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社會進程下遼寧鼓樂發展探究
【前言 1.1】鼓吹樂文化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體現
【1.2】遼寧鼓樂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章】遼寧鼓樂的社會維系
【第三章】遼寧鼓樂的個人體驗
【結論/參考文獻】遼寧鼓樂的變化變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前 言
一、選題依據
(一)研究對象所屬領域及范圍
1.所屬領域:遼寧鼓樂是遼寧民間重要的樂種之一,也是至今仍然活躍在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時代變遷,遼寧鼓樂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音準觀念、樂隊組合、曲目選擇上,也體現在藝人和受眾對鼓樂審美的觀念上。本文以鼓樂發展為線索,以時代變遷為契機,以形態研究為著手點,以文化追問為研究目的,故而其研究領域兼具形態研究和文化價值研究兩種屬性。
2.所屬范圍:本文研究范圍涉及遼寧民間傳統鼓樂的形態描述和當下遼寧鼓樂的文化變遷的追問。
(二)選題的意義及應用價值
1.理論意義:鼓樂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漢代以來就在各地廣為流傳,是我國傳統音樂中歷史源遠流長的樂種之一,遼寧鼓樂作為該樂種的一個分支,曾對東北各地的鼓樂產生過深遠影響;因此,對其研究成果頗多,也不乏經典之作??v觀目前遼寧鼓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音樂形態、歷史與現狀及少量的音樂功能和人文價值。本文力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田野調查,進而對遼寧鼓樂文化變遷的因素進行考察,論述遼寧鼓樂文化變遷的必然。
2.應用價值:遼寧鼓樂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席卷之下,受西方音樂思維模式的影響,隨著社會的變遷、價值觀的轉變等因素,從 20 世紀 60 年代起,遼寧鼓樂在樂隊構成、演奏曲目、演奏風格、音準及傳承方式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就是遼寧鼓樂在這社進程中創建的結果。面臨經濟、文化沖擊的時候,遼寧鼓樂與其他傳統音樂一樣,為適應時代需求不斷做出自身調整,這種調整是確保遼寧鼓樂存活在時空之中的必要條件。而遼寧鼓樂的這種調整無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遼寧鼓樂的現狀是過去社會變遷等因素的結果,亦是未來變遷的開端;無論它內部如何變異,仍保留著它吐故納新的過程,而這種吐故納新便是文化自覺的體現。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將有利于我們正視異域文化,正確認識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
二、研究現狀
目前,遼寧鼓樂學術成果頗為豐富,它們將作為筆者該課題重要的參考依據,其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探討遼寧鼓樂形成的歷史淵源。如楊久盛的《遼寧鼓樂綜述》、周炳林《遼寧鼓吹樂搜集整理研究綜述》、賈祥瑞《遼寧鼓吹樂概說》、《遼陽鼓樂源流初探》、林林《淺析遼寧鼓樂“漢曲”與唐代大曲的關系》等。
第二類,對遼寧鼓樂的音樂形態研究。此類文章較多,如楊久盛《遼寧鼓樂變奏手初探》、《遼寧嗩吶傳統調名考釋》、于海軍《“破工”淺析》、顧光謙《遼南雙管初探》、林林《遼寧鼓樂漢曲藝術特征》、《五調朝元、三十五調朝元解昧》等。
第三類,對遼寧鼓樂文化內涵和功能的探索。如張永夫《遼南鼓樂的淵源及其社會功能》、鄭樞安《鼓樂與民俗》、李潤中《遼寧盤錦鼓樂調查報告》、牛玉群《試論鼓樂在歷史及現實中的作用》、林林《海城喪葬音樂功能的分析》、《為誰而歌--以海城民間喪葬儀式中的鼓樂為例》等。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人類學中的“田野調查方法”,經過考察和分析,力求客觀細致地描述遼寧鼓樂在社會進程中文化變遷的因素,運用民族音樂學中“主位--客位”雙視角研究方法,堅持結構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范式,運用蒂莫斯·賴斯的三重模式,從歷史建構、社會維系、個人體驗三個環節,以民族音樂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對遼寧鼓樂文化變遷的原因加以闡述。
第一部分? 遼寧鼓樂的歷史建構?
