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20世紀下半葉音樂理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0世紀下半葉音樂理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022-03-28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20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的作用分析
【前言】上世紀下半葉音樂雜志探究
【第一章】20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概述
【第二章】對當下中國音樂創作問題的觀照
【3.1】民族民間音樂研究
【3.2 - 3.4】中國古代與近現代音樂史研究
【4.1 4.2】作曲技術與音樂教育理論研究
【4.3 4.4】音樂美學與其他新興音樂學科研究
【第五章】對音樂表演技術問題的關注
【結論/參考文獻】20世紀下半葉音樂理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綜上所述,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在中國音樂事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幾乎涉及了有關中國近現代以來音樂發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它承載并記錄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充當了重要的理論交流平臺,見證了新中國每一位音樂學家的成長,也見證了我國音樂理論研究的每一項重大突破。音樂期刊最客觀的反映了中國音樂發展的歷程,包括各種學術專題研討會,包括當下中國音樂中最具焦點的問題,無疑都在音樂期刊上一一呈現,因而從音樂期刊所承載的巨大信息量上看它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當我們今天想要回過頭去找尋 20 世紀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發生一些大事件小事情,或者一些找尋一些蛛絲馬跡的時候,音樂期刊就顯得難能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看,20 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承載了和記錄了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人民大眾的精神文明。

首先,從 20 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的發文上看,學術界以音樂評論的方式對當下中國音樂創作進行了及時的關照。作為整個音樂活動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評論能夠通過自己的評價向大眾群體闡述相關音樂作品的創作目的和意圖以及在音樂創作中的所存在的問題,使音樂作品能夠得到最為權威的闡述與介紹。以“改革開放”作為分水嶺,新中國十七年時期與改革開放后的 20 十年表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征與變化。新中國十七年時期,音樂評論對當時中國音樂創作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積極的作用,如評論者在討論歌曲創作的問題上都相對關注其如何積極反應現實生活的問題上來,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引導性”作用,并且不僅是受到音樂界各界人士的重視,也吸引了廣大群眾對當時音樂評論的關注。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當時的音樂評論還處于一種起蹣跚學步的狀態,從音樂評論中引發多次“爭鳴”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在評價具體作品的時候往往脫離音樂創作本身,“顧左右而言他”的現象比較明顯。以及一些顯然帶有“左”傾思想的音樂評論對作曲家及其音樂創作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當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審視新中國十七的音樂評論也必須帶著客觀的事實求是的態度,應當認識到當時的歷史局限性。而隨著改革開放以后,文藝界音樂創作實踐的不斷發展與開放,新一代的音樂評論家積極投身到音樂評論的活動中來,為中國音樂評論注入了新的血液與力量。這一時期的音樂評論視野更加寬廣,評論的深度也在不斷的提升,在評論某一作品時,既有作曲者創作觀的研究,創作理念,還有純粹的創作的技法的研究,開始真正的使音樂評論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而作為音樂評論的唯一載體,音樂期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有意識的將其作為重要責任,為音樂評論提供空間與平臺,并在 20 世紀下半葉見證了中國音樂評論從稚嫩走向成熟,促進中國音樂評論能夠得到重要意義上的發展。新中國十七年時期,以《人民音樂》為代表自始至終都十分關注音樂作品以及相關創作方面的問題,并有意識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約稿、集結以及設置專欄,所涉及的評論方面也始終保持這直接觸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有選擇性的刊載一些與人民群眾音樂文化生活息息相關的文章,如抒情歌曲的評價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滿足廣大讀者對音樂藝術的認識,同時也體現出了“音樂刊物左右音樂評論”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各高等音樂學校學報的創辦以及市場上流通較廣的通俗性音樂期刊改變了前一時期只有《人民音樂》一家期刊刊登音樂評論文章的現狀,大量高水平與高質量的音樂評論文章在紛紛涌現,包括對音樂作品的評析、對新興61音樂形式的評價,對歷史和現實中人物的評判、都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為當時和以后中國音樂創作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其次,以音樂期刊為中心,中國音樂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新中國十七年時期,除了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研究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形成了全面的發展,其他學科像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以及音樂美學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到了當時社會環境、文化思潮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與限制。這一點,在音樂期刊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雖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依然能夠顯現出當時音樂界的學者們積極探索與求知求真的精神。直至 1979 年改革開放以后,研究者們在寬松的學術環境下,不斷開闊自己的研究視野,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從而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文章,而這些文章大部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最先在期刊上發表的。除此之外,改革開放以前,學科意識相對薄弱,對一些學科基礎理論、基本概念與研究方法沒有經過思考與討論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能也影響了理論研究的發展。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以后學科意識的不斷增強,眾學者首先將目光投向學科建設的問題上來,以各大音樂期刊為主要陣地,圍繞各學科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等方面展開討論,或總結反思我國理論研究發展的現狀,積極研討治學方法,要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除此之外,還表現在對一些學科的分支學科問題與新興學科的關注上,像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分支學科,如音樂考古學、音樂考古學的理論研究時有發表。像對一些在中國剛剛起步的新興學科的關注,像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音樂治療學在這些學科還未被普遍接受與認可的時候,是以音樂期刊為中心,形成了研究隊伍,促進了新興學科的推廣與建設。

