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英國文學史中地位僅次于莎士比亞的偉大的劇作家,同時,又是英國著名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政論家、費邊社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擅長“以劇院代替費邊社的講臺,以劇作的前言代替費邊派小冊子來作為他的主要宣傳方法”。深入研究蕭伯納的劇作須研究分析其費邊主義思想,正如著名的蕭伯納傳記作者弗蘭克·赫利斯所言:“如果你不懂一點蕭伯納的社會哲學,你就不能了解他的戲劇家生涯”,無論蕭伯納劇作表現何種主題,就其根本而言,目的都是傳遞他的社會改革思想。因此,蕭伯納因劇作而聞名,但首先他是一位深刻的社會改革家。
一、費邊主義
費邊主義\\(Fabianism\\),費邊社會主義簡稱,系興盛于19世紀后期英國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費邊主義得名于古羅馬大將費邊。公元前217年,費邊接替前任敗將的職務,迎戰迦太基的世紀名將漢尼拔。
費邊采取了避其鋒芒,改用迅速、小規模進攻的策略,從而達到既避免失敗,又打擊對方的目的。經過八年的苦戰,費邊終于擊敗了漢尼拔。費邊主義寓意為緩步前進,謀而后動。費邊主義的政治主張為采取漸進措施對資本主義實行點滴改良,目標定位為社會主義。費邊主義相信社會主義必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實現,從而必然取代資本主義,但是社會的更替只能通過改革的方式實現,在多數人同意和理解的前提下,在憲法范圍內,和平地、一點一滴地完成對社會主義的改造,實現社會主義。就本質而言,費邊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
二、《匹克梅梁》與社會主義
《匹克梅梁》是蕭伯納的名作之一,主要描述了處于社會底層的賣花女伊麗莎言行粗俗,在上流階層語言學家息金斯教授的訓練下轉型為優雅高貴的上流社會貴婦的獨特經歷。源于與好友的打賭:“只要三個月的時間,我就能讓她在外國使節覲見宴會上以女公爵出現?!彼_始對倫敦東區街頭賣花女伊莉莎的瘋狂訓練,改變她的發音吐字、講話方式、行為舉止,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要符合上等人的標準,三個月后出現在外國大使晚宴中的伊莉莎,脫胎換骨,從滿口倫敦方言、舉止粗魯的街頭賣花女蛻變成為講標準英語、談吐得體、舉止高貴的上等人。希金斯教授是一個矛盾結合體,一方面他熱心致力于改良社會,另一方面他始終持有階級優越感,對下層階級始終如一地持以施舍的態度。他認可改造后的伊莉莎,但是面對伊莉莎的示愛,嚴守等級差別,完全不屑一顧。憤怒的伊莉莎充分認識到:“處在我的地位不得不當心,你們這種人和我們這種人之間不可能存在任何感情?!庇谙=鹚苟?伊莉莎如何高貴端正,奴隸和玩偶身份沒有絲毫改變。蕭伯納以戲劇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弊端批判地入木三分,“無情地抨擊了資產階級的偽善和殘酷,運用深刻地諷刺筆調,描繪出資本主義社會黨的無聊和墮落”。
《匹克梅梁》中女主人公伊莉莎,身為社會下層階級的市井小民,盡管出身低微,沒有文化,但她自尊自愛,自力更生,更有強烈的意愿改變自我,因此她來到希金斯的家中,表達自我的強烈意愿:“我是來上課的……我要當個淑女在花店工作,在匹德利圓環工作,那里的顧客態度有禮貌多了?!彼脑竿绱藦娏?為此,她愿意用其微薄的收入支付希金斯教授學費:“我來了,我會付錢的,不是求你們幫忙,他以為我不值一文,我知道上課要錢,我會付錢的?!?伊莉莎渴望通過語言的學習,將自我由街頭賣花一舉改造成為高尚地段花店工作的體面工作。謀生方式的改變,實際反映出她樸素的政治愿望:憑借自身的努力,改變自我受漠視、受壓迫的社會身份,提高自我的社會地位,實現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與平等。希金斯教授開始教授伊莉莎后,她天資聰穎,表現超凡,“彈鋼琴,上手就能彈出來;各地方言,即便是希金斯本人也要花費數年才能掌握,她一聽就會”。同時,在學習中她極其努力,反復練習枯燥的語句“西班牙的雨,大都下在平原上……西部島國的輕微不景氣,似乎有向西部移動的傾向……在漢普夏、希利富及哈佛,似乎不曾有過大風暴”,單調的語音練習絕不使其為難,即使是睡覺時她也在為語言學習而輾轉反側。六個月后,她參加外國使節宴會,雍容高貴的儀態和純正高雅的語言震驚了四座,所有的人為她驚嘆,甚至將其誤認為某國的公主。伊莉莎是社會下層人民的代表,伊莉莎的成功寄托了蕭伯納對于社會下層人民的信心:他們有意愿也有能力實現自我改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推動了社會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笆挷{同時是寫實主義者,又是個理想主義者”,蕭伯納認清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與資產階級的丑惡嘴臉,同情勞動人民,相信社會主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已經孕育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中,只要通過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管理,經過自然的進化過程,社會主義就能實現。
三、《匹克梅梁》與漸進主義
《匹克梅梁》的序言中提及:“我們今天需要的改革家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語言學家。這就是我把這樣一位語言學家作為一個通俗劇本的主人公的原因”\\(蕭伯納\\),蕭伯納將其筆下人物希金斯教授定義為改革家,將其對于賣花女伊莉莎的改造定義為改革。
