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調秧歌戲
西調秧歌,又稱河北大秧歌,普遍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地區的廣大農村。藝人為了區分流派,將其分為"西調"、"河北調"等,據明隆慶年間修撰的《趙州志》記載:就有"正有十五日放紙鳶唱秧歌"之語。彼時"秧歌"已經普遍流行于民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已出現了最早的西調秧歌班:靈壽縣萬壽村的"秧歌子弟班".秧歌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至今,現在還有不少冠以本縣名稱的秧歌,如"平山秧歌、新樂秧歌、正定秧歌、獲鹿秧歌"等仍活躍于佳節或農閑時節。
西調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小戲,它以"七打、八唱、九松閑"、"大躍套大衫,外套一坎肩,一唱面對門,二唱打地攤"等演唱特點和特殊演出的形式著稱于世,過去曾有過"大羅腔","調屁股身歌"等稱謂。它的劇目內容表現的全部是廣大農民的生活瑣事、民間故事等,演員們以夸張的手法進行藝術加工,模仿土語方言進行表演,使觀眾忍俊不禁,百看不厭。
西調秧歌唱腔委婉動聽,旋律優美流暢。它的唱詞通俗、長短不一,是多變的、上下句詞格;基本演唱形式為規律性極強的長短點打擊樂伴奏;它獨特的唱詞和極其濃郁的地方土語,再加上沒有文場樂器與唱腔的音響爭鳴和干擾,造成了秧歌幽默而詼諧的藝術特色:"獨一無二的清白、通俗、簡煉、易唱、易記".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秧歌藝人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演唱藝術水平和加強文化素質的修養。他們一方面繼續演出群眾喜聽愛看的傳統劇目:"《田二洪開店》、《雙鎖柜》、《借閨女吊孝》、《三勸》、《四勸》、《打經堂》"等,另一方面改編、移值了不少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如"《殺樓》、《金成掃雪》".此外,現代劇目《郭小風》等的創作,為秧歌劇表現現實生活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至今,西調秧歌這種民間戲曲形式仍有不少觀眾喜歡。雖然現代新興的藝術形式對秧歌具有強烈的沖擊作用,但在廣大農村,農閑時間仍舊有秧歌的活動,并且在婚、喪、廟會、節日之際演唱秧歌的風俗至今未衰。
二、絲弦
絲弦,古名"弦索腔",民間俗稱"河西調"、"弦子腔"、"小鼓腔"、"女兒腔"等等,現代稱謂"絲弦". 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區,至有清一代,以石家莊為中心。按方位絲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路。它是河北省特有的較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絲弦的行當分生、旦、凈、丑諸行。
絲弦戲的唱腔為混合唱腔體制的劇種。除有《山坡羊》、《歌南子》、等散曲外,主要由官調與越調兩種組合而成。"越調"為絲弦戲中另一板式變化體腔,主凌晨正好位于官調音下方四度,成為官司調最近關系的屬調。"宮調"唱腔明快、清新、激越、悠揚,宜于敘事和抒情。戲中生角、旦角均為官調。
絲弦的表演特點是泥土氣息濃厚,動作夸張幅度較大,熱烈火熾,粗獷豪放,刻畫人物細膩,并崇尚特技?;?、花旦、老旦等行當將其特點表演的更具特色。它的表演繼承了木偶戲的衣缽,后來變為真人登臺演出,它對人物的刻劃及角色形象的塑造運用了身段動作、面部表情和手指動作,其間不乏夸張手法;其后是演員在舞臺上做戲,表演特戲和臉譜的利用,并借用"社火"的形式,真刀真槍地在舞臺上展示一番。此外,它還曾借鑒昆曲、京劇、河北梆子等姊妹藝術的表演形式。
絲弦長期與老調、梆子同臺演出,豐富了絲弦的劇目、舞臺美術、音樂、表演等。絲弦以傳統劇目為主,共五百多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晉劇、老調、河北梆子、西調、昆曲、京劇等劇種移植來的。
周恩來總理生前對絲弦戲備加關懷和愛護,他曾四次接見了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全體人員,其中三次合影留念。第一次接見還為劇團親筆題詞勉勵。至今,題詞仍鼓舞著廣大文藝工作者繼續前進,絲弦劇種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扶植下,一邊演舊戲,一邊改編、移植了很多優秀劇目,其中《空印盒》劇目還被拍攝成為電影片,現代戲的創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三、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本地稱梆子腔。過去叫過直隸梆子、秦腔、山陜梆子等。它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也是惟一冠有"河北"二字的主要地方劇種,被河北人民親切地稱為"家鄉戲",或稱之為"省劇".河北梆子是在山西梆子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成,這可能與到北京演出的梆子腔藝人大多為山西人,以及京城的梆子腔觀眾大多為山西商人有關。演唱語言由以晉語為主變為以"河北話"為主,河北梆子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唱腔中"反調"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后,河北梆子進入了它的復興時期,在劇種方面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臺藝術上,音樂、表演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我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劇種之一。在內容上,有的贊美婦女對婚姻自由的追求與向往,有的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丑惡,有的歌頌抗擊侵略戰爭的英雄人物,有的反映農村生活的風趣等。河北梆子在唱腔上的風格特點是高亢、激越、慷慨、悲壯,聽起來使人有熱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其唱腔屬于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或十字的整句。伴奏音樂有嗩吶、弦樂曲牌近百支,鑼鼓經百余首,主要用于烘托舞臺氣氛和伴奏角色動作。
歷史上,河北梆子曾經是一個影響巨大的劇種,大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它誕生于河北農村并流布河北全省,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產生于一個村落又盛行在此村落的劇種。在河北省出生的、當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東光人荀慧生、高陽人蓋叫天、南宮人尚小云等,早年都曾為梆子演員。它的傳統劇目已有抄本約500余出。目前,河北梆子劇院是個劇種影響較大的演出團體之一。代表性的劇目主要是《杜十娘》、《哪吒》、《鐘馗》、《陳三兩》、《南北合》、《竇娥冤》及現代戲《龍江頌》、《紅色娘子軍》、《蝶戀花》等,主要演員有張惠云、李淑惠、劉鳳嶺、張淑敏、裴艷玲、路翠格等。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