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湟水河流域范圍
湟水河是黃河青海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大通河組成,流域總面積32863km2。規劃范圍特指青海省境內的湟水干流,流域總面積 16120km2,占全省總面積的 2.2%。位于北緯 36°02′~37°28′,東經 100°42′~103°01′之間,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縣,西寧市 5 區及所轄湟源、湟中、大通 3 縣,海東行署所轄的平安,互助、樂都、民和、化隆 5 縣。
2 水土流失現狀
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類型區為黃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土石山區和高地草原區,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1-96),土壤侵蝕類型有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人為侵蝕,以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為主要類型。近年來,人為侵蝕也呈加劇趨勢。侵蝕模數丘四區為 5000~10000t/km2·a,土石山區為 100~500t/km2·a,高地草原區為 946.13t/km2·a,全流域綜合多年平均為 603.23 t/km2·a。
根據水利部 2000 年完成的全國第三次土壤侵蝕調查獲成果、黃委會完成的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遙感普查成果以及規劃外業調查情況,湟水河流域干流輕度以水土流失面積為 7623.91km2,占流域總面積的 47.3%。水力侵蝕、溝道重力侵蝕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下游黃土丘陵區,多發生在每年降雨集中的時段內,溝道重力侵蝕其他時間也有發生,侵蝕面積 7431.93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97.5%;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在湟水上游海晏縣附近,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以春季節為甚,風蝕面積 106.08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1.4%;凍融侵蝕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和其他高海拔地帶,又可分為冰融侵蝕和雪融侵蝕,主要發生春夏冰雪消融期,凍融侵蝕面積 85.9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 1.1%。在水力侵蝕面積中,輕度侵蝕面積 3111.56km2,占 40.8%;中度侵蝕面積1400.07km2,占 18.4%;強度侵蝕面積 1597.06km2,占 20.9%;極強度侵蝕面積 1470.54km2,占 19.3%;劇烈侵蝕面積 44.68km2,占 0.6%。人為侵蝕在整個流域范圍內均有發生,主要有修路開礦,城鎮建設,棄土棄渣,亂墾亂伐,亂采亂挖,過度放牧等。
3 水土流失成因
3.1 自然因素。
湟水河流域氣候垂直變化明顯,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地區差異大,多暴雨、夜雨和冰雹,暴雨往往夾帶冰雹,最易破壞土壤結構,產生山洪和泥石流,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和降水量減少,氣候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起重要作用。
3.2 人為因素
由于長期人為不合理的利用,原有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地面裸露,失去蓄水保土、涵養水源能力,受雨滴擊濺表土和流水侵蝕,水土流失加劇。在部分偏遠農村地區,交通運輸不便,氣候寒冷,群眾生活能源不夠,靠亂砍亂挖灌木、刨草根和樹根解決燃料不足,致使大片灌木、草地不斷遭到破霈,部分地方甚至變為荒山禿嶺,加劇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從自然侵蝕發展到加速侵蝕,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和不合理的生產活動.
4 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現狀
4.1 水土流失使溝壑不斷發展,農田面積減少
嚴重的水土流失促使坡面溝道侵蝕以及滑坡、崩塌、瀉溜等重力侵蝕發生、發展,不斷蠶食坡面和農田,使溝壑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的地貌景觀。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密集、農業生產集中的湟水河流域中下游的黃土淺山丘陵區,大部分溝壑溯源侵蝕已至山脊,地坡愈切愈小,溝道越切越深,坡度越切越大,坡面蠶食嚴重,減少耕地面積。據統計,僅湟水中下游地區每年由于溝蝕而損失的耕地近萬畝。同時,土地生產力降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群眾缺糧、缺錢、缺“三料”,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極大制約著農業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4.2 淤積攔蓄工程,增加河庫泥沙
由于水土流失使森林植被覆蓋面積減少、草場退化、荒漠范圍擴大,更加劇了水土流失,致使大量壩庫、澇池、渠道嚴重淤積,調蓄庫容減小,從而使工程措施的使用年限日趨縮短,工程效益逐漸降低,水資源利利用率降低,制約了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增加入湟泥沙,淤積下游河道,降低防洪能力。
4.3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水土流失導致了山區土壤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之流域夏季降雨歷時短、強度大,并且隨著植被破壞、當地小氣候環境惡化、熱對流加強、局部地區陣性降水增多,極易造成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給當地人民群眾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破壞當地及下游生態環境,甚至危及城鎮、工礦、交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5 存在的問題
5.1 投入不足,治理標準低
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公益項目,經濟效益遠遠不如其他經營項目明顯,由于流域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落后,地方財政困難,而且國家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經費有限,因此,措施的治理標準和質量較低,進展緩慢,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5.2 基礎薄弱,影響治理深入開展
由于水保部門技術力量較薄弱,致使基礎資料的收集積累、整理分析工作均未系統進行;加之經費不足,使水土流失調查、監測及危害程度等第一手資料難以取得,且現有資料不夠規范,從而給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帶來一定困難。
5.3 工程措施不配套,建設標準低
壩系工程在流域水土保持效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攔沙、蓄水、穩定邊坡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對流域植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以往對工程措施認識不到位,溝道工程分散,加之部分工程建設標準低,致使其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促進流域生態建設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
5.4 執法力度不夠,邊治理邊破壞依然存在,人為新增水土流失仍十分嚴重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大規模的生產建設活動,新的人為水土流失還在增加。存在如修路、建廠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燒磚瓦、挖石膏等任意破壞植被、傾倒廢棄土石、礦渣等現象,甚至直接將排棄物直接倒入河溝,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5.5 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滯后
流域內一些業務主管部門科技人才較缺乏,研究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差,設備陳舊,測試手段落后,致使不少迫切需要的研究和技術推廣項目很難開展。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推廣服務體系,已有的科研成果也未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5.6 水土流失監測工作落后
在長期的水土保持工作中,雖然開展一些水土流失監測工作,成立了西寧監測分中心,但監測設備不齊全、不配套,監測手段落后,信息的獲取、存貯、傳輸、查詢系統不完善,監測成果系統性、完整性差,成果精度不高,對后期治理重點、治理范圍和投資方向的決策提供依據的可靠性差。
6 治理主要措施
治理主要措施有工程項目措施和生物措施兩種。
6.1 工程項目措施
一是治溝骨干工程和淤地壩:在流域干支溝修建骨干壩,可有效攔蓄徑流泥沙、抬高侵蝕基點,合理利用水資源。壩址應選在地形條件好,淹沒損失小,兩岸無崩塌堆積體、洞穴、沖溝,且斷面小,庫容大的地方。
二是小型蓄水保土工程項目:為防止溝底下切、溝頭前進、溝岸擴張,規劃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支毛溝和溝頭部位布設石谷坊、溝頭防護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6.2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種樹種草,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種樹種草要因地制宜,溝壑斜坡上適宜種護坡林,溝壑中則應沿著侵蝕溝道植樹,有些地區還應輔以工程措施。
參考文獻:
[1]湟水流域水土保持規劃[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