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20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的作用分析
【前言】上世紀下半葉音樂雜志探究
【第一章】20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概述
【第二章】對當下中國音樂創作問題的觀照
【3.1】民族民間音樂研究
【3.2 - 3.4】中國古代與近現代音樂史研究
【4.1 4.2】作曲技術與音樂教育理論研究
【4.3 4.4】音樂美學與其他新興音樂學科研究
【第五章】對音樂表演技術問題的關注
【結論/參考文獻】20世紀下半葉音樂理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概述
音樂期刊作為學堂樂歌時代以來一個新生事物,就作為近代音樂發展以來重要的成份之一。它能夠象征與代表中國音樂發展的水平,同時也是國際上是考察與衡量一個國家音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中國音樂期刊自建國以來以來在長達五十年的發展進程中,顯現出了鮮明的發展軌跡。同時,20世紀下半葉創刊并發展起來的一部分音樂期刊直至今日對中國音樂理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發展概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音樂期刊無論從辦刊質量、內容、規模與功能等方面較之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梢哉f,自新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誕生起中國音樂期刊就展開了一段嶄新的發展道路。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十七年時期(1949-1966 年)可視為新中國音樂期刊的探索階段;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 80、90 年代(1979-1999年)可視為中國音樂期刊的發展階段。
一、新中國十七年時期
隨著 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中國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制度的巨大變革不僅對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歷時性的影響,而且也引起文化藝術領域的根本性變化。1949 年 7 月 23 日,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后改稱中國音樂家協會,簡稱“中國音協”)在“中國文聯”①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正式成立?!爸袊魠f”成立后擔負著新中國音樂文化建設事業的領導責任。當時在時任主席呂驥的帶領下,積極開展各項音樂活動,擴大思想宣傳以及加強音樂理論研究并促進音樂領域的學術交流。因此,“中國音協”首先擔負期創辦新中國音樂期刊的任務。同時,全國各大音樂專校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逐步恢復辦學(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中國戲曲研究院以及西安音樂??茖W校等),一系列學術研究也開始展開。因而,由老一輩專家、學者與在校青年教師組成的主要研究隊伍保證了這一時期音樂期刊的質量。
根據資料顯示,新中國十七年時期內出版的以音樂理論為主的音樂期刊共有 44 種,其中學術性音樂期刊共 6 種,通俗性音樂期刊有 5 種,譯文類期刊有 5 種,其他會刊、音訊有 28 種。
學術性音樂期刊以高等音樂學府和音樂專業機構為主要依托背景,以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為主要刊載內容。學術性音樂期刊的作者主要由專業音樂院校中的資深專家、學者、教授以及音樂界中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同時也吸納了一群在學術研究上卓有建樹青年學者,由這些組成了學術性音樂期刊的作者群,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正因為學術性音樂期刊的核心作者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成熟的寫作水平,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較高學術素質,才保證了學術性音樂期刊的質量。新中國十七年時期創辦的學術性音樂期刊期刊主要有 6 種,可謂是 20 世紀下半葉音樂學術期刊的最初探索,分別為:《新樂府》(1956)①、《中央音樂學院院刊》(1958)②、《西安音?!罚?958)③、《天津音樂學院院刊》(1960)④、《音樂研究》(1958)。雖然這些期刊在今天看來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但是從刊載的內容上看,已經具備較高的專業層次,所載文章的深度與廣度能夠代表新中國成立初期音樂理論研究的高水平。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在學術交流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通俗性音樂期刊作為大眾音樂生活中重要部分,其在普及音樂文化知識、提高群眾音樂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陶冶讀者文化情操方面舉足輕重。通俗性音樂期刊的作者相比學術性期刊而言要求相對寬松,除了一些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的教師、學生為??椭?,許多音樂愛好者和音樂發燒友也經常參與其中。這一時期通俗性音樂期刊主要有:《音樂天地》(1949)⑤、《人民音樂》(1950)、《上海音樂》(1951)⑥、《音樂技術學習叢刊》(1951)⑦以及《音樂生活》(1957)⑧。這些通俗性音樂期刊的共性是起初以發表歌曲作品為主,并配有歌曲和歌曲作家的介紹與評論,偶爾還會刊載一些關于學習音樂表演的文章。后期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軌跡??傊c學術期刊相比,這類期刊更加注重“大眾性”與“娛樂性”,能夠滿足更多群眾的音樂審美享受,它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音樂藝術在人民生活中的普及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譯文類音樂期刊在新中國十七年時期中國音樂理論發展的過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建國初期,我國在西方音樂理論研究方面主要依靠學習國外研究成果,尤其以學習蘇聯音樂理論研究為主。