“傳統是一條河流……音樂藝術亙古以來在積年累月中變化,甚至遷徙她的河道,使人不復辨認遺跡;甚至在她的任何一個瞬態當中也無處不在流動?!雹僬\然,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宛如一條自然界的河流,她支脈紛繁卻涌動不止,她流向萬千卻又能尋其源頭。盡管她會隨著日照的強度而揮發,但又會被雨露冰雪而滋潤;盡管她會被外界所污染,但她有萬涓細流融匯為其蕩滌清澈而青春永駐。
在中國歷史上,華夏正聲經歷了無數次與周邊民族、甚至是周邊國家的交流與融合,其特征也處于不斷的調整與變化之中。這包括音樂文化所承載的樂律、記載作品的樂譜以及演奏作品的樂器及形式等等。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海納百川,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始終向世界敞開博大的胸懷,不斷汲取各種異域文化,以豐富和發展自己,尤其是在樂器文化領域?!皞鹘y音樂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態與文化土壤培育出來的藝術形態,一旦改變了培育音樂形態的社會形態和土壤,‘傳統’的體現就會發生變化?!雹?9世紀末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形成與流傳使中國人民接觸到了外國的通俗歌曲、記譜法、西洋樂器等西方音樂文化?!拔逅摹毙挛幕\動進一步推動了西方音樂理論在中國的傳入與流傳,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創作的音樂作品。20世紀20至40年代,爆發了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因時代變遷和革命形勢的需要,出現了大量以古曲、民歌、說唱曲調填以反映現實斗爭歌詞的歌曲。中國傳統音樂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既延續了固有的音樂傳統,又會融合新的時代元素。我們正是站在這樣一個歷史交匯點,回顧與瞻望??偨Y鼓吹樂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變化,為的是透過歷史經驗進一步觀察、理解及總結近百年來遼寧鼓樂的時代變遷;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從來不是歷久不變的,它總會隨著社會進程的前行而發展,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變異。
鼓樂是中國傳統音樂寶庫中的一項極富魅力的文化事象。它根深源遠,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隨著社會歷史的進程繁衍生息,深深地扎根于禮儀民俗的廣袤沃土之中,在各自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分蘗衍生,造就了色彩斑斕、風韻迥異的各種形態。遼寧鼓樂是其各種形態之一,自明清時期廣泛流傳于遼寧各地,是至今仍然活躍在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遼寧鼓樂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遼寧鼓樂的當下體現出一種歷史文化的建構。歷史的建構,不僅是時間中的變化,還涵括現在的各時點中過去的交匯,以及對過去的再創造。它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席卷之下,受西方音樂思維模式的影響,隨著社會的變遷、價值觀的轉變等因素,從20世紀60年代起,遼寧鼓樂在樂隊構成、演奏曲目、演奏風格及傳承方式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遼寧鼓樂的傳統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形式和發展起來的產物。遼寧鼓樂既是歷史的積淀和存在的反應,也是不斷變遷發展的音樂文化事象。它既有繼承,又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觀的變化而不斷演進。遼寧鼓樂作為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態特征。遼寧鼓樂的變遷體現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色,折射著傳統音樂變遷的軌跡。認識遼寧鼓樂文化的歷史特性,了解它在現代文化變遷中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認清它在當代中國音樂文化結構中處于何種地位,對于這些宏觀問題的理論闡釋,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對其他微觀問題的具體研究。
一、鼓吹樂文化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體現
