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是一種配上音樂、通常由身穿戲袍的歌者演唱并用樂器伴奏的戲劇,是起源于 16 世紀末期的一種藝術形式. 在 400 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有許多偉大的作曲家在歌劇藝術殿堂中留下了他們不朽的精品,創作了大量的歌劇作品在世間流傳,供人欣賞. 其中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筆下的歌劇《游吟詩人》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1、 威爾第簡介
朱塞培·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 ~1901\\) ,19 世紀意大利乃至歐洲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威爾第從 1839 年開始創作第一部歌劇,他的歌劇創作生涯長達 54 年之久,共創作了 26 部歌劇作品. 在他的音樂創作中,沿用了意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并且非常注重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樂的戲劇發展和聲樂的鮮明旋律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他的歌劇洋溢著熾熱的情感旋律. 他使用的音樂素材自然、樸素、貼近真實,音樂語言富有人文主義和民主主義特征,所以能夠鮮明地體現人物的真實情感,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的高峰. 歌劇《游吟詩人》與《茶花女》《弄臣》都是威爾第的代表劇目,憑借這三本部作品,威爾第踏入了世界著名作曲家的行列.
2、 關于歌劇《游吟詩人》及主要人物曼里科的人物分析
威爾弟將《游吟詩人》這部歌劇分為四幕,并為每幕加了標題: 第一幕“決斗”、第二幕“吉普賽人”、第三幕“吉普賽人之子”、第四幕“處刑”.歌劇《游吟詩人》的故事梗概是: 15 世紀,西班牙魯納伯爵之父曾將一個吉普賽女人當成女巫燒死,這個女人的女兒阿蘇娜將魯納伯爵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盜去,打算將他燒死以報母仇,但卻誤將自己的兒子投入火堆. 伯爵多年搜捕劫持自己弟弟的吉普賽人,但一無所獲. 西班牙戰爭爆發后,伯爵屬于皇室一方,并由此而熱戀上了皇室女官萊奧諾拉,但萊奧諾拉卻深深愛著游吟詩人曼里科. 魯納與曼里科相遇,方知他為敵方首領. 兩人決斗,曼里科獲勝,但饒了魯納. 魯納不但不感恩,還派兵追趕曼里科,曼里科負傷被母親阿蘇娜救回. 后曼里科帶兵將萊奧諾拉救走,正要舉行婚禮,被魯納包圍,并抓走了阿蘇娜. 曼里科為救母親被捕. 萊奧諾拉以嫁給魯納為代價,獲準釋放曼里科. 但她為保住清白,服毒死在曼里科懷里. 魯納下令將曼里科處死,并要阿蘇娜親眼看見自己兒子之死. 阿蘇娜告訴魯納,曼里科就是他親弟弟. 但此時執行已畢,阿蘇娜高喊著“媽媽,你的仇已報了”倒了下去.在歌劇《游吟詩人》中,曼里科的人物形象是最為鮮明而且最具特點的一個角色,在這部歌劇中,他本身具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身份,首先他既是一個甜蜜浪漫的柔情詩人,又是一個驍勇善戰的騎士,同時曼里科面對親情與愛情之間的處理,又是本劇戲劇沖突的集中體現,人物本身充滿的各種特點和矛盾的集合其實是為了表現出曼里科與眾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背景,將劇情推向高潮.
3、 關于《柴堆上燃起火焰》
3. 1 跑馬歌簡介
跑馬歌,原名卡巴萊塔\\( Cabaletta\\) ,在意大利歌劇中有一種活潑抖擻的詠嘆調,通常是緊接在一個莊嚴的、有內涵的詠嘆調之后. 卡巴萊塔常常顯示心里的一種矛盾或是歡悅的狀態甚至激烈的舉止. 卡巴萊塔本身來至意大利文“Cavallo”,意為馬. 卡巴萊塔的伴奏經常是模仿動物的跑步步伐. 最初常見于羅西尼歌劇,多用在 19 世紀的意大利歌劇中,貝里尼、多尼采蒂等都是此中高手,而《柴堆上燃起火焰》就屬于這種體裁.
3. 2 前后劇情
這首詠嘆調出現在歌劇的第三幕第二場,它堪稱意大利歌劇中最著名的一段歌劇高潮. 曼里科同萊奧諾拉在喀斯特羅城堡中共度甜蜜的生活,兩個人知道這份快樂不會長久,魯納必會派兵追蹤而至. 當兩人卿卿我我的時候,魯伊茨報告說: “阿蘇娜被捕,伯爵定了她的罪,與她母親一樣處以火刑. ”曼里科憤怒地唱出跑馬歌《柴堆上燃起火焰》,歌聲之高,可裂金石,超長的高音 C 結尾,非一般男高音所能勝任,盡管曼里科處境危險,但為了營救母親,毅然和部下沖出了城外.