與此同時,在以音樂期刊為平臺進行理論研究的過程中,無形中也為中國音樂學術界培養了大批具有較高水準的學術新人。如修海林、王耀華、杜亞雄、樊祖蔭、居其宏、梁茂春、戴家枋、王次炤等等這些學者都是目前我國音樂理論界的精英,如今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學各領域中領頭人。然而他們都是在 80 年代逐漸成長起來的。不得不承認,音樂期刊為他們提供一了成長的機會,他們通過在音樂期刊不斷發文對各種音樂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或與人商榷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表現為學術研究上的日益成熟,所取得的學術成果也越來越首任矚目。在其學術成長的過程中,音樂期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中國音樂學術界以音樂期刊為中心還逐步建立起了從單一個人到群體研究的學術隊伍。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理論早期的單一模式的個體性研究,從主要側重某一問題進行一般性的探討,隨著研究的日趨深化,逐步地形成了 20 世紀下半葉我國音樂理論研究的群體。尤其是許多歌唱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演奏家也共同參與到這個群體中來,使得研究者的隊伍日漸壯大,學術視野更加開闊,使整個學術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致使形成了一個有聲有色,同時又具備獨具理論品格的學術研究整體,他們的研究成果極大地影響著中國音樂的發展。

當然,今天我們在透過中國音樂期刊所刊載的文獻的也會發現 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理論界的一些問題與不足。各學科下還有一些領域存在著研究態勢較弱的情況。例如在民族民間理論研究視野下有關說唱音樂的研究、民族民間歌舞音樂的研究還明顯弱于民歌、戲曲以及民族器樂的研究,在宗教音樂領域研究中,也主要集中在對道教與佛教音樂的研究,有關中國基督教的音樂長期以來都處于相對薄弱的環節;又如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中,“五四”運動之前的近代音樂史部分仍然僅集中在學堂樂歌以及相關作曲家的研究,其他方面還有待開發;在作曲技術理論研究中,有關配器的專題性文章在數量上明顯少于和聲、曲式與復調的研究等等一系列研究領域還有待開發。這些領域在學術環境較為開放的今天,應該引起更多研究人員廣泛關注。除此之外,在音樂評論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同時,關于音樂評論隊伍的建設,評論理論的研究,評論方法的探討也應該是受到關注。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音樂期刊本身也存在著些許的不足。作為一本期刊,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屬性、文化屬性、信息屬性和商品屬性。其中文化屬性應該是音樂期刊的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與靈魂。而政治屬性主要是影響音樂期刊的整體發展方向。今天我們在回顧 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期刊的發展歷程中,在一定時期內音樂期刊的政治屬性往往大于它的文化屬性,當然,這一現象的產生是由于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但是,這也不失是一次對學者治學態度,或者說是對學者學術脊梁的考驗。值得慶幸的是,在巨大的“矛盾”之下仍有一部分學者依然堅守了獨立的學術品格。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避免在學術上隨波逐流,隨風而就,不受其它因素影響導致在學術上失準、失范、失語與失信,而是在交流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與科學作風,遵循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并能夠正確對待與評價理論研究的成敗等一些類問題,仍舊是今天我們將要思考的問題與面對的挑戰。除此之外,在 20 世紀下半葉音樂期刊中還顯現出了另一個現象,當時音樂界以音樂期刊為平臺形成了多次學術上的爭鳴,其中不乏較為激烈的論爭。對當時音樂的一論些模糊的概念與存在爭議的問題借助音樂期刊的平臺進行交流與討論,從而使這些問題被更多的人關注,也吸引了更多的人的參與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音樂理論研究向更好的方向去發展。然而,也值得思考的是,其中很多次爭鳴在掀起一番激烈的爭論之后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甚至是在爭鳴以后就不了了之。學術上“百家爭鳴”是推動科學進步的一劑良藥,但不能為了爭鳴而爭鳴,如何在爭鳴中尋求真理,如何借助音樂期刊的平臺真正的解決問題,這需要音樂期刊的編者門與音樂界的學術人才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夠完成。這也是音樂期刊與其他文字載體相比的最大優勢。