伊莉莎是千千萬萬名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代表,希金斯教授對伊莉莎的改革即代表了希金斯所在階級-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改革?!镀タ嗣妨骸分?希金斯教授改變了伊莉莎的外貌。戲劇伊始,伊莉莎在倫敦東區街頭賣花,穿著極其寒酸,“戴頂黑色的水手小帽,落滿了塵土和煤灰,大概從來沒有洗刷過,她的頭發也該清洗了”,“身穿一件粗舊的黑大衣,腳穿一雙破舊的靴子”。講倫敦土話,舉止粗俗,一望而知是個下等人。希金斯教授將她改造三個月后,出現在希金斯夫人家聚會中的伊莉莎,舉止優雅,“給人一種異常高貴而優美的印象”,弗萊第對她一見傾心,在外國大使的花園酒會上,伊莉莎儼然成為一位真正的上流貴婦,語音不但標準,而且談吐極其高貴。希金斯教授在改變伊莉莎外表的同時,也改變了她的思想。伊莉莎不再滿足于最初的理想,“我要當個淑女在花店工作,在匹德利圓環工作,那里的顧客態度有禮貌多了”,她認識到自己的理想不止于此,由此產生困惑“我能做什么?你能讓我做什么?我要去哪?做什么?我會變成什么”?伊莉莎對人生的重新思考,意味著經歷了外表的洗禮之后,她在思想上也發展成熟。希金斯對伊莉莎語言、著裝等外表的的具體的改革,最終實現了對其個人從思想到外表的完整改革。希金斯對伊莉莎的改造寄托了蕭伯納改良社會的政治主張:社會的變革只能是資產階級自上而下地,通過群眾心理緩慢地、逐漸地向著新的原則的轉變,采取思想滲透、循序漸進等手段,一點一滴地進行社會改革,最終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
《匹克梅梁》中,杜立特爾也是蕭伯納思想的代言人之一。他初出場時,是個典型的下等人,身穿垃圾工的服裝,年紀較大但精力旺盛。除去社會地位低微,杜立特爾的道德品質極其惡劣,向希金斯索要女兒伊莉莎,希金斯明言要他帶走伊莉莎后,反而與希金斯交涉:“什么?這不講理,不公平!那女孩是我的,現在是你的?!比欢?赤裸裸地敲詐希金斯:“你和我是見過世面的男人。我不確定一定要她回家……她可是個年輕健康漂亮女孩,說實話,她是個能干的女兒。我只向你要求做父親該有的權利,你只要出五鎊,我的伊莉莎就是你的了!”短短幾段文字,一個無恥、無情的流氓惡棍形象躍然紙上。杜立特爾第二次出現時,形象與第一次出現時截然不同,“穿著漂亮,一身嶄新而時髦的禮服外套,白色馬甲,灰色褲子,頭戴黑綢禮帽,腳穿一雙新皮鞋”,杜立特爾不僅僅是外表像個紳士,言談舉止也像個紳士彬彬有禮,“孩子,伊莉莎,是我的錯!”而且,“我要和我太太安定下來結婚”,以此來維護紳士的尊嚴。杜立特爾從地位低下垃圾工一躍成為富有而尊貴的上層紳士,并非通過無產階級的斗爭,或是個人的努力,而是因為希金斯的一個小小玩笑——他撰寫書信給一位熱心語音學的美國富翁,“贊揚”杜立特爾是“當前最有見地的倫理學者”,從而使得杜立特爾獲得那名美國富翁每年3000鎊的捐贈,條件是杜立特爾每年至少在“萬那費勒道德改進協會”進行6次演講。杜立特爾翻天覆地的命運轉折,尤其體現出蕭伯納的費邊主義思想: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必須是由資產階級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強烈反對采用激進的、暴力的手段達到社會主義。改革社會的手段,蕭伯納認為“不是說暴力乃是進步的產婆嗎?但暴力同樣是混亂的產婆,是戒嚴令的產婆”,認為循序漸進才是社會變遷的常態和社會進化的正軌,采用突然、變態的手段改革社會,必然使得整個社會大受其傷。盡管蕭伯納強烈反對暴力革命,但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價值的核心為目標,堅持在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積極探索一條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
蕭伯納在文學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他于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蕭伯納在政論領域,同樣成就非凡,他以筆為矛,深刻揭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與資產階級的丑惡嘴臉。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認清其政論思想的局限所在:蕭伯納不能正確認識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偉大作用,而僅僅將社會改革的使命寄托于資產階級自發自動的社會改良措施;在極力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弊病與無情地抨擊資產階級的偽善和殘酷的同時,蕭伯納受其社會改良主義的限制,所提出的改革社會的答案往往是妥協的,如同馮亦代所言:“他發現了現實,卻又隱蔽了這個現實,他淹沒在這個為他所不能理解的矛盾之中,費邊主義成了他的避難所”。
參考文獻:
[1]蕭伯納著.賀哈定,吳曉園譯.《蕭伯納劇作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何其莘. 《蕭伯納和他的社會問題劇》.外國文學,2000.
[3]陳燦.《從文體學視角解讀<賣花女>》.湖北第二師范大學,2011.
[4]楊春俠.《重讀<賣花女>》.和田師范??茖W院學報,2009.
[5]黃嘉德著.《蕭伯納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