筆者認為黃翔鵬先生“傳統是一條河”這句名言是借助“河流”一詞所包含的歷時性概念(時間的延續)和共時性概念(空間的延展)的隱喻,來說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處于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變遷,是不同時期本土與外來音樂文化因素相互調適、交融、及自身發展而引起的種種變遷。歷時性與共時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作用的,共時性會隨時變成歷時性,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遼寧鼓樂瞬間共時定格。當我們透過時空的隧道,諦視它的變遷時,就會發現它就不單是一種音樂文化的傳承,而是與其文化空間的整體文化事象密切相關。雖然,鼓吹樂從最初的鼓、角、簫(排簫)、笳到后來的笙、管(篳篥)、笛、嗩吶等,再到今天各地區獨立存在的鼓樂等稱謂,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變遷;其功能也逐漸從班壹馬上樂發展為戰場、軍中、宴饗、儀仗、廟堂等,再從宮廷走向民間,最終成為民間禮俗的載體流傳至今;其樂隊的組合、應用場合等,伴隨數朝代的更迭而每朝各異;鼓吹樂的表演形式和稱謂與其原貌漸行漸遠,但是鼓吹樂的屬性--以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體的器樂合奏形式卻未發生轉變,最終成為該樂種的重要標志。
(一)歷時性體現
歷時性是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縱向上所顯示出來的特征,是其在時間延續中的存在和發展。由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是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變遷往往是局部的和量變的,經過一段時期的沉積再回頭反顧,會有了很大不同,即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質變。任何事物的發展,首先從量變開始,以質變結束,循環發展,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導致質的變化。如,中國的戲曲,從漢代的百戲--隋唐參軍戲--元代散曲--明清的昆曲,直到梆子、皮黃等,經歷了無數次的量變到質變的循環發展。因此,在當下傳統音樂中的種類、品種及其形態都不同程度的地保留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的積淀。它亦是變遷的結果,亦是未來變遷的開端。
1.秦漢時期
鼓吹樂出現于秦末漢初用于民間,后在漢代宮廷和軍旅中得到迅速的發展,它是以打擊樂器、吹奏樂器等合奏形式為主的樂隊組合,起初常用鼓、角、簫、笳等樂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詞,可供歌唱。
進入宮廷,則根據樂器編制和用樂制度的不同,又分為:黃門鼓吹、橫吹和短簫鐃歌三種類型?!坝泻嶓照邽楣拇?,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有鼓角者為橫吹,馬上所奏也是,而作為軍樂的鼓吹,東漢時又稱短簫鐃歌?!?/p>
①在西漢時期,統治者把它既作為軍樂使用,也作為行進音樂使用;既可以列于殿上用于宴饗,也用于喪葬,據《后漢書·楊賜傳》記載“及葬,又使侍御史持節送葬,蘭臺令史十人,發羽林騎車介士,前后部鼓吹?!?/p>
②(此功能為全國各地鼓樂所承繼);在漢武帝時期也可用于娛樂性的音樂活動樂?!度o黃圖》“漢昆明池”條記載:“漢帝元狩獵四年穿池中,有龍首船。常零工女泛舟池中,……作《櫂歌》,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觀臨觀焉?!?/p>
③鼓吹樂在興起之時,無論是黃門鼓吹、橫吹還是短簫鐃歌都不是純器樂形式,都兼有歌唱;但它的音樂內容、演奏形態,隨著鼓吹樂應用場合的拓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并朝著器樂合奏形式的方向發展。
2.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秦漢以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也是鼓吹樂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時的鼓吹樂無論是音調上還是樂隊編制上都融入了少數民族的因素,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時期的作品,除少數是反映民眾思想外,大多都是貴族填寫的新詞?;槎Y用樂,在漢以前未見記載,但在此時期,《周書·崔猷傳》載:“時婚姻禮廢,嫁娶之辰多舉音樂”.可見婚禮奏樂在民間已經是很普遍的事情。此時期鼓吹樂的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至南朝梁武帝開始設立鼓吹十二案又稱熊羆十二案,“熊羆架十二,悉高丈余,用木雕之,其狀如床,上安版,四旁為欄,其中以登。梁武帝始設十二案鼓吹,在樂懸之外,以施殿庭,宴饗用之,圖熊羆以為飾故也?!?/p>
④鼓吹十二案的設立是鼓吹樂制度發展進程上的一個重要標致,使鼓吹樂不斷被禮儀化。此外,魏晉時期,朝廷專門設立吹鼓樂署掌管吹鼓事宜,并建立對樂人的樂籍管理制度。鼓吹樂從漢代歸屬于少府卿到西晉吹鼓署納入太常管轄,再到東晉時期的二署合并,其歸屬的演變也說明了鼓吹樂在這一時期體現了雅樂與俗樂的相互融合,同時也折射了俗樂進入到宮廷并被禮儀化的一個過程。
