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劇藝術的發展及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文革”開始前,歷時17年,評劇進入其“輝煌”時期.大批舊社會走過來的藝人在黨的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方針指導下,通過政治、文化以及藝術理論的學習,在安定的創作環境下,迅速成長,評劇藝術走向空前繁榮.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評劇藝術涌現出流派紛呈的喜人局面
“旦行”中的小白玉霜、新鳳霞、鮮靈霞、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喜彩苓、小花玉蘭,“生行”的魏榮元、李福安、劉小樓、張德福、馬泰、洪影等,在新社會,通過不斷實踐,均顯露出表演、聲腔藝術的才華,有的創立成新的流派,有的形成鮮明的風格,使評劇藝術走向豐富與繁榮.
(二)評劇藝術表現力更加全面發展
一是出現了成套的男聲唱腔.評劇初創時期以旦行為主,男演員處于從屬地位,未形成成套唱腔,新中國成立后,新戲不斷上演,男角色份量加重,男演員與樂師一起通過努力,唱出了正越調交替的新腔,解開了男腔問題的“死結”,使男聲唱腔得到發展與普及.
二是新板式的不斷出現,使評劇音樂創新手段進一步豐富.新中國成立,反映新時代、新生活、新人物的劇目大量搬上舞臺,內容與形式的矛盾,逼著演員與樂隊創造出“正調平唱”、“男腔越調”、“女腔越調”、“三拍子”、“頂板快三眼”、“凡字大慢板”、“清板”等諸多新板式.
三是伴唱的普及,成為評劇藝術新的成份,更加重了評劇的抒情色彩.
四是多聲部的配置、配器上的強化,使評劇表現力更為豐富.
(三)評劇藝術著書立說逐漸普及
在評劇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這么多的評劇著作面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政通人和,思想解放,許多院團和有識之士,總結過去,啟發未來,寫書修志成為時尚. 《評劇音樂大全》《評劇音樂概論》《評劇名家演唱藝術》 《革新是評劇音樂的生命線》《評劇音樂史》《評劇小戲考》等,均對評劇音樂的沿革與發展,有獨到的研究價值.
此外,諸多評劇名家如新鳳霞、小白玉霜、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六歲紅、蓮小君、小花玉蘭、李福安、劉小樓等,均有傳記出版,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評劇的重要財富.
二、新時期評劇藝術存在的問題
然而,經歷過“文革”重創以及改革開放后文藝多元化地影響,不能不說,如今的評劇藝術,已經沒有了“文革”前的輝煌,失去了“全國第二大劇種”的廣泛影響.真正能保留下來常演不衰的劇目微乎其微,劇團營業收入舉步為堅,演員的總體表演、演唱水平下降、觀眾亦出現斷檔現象.
真正掏錢買票看戲的觀眾越來越少,甚至出現“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的尷尬局面.客觀地說,評劇藝術的確走入低谷.究其原因,固然有經歷“文革”重創致使評劇演員和觀眾均“青黃不接”以及受到文藝多元化的沖擊等因素,但更多的,作為評劇藝術的從業者,應該從自身查找原因.
當前,緊隨時代脈膊的劇本難以出現,演唱精湛的新秀難以涌現,院團總體風格不突出等諸多因素,影響了評劇藝術的發展.
三、新時期振興評劇藝術的幾點思考
(一)時代呼喚新時期的成兆才
成兆才的經濟人王鳳亭老先生談到成兆才時,經常說:“他沒黑夜沒白天地寫了那么多劇本,總沒圖個啥.誰都承認,整個戲班就靠他,總有新鮮、多樣的好劇本上演,觀眾才上座兒,大伙兒才能掙大錢. ”成兆才之所以被譽為“評劇祖師爺”,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為評劇移植、改編、創作了121個劇本當屬其首,這大概是“劇本是一劇之本”的原因.
所謂“新的成兆才”,指的是筆下有人物,心中有舞臺,眼前有觀眾,并具有以戲為命的敬業精神,視“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的服務意識,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為自己的藝術創作追求目標,既珍惜和熟悉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使其發揚光大,又善于從世界優秀文化中汲取養料的創新者.為此,有志者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才能有充足的知識和技巧,行萬里路才能擁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了解戲曲舞臺藝術生產系列工程的全貌.
