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廣東粵劇院承辦的“2015粵劇新年盛會”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上演,共有約1400名觀眾觀看了精彩的表演。創立于2001年的粵劇新年盛會被粵劇藝術家和觀眾稱之為“粵劇春晚”,是一場展現名伶、名劇、名曲的大型賀歲演出活動,以“弘揚嶺南文化,振興粵劇藝術”為宗旨。今年的“粵劇新年盛會”的主題是“創新與傳統并重,名伶與新秀同臺”。的確,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粵劇如何創新發展并保存自己的本色,是一個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粵劇面臨的困境
2006年5月20日,粵劇成為我國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可以說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喜的是粵劇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粵劇的保護和傳播勢必得到加強,憂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條件之一就是“處于瀕危狀態”,這就說明粵劇的現狀已經岌岌可危,粵劇的保護和發展已經迫在眉睫。下面首先談談粵劇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困境。
總的來說,近兩年的粵劇,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方面,在政府以及粵劇藝術家的大力倡導和推廣下,創作了一批新的節目,涌現了一些優秀的演員;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觀眾前去觀看粵劇節目。但是,這種繁榮背后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一是這種繁榮并不是受眾的內在需求所推動的,而更多的是由政府的資助扶持所推動的。二是在粵劇的資深觀眾存在著兩低一高的現象,即是文化層次較低、收入較低、年齡偏高,就是缺乏文化層次較高、年輕的觀眾,無論是什么劇種,只要缺乏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高層次有品位的觀眾的欣賞、參與以及推廣的話,是很難獲得好的發展的。三是缺乏優秀的粵劇藝術家,無論是粵劇編劇還是粵劇表演家。缺乏優秀的粵劇藝術家,就難以編排出優秀的節目,編排不出優秀的節目,翻來覆去都是那幾個老的節目在上演,長此以往就導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粵劇的受眾逐漸流失,受眾流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粵劇劇團的收入減少,這就又會導致愿意粵劇編劇的數量下降,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四是粵劇人才出現斷代,年輕的80后、90后更容易被新時代流行的快餐文化所吸引,很少有對粵劇產生濃厚興趣并自愿參加學習粵劇表演的,這就導致了粵劇人才出現了嚴重的斷代,隨著老一輩的藝術家們逐漸退出舞臺,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五是新編的粵劇曲目并不是很多,并且這些新編曲目中好多都是對原有的節目的加工和改編,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二、困境形成的原因
當今世界的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文化的傳播與交融比以往任何都要更加突出,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就會越來越高。各種文化為了搶占市場,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可謂是出盡法寶,互相競爭、互相排斥,最后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這種大的背景下,粵劇面臨的沖擊和困境,也屬于正?,F象。在筆者看來,具體來說,形成粵劇目前的困境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是沒有把握好傳統與創新的度。說是繼承和發揚傳統并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但是所謂的創新,就是對原來的節目的加工和改編,缺乏實質意義上的創新,并且還丟失了許多優秀的傳統,現在的年輕演員,很少有能夠較好地掌握“講官話”、“耍牙”等傳統技藝的。二是營銷環節薄弱,意識落伍。當今時代,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掌握到第一手的信息和資源,看到自己想看的節目,在這種情況下,主動的營銷和宣傳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要想得到受眾的關注,勢必進行有效而精準的營銷宣傳,顯然,粵劇在這方面還做得很不夠,試問一下,在兩廣地區之外,又有多少人對粵劇有所了解呢?三是演職員隊伍水平不高,綜合素質較低。素質關乎一支文藝隊伍的精神面貌以及表演水平。由于培養模式以及條件限制,我們的演員大多數時候專注于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四是對年輕一代的宣傳培養不夠,年輕人對粵劇不了解,忽視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就不會主動參與到對粵劇的學習中,這就導致粵劇人才出現斷層。