3. 3 關于詠嘆調《柴堆上燃起火焰》的演唱
提起《柴堆上燃起火焰》這首詠嘆調,大家很自然地回想起劇中的主人公曼里科. 盡管曼里科是故事中虛構的人物形象,但由于其音樂極其復雜,演唱難度極大,因此所有男高音以能演唱這首詠嘆調而引以為榮,這使得曼里科成為歌劇史上著名的男高音角色. 在詠嘆調的第 30 小節的高音 C,是對男高音們的考驗,也是觀眾急切想聽到的聲音. 其實,威爾第的原譜里并沒有這個高音 C,而是歌唱家即興加上去的,就是大家都覺得完全可以在這里加一個高音,因為這個作品篇幅不是那么的長,而且旋律上有推動性的律動,前面一段剛好跟后面一段是一樣的,所以歌唱家們一直以來都在后面加一個高音,這個高音 C 加上后更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符合劇情的發展,因而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與歡迎,并在以后的演出中形成了慣例. 在這段詠嘆調中,威爾第贊美曼里科,試圖用愛去挽救仇恨的悲劇,但同時也預示著無可挽回的必然的悲劇結局和曼里科及萊奧諾拉悲慘的愛情悲?。恫穸焉先计鸹鹧妗愤@首詠嘆調整體上講,戲劇性的激情很強,稱得上是戰斗的號角,這當然與威爾第的作品風格有關. 緊湊而快進的旋律,渲染出緊張的氣氛,高音區較多的音樂走向鮮明地刻畫出曼里科的怒吼. 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吸氣既要松暢又要適度,情緒上興奮而有激情,胸腔寬敞,沒有壓迫感. 這樣,歌唱氣息暢通,聲音可以得到整體的共鳴,加上感情的處理即使到了高音區聲音也融化在音樂之中了,可以更好地抒發男主角曼里科熱情、直白、感情強烈的情緒. 所以,演唱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狀態的積極和情感的豐富,以情帶聲. 聲音要積極地順出來,自然地從內心深處宣泄而出,做到連貫自如,避免唱得僵硬不通. 在演唱力度的控制上做到游刃有余,吐字上要自然流暢,氣息應該在腰和橫膈膜得到良好的支持與控制,在自然通暢的基礎上,將音樂與歌詞完美地結合,加上激烈的情緒像“洪水”一樣迸發出來,抒發出主人公急的切心情.作品從第 1 小節進入“跑馬歌”的音樂風格當中,前六小節的引子用的是 4/4 拍,F 大調,鮮明充分地表現出了母親馬上就要被燒死的急切心情. 前兩小節的上聲部先用的十六分音符連續演奏,又運用震音烘托情緒上的高點,下行時又運用推動性極強的連續性浮點組合; 下聲部則運用的是進行性的八分音符連奏和連續性浮點推動的組合,將作品的情緒烘托至頂點,為接下來的演唱做好充分的準備.接下來正式演唱的部分運用的是 3/4 拍子,C 自然大調,而 C 自然大調表現出光明、明亮、堅定的色彩,與主人公曼里科此時此刻的心情相吻合,突出救母的必勝決心和急迫心聲.從第 10 到 17 小節,同樣是戲劇性的音樂形象. 整個前 17 小節,演唱者必須用嘹亮的泛音和激情的音樂線條來處理,因為接下來的劇情是曼里科即將參加戰斗,所以前幾個樂句必須演唱得非常有號召力. 在第 18 到 25 小節中,音樂形象突然從戲劇性轉變為抒情性. 而這一樂句所要表達的是曼里科對自己母親的思念. 作為武士曼里科對敵人毫不留情,作為兒子,他堅決不讓自己的母親受到傷害. 從第 26小節到第 40 小節,是整首詠嘆調的第一個高潮. 在第 30 小節里,出現了第一個高音 C,突出描繪了曼里科復雜而又憤怒的心理狀態. 從接下來的一段眾多勇士的合唱中可以看出,曼里科的部隊很有戰斗力,而且響應號召,齊心合力,定能為曼里科拼死殺敵. 在合唱將要結束之時,曼里科唱出整首詠嘆調的第二個高潮,長時間的高音 C,表現出曼里科對敵人的憎恨與馬到成功的信心.《柴堆上燃起火焰》這首詠嘆調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詠嘆調中占有一席之位,就是因為這首作品是考驗男高音挑戰高音 C 的一個試金石. 在演唱高音前是要有一個情緒準備的,不能著急. 在演唱作品之前,應了解這部作品劇情的特殊性,把握人物性格及心理狀態,為的是能夠在忠于作者創作風格基礎上,更好地把握住作者對于作品的處理,特別是演唱者如何將作者對于作品中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用細膩的聲音表現出來. 演唱這首作品時,聲音既要高亢、明亮、威猛、雄壯,還要輕巧、彈性、靈活,尤其要注意使用頭腔共鳴,因為詠嘆調旋律一開始就在 F 上徘徊. 因此應在激情與演唱技巧相結合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感受去進行二度創作. 每一位演唱者在演繹作品時都希望能夠將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時又希望所表現的人物具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但是不能以破壞作品的時代風格、作曲家的個人風格與氣質為代價. 本文對《游吟詩人》中曼里科的詠嘆調《柴堆上燃起火焰》中的人物性格、唱段特點以及作品在演唱上的分析處理和難點做出論述,從而更加準確地詮釋此作品.
參考文獻:
[1]李秀芳,陳登頤. 威爾第書信選[M]. 高士彥譯.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2]尚家驤. 歐洲聲樂發展史[M]. 北京: 華樂出版社,2003.
[3]馬向濤. 談游吟詩人的創作風格及演唱[J].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 4\\) : 35 -41.
[4]劉新叢,劉正夫. 歐洲聲樂史[M].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5]陳建. 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的演唱分析[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 4\\) : 66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