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的研究生部匯集了一批中青年音樂理論學者和翻譯人員,并成立了編譯社,如廖乃雄、廖輔叔、毛宇寬、張洪島、錢仁康等人,其主要工作就是翻譯國外音樂理論研究成果。在此條件下,出現了一批以專門介紹國外音樂理論研究的期刊。根據資料統計新中國十七年時期譯文類音樂期刊主要有:《音樂譯文》(1954)⑨、《上海譯報》(1959)①、《國外樂訊》(1959)②、《音樂譯叢》(1962)③、《外國音樂資料》(1963)④。這一時期譯文類音樂期刊在內容上以介紹蘇聯音樂,以及翻譯蘇聯音樂學家、作曲家的音樂論著為主,同時也有刊載一些翻譯和介紹歐美國家的具有進步意義和參考性的理論著作,如法國的羅曼·羅蘭,音樂家柏遼茲、舒曼、肖邦等人的著作。
這類期刊引介國外音樂作品與理論啟迪了新中國音樂思想,對我國的西方音樂研究與音樂學學科建設方面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除以上幾種類型的音樂期刊,各地會刊通訊也在新中國十七年時期也占有較大比重。其中主要期刊包括:杭州音協主辦的《杭州音訊》(1950)、重慶音協主辦《重慶音運》(1950)、上海音協主辦的《上海音樂工作通訊》(1951)、中國音協主辦的《音樂通訊》(1953)以及成都音協主辦的《四川音樂通訊》(1953)等。這類期刊刊載內容主要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向全國各地音協傳達的工作要點,當地音樂會、音樂座談會等音樂活動的相關報道和總結,以及對當地地人民群眾音樂活動的宣傳,其中偶爾會穿插一些理論性、評論性的文章。這些音樂會刊與通訊清楚的記錄下了當時各地區人民的音樂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由于當時國內一些具有學術影響力的音樂期刊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兩地,而全國其他地區的音樂期刊相當匱乏,這些地方性會刊的出版發行,也可以看作是全國各地區發展音樂期刊的重要階段。
二、改革開放后 80、90 年代
“文革”期間原有的音樂期刊《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院刊》與《西安音?!返燃娂娡??,1966 年第 2 期《人民音樂》這也遭遇了???,一直到 1976 年才恢復辦刊。在此期間出版的音樂期刊多刊載歌曲為主,如《紅小兵歌曲》、《解放軍歌曲》、《群眾歌曲》等。因此可以說,以刊載音樂理論文章為主的音樂期刊在“文革”時期處于空白。
直至 1979 年 10 月 “中國文聯” 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藝界才開始逐漸全面復蘇。
1979 年全國音樂理論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會上指出目前國內缺乏音理論期刊的問題。在此的背景下,一大批音樂期刊如雨后春筍般成立。1982 年由中國音協主辦的全國音樂期刊工作座談會在成都舉行,會上對音樂期刊的積極作用予以肯定,承認其在推動音樂理論研究、促進音樂創作、繁榮音樂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于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的積極貢獻,并提出了辦期刊要有自身的鮮明特色。此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音樂期刊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根據資料顯示,1979 年改革開放以后截止至 1999 年 12 月共版音樂期刊 87 本,其中學術性音樂期刊 12 本,通俗性音樂期刊 48 本,譯文類音樂期刊 3 本,各地會刊、通訊類 24 本。
改革開放以后,在黨和國家的方針指引下,各大音樂院校從“文革”的陰霾中走出重新開始恢復辦學,并大力開展學術研究活動,紛紛創辦學報,極大的提升了這一時期音樂學術期刊的質量與產量。據資料顯示,1979-1999 年間創刊的音樂學術期刊有 12 本,其中各大音樂院校學報 10 本,分別是:《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79)、《音樂藝術》(1979)、《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0)、《中國音樂》(1981)《交響》(1982)、《樂府新聲》(1983)《音樂探索》(1983)、《天籟》(1985)、《中國音樂學》(1985)以《黃鐘》(1987)。此外,這一時期還有綜合類藝術院校???2 本,分別是南京藝術學院主辦的《音樂學刊》(1978)①與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的《藝術探索》(1987)②。與新中國十七年時期相比,這一時期的學術期刊為音樂學者提供有深度的媒介和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研究平臺的同時,更加注重自身定位與辦刊特色。主要利用自身擁有的地域、資源優勢,以本校、本地區的學術研究強項為支點,建立起其在某一方面的學術優勢,形成具有學科特色、專題特色的學術性音樂期刊。
在這一時期,通俗性音樂期刊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前,音樂期刊的出版主要集中在京、滬兩大城市,卓有影響力的音樂期刊由“中國音協”或音樂院校主辦,全國其他城市或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地區創辦的音樂期刊寥寥無幾。改革開發以后得益于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這方面情況有了極大的改善。據統計,改革開放后各地方辦刊數量占音樂期刊總數的 60%,包括云南、福建、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傊?,地方創辦音樂期刊的主客觀條件的成熟,促進了這一時期大眾音樂期刊的發展。
據資料顯示,這一時期由音樂專業機構出版發行的通俗性音樂期刊有 27 本,主要有《音樂愛好者》(1979)③、《戲曲研究》(1980)④、《民族民間音樂研究》(1981)⑤、《民族音樂》(1981)⑥、《曲藝音樂論叢》⑦、《八閩樂壇》(1982)⑧、《音樂研究與創作》(1982)⑨、《音樂學習》(1987)⑩、《交響樂愛好者》(1987)11、《合唱藝術》(1987)12、《現代樂風》(1989)13、《比較音樂研究》(1993)14、《鋼琴藝術》(1996)等。除此之外,由民間音樂機構出版的通俗性音樂期刊有 13 本,包括由《群眾樂壇》(1982)15、《秦箏》(1983)16、《時代音樂》(1987)17、《古箏藝術》(1991)18、《愛樂》(1994)①、《音樂大觀》(1994)②等。這一時期通俗性音樂期刊依舊以“大眾性”為主要特征,以滿足廣大音樂愛好者,文章通俗易懂多,期刊類型更為多樣化,涵蓋內容逐漸擴大,同時對于讀者對象的確立也越來越明確。例如,《民族音樂》與《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為通俗性音樂期刊,以介紹地方音樂為主旨;《戲曲音樂》與《曲藝音樂論叢》兩本期刊,專門以戲曲與說唱音樂為主要對象;《鋼琴藝術》與《古箏藝術》為通俗性音樂期刊,專門反映某一藝術門類類訊息;《音樂愛好者》與《愛樂》為通俗性音樂期刊,以介紹古典音樂為主旨;《群眾樂壇》與《時代音樂》為通俗性期刊,以反映音樂綜合信息為主旨。
