相聲邀請賽優秀獎(2003年),《門神下鄉》獲廣西第六屆戲劇展演金獎(2004年),《煩惱村官老犟妻》獲全國文藝比賽多項大獎(2005年)等。2006年6月,桂南采茶戲被確立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月,桂南采茶戲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桂南采茶戲形成的現有學說目前,就桂南采茶戲形成的時間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看法,主要存在“明末說”、“清中葉說”和“清末說”三種觀點,筆者依據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列述如下。

(一)“明末說”

例證1:多篇文章引用廣西藝術學院采風隊收錄的資料:“北流縣采茶老藝人曾國威說,他家是采茶世家,他的老祖宗是江西吉安府(現在的井岡山地區所在地)吉水縣下里街平安社人,移居廣西已二十一代了。若以二十年算一代,那么桂南采茶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按此歷推算,當是明代嘉、隆年間了。 ”

例證2:2009年3月25日的《玉林日報》載文《博白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作者鄒凌):“桂南采茶戲于明朝從江西傳入博白,經400余年的傳承、發展,成為獨具桂南風格的劇種,……”

例證3:2009年5月5日的《廣西日報》載文《桂南有佳戲 采茶悅清香》(作者蔣錦璐):“桂南采茶戲自明朝從江西傳入博白,經400余年的傳承、發展,成為獨具桂南風格的劇種,多次參加國家、省區級匯演,并屢屢榮獲大獎,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例證4:陳彪在《國家稀有劇種 桂南采茶戲》一文中寫到:“桂南采茶戲由江西傳入博白,從明末至今四百多年歷史長河里。它經歷了明末的萌芽﹑清代成熟﹑民國的發展以及建國的鼎盛四個時期。 ”

(二)“清中葉說”

例證1:《廣西采茶彩調和唱燈的源流與演變》一文和顧樂真先生的《廣西戲劇史論稿》均認為:“桂南采茶戲多由贛南、粵北的采茶戲演變而成,傳入時間大約在清代中葉。 ”

例證2:孫寶的文章《淺談桂南客家采茶戲的源流、現狀與發展》談到:“關于桂南采茶戲的源流問題,據有關學者到贛南調查,發現桂南采茶戲與贛南采茶戲有著深遠的淵源,認為桂南采茶戲起源江西,約于清乾隆45年前(公元1780)前(傳入桂南)……”

例證3:博白縣·桂南采茶戲“非遺”申報資料(來源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系統”):“桂南采茶戲于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此處的上下兩句在時間上相矛盾:若按上句的“清代中葉”計算,傳入時間沒有“四百多年”;若按下句的“距今四百多年”計算,上句的傳入的時間又不是“清代中葉”,可能是原作者的筆誤所致。 )

(三)“清末說”

例證1:鄧如金在《桂南采茶》之《桂南采茶簡介》中寫道:“桂南采茶民間稱‘唱竹馬’、‘唱采茶’、‘采茶戲',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茶插‘和’采茶串古‘的出現,加上曲牌和鑼鼓的加進,大大豐富了’采茶‘的內容和形式,標志著桂南采茶戲這個劇種大體上已經形成”.

例證2:2008年第8期的《大眾文藝》刊發曾美良的文章《桂南采茶戲中“茶腔”的藝術特點》認為:“桂南采茶戲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例證3:顧樂真在其專著《廣西戲劇史論稿》(中國戲曲出版社,2002年7月版)中寫道:“桂北的彩調劇﹑桂南的采茶戲,分別在清中葉由湖南花鼓,江西采茶傳入廣西后,與當地民間演唱﹑歌舞相結合而生根的,……但傳入時未必已是成熟的采茶戲了。 ”(其言下之意應是:清中葉傳入廣西的只是采茶歌舞,經發展后才形成桂南采茶戲。 )

三、桂南采茶戲形成的“明末說”與“清中葉說”值得商榷

首先,桂南采茶戲形成的“明末說”與歷史相悖。學術界公認桂南采茶戲源于贛南,是贛南采茶音樂經粵北傳入桂南后發展演變而成,其形成時間應在贛南采茶戲之后。贛南采茶戲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今學界的一致觀點。所以桂南采茶戲的“明末說”和“四百多年的歷史”的說法難以成立,應需重新考證。其次,桂南采茶戲形成的“清中葉說”的史料依據不足。從上文“清中葉說”的文字可以看出,大家都認可“清中葉傳入桂南”,但忽略了傳入的是否是成熟的采茶戲。也許是作者用詞不慎所致,記述成“桂南采茶戲于清中葉由贛南傳入桂南”,正如顧樂真先生所言:“傳入時未必是已成熟的采茶戲了”.實際上,在清代中葉隨著贛南、粵北及閩南客家人的入桂,帶來了贛南、粵北的采茶藝術。但細觀史料記載,可以發現傳入桂南的采茶只是歌舞而已,并非成熟的“戲曲”形態(下文另加論述)。