(二)時代呼喚新時期的新流派
我國戲曲藝術的傳統,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而一個優秀的演員,總是以個人的藝術魅力與角色的魅力相統一,在觀眾的心靈中產生巨大震撼,才有“繞梁三日而不絕”的美譽,其佼佼者久而久之會打造出獨具個性的劇目,腔調、韻味,擁有了自己的觀眾群和追隨者,進而則形成“流派”.流派的多寡,又往往被視為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成熟與繁榮的標準.
早期的評劇演員月明珠被譽為男旦的代表人物,到20年代至30年代女演員崛起,李金順成了此時的代表人物,從30年代至40年代,又涌現出“高亢挺拔、剛中見柔”的“劉(翠霞)派”,以低腔見長,音色圓潤,韻味醇厚,突出鼻腔共鳴的“白(玉霜)派”,以演唱疙瘩腔見長、善于表現嫵媚多姿、柔潤明快感情的“愛(蓮君)派”,這時,評劇不僅活躍在北方,而且上大上海有一席之地,標志著評劇已登上了第一個高峰.
解放后,人民的政治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加之黨和政府對戲曲藝術實施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作為與歷史同行的的評劇,涌現出前文提到的眾多旦行與生行流派,使評劇遍布大半個中國,躍居各地方劇種之首.不能不遺憾地說,當前的評劇藝術,仍滿足在對原流派的繼承與發展,這顯然和新時期的要求不相適應.時代呼喚新流派的盡快涌現,唱出時代的新聲.
(三)時代要求各院團有自己的定位
藝術貴在個性,各院團也貴在個性,個性往往形成藝術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說到底是每個劇院的生命所在.
縱觀各地的院團,都有過自己的高峰期,中國評劇院的小白玉霜、新鳳霞、花月仙、喜彩蓮、魏榮元、張德福、馬泰;天津評劇院的鮮靈霞、李文芳、六歲紅、羊蘭芬、蓮小君、新翠霞、小花玉蘭、李福安、白云峰、孔廣山;沈陽評劇院的金開芳、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菊桂芳、虹麗霞、郭少樓、歐陽菊笙等眾多名家在幾十年的舞臺生涯中,均積累下眾多膾炙人口的劇目,比如提到中國評劇院,觀眾腦海中就會涌現出《秦香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向陽商店》;提到天津評劇院,觀眾就會想到《包公三勘蝴蝶夢》、《回杯記》、《李香蓮賣畫》、《拜月記》、《鳳還巢》;提到沈陽評劇院,觀眾就會想到《1》、《對花槍、》《茶瓶計》、《小院風波》。
這些劇目,深深印在新老觀眾腦海中,使老百姓津津樂道,很多精彩唱段不僅當時風靡全國,令人百聽不厭,至今仍然在社會上廣為傳唱,成為舞臺上,甚至公園、街頭、田野過戲癮的保留唱段.
如果每個院團都能依據自己的地域特點、人民習俗、情趣愛好、找準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風格,必定會培養出自己眾多“懂得藝術和欣賞藝術的大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評劇園地就會花更美、形更美、色更艷、味更濃,枝更壯,評劇藝術必將迎來又一個鼎盛時期.
(四)時代要求以藝術質量為生命
藝術是以質量為生命的,這早已得到文藝界的共識,“要有精品意識”幾乎成了當今的口頭禪.此話好話,做起來是很難的,和其他文藝品種相比,戲曲精品則難上加難,但不管多難也要攀登,否則就沒有出路.
一是要讓老經典“保值”.從老前輩傳承下來的精典劇目,如果不達到“保值”,觀眾就不會買帳,還要說三道四,從而老觀眾也被失掉了.青年演員,必須認真學好傳統,演好老“精典”,留住老觀眾,這是起碼的要求.
二是要以“無戲不感人無技不驚人”來要求自己.戲曲是既講“藝”又要“技”的藝術,兩者都得扎扎實實地練,不能怕苦怕累,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流行歌壇上有一夜成名的事兒,評劇界不可能有,將來也不會有.
三是要有“一棵菜”精神.
戲曲是綜合藝術,需要大家齊心合力,抱成一團.要打造出藝術精品,必須有一個富有實力,合作默契的群體,要件件優質,人人盡職,行行到位,才能將劇目演得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