除此之外,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逐步普及與蓬勃發展,通俗性音樂期刊中以音樂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期刊也日漸增多。音樂教育依靠音樂教師來執行與實施,因而在專門刊載音樂教育理論的期刊中,大部分作者都是從事音樂教育事業的老師。教師在從事音樂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往往能獲得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體會,能夠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又能在音樂期刊上與讀者、其他教師之間形成交流,從而不斷的促進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這類音樂期刊包括:《中小學音樂教育》(1982)③、《高校音教》(1986)④、《中國音樂教育》(1989)、《音樂教育》(1998)⑤。這類期刊重視音樂教育成果的展示,關注音樂教育效果的宣傳。其中《中國音樂教育》(雙月刊)是中國音樂教育界的權威期刊,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辦。它是目前國內惟一一本國家部屬的音樂教育期刊。其辦刊的核心主要是為探討國內外普通音樂理論、展示音樂教育實踐成果?!吨袊魳方逃分羞€經常引進與推介一些國外的先進音樂教學法,從而開闊中國音樂教育從業者的視野,引領國內音樂教育的發展。
除此之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對于音響世界的探索以及對聲學原理的探討,因此,改革開放以后誕生了一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并有特定讀者群體的期刊--技術型音樂期刊。這類期刊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涉及音樂物理學、音樂聲響學、樂器工藝學等。這類期刊主要有《樂器》(1972)⑥、《樂器之友》(1982)⑦、《音響技術》(1992)⑧、《全國樂器信息》(1998)⑨。其中《樂器》由國家輕工業樂器信息中心、中國樂器協會、北京樂器研究所聯合主辦,是一本科技類器樂音樂教育期刊,有著 30 余年的歷史。常設欄目主要包括介紹新樂器的上市情況、樂器的日常護理、保養與修復、樂器的制作材料等信息。同時也設有專門的“名家訪談”和“制琴名家”的介紹?!稑菲鳌吩谕苿右魳返目萍夹耘c實用性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二節 20 世紀下半葉主要音樂期刊概
如上文所述,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數目眾多,類型豐富,各種期刊定位也趨于清晰和明確??梢哉f,20 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一方面在大眾音樂生活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中國音樂理論研究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期刊在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導向性”的作用,直至今天,它們在中國音樂事業發展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然而由于篇幅所限,在這里僅選擇幾種具有代表的期刊進行介紹,而不能一一詳述。
一、《人民音樂》(月刊)
《人民音樂》于 1950 年 9 月在北京創刊,當時是由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并由中國音樂家協會雜志社出版,由我國著名音樂學家繆天瑞任《人民音樂》首任主編,他當時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截止到 1999 年最后一期,《人民音樂》在 20 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405 期,其中新中國十七年時期出版 133 期,文革結束后改革開放以前(1976-1978 年)出版 16 期,1979 年改革開放以后出版 254期?!度嗣褚魳贰吩趧摽跗冢?950 年-1953 年初)以歌曲作品為主要刊載內容,1953 年底《人民音樂》提出了新的辦刊宗旨,至此逐步發展成帶有通俗性質的綜合性音樂期刊。一改以“歌曲作品”為主的原貌,轉而以“音樂評論”為主,同時也時常會刊載一些有關于音樂理論研究,外國音樂介紹,普及音樂知識、宣傳音樂活動與報道等多方面的文章。
縱觀《人民音樂》在 20 世紀下半葉文章的刊載,無疑對于中國音樂批評的發展道路上至關重要“平臺、陣地、喉舌”的作用。據數據顯示,《人民音樂》自創刊以來所刊載的有關音樂評論的文章多大 3000 余篇,幾乎占文章總數的 30%,記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專家和廣大音樂工作者在各個時期的各種觀點,也是對中國音樂發展的軌跡做了基本的描繪。
新中國十七年時期,音樂評論界的數次高潮均由《人民音樂》掀起。例如從 1949 年到 1964 年,形成了長達 15 年聲樂藝術“土唱法”與“洋唱法”的討論,發表大量文章,形成了著名的“土洋之爭”的學術爭鳴,在整個音樂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自 1955 到 1964 年十年間《人民音樂》就“抒情歌曲”的問題展開集中的討論,對這一時期分歧較大的幾首抒情歌曲,即《告訴我,來自祖國的風》、《遠航歸來》、《九九艷陽天》等抒情歌曲進行了幾次比較大的討論;在 1959 年第 2 期到第 5期《人民音樂》上,針對馬思聰音樂會演奏曲目的問題陸續發表了 11 篇文章,并就此問題展開討論。這場中國當代音樂批評史上掀起的風暴成為一起重要事件。不難發現,《人民音樂》發表的音樂評論或形成的學術爭鳴,都與新中國十七年時期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音樂創作與音樂互動有關。
改革開放以后,音樂界開始逐漸恢復了相對活躍的學術氛圍,《人民音樂》恢復辦刊以后依舊延續了新中國十七年時期的期刊風格,發表文章集中在關注時下音樂創作的問題,音樂價值觀等問題上,從而在產生了關于“新潮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熱烈的論辯。自 1982 年開始音樂理論家們在《人民音樂》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對“新潮音樂”的評論,代表性文章有麓生的文章《聽譚盾弦樂四重奏:<風·雅·頌>》、劉經樹的《崛起的一群,迷惘的一群--評音樂新潮》等,研究者們從各個角度闡述了對新潮音樂發表不同的觀點,以《人民音樂》為陣地又一次掀起了評論的熱潮綜觀《人民音樂》在 20 世紀下半葉的發展,能夠完整清晰的看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國音樂評論的發展歷程?!度嗣褚魳贰芬云涞锰飒毢竦膬瀯?,有意識地組織或發起各種音樂評論的話題、掀起各類熱點論爭,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當代音樂評論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代音樂創作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二、《音樂研究》(季刊)