3.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在大量的俗樂和外族多種音樂傳統的交融中進一步變遷。鼓吹樂逐漸與散樂相結合,促使了鼓樂的發展,應用也更加廣泛。此時根據不同樂器的組合將鼓吹樂分為:“大橫吹”、“小橫吹”“鐃鼓”和“簫笳”四種類型。其中“大橫吹”主要用橫吹、角、篳篥等樂器合奏,曲目有《止息(即《廣陵散》)、《悲風》、《游弦》等,大都是漢魏的相和舊曲。
《舊唐書·音樂志》載:鐃吹部用于凱樂時,又別增樂器如篳篥、鐃等,取騎吹形式。鼓吹令丞前導,分行于兵馬俘馘之前。將入都門,鼓吹振作,迭奏《破陣樂》等四曲。前代騎吹、橫吹兼用于鹵簿與行軍。略可相當于隋、唐的“大橫吹部”(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與“小橫吹部”(大橫吹減去節鼓)。
①這一時期,鼓吹樂在演奏場合和應用上則沒有大的變化,但統治階級對鼓吹樂的重視程度得到了提高。在宮廷宴會時,將鼓吹樂列入雅樂、多部伎演出之后表演,可見鼓吹樂已被統治階級極為重視?!杜f唐書·音樂志》載:“太子頗近聲色,思謙子韋承慶諫太子曰:‘倡優雜伎不息于前,鼓吹繁盛丞聞于外?!?/p>
4.宋元時期
在宋代宮廷中,鼓吹樂隊規模極為龐大,有的皇帝儀仗中人數多達到1793人。這時表演鼓吹樂的樂工大多不是宮廷的專業樂工,而是在宮廷舉行大型郊廟和朝會等典禮前,由鼓吹署負責從民間和軍隊中臨時征集擅長鼓吹樂的人備用,在加以訓練之后派用?!端问贰肪?04:“太常鼓吹署樂工數少,每大禮皆取之諸軍?!鞘秩∮诮苤T州樂工,亦取于軍中,或追府縣樂工備數?!?/p>
宋代鼓吹樂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一是作為軍樂,在皇帝出行儀仗中間使用,如“隨軍番部大樂”和“馬后樂”;二是,朝會用樂 “鼓吹十二案”.北宋末期,教坊和鈞容直衰落,宮廷樂人散落于民間,這對民間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記載:瓦舍當時流行很多種器樂合奏形式,如:細樂、清樂鼓板等。其中鼓板主要使用的樂器有拍板、鼓、笛三種樂器,有時也可以加入札子、鑼、水盞等打擊樂器。這種樂器組合與鼓吹樂相似,宮廷中鼓板使用的樂器沒有民間的豐富,這亦可看做是宮廷鼓吹樂與民間音樂融合的新發展。
5.明清鼓吹樂
隨朝代的更迭而變遷,愈近后世,鼓吹樂各種類就愈加失去其間的區別,致使后世所謂“鼓吹樂”遠離其原貌,逐漸混一,統稱為鼓吹。明清以來,法禁日馳,民間鼓吹樂得以發展和普及,大量用于迎神賽會、婚喪嫁娶和節日慶祝等民俗活動。正如明清之時顧炎武《日知錄》所載:“鼓吹,軍中用樂也,非統軍之官不用。今則文官用之,士庶用之,僧道用之,金革之氣遍于國中?!?/p>
①在元明時期,我國北方民間形成了以笙管笛為主奏,加以鑼鼓的十番樂。正德十五年(1520)南巡,將十番傳到江南,也是吹管加打擊樂。在一百多年以后,據《閱世編》記載“至崇禎末,吳閶諸少年,又創為新十番,其器為笙、管、弦?!边@里所說的“新十番”就是南十番;北方流傳的以笙管笛為主的十番稱北十番。明朝中期,嗩吶勃興“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聲價。軍聽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②喇叭、嗩吶均非漢語,非本民族樂器,是外來樂器,幾百年來它已經徹底被中國化、民間化了。嗩吶興起以后,“北十番”逐漸衰落。究其原因,與主奏樂器的管子有極大的關系。管子演奏樂器難度較大,需要多年的勤學苦練才能掌握一定的技巧;此外,由于管子的構造上的原因,演奏起來比較費力,不夠靈活。民間藝人吹管子講究的是一個“巧”,由于其演奏比較費力,想把曲調一字不落的完整演奏出來,演奏者是吃不消的,所以必須得學會“掏花”演奏,即把某些音讓給笙來吹奏,這就是所謂的“巧”.后勃興的嗩吶與管子相比,演奏既省力又靈活,音色清脆明亮,深受鄉民喜愛,很快流傳于全國各地。以管子為主奏的“十番樂”抵不過新興的嗩吶樂,逐漸被鄉民冷落,“北十番”藝人們紛紛投向嗩吶班,致使“北十番”逐漸衰落,促使“北十番”與嗩吶樂合流。合流后,嗩吶樂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北十番”的笙管成為了鼓樂的笙管樂,只能用于典禮和特定儀式場合,多演奏小牌子曲,原來北十番的大型樂曲,如《四來》、《雁兒落》、《一條龍》等,都讓給了嗩吶演奏,成為嗩吶的大牌子曲。因此,“北十番”與嗩吶樂合流之時,便是遼寧鼓樂形成之日。
明清之后,作為宮廷與官府享用的鼓吹樂,已成古代史上的漣漪流入民間,并得到快速發展,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吹打樂”形式。遼寧鼓樂便是其各種形態之一,目前仍廣泛流傳于遼寧各地。誠如楊蔭瀏先生說言:“(它們)既有著繼承關系,又有各自發展,自由分并的關系?!?/p>
①因此,遼寧鼓樂既有著自身獨特的風采,又與鼓吹樂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經過多年的演變,其中包括中原與契丹、女真、蒙古等氏族交融。
縱觀鼓吹樂的歷史發展,它形式、樂器、曲目及功能等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異。其藝術形態在不同程度上留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和生態環境的文化沉淀,它亦是變遷的結果,亦是變遷的開端。
(二)共時性體現
