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絕對音高 音樂加工 音樂訓練 神經機制。
1 引言。
絕對音高(absolute pitch)能力是一種音高命名能力。在音樂中,每個音高都有固定的音名,比如,振動頻率為 440Hz 音符,其音名為 A4.這類似于每種顏色都有其相應的名稱(如白色)。擁有絕對音高能力的人(下文簡稱絕對音高者)可以在沒有參照音的情況下對孤立音高進行命名(Ross, Gore,& Marks, 2005)。與此不同的是,非絕對音高者對音高的命名需要其他音高作為參照。在西方國家,絕對音高者的發生率是 0.1‰ (Takeuchi & Hulse,1993)。在亞洲,這種能力則較為常見(Miyazaki,2004)。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音樂專業學生中,亞洲學生絕對音高能力的發生率是 20%,而非亞洲學生的發生率是 3% (Gregersen, Kowalsky,Kohn, & Marvin, 2001)。
絕對音高能力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首先,絕對音高能力的獲得與先天的基因因素相關(Baharlooet al., 1998, 2000; Gregersen et al., 2001; Theusch, Basu,& Gitschier, 2009)。的確,基因影響音高知覺(Ukkolaet al., 2009)以及旋律記憶(Drayna et al., 2001)等音樂加工能力。研究顯示,絕對音高者的家庭成員擁有絕對音高的比例也較高(Baharloo et al., 1998,2000)。最近,Theusch 等(2009)的基因研究發現,一種名為 8q24.21 的染色體能夠預測絕對音高能力。其次,音樂訓練也是影響絕對音高能力獲得的重要因素。其中,音樂訓練的起始年齡(Meyer etal., 2011; Wilson, Lusher, Martin, Rayner, & McLachlan,2012)、學習樂器的類型(Vanzella & Schellenberg,2010)以及音樂訓練的方法(Gregersen et al., 2001)都對絕對音高能力的形成產生影響。比如,研究發現,早期音樂訓練的開始年齡與成年人絕對音高能力的存在顯著的關聯(Meyer et al., 2011; Wilson,Lusher, Martin, Rayner, & McLachlan, 2012)。Zatorre(2003)認為訓練必須在 12 歲以前,如果超過了這個關鍵期,通過音樂訓練也難以早就絕對音高能力。研究還發現,即便被試 7 歲后開始學習鋼琴,其所擁有的音高判斷能力與 7 歲以前接觸音樂的被試相近(Vanzella & Schellenberg, 2010)。這表明學習固定音高樂器對于提高音高命名準確度的重要性。最后,絕對音高能力的獲得可能與后天的語言環境 有 關(Bidelman, Hutka, & Moreno, 2013; Deutsch,Henthorn, Marvin, & Xu, 2006)。比如,跨文化研究發現,越南語被試和漢語被試在言語發音的音高穩定性比英語被試更好(Deutsch, Henthorn, & Dolson,2004);中國的音樂專業學生的音高命名能力比美國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強(Deutsch, Henthorn, Marvin,& Xu, 2006)。盡管以上現象也可能緣于一些非音樂的原因,但這些研究至少表明母語類型所營造的語言環境對絕對音高能力形成的影響。
在音樂教育領域,擁有絕對音高能力常被看作杰出音樂能力的象征,這是因為杰出的音樂家大多具備絕對音高能力(Deutsch, 2012)。這頗有循環論證之嫌。擁有絕對音高能力是否意味著個體在音樂加工方面具有某些優勢?這一問題已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诖?,本文將圍繞絕對音高者對音樂的加工及其潛在的神經機制進行論述。
2 絕對音高者對音樂的加工。
根據 Koelsch(2012)提出的音樂加工模型,聽者對音樂的知覺包括聲學特征的提取、音程加工、旋律分析、句法、情緒和意義加工等階段。對于聽者來說,對音樂情緒和意義的加工是音樂聆聽的主要目的。但是,無論是音程加工,還是句法認知,它們都可能影響聽者對音樂情緒和意義的加工。本文將以這個模型為依據,闡述絕對音高者對音程和旋律的加工。
2.1 音程的加工。
音程加工涉及對兩個音音高距離的判斷。在音程加工中,絕對音高者主要通過判斷兩個音的音名推斷音程(Levitin, 2008)。Miyazaki(1993, 1995)發現,雖然絕對音高者對 C 大調音程的判斷與非絕對音高者無異,但他們對非 C 大調音程的判斷比非絕對音高者遜色。然而,Dooley 和 Deutsch(2011)卻發現絕對音高者對音程的加工具有優勢,研究者認為,這可能由于 Miyazaki 系列研究中使用了微分音。由于微分音不是鍵盤上的音符,絕對音高者傾向于將其還原成正常的鍵盤音符,由此導致錯誤的判斷(Hutka & Alain, 2015)。如果事實的確如此,絕對音高者可能對音程的范疇知覺存在弱勢,然而,在 Aruffo, Goldstone 和 Earn(2014)研究中,研究者并沒有發現絕對音高者與非絕對音高者對音程的范疇知覺存在差異。
我們認為,以上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主要緣于實驗任務的差異。在 Miyazaki(1993, 1995)的研究中,被試需要以參照音作為調性主音,判斷目標音的唱名。因此,絕對音高者首先需要提取長時記憶中固定音高模板的信息(Zatorre, 2003),進而對所聽到的音符進行命名,計算音符之間的音程關系,最后才能判斷唱名。然而,在 Aruffo, Goldstone 和 Earn(2014)的研究中,絕對音高者可以直接使用絕對音高策略對音程的音高進行識別。事實上,若音程識別任務不要求運用相對音高能力,絕對音高者比非絕對音高者識別得更準確(Dooley & Deutsch,2011)。
由此可見,絕對音高者在音程加工上表現出的部分劣勢可能緣于實驗任務要求他們使用相對音高的策略,在此情況下,絕對音高者必然呈現出加工的劣勢。然而,如上所述,當音程識別任務對被試的加工策略不作要求時,絕對音高者對音程的判斷可能比非絕對音高者更準確,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絕對音高者在音程加工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