1958 年《音樂研究》在北京創刊,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擔任此期刊首任主編的是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趙沨先生。初創時期的《音樂研究》為雙月刊,改為季刊是在 1980 年復刊后,在 2008 年再次改為雙月刊。在 20 世紀下半葉《音樂研究》共出版 110 期,其中有 15 期在 1958年至 1960 年出版,有 95 期在 1980 年至 1999 年出版。在我國發行時間最長、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學術期刊,也是新中國最早的全國性大型音樂理論學術期刊。
《音樂研究》在新中國十七年時期共發表 46 篇關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文章,34 篇作曲技術理論的文章,25 篇中國音樂史方面的文章,60 篇與時政相關的文章,每一期中都有關于民族民間音樂、作曲理論與音樂分析方面的文章,并且從未間斷。由此可見,《音樂研究》在這一時期的三大拳頭欄目為民族民間音樂、作曲理論、中國音樂史。除此之外,《音樂研究》自創刊以來在強調自身優勢與突出重點欄目的同時,還講求學術研究上的創新性與前瞻性,廣泛收納其他領域、類型的研究。如表現在發表了關于音樂表演理論、音樂考古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以及譯介外國音樂理論等成果,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研究領域在當時甚至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科定位。
1980 年《音樂研究》復刊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辦刊理念,保證了期刊特色與風格的延續性。
這一時期總載文量為 1315 篇?!兑魳费芯俊吩趶涂院笈c時政有關的文章所占比重極大的減少,以1996 年的載文為例,《音樂研究》于這一年共發文 68 篇,其中與時政內容有關的只有 3 篇,均為紀念國歌發表 60 周年的,較新中國十七年時期有了徹底的改變?!兑魳费芯俊窙]有時政因素影響之后,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進行著有序展開?!皩W術至上”的辦刊宗旨體現的越加明顯,在學術界擔任起“學術引導者”的責任,來引導學術界對一些重大專題或學術前沿課題的關注。例如在 1981 上設置了關于“隨縣出土音樂文物”的專欄;在 1982 年第 1 期上組織了“近現代音樂史學術討論”;在 1982 年第 3 期上設置了關于“民族多聲部音樂”研究專題;在 1985 年第 1 至 3 期中設置了關于“音樂史學方法論”專題;1995 年第 1 期上設置關于《樂記》研究專題等等。通過這種設置專題或者專欄的方法,來廣泛吸納全國范圍內學術性文章,匯集了一批專家與學者,針對某一項課題進行深入挖掘,同時推動了這些專題的學術爭鳴與研究的不斷深入。
《音樂研究》始終站在當時學術研究的最前沿,引導了學界的理性思考,避免了學界對問題的爭論不休,解決了迷惑不清、令人困擾的學術難題??梢哉f,《音樂研究》自創刊以來為新中國音樂學家的成長提供了平臺,為我國音樂理論研究的每一項重大突破做出了貢獻,引領了我國音樂理論的研究方向,培養了一批音樂理論人才。
三、《交響》(季刊)
1975 年《交響》在西安創刊,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截止至 1999 年最后一期,《交響》在 20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86 期。本刊原名《延安歌聲》,內容以刊載歌曲為主,由陜西藝術學院音樂系編輯出版,1980 年出版 16 期后休刊。1982 年院名改為西安音樂學院后以《交響》刊名出版,內容改為以文章為主,期數順延?!督豁憽返某TO欄目主要有:“譯文”、“音樂文學”、“簡訊與報道”、“兄弟院校學報偶拾”與“大學生研究生學術園地”等?!督豁憽纷詣摽詠硪苑从澈徒榻B國內外音樂學術領域的最新教學、科研成果為宗旨,尤其是在西安鼓樂、漢唐音樂文化以及陜西民族民間音樂等專題領域影響較大,發表了一系列理論價值較高的研究成果。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音樂文物與古樂方面自有其他期刊不能企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西安音樂學院學報《交響》在古代音樂史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漢唐古樂的研究有著絕對的越對的優勢。
從《交響》在 20 世紀下半葉的發文上看,對于中國古代音樂斷代史的專題性研究性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據統計,《交響》在 1982 年到 1999 年的 20 年間中,發表有關 70 余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 1989 年第 3 期上發表修海林的《漢代音樂文化風貌三論》,1984 年第 3 期上發表何昌林的《秦樂與潮樂》,1986 年第 4 期上發表王譽聲的《唐燕樂二十八調研究》等。不少文章在選題上頗具特色的文章給人以較深的印象。這使刊物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突出的領域,同時也成為《交響》不同于其他學術刊物的一大特色。此外,《交響》作為我國西北地區唯一一家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音樂學術理論期刊,始終以陜西地區音樂研究為學術研究的側重點,是西北地區音樂文化得以展示的重要窗口。