共時性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橫向上所顯示出來的特征,是其在空間上的兼容并蓄。任何一音樂種類的產生與發展,總是受這一時期的社會環境、經濟生活、其它藝術、民俗禮儀等文化傳統的多方面影響,是該文化與其它文化形態在共時的空間作用下的產物。它處于一種恒常的歷史變遷中,是各民族為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而作出的調適,是貫穿在整個歷史實踐背景過程中的“發展史”.由于這一特征,一個古老的音樂品種往往含有多種形態的結構特征,它是歷代音樂文化精華留存的體現,同時也是各音樂品種傳承與變異的必然結果。
從上述鼓樂發展來看,它不是單一發展而成,而是多來源,多層次反映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也就是說,鼓樂的形成和發展是離不開該時代特定的現實,它在歷史中形成,在現實中得到豐富和發展。
鼓吹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同其它傳統音樂一樣,通過吸收、發展、融合與創造,形成了鼓吹樂。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中原許多藝術形式在發展中都大量包含了周邊少數民族和外來因素。
秦、漢兩朝,與北方的匈奴既有戰爭,也有友好往來。西漢時期開辟了西域的交通路線,促使中國各族之間以及與其它亞洲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初期的鼓吹樂保留了西北民族的音樂風格,到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西域音樂《摩訶兜勒》,李延年將其為創造改編出“橫吹”二十八首,即“新聲二十八解”②。值得注意的是,李延年是史書上最早記載的善于運用外來音樂因素的音樂家,為民族音樂的融合做出了貢獻。
南北朝時期,鼓吹樂了匯聚多民族音樂的因素,形式繁復,應用廣泛。這一時期,利用鮮卑族民歌曲調填詞“凡一百五十章”,叫做“真人代歌”,亦稱“北歌”;南方的鼓吹樂不但加入了“北歌”,而且還吸收了中原地區流行的“篳篥”(管子的前身)等少數民族樂器,因此無論是在曲調上還是樂隊組合上都有了新的面貌。
隋唐時期,大量的俗樂和外族多種音樂傳統進一步交融、變遷。鼓吹樂逐漸與散樂相結合,不僅促進鼓吹樂的發展,同時更有利于散樂發展,而散樂的發展則為后來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散樂在隋、唐、五代時期,包括各種雜技,也包括各種戲劇,如《參軍戲》、《踏搖娘》等。加入雜耍形式在當下的遼寧鼓樂中也有所體現,由此可見,現鼓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也是其歷史形態的體現。
宋元時期,民間藝術繁榮發展。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為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此時期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自然經濟;同時,市民階層的興起,帶來了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北宋東京的繁榮,促使風俗畫日益興盛,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瓦舍、勾欄等專業演出場所的產生與繁榮,促使音樂文化的重心由宮廷轉向了民間。市民音樂的迅速發展,為鼓吹樂在民間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鼓吹樂已發展極為昌盛,在北方嗩吶的應用成為鼓吹樂一重大改革,使用范圍也逐漸擴大,鼓吹不僅普遍用于民間婚喪葬禮,也用于吉兇之禮、迎神賽會及弟子登科等等,使鼓吹樂活躍于民俗之中,在人們的意識領域中產生影響。明王圻《三才圖會》載:“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層以筒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時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用之”.鼓吹樂在此時已成文官、僧侶、士庶皆用的音樂種類。為嗩吶的廣泛使用對遼寧鼓樂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由于缺乏文獻的記載,遼寧鼓樂的起始年代不詳,但從其曲牌可以看出其音樂風格的共時性。遼寧鼓樂曲目吸收了民歌、歌舞、曲藝和戲曲等曲目。
鼓吹樂的歷史變遷告訴我們,音樂史的進程總是在步步向前,隨著改朝換代,拔旗易幟,其社會藝術表現方式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其調整過程,亦是研究社會變遷的一扇門窗;同時其文化的變遷也是時代的記錄。傳統既在發展變化中延續生命,又能在形態轉化中保留基因。傳統是一條河流,融萬涓細流,匯聚成河;它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川流不息,永恒流動;沉淀著歷史,個性于當下,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