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當代成都地區古琴音樂的藝術特征
【第一章】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琴歌的歷史回顧
【第二章】成都地區琴歌的現狀
【3.1】成都地區琴歌的創作特點
【3.2 3.3】成都地區琴歌的演唱特點與琴的作用
【結論/參考文獻】成都地區琴歌的傳承發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成都是中國古琴文化重鎮之一,同北京、上海、揚州、南京、常熟等諸多城市一樣承擔著中國古琴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任,也是滋養中國琴歌藝術的沃土。自漢代有關于成都地區琴事活動的文字記載以來,琴歌這一古老的古琴音樂形式就在這一地域的歷史長河中綿延不斷地傳承和發展著。千百年來,成都的琴歌經歷了產生--發展-繁榮-低迷-復蘇的歷史進程,在當今有著較好的發展態勢。本文通過資料的梳理和分析論證,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一、目前成都地區有著較為專業的琴歌演唱人員,盡管人數不多,但他們還是在琴歌的創作、演唱以及彈奏等方面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同時他們還興辦民間琴歌組織,培養琴歌新人,積極地投身于琴歌藝術的教學與傳承中。他們還舉辦音樂會,組織琴友開展學術活動,大力宣傳琴歌,促進了成都地區琴歌藝術的普及和推廣。這使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高雅音樂藝術逐漸走入了普通百姓的視野,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
二、當今成都地區的琴歌創作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無論是為古詩詞譜曲,還是今人的詞曲新作,都浸潤著蜀地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琴歌的表現內容大多具有成都元素,其中一部分作品的曲調更是吸收了四川的民間音樂,具有“本土化”、“地域化”的風格特征。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詞曲高度結合的藝術作品。
三、當今成都地區琴歌在唱法方面總體上可謂兼收并蓄,但對于不同的演唱者和不同的作品,又有不同的側重。他們或借鑒美聲來追求唱腔的明亮圓潤,或偏愛戲曲發音來改變唱腔的濃淡虛實,或選擇本嗓的吟誦來體現一種自由自在、無所拘束的狀態。無論他們借鑒哪種唱法,其目的都是想通過最完美的演唱來抒發琴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展現琴歌敦厚優雅的古風。
四、當今成都地區的琴歌中,琴的作用更加豐富多彩。在傳統的琴歌中,琴與歌基本處于同等同步的地位,琴主奏旋律,音色略顯單一,其表現力受到一定約束,情感表達較為樸素。琴歌發展到今天,特別是近年來的一些琴歌新作,琴的作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琴開始作為角色參與或融入到琴歌中,通過借鑒不同的理念、手法,為琴歌的表情達意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極大地豐富了成都地區的琴歌藝術。
我們看到當代成都地區琴人們對琴歌藝術作出的努力,但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這一古老的音樂藝術,筆者僅提出兩點琴歌的發展建議:
一、加大發掘整理力度,創作更多琴歌作品
由于古代記譜法的局限,在明代琴譜刊行以前,只存有《黃鶯吟》、《古怨》等極少數琴歌曲譜。其他絕大多數琴歌只能以琴曲歌辭的形式記載于古代文獻中,特別是琴歌較為興盛的兩漢和唐宋時期,情況尤為如此,這讓后人無法真實地了解當時琴歌的旋律和音樂特征。
明代以后刊行的古琴譜集中載有大量的琴歌,但這些作品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放于圖書館,鮮有人問津。已故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王迪先生雖對古代琴歌作了一定的整理定譜、輯為《弦歌雅韻》出版發行;成都的琴家喻紹澤、曾成偉也為琴歌《桃園》和《鳳求凰》進行了打譜,但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項工作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繼續進行下去。因此,成都地區的琴家們還應在打譜研究上多下功夫,讓更多的古代琴歌作品重見光明。在發掘整理古代琴歌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創作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反映當代人們的精神風貌。
二、重視琴歌傳承保護,培養青年演唱人才
針對目前成都地區琴歌發展的狀況可以看出,當今的青年琴歌愛好者與演唱者人數不太多,并缺乏青年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參與。這對琴歌的發展非常不利,顯得后勁不足。目前活躍在琴歌舞臺上的幾位歌唱家中,有四位都已是 50 歲以上的年齡,有的甚至超過 70 歲,他們年事已高,試想一下再過十余年,成都地區琴歌的較為專業的演唱者就會出現斷層。因此,培養具有較高水準的青年琴歌演唱人才,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工作,傳承和發展琴歌藝術的重擔必須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
目前,成都地區琴歌的傳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琴歌演唱家黃明康教子有方,在培養下一代傳承琴歌藝術上做了很好的榜樣。在其子三歲牙牙學語時,她就用唱琴歌的方式教孩子學習古代詩詞,其子學會了《詠鵝》、《靜夜思》等作品,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琴歌的種子。這既讓孩子學會了古代詩詞,同時又使其受到了古琴音樂的熏陶,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啟發,能否在幼兒園或小學校園中去推廣琴歌,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在學習古代詩詞和高雅音樂中找到樂趣,這對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幾千年過去了,隨著歲月流長,社會的進步,琴歌已不再是書齋庭院中文人養性悅己的歌唱藝術,而已逐漸成為服務于大眾、為廣大勞動人民所接收的高雅藝術形式。它可以讓人獲得美的享受,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也可以讓青年一代學習到我國傳統文學與音樂藝術的精華。琴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它一手牽著我們輝煌的歷史,另一手開創著我們美好的未來。