因此,從載文上看《交響》對于陜西地區的傳統音樂也給予極大的關注,尤其是對于是對于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西安鼓樂①的研究可以說成為該期刊的重要特色之一。據統計,《交響》于 20 世紀下半葉發表的西安鼓樂研究專論就有 50 余篇之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李建正與余鑄合著的《西安“古樂”今昔談》、李建正的《西安“古樂”的演奏形式之一--坐樂》、李石根的《論西安鼓樂的宮調特征》、程天建的《長安古樂<雨霖鈴>淺析》、馮亞蘭的《長安古樂的宮調及音階》等等不勝枚舉??梢哉f,中國當代學術界對于西安鼓樂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都是來源于《交響》。該刊上的載文既對已經能夠確認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發布,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史以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除對西安鼓樂的研究,《交響》還對陜西地區其他音樂形式尤其是對陜北民歌的的研究給予了關注,發表的文章涉及陜北民歌的調式調性、曲式結構以及曲調流變的多個方面,具有的代表性的文章如劉均平的《陜西變體調式體系研究》、賀藝的《陜北民歌的傳統與發展》、張延春的《談<信天游>音樂的特性音程》、瞿連寶的《論陜北民歌中之樂段結構》等等。整體上看,《交響》的載文幾乎己經涵蓋了當時學界對西安古樂以及陜北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大的方方面面??傊?,《交響》在中國傳統音樂形態研究及其歷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學術成果可以說成績斐然,20 年來它發表的大量學術文章,深入地討論了許多值得學術界關注的問題。
四、《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季刊)
1979 年 7 月《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創立于廣州。該刊原名《音專學報》,出 2 期后更名為《廣州音專學報》,1981 年隨校名的更改改刊名為《廣州音樂學報》,1982 年又改為《廣洲音樂學院校報》。
1985 年 12 月因校名改為星海音樂學院,學報亦改為現名?!缎呛R魳穼W院學報》在 20 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81 期,其常設欄目有民族民間研究、音樂美學、作曲理論、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表演藝術、音樂教音、外國音樂研究等。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自創刊以來就對廣東本土音樂文化幾乎了極大的關注, 1983 年第 4 期開始連續四期設置“廣東地方樂種研究”,刊載的文章包括對粵劇研究、潮州音樂研究、客家山歌研究等,涉及樂種、歌種、劇種、曲種等專題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溫萍的《客家山歌概述》、潘昆樨的《廣東音樂在弓弦樂器上的演奏風格》等等。還有一些文章圍繞廣州音樂以及廣州音樂調式、調性與曲式結構研究,廣州音樂器樂演奏技術,廣州地區宗教音樂,具有代表性的廣州音樂作品如《雨打芭蕉》、《餓馬搖鈴》、《連環扣》、《旱天雷》等,以及對于廣州籍音樂家呂文成等方面展開研究。這些文章的陸續刊登使廣東音樂的相關研究成為了《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的重要特色之一。
除此之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地區就大力發展嶺南地區的音樂文化。作為我國嶺南地區惟一的綜合性音樂學術期刊,《星海音樂學院學報》也充當為嶺南地區音樂理論研究的重要學術窗口,始終擔負著展示廣東地區音樂專業教學與科研成果的重任?!缎呛R魳穼W院學報》在 20 世紀下半葉刊載了大量關于嶺南地區音樂研究文章,在民族民間音樂專欄中刊載文章主要集中在嶺南地區音樂文化,此外自 1988 年第 1 期開始每期設置“嶺南音樂研究”專欄,集中刊載了大量涉及嶺南地區著名作曲、演奏家、理論家群體,以及嶺南地區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等方面的文章,系統的向全國讀者展現了“嶺南音樂文化”的面貌。
同時,1985 年 12 月為紀念廣州籍音樂家冼星海,原廣州音樂學院將院名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而作為星海音樂學院的官方學術刊物,同樣將廣州籍音樂家冼星海的相關研究作為該刊的重要任務之一。20 世紀下半葉大量關于冼星海的研究性文章刊載于《星海音樂學院學報》。例如 1984 年第 3 期開始設置“星海研究”專欄,集中發表了多篇文章針對建國初期的冼星海過往的研究做出一些修訂與完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周暢的《形象化的音樂藝術的杰作--評<黃河大合唱>兼論冼星海的創作道路》、姜元祿的《冼星海作品中的復調音樂》、關杰的《冼星海音樂思想的發展》等等,這些文章分別是從生平、音樂創作、個別作品分析以及美學思想等方面對從做音樂史學、音樂美學、作曲技術理論的等全面角度研究與分析,同時也對這位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杰出作曲家其進行了新的歷史評價??梢哉f,這批文章是 80 年代冼星海研究的一個新成果。
五、《音樂藝術》(季刊)
1979 年 12 月《音樂藝術》在上海創刊,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截止到 1999 年最后一期,20 世紀下半葉《音樂藝術》共出版 79 期?!兑魳匪囆g》常設欄目主要有有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研究、外國音樂研究,90 年代后開始設置民族音樂學與音樂美學專欄,體現出對新興音樂學科的關注。這20 年里,《音樂藝術》刊載了大量珍貴的中外音樂史料,重要的專業技術論著以及中外音樂家及其作品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它主要依托上海音樂學院豐厚的音樂學術研究資源和一批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突出作曲理論與音樂學術研究信息的刊載,形成了《音樂藝術》的辦刊特色。
從文章刊載量上來看,《音樂藝術》在 80、90 年代關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與西方音樂研究方面占有突出地位。不但顯示了上海音樂歷史文化的地方特色,而且引進了國內和國際音樂學術、創作及教育的新理念。在中國音樂史研究方面,《音樂藝術》可以說具有折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因此《音樂藝術》對上海音樂學院豐厚的歷史資源,發掘、匯集、梳理、珍藏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獻資料,刊載了大量關于蕭友梅、黃自、譚小麟、聶耳、賀綠汀等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當中重要人物的研究文章。尤其是對曾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過的音樂家給予了很大關注,期間發表了大量關于黃自、蕭友梅等人在上海期間音樂活動的文章,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還包括對于賀綠汀這位曾在上海音樂學院擔任院長的音樂家進行了多次專題性的研究。