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俄羅斯鋼琴學派; 梅爾贊諾夫; 藝術理念; 鋼琴。
2017 年新年初始,在哈爾濱音樂廳上演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 《柴可夫斯基經典作品之夜》。在優秀青年旅俄指揮家焦飛虎執棒下,哈爾濱交響樂團與俄羅斯功勛藝術家、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安德烈·皮薩列夫教授合作的 “柴一”鋼琴協奏曲驚艷全場,把音樂會氣氛推向高潮。哈爾濱交響樂團團長、哈爾濱音樂廳總經理曲波說,那么多鋼琴家來過這演出過,他是極為出色的。
安德烈·皮薩列夫教授是一個英俊的俄羅斯紳士,深邃的眼神、修長的四肢,與令人眼前一亮的外表相反---他為人低調、含蓄,非常和藹,時不時來兩句冷笑話。
教授的演奏風格趨于傳統的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演奏風格,并沒有多余的肢體動作和過于豐富的面部表情,而是十分嚴肅認真地 “埋頭苦干”.與看似過于簡練的肢體動作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其豐富的音樂表現力: 輕柔時如同喃喃細語,撩撥心弦; 強烈時如同千軍萬馬,驚天動地。教授對聲音層次的把控非常高明,令人佩服。皮薩列夫彈奏出的聲音不僅僅分出了層次,而且具有不同的光澤、質感。他的聲音像一張立體畫一般鋪滿了整個大廳。
“柴一”是老柴比賽的必彈曲目。聆聽皮薩列夫教授的演奏,這又讓筆者不禁回想起本屆柴賽的點點滴滴。本屆柴賽中最大的 “黑馬”當屬來自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德米特里·馬斯列耶夫(Dmitry Masleev)。同學眼中,他是一個害羞的、不起眼的金發少年,小小的個子,每天提著一個白色的帆布包準時去琴房練琴,之前也從未參加過大型的比賽。而這回他在舞臺上搖身一變,成為一位成熟、深邃又張力十足的戲劇家,一舉奪冠。馬斯列耶夫在復賽的獨奏部分發揮最為精彩: 演奏張力十足,讓人聽了血脈賁張,展現了他真正的實力,同時也為其奪冠奠定了基礎。
由于母親的去世,馬斯列耶夫復賽所選曲目與 “死亡”這個主題聯系在一起: 圣桑-李斯特 《死之舞》拉赫瑪尼諾夫 《科萊利變奏》以及李斯特 《死之舞》 (霍洛維茨改變的獨奏版) 這三首曲子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高難度曲目---不單單考驗著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同時也需要演奏者具有極度深邃的音樂理解能力,嚴謹的邏輯組織能力和優秀的音樂表現能力。馬斯列耶夫的演奏絲毫沒有因為受柴院大廳空間上的影響而失去感染力。在他的演奏中,我們可以清晰聽到不同層次,不同光澤,不同質感的具有強烈對比性的聲音,為現場的聽眾們展現出了毛骨悚然、亦幻亦實的 “垂死邊緣”.他的演奏非常出色地再現了李斯特和拉赫馬尼諾夫這兩位作曲和演奏大家的 “魅影”,非常好地詮釋了大師們對 “死亡”的感悟。理所當然,獲得評委的青睞,奪得桂冠。
皮薩列夫教授也曾評價馬斯列耶夫---他把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演奏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馬斯列耶夫的演奏的確是本屆柴賽最大的驚喜。
“柴賽”作為鋼琴界最高水準的比賽之一,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它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綜合水平的最高展示舞臺。所以想在此比賽中脫穎而出,參賽選手必須對俄羅斯鋼琴學派的藝術追求和演奏理念有著充分而深刻理解。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藝術追求以及其演奏理念?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俄羅斯鋼琴學派的起源說起。著名的俄羅斯鋼琴家、教育家維克多·梅爾贊諾夫曾提到: “俄羅斯鋼琴學派分為四座性格不同但追求一致的教育系統,它們如火炬一般照耀著莫斯科音樂學院。他們的風格和擅長的領域也各有千秋。伊古姆諾夫 (Igumnov) 對俄羅斯音樂有著無與倫比的權威,法因貝格 (Feinberg) 則擅長浪漫派、斯科里亞賓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涅高茲 (Neuhaus) 最擅長的是德國音樂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當然,他們都代表著俄羅斯鋼琴學派,但還是有著區別的。但就是這些 ‘區別’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系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結構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但值得玩味的是四位奠基人師承關系。涅高茲 (Neuhaus) 是馮·彪羅 (Von Bulow) 的弟子卡爾·巴爾特(K. Bart)的學生;戈登威澤爾 (Goldenweiser)和伊古姆諾夫(Igumnov)師從弗朗茨·李斯特( F. Liszt)的門生巴博斯特(P. Pabst) 和季洛西 (A. Zilotti); 法因貝格(Feinberg)是戈登威澤爾(Goldenweiser) 的學生。
由此可見,整個俄羅斯鋼琴學派都和弗朗茨·李斯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在對鋼琴聲音的表現力的要求上,還是在舞臺表演的理念上,俄羅斯鋼琴學派都深深地受到李斯特的影響。同時,追溯到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創始者,安東·魯賓斯坦和尼古拉·魯賓斯坦 (A. Rubistein& N. Rubistein) 兄弟,他們自身對李斯特的演奏也是推崇至極的。所以說俄羅斯鋼琴學派從本質上受到李斯特很大的影響,繼承了他的血脈。
俄羅斯鋼琴學派是浪漫主義的傳承者,也是演繹從貝多芬一直到浪漫派晚期至 20 世紀近現代音樂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之一。俄羅斯鋼琴學派中每一個教育系統都別具特色,個性鮮明。但是四個教育系統對于鋼琴演奏卻不約而同地有一致的藝術追求: “音樂應當如泣如訴”.“音樂應當如泣如訴”---這是整個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最終藝術追求。
而在達到這個最終藝術追求的漫長道路上,俄羅斯鋼琴學派形成了它獨有的演奏理念。在筆者看來,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演奏理念可以這樣概括: 準確而明了地展現作曲家標示在曲譜上的一切要求,要求鋼琴家表現質樸真誠的個人情感和尊重作者 “原譜” (author text) 的前提下,進行充滿張力和戲劇性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