誠然,音樂期刊就像一面鏡子,它能照射出我們的美好,也能反射出我們缺陷。今天,我們應當以史為鑒,思考如何在學術上去偽存真,去劣存優,以音樂期刊為中心構建并完善具特有色的中國音樂學學科體系與理論研究。

參 考 文 獻

專著:
1. 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 胡天虹,《20 世紀下半葉中國音樂創作評論》,春風文藝出版社,2012.
3. 李文如,《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期刊篇目匯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 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當代音樂學課題組,《中國當代音樂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5. 汪毓和,《音樂史學研究與音樂史學批評》,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6. 謝嘉幸、徐緒標,《音樂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年鑒》,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1999.

學位論文:
1. 劉春曉,《中國當代音樂期刊的分類研究》,西安音樂學院,2008.
2. 仇崑杉,《<中國音樂學>的文獻計量學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3. 祁斌斌,《1937 年以前中國音樂期刊文論研究》,中央音樂學院,2010.
4. 王青青,《對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音樂學>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5. 張雯雯,《<人民音樂>與中國當代音樂批評(1950-2010)》,東北師范大學,2013.
6. 張一方,《新世紀以來的琵琶音樂理論文獻研究(2001-2013)》,武漢音樂學院,2014.
7.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期刊文章:
1. 艾克恩,《談談<告訴我,來自祖國的風>的歌詞》,《人民音樂》,1955(5)。
2. 安波,《關于新歌劇的提高問題》,《人民音樂》,1962(3)。
3. 安波,《我對聲樂問題的初步意見》,《人民音樂》,1950(4)。
4. 北京師大音樂系集體,《中學音樂教學內容應該有什么》,《人民音樂》,1958(1)。
5. 勃·雅魯斯托夫斯基著,陳洛澤譯《論音樂形象》,《音樂譯文》,1955(2)。
6. 蔡繼洲,《當代中國戲曲音樂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趨向》,《中國音樂學》,1994(1)。
7. 蔡良玉,《超越與深化--對西方音樂研究改革開放 30 年的回顧》,《人民音樂》2009(5)。
8. 蔡良玉,《對西方現代音樂的思索》,《人民音樂》,1984(4)。
9. 蔡良玉,《美國專業音樂的發展軌跡和特點》,《中國音樂學》,1986(2)。
10. 蔡振忠,《長號的舌奏》,《音樂學習與研究》,1996(3)
11. 蔡仲德,《<樂記>思想評述》,《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2)。
12. 蔡仲德,《<溪山琴祝>試探》,《音樂研究》,1986(2)。
13. 蔡仲德,《為青主一辯》,《人民音樂》,1989(4)。
14. 蔡仲德,《鄭聲的歷史真面目--鄭聲論聲》,《黃鐘》,1987(4)。
15. 陳琦,《論音樂期刊文獻分析著錄及其目錄組織》,中國音樂學 1994(4)。
16. 陳丹布,《德彪西的調性思維特點》,《音樂探索》,1989(3)。
17. 陳典光,《對中學音樂教材的意見》,《人民音樂》,1958(7)。
18. 陳國權,《論音響結構--德彪西曲式思維及其結構形態》,《音樂研究》,1990(1)