如 1983 年第 4 期出版“賀綠汀從事音樂活動六十年”專題刊物;1988 年第期中開設“慶賀綠汀 85 壽辰”專欄;1992 年第 51 期中開設“慶祝賀綠汀音樂生涯 70 周年暨 90 華誕”專欄等,刊載多篇文章討論賀綠汀創作研究。除了發表了一批當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關于賀綠汀音樂作品以及教育思想研究性文章之外,還有發表了多篇賀綠汀本人寫作的多篇文章。這些文章對于后人研究和認識賀綠汀真實的音樂思想具有重要參考的作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賀綠汀的《中國現代音樂發展的回顧》、朱踐耳的《賀綠汀歌曲的藝術特色--聽賀綠汀聲樂作品音樂會有感》、戴鵬海的《賀綠汀的電影音樂創作》、梁茂春的《賀綠汀作品的旋律》等等。除此之外,由于建國初期種種歷史原因,當時 1954 至 1956 年期學術界一部分學者矛頭直指賀綠汀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賀綠汀長達一年多的錯誤批判。
改革開放以后《音樂藝術》創刊,一批關于賀綠汀研究性的文章相繼發表,將音樂界對其評論的視角轉向在其音樂創作技法上,通過這些文章肯定了賀綠汀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發展中做出的貢獻。
此外,上海音樂學院學院自成立以來就是以西方近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為模式,因此,《音樂藝術》自創刊以來就對西方音樂史、西方音樂作品和體裁、西方重要作曲家等與西方音樂研究息息相關的領域格外關注。尤其是內較早關注并推介 20 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的學術性期刊,并逐漸將其作為期刊其拳頭欄目,發表了一批關于西方印象派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民族樂派、蘇聯現代音樂等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文章。從這一點上也能夠看出《音樂藝術》在開闊國人的研究視野,使中國人熟悉與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
1980 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于北京創刊,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家趙沨先生任首刊主編。截止于 1999 年最后一期,20 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79 期?!吨醒胍魳穼W院學報》在 20 世紀下半葉主要有:理論研究、音樂美學、教材選載、音樂創作、中學音樂教育、問題探討等常設欄目?!吨醒胍魳穼W院學報》創刊之始,即定下了以理論研究和提高為主,立足本院,面向全國音樂界以及為教學服務,為推動和提高音樂學研究的科學水平而努力的辦刊方針??梢哉f,《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創刊至今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理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自創刊以來就以反映最新的學術動態為己任,在前沿學科方面,它位居同類刊物領先地位。20 世紀下半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發表的一批在學術界引領了潮流的文章,在音樂理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對于中國音樂學的學科建設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音樂美學為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自創刊以來就未曾間斷的刊載相關文章,也是國內較早對于音樂美學進行關注的學術期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蔡仲德的《<樂記>音樂思想評述》、何乾三的《什么是音樂美學--音樂美學的對象問題出探》、張洪模的《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修海林的《論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聲無哀樂論>研究》等,這些文章至今為止都是具有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文獻,在當時一經發表就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吸引了全國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與討論,促進了音樂美學這門學科在國內的研究熱度。除此之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還表現出對于一些20 是世紀新興音樂學學科或者說是對一些交叉性音樂學學科的格外關注。例如音樂治療學、音樂心理學等學科的關注,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0 年學報創刊號上就發表的劉邦銳的《音樂治療學問題》;20 年里張前連續發表的一系列關于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文章如《音樂創作心理初探》、《音樂表演心理的若干問題》等。這些文章的發表對于國內發展新興的音樂學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們對于新興學科意識的包容性,還體現了編輯們對中國音樂學未來發展的前瞻性。
除此之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在 20 世紀下半葉常設欄目“問題探討”(1990 年以后后改為“爭鳴園地”)一欄中為學者提供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和學術爭鳴的空間,刊發了大量精彩的爭鳴性的文章,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自覺地為學者們營造學術爭鳴的空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期間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錢仁康的《我看舒伯特的階級性》、陳天順的《怎樣評價舒伯特--兼答一忙同志》、張靜蔚的《學堂樂歌<祖國歌>的作者是李叔同嗎?》等。這些文章的發表體現了《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對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響應,同時也促使學術界一些模糊問題和一些值得商榷和討論的問題越來越明朗。