再次,清代著名戲曲作家、戲曲理論家楊恩壽,于同治四年(1865年)從長沙到北流縣做其兄…北流知縣楊彤壽的協幕,因其興趣所致,在北流期間逢戲必看。在其《坦園日記》之《北流日記》中,記錄了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七日至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二十日共十七個月中,在北流的所見所聞,其中共有十七次觀戲經歷,內容均為“粵東土戲”、“外江戲”和“梆黃劇目”,未現“采茶”二字??梢姰敃r采茶戲在北流還未形成劇種。而北流自清中葉起“五方雜處,商賈輳集、事尚奢華”(1《北流縣志》),是桂東南文化、商貿和經濟的繁盛之地,當今的桂南采茶戲藝人也公認采茶戲最早出現在北流。因此可以推斷,桂南采茶戲至少在清同治年間尚未形成成熟的劇種,目前存在的“明末說”和“清中葉說”均有待考證,值得商榷。四、桂南采茶戲形成的“清末說”及其理論依據要論證桂南采茶戲的形成時期,有必要對“戲”進行理解和把握。那么什么是“戲”呢?

“戲”即“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融文字﹑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等藝術為一體,講究時間和空間感,表演分唱﹑念﹑做﹑打,角色分生﹑旦﹑凈﹑丑,有固定的表現程式和動作,注重服裝﹑化妝﹑舞臺美術﹑道具﹑伴奏音樂的運用等。換句話說,作為“戲”必須具備以下特征:是成熟的劇種,獨立表演;有劇本和故事情節,有人物扮演和角色分工,注重服裝道具和舞臺美術,講究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伴奏樂隊精煉且以民族樂器為主,表演唱念結合等。以此為據,我們可以從相關文獻和史料中品讀和分析桂南采茶戲的形成脈落。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西林縣志》載西林知縣王維維《慶祝萬壽恭記八首》(之五)記有;“秧歌小隊意招邀,高髻云鬟以舞腰,十二花籃燈簇簇,采茶聲中又元宵。 ”

西林縣與云南、貴州二省相鄰,文化中少不了滲入云、貴地區的成分,而云南與貴州花燈的形成與采茶歌舞有著密切的聯系,曾用花籃為道具進行表演。所以,此處記載的應該是傳入西林的花燈藝術,而非桂南采茶戲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荔浦縣志》載:“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門懸一燈,選清秀孩童艷妝禮服,攜花籃,唱茶歌或演故事,賽龍燈,戲以為樂”;乾隆三十年(1765年)《全州縣志》載:“以童子扮走馬好女,聯臂踏歌,多采茶歌,俗為邏燈。 ”荔浦和全州處于桂北,屬桂林郡轄地,當時區域內盛傳與桂南采茶相類似的彩調,文獻記載的應是桂北彩調的實況,也非桂南采茶戲。

不過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乾隆年間桂北采調和云南花燈還未具備“戲”的特征,尚屬歌舞形式。桂南地區有關采茶的文獻較少,且時間較晚。光緒九年(1884年)《平南縣志》載:“照路挑燈簇簇紅,茶娘結隊和茶公……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玉林縣志》載:“元宵以前,鄉村中有裝扮竹馬、春牛戲者,竹馬則唱采茶歌,春牛則唱耕田曲……”;光緒二十三年版的《容縣志》載:“由元旦迄下弦止,各鄉竟為獅鹿、采茶、魚龍等戲,……諸戲尤以采茶為陋,俗法用喬妝男一女二,更唱迭和,從正月至臘月,漸月皆有茶歌”.另外,諸多文獻還載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玉林)江南鄉玉豸陂村民間藝人黎秀卿創立太平樂館,自任館主,主要演出《采茶大例》和《茶插》。

同治九年(1870年),黎秀卿再次創立太平樂館,自任館主和教師,教習采茶,并自編節目作為《茶插》演出。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是太平樂館的鼎盛時期。 ”無論是光緒九年的“茶娘結隊和茶公”,光緒二十三年的“竹馬則唱采茶歌”,“喬妝男一女二,更唱迭和”,還是咸豐九年的《采茶大例》和《茶插》,都不具備“戲”的全部特征,還屬于歌舞的范疇,只有加入了故事情節的“采茶串古”之后,桂南采茶才初具“戲”的特征,成為“桂南采茶戲”.由此大致可以推算出,桂南采茶戲是在清光緒年以后發展成三人表演的地方小戲的。綜上所述,關于采茶音樂的傳入和桂南采茶戲的形成,以如下描述較為合適:采茶音樂(采茶歌或歌舞各地不一)至少在清咸豐年以前傳入桂南,不斷同桂南民間音樂、舞蹈相融合和滲透,經發展和演變,于清朝末年(光緒年以后)形成為桂南特色的地方小戲,即“桂南采茶戲”.

參考文獻:
[1]鐘文典等。廣西客家研究綜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鄧如金。桂南采茶[Z].南寧:廣西藝術研究所內部資料,1982.
[3]龐家祥。采茶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博白縣志編纂委員會。博白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5]趙麗?;ü臒粢魳返臍v史淵源及構成之研究[J].中國音樂,2003,(04)。
[6]鐘文典,彭會資,陳劍。博白客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