參 考 文 獻
(一)著作類
1. 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三聯出版社,2013 年 6 月第一版
2. 唐中六:《巴蜀琴藝考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一版。
3. 顧梅羹:琴學備要(手稿本)》,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一版。
4. 唐中六編:《中國樂舞詩?琴卷》,成都出版社,1995 年第一版。
5. 許?。骸肚偈烦蹙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6. 唐彝鳴、張孔山:《天聞閣琴譜》。
7. 顧玉成:《百瓶齋琴譜》。
8. 朱江書:《成都傳統音樂》,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年 6 月版。
9. 朱江書:《中國民族器樂概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
10. 薄克禮:《中國琴歌發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 年 5 月版。
11. 《玉臺新詠》,成都古籍出版社。
12. 武俊達:《昆曲唱腔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年 3 月版。
13. 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樂論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版。
14. 俞振飛:《振飛曲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年 7 月版。
15.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0 年 9 月版。
16. 王迪整理:《弦歌雅韻》,中華書局,2012 年 5 月版。
17. 四川省川劇院研究室音樂組整理:《川劇高腔曲牌》,四川人民出版社,1956 年 9 月版。
(二)論文類1. 査阜西:《琴歌的傳統和演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1995 年第 4 期。
2. 李娟:《琴歌藝術及其傳承》,武漢音樂學院 2007 年碩士論文。
3. 張慶華:《百瓶齋琴譜研究》,武漢音樂學院 2009 年碩士論文。
4. 朱江書:《論蜀派古琴的傳人、傳譜與傳曲》,《音樂探索》2011 年第 4 期。
5. 朱江書:《歷代道教琴人述略》,《音樂探索》,2002 年第 2 期。
6. 朱江書:《蜀派琴家喻紹澤先生的古琴演奏藝術》,《音樂探索》 2003 年 2 期7. 朱江書:《琴歌〈鳳求凰〉考釋》,《音樂探索》,2006 年第 2 期。
8. 羅蘇理:《調古聲淡說琴歌》,《東方藝術》2011 年第 1 期。
9. 施詠:《蜀派古琴保護傳承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古琴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之三》,《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 年第 1 期。
10. 孫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復旦大學 2010 年碩士論文。
11. 朱莎莎:《明代琴歌研究》,天津音樂學院 2009 年碩士論文。
12. 章怡雯:《琴歌藝術研究》,上海音樂學院 2010 年碩士論文。
13. 司娜:《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分類及演唱藝術研究》,河南大學 2009 年碩士論文。
14. 譚寧:《蜀琴文化初探》,重慶師范大學 2014 年碩士論文。
15. 李妮萊:《蜀派古琴藝術探析》,中央音樂學院 2010 年碩士論文。
16. 劉明瀾:《中國古代琴歌的藝術特征》,《音樂藝術》1989 年第 3 期。
17. 岳生:《古詩文中有關成都故實的幾點考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 2 期。
18. 劉銘瀾:《論昆曲唱腔的藝術美》,《中國音樂學》,1993 年第 3 期。
19. 張平、張永杰、白柱:《河南豫劇唱腔韻味淺探》,《中國音樂學》,1996 年增刊。
20. 秦德祥:《吟誦音樂的節奏形態及其特征--以六首〈楓橋夜泊〉的吟誦譜為例》,《音樂藝術》2004 年第 2 期。
21. 李松蘭:《穿越時空的古琴藝術》,上海音樂學院 2011 年博士論文。
22. 劉海莉:《談古琴歌的演唱藝術》,《管子學刊》2010 年 3 期。
23. 周冬:《古詩詞歌曲的演唱與表現探析》,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8 年碩士論文。
24. 傅暮蓉:《琴歌的傳承與發展》,《中國音樂學》,2010 年第 2 期。
25. 薄克禮:《中國古代琴歌的聲辭配合關系》,《樂府新聲》,2011 年第 2 期。
致 謝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敲下“致謝”兩個字,心中無限感慨?;仨甑难芯可鷷r光,一路走來,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實在是這些簡單的文字所不能表達和承載的。
首先誠摯的感謝恩師朱江書教授對我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導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學術作風、獨特的人格魅力,始終感染著我、激勵著我,這些都將成為寶貴的財富讓我受用終身。恩師于我,不僅是學術上的教誨和幫助,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我從最初的迷茫與不善言談,到最后能夠獨自完成每一位琴人的采訪,朱江書教授像母親般教會我如何為人處世。論文撰寫中,多少次導師幫我修改推敲論文到深夜,熬紅了眼睛,嘶啞了聲音。師恩難忘,無論今后的足跡走向何方,我都會記得導師的愛與期望,我想把最美好的祝福獻給您,我的導師,愿您一生平安喜樂。
要感謝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三年間,能收獲甘紹成老師、羅天全老師、李興梧老師、包德述老師、楊曉老師等多位老師的培育與指導,亦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
感謝所有給予我幫助和指導的琴人,有了你們毫無保留的指點,我的論文才能順利完成,我也會更加認真地研究,努力做得更好。同時感謝給予我關心和幫助的家人朋友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值得好好珍惜,有你們,我很幸福。
最后,由衷地感謝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評閱本論文的專家教授。文中一定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