七、《中國音樂》(季刊)
1981 年《中國音樂》于北京創刊,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截止于 1999 年,20 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76 期。時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李凌任首任主編。創刊以來,《中國音樂》始終以民族音樂研究為特色,別是通過田野調查撰寫的地方音樂的介紹、調查報告,多是第一手采風的成果,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音樂信息,而且頗具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吨袊魳贰烽L久以來沒有設置明確的欄目名稱,但編者在文章分類方面下了一定心思,將音樂理論、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評論、音樂教育、音樂動態等不同稿件分門別類地集中在一起,并以橫線隔開,讀者讀起來能感到清晰可辨,這種情況持續到 1996 年才開始設置欄目名稱。不難發現,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當中作為弘揚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民族音樂研究”欄目為該刊的重中之重,該欄目不僅處于目錄中的首要位置,而且出現頻率為 100%,載文量也遠遠高于其它欄目,由此可見其實可謂《中國音樂》的核心欄目。
《中國音樂》始終本著弘揚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初衷,刊發大量高水平且具有學術影響的文章,是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中的重要的交流平臺,不得不承認它在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指向性。從 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的載文上看,幾乎涉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例在漢族各地區民歌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杜亞雄的《漢族民歌音樂方言區及其劃分》;在說唱音樂研究方面,如張鴻懿的《說唱音樂分類淺談》,王亮的《京韻大鼓的音樂體制》;在戲曲音樂研究,如馬可的《論戲曲音樂》;在民族民間器樂研究李民雄的《憶蘇南吹打民間音樂家朱勤甫》;民族民間音樂的形態研究,如李莉莎的《漢族傳統音樂中的漸變結構原則》,董維松的《戲曲聲腔的程式分析及方法》;宗教音樂研究,如田青的《佛、道音樂概述》等;于少數民間音樂研究方面,幾乎每本期刊都有數遍關于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文章,如林凌風的《傣族、景頗族民間音樂》、錢康寧的《西盟佤族民歌簡介》等不勝枚舉。除此之外還發表了大量關于民族民間音樂家如阿炳、劉天華等人的研究性文章,總結并分析了它們對我國傳統音樂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這些文章的發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發展進程。文章通過民族音樂理論家長時間的積累、研究,有一些經過實地的采風田野調查撰寫而成,不僅僅向讀者展示了其第一手的研究成果,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記錄和保存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以及不斷促進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些文章的匯集,可以說使《中國音樂》真正成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個寶庫,也體現了《中國音樂》終以民族音樂研究為特色辦刊宗旨。
與此同時,《中國音樂》也十分重視對年輕學者的培養和扶持,更加關注對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專欄和研究專題的開辟和策劃。它以多方位的編輯視角,一方面突出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堅持以民族音樂為主;另一方面兼顧一些新的音樂創作、表演及國內外音樂的交流,廣泛吸納了作曲技術理論、音樂教育、音樂表演、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內容的文章??偠灾?,《中國音樂》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理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研究和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八、《樂府新聲》(季刊)
1983 年《樂府新聲》在沈陽創刊,由沈陽音樂學院主辦。由秦詠誠任首任主編。截止于 1999年最后一期,20 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70 期。長期以來,《樂府新聲》遵循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積極展現全國各地音樂工作者的學術研究成果,緊密地為教學、科研服務,推動了教學交流和學術研究活動。20 世紀下半葉《樂府新聲》廣納各音樂學科,體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其常設欄目主要有:民族民間音樂、音樂美學、創作技術理論、名音樂譯文、外國音樂、爭鳴園地、普及音樂教育及音樂作品等。
《樂府新聲》自創刊以來就繼承魯藝時期的傳統,致力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整理與研究?!懊褡迕耖g音樂”長期作為常設欄目中的重點欄目,并且從未間斷,發表大量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學科領域的文章,尤其聚焦于東北地區民族民間音樂的挖掘。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大型專業音樂理論刊物,《樂府新聲》也自然承擔起對東北地區音樂文化發掘、匯集與整理的任務,刊載了大量相關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王偉的《遼寧民歌的體裁分類》、楊久盛的《遼寧鼓樂變奏手法初探》、杜素琴的《東北民歌中的勞動歌曲和小調》等。