三、未來努力的方向
筆者認為,為了解決目前這種困境以期粵劇獲得更好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粵劇的傳承與創新。一方面,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對其保護?;泟∽鳛閲壹壍姆俏镔|文化遺產,要把它當作一種博物館藝術,源源不斷地充實展品,提高對粵劇的保護水平,把保護與研究相結合,盡量再現粵劇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政府應當設立專項資金,為粵劇的保護提供堅強的后盾;另一方面,要抓住粵劇的本質作為一種戲劇的本質及特點,大膽創新,尤其是要進行優秀劇本的創新,同時要兼顧表演方面的創新,結合劇本內在的質的創新和表演外在的形式上的創新,創作出優秀的粵劇節目。
第二,堅持“走出去”的戰略。走出去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要堅持對外來文化持開放的態度,兼容并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我國的戲曲劇中,粵劇可以說是最具有開放品格的,不僅吸收了我國北方戲曲的精華,也接受過西方戲劇文化的熏陶。在藝術走向市場化、產業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堅守這種開放;另一方面是粵劇藝術家和演職人員應該堅持“走出去”,不要再等別人自己找上門來請我們演出,而應該主動出擊,自己尋找演出機會,并通過參加惠民演出、送戲下鄉等活動,加強對粵劇的宣傳與推廣,增強影響力。
第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包括對粵劇編劇以及粵劇表演家的培養。主要也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強專業方面的學習與實踐,要通過教師指導、比賽考核等方式,培養年輕演員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是加強綜合素質方面的進修,通過對文化歷史課的學習實踐等方式,提高年輕演員的綜合素質。
第四,要致力創作一批優秀的精品節目。知識分子對于高雅的藝術,仍然是有很大需求的,只要能創作出含義深刻、格調高雅的粵劇作品出來,就仍然可以獲得知識分子與社會精英的關注與參與的。以一定數量的精品,帶動整個大的局面,提高粵劇的整體檔次以及格調,這種提升所帶來的對粵劇的潛在推動效應,可以說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第五,加強對粵劇的宣傳和推廣,可以通過鼓勵一些有能力的個人或者團體,開展一些類似于粵劇少兒培訓班這樣的活動,加強少年兒童對粵劇的了解,提高其參與到粵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開展一些粵劇知識競賽之類的活動,提高廣大觀眾參與粵劇的熱情;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方式,主動出擊,加強自身宣傳,讓粵劇不斷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
另外,雖然筆者列舉了一系列措施,但是這些措施的施行都有賴于政府的支持。從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如果某一件物品在社會化選擇下逐漸式微,那么要保護并重新推廣它就需要強有力的支持,無論是政策上的支持的還是經濟上資助。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粵劇藝術家們的努力下,改變正在逐漸發生。例如,正在建設的粵劇藝術博物館主體建筑已經封頂,預計今年八月份就會全面向公眾開放;前不久在上海天蟾逸夫大舞臺上演的新粵劇《風雪夜歸人》主攻年輕人群體,力圖以全新的感覺沖擊觀眾視聽,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粵劇,欣賞粵劇,進而成為粵劇的忠實受眾;而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二屆深圳市青少年粵劇粵曲大賽也較好地在廣大青少年中普及和推廣了粵劇藝術培養了他們對粵劇的熱情。通過這些事例,我們有理由相信,粵劇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劉亞平 . 粵?。簜鹘y文化在困境中突圍[J]. 同舟共進,2007(06):12-15.
[2]李日星 . 粵劇改革的現代選擇與粵劇化發展[J]. 南國紅豆,2005(03):19-26.
[3]孔煥珍 . 關于粵劇的現狀與發展[J]. 藝術科技,2014(05):188.
[4]寧宗一 . 戲曲藝術:不斷地探尋新形式——戲劇反思錄之二[J]. 南開學報,2001(06):38-41.
[5]郭英偉,崔頌明,象小明 . 植根本土 與時俱進——淺談廣州地區粵劇的現狀和發展[J]. 南國紅豆,2007(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