值得一提的是,1994 年第 1 期《樂府新聲》開始設置“東北風”專題欄目,集中刊載了關于東北地區音樂文化研究的文章,如宮威的《獻給黑土地的歌--淺析劉錫津民族器樂曲的藝術特色》、凌瑞蘭的《東北古代音樂傳入中原的文化考察》、劉寒力的《東北揚琴“吟揉劃顫”技法訓練》等文章,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音樂史以及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自 1996 年《樂府新聲》還開始設置的“滿族音樂專欄”.滿族作為東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有其淵源流長的音樂文化,此專題欄目一經設立就受到全國學術界的矚目。期間發表文章有凌瑞蘭的《八角鼓族系音樂中滿族音樂的探討》、張繼昂的《對滿族音樂創作音調多層性的思考》、楊久盛的《滿族薩滿神歌考略》等,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補充了大量的珍貴資料與研究。同時,《樂府新聲》1993 年還開設“校友追蹤”專題欄目,對東北地區音樂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表演藝術家們給予關注??梢哉f,創刊以來《樂府新聲》就以廣泛和深度挖掘我國東北地區的音樂文化作為自己的重要責任。
總而言之,《樂府新聲》在 20 世紀下半葉始終將各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放在顯要位置,與此同時也兼顧了其他音樂學科,如音樂美學、音樂史學和音樂表演等不同學科專業的發展。在編輯風格上也始終堅持求實、求新、求精的態度,以及將培養學術新生力量作為其重要責任。
九、《中國音樂學》(季刊)
1985 年《中國音樂學》創刊于北京,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主辦。首任主編由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郭乃安擔任。20 世紀下半葉共出版 56 期?!吨袊魳穼W》的前身是在 1981 年出版的《音樂學叢刊》是一種不定期學術性的音樂理論期刊,出版 4 期后???。而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帶領下,經過了音樂研究所工作人員一年的籌劃和共同努力下,1985 年《中國音樂學》在《音樂學叢刊》的基礎上正式創刊?!吨袊魳穼W》15 年里發表了大量在音樂界有影響的學術論文,雖在學術期刊中雖然創刊較晚,但培養了大批音樂理論工作者。
《中國音樂學》的常設欄目有:回顧與思考、中國音樂史、音樂美學、樂律學、民族音樂學、 音樂形態學、碩士論文選登以及爭鳴論壇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音樂學》在 1985 年創刊號中就首次設置了“回顧與反思”專欄,截止到 1999 年最后一期,總共出現了 4 次。雖然出現的頻率并不高,但是在當時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盎仡櫯c反思”這一欄目的設置體現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之下中國學者對近四十年里的學術研究工作中的一次深入思考,包括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治學、治史態度以及對已獲得的學術研究成果的反思,該欄目中出現的每篇文章都份量十足,如陳聆群的《反思求索,再事開拓--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呂驥的《音樂藝術要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等等,都可稱之為對中國音樂理論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經典之作。這些文章主要圍心中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發展歷程中一些大的理論命題與事件進行全面的回顧,如什么是“社會主義音樂”、對毛澤東“講話”的評價,對其中出現一些錯誤支持進行了深入反思,同時對中國音樂理論建設的問題進行歷史經驗的總結,對在西方現代音樂影響下產生的作品就其價值與不足進行了激烈的論爭。
《中國音樂學》自創刊以來就對刊載的文章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它的視角也往往不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或者某幾個門類之中,對中外各音樂門類進行全面的關照。
綜上所述,20 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發展迅速與國家對音樂文化事業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音樂期刊在中國音協的協助之下,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圍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闖出了一片新天地。由音樂界學術造詣頗深的專家學者擔任音樂期刊的主編、編委,保證了音樂期刊的編輯質量和內容。這一時期的音樂期刊的主旨在于反映新中國主旋律,從群眾音樂生活出發,采用喜聞樂見的版式形式,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以普及性和宣傳性為主要特征,以反映新中國人民文化生活、普及音樂知識、提高群眾音樂素質為重心。
以《人民音樂》、《音樂研究》為代表的音樂期刊在一眾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圍繞著音樂期刊,搭建起了新中國音樂理論研究的平臺,尤其是在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音樂批評等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1979 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社會環境的巨大改變給中國音樂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受當時文化背景的影響,文化界將目光投向并集中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化建設之路上。新創刊的音樂期刊數量迅速增多,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其中,刊載文章的質量也越來越高。隨著音樂期刊的種類與數量的與日俱增,這一時期音樂期刊整體上都有了質的變化,尤其是 90 年代開始中國音樂期刊逐漸形成了從綜合性音樂期刊向專業性音樂期刊轉變的發展軌跡。隨著音樂期刊的發展,通俗性音樂期刊更為豐富,種類愈來愈多,通俗性音樂期刊也朝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學術性音樂期刊在音樂學科方面更加突出了學術性和專業性。特別是各大音樂院校學報立足本土,充分發揚地方文化優勢,內容更為“專題化”, 逐漸成為各大音樂院校學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