19. 陳家齊,《論嗩吶的音量、音色及其控制--件與陸云興同志商榷》,《音樂探索》,1985(4)。
20. 陳玲群,《對話<梁祝>》,《人民音樂》,1962(11)。
21. 陳梅,《試談<魚美人>舞劇音樂的幾點得失》,《人民音樂》,1961(5)。
22. 陳銘志,《對復調思維的思維》,《中國音樂學》,1989(2)。
23. 陳銘志,《復調思維與形象思維》,《音樂藝術》,1989(1)。
24. 陳銘志,《欣德米特的鋼琴曲<調性游戲>》,《音樂藝術》,1987(3、4)。
25. 陳貽鑫,《培養樂隊指揮的幾個問題》,《人民音樂》,1987(5)。
26. 陳應時,《朱載堉琴律若干問題之我見》,《中國音樂學》,1995(1)。
27. 陳圓,《大提琴演奏與氣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3)。
28. 陳紫,《略論歌劇音樂的戲劇性》,《人民音樂》,1981(6)
29. 程璐,《關于“中國唱法”》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4)。
30. 戴海鵬,《黃自年譜》,《音樂藝術》,1981(2)。
31. 戴嘉枋,《時代與現實錯位陰影中的必然選擇--“新潮音樂”的得失生成及歷史方位》,《人民音樂》,1989(1)。
32. 鄧映易,《我們應當把什么樣的歌曲給青年?》,《人民音樂》,1958(4)。
33. 丁善德,《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人民音樂》,1956(3)。
34. 丁善德,《關于中國風味曲調及民歌的旋律配置問題》,《上海音樂》,1950(1-4)。
35. 丁芷諾,《小提琴基本功十六題》,《音樂藝術》,1984(2)。
36. 董蓉,《“擴展”、“深化”與“自覺意識”--對我國西方音樂研究歷程的簡略回顧與思考》,《樂府新聲》2006(2)。
37. 董維松,《中國傳統音樂學與樂種學問題及分類方法》,《中國音樂學》,1988(2)。
38. 杜鳴心,《舞劇<智美更登>音樂淺析》,《人民音樂》,1984(8)
39. 杜亞雄,《關于民族音樂學的幾個問題》,《中國音樂》,1986(4)。
40. 杜亞雄,《漢族民歌音樂方言區及其劃分》,《中國音樂》,1993(1)。
41.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及其目的》,《人民音樂》,1984(6)。
42. 段瑞忠,《攻擊<黃土高坡>》,《人民音樂》,1989(3)。
43. 范哲明,《走向新世紀的新音樂--20 世紀末美國概觀》,《樂府新聲》,1999(2)。
44. 樊祖蔭,趙曉,《20 世紀的漢族民歌研究(一、二)》,《黃鐘》2005(2)。
45. 房曉敏,《淺談十二音技法》,《樂府新聲》,1986(2)。
46. 馮長春,《中國當代音樂美學研究述要》,《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4)。
47. 馮光玨,《努力創立中國聲樂學派》,《中國音樂》,1997(3)。
48. 馮光玨,《音樂與戲劇的結合--試評歌劇<大野芳菲>音樂結構和藝術特色》,《人民音樂》,1982(7)。
49. 馮明洋,《民間音樂的文化品格--“音樂文化學”構想》,《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9(4)。
50. 馮文起,《為建立中國聲樂樂派而努力》,《中國音樂》,1996(3)。
51. 馮效剛,《關于音樂表演心理的幾個問題》,《中國音樂學》,1998(3)
52. 符·萬斯洛夫著,張洪模譯,《關于音樂形象的“多方面性”》 ,《音樂譯文》,1955(2)。
53. 高厚永,《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形成和發展》,《音樂研究》,1980(4)。
54. 戈風也,《<告訴我,來自祖國的風>不是一首好歌》,《人民音樂》,1955(2)。
55. 耿生廉,《對我國民歌分類的新思考》,《中國音樂》,1988(2)。
56. 谷成志,《論樂句》,《樂府新聲》,1994(3)。
57. 關向群,《關于通俗唱法的音色》,《黃鐘》,1989(3)。
58. 管建華,《試評王光祈的比較音樂學觀點》,《音樂探索》,1984(1)。
59. 管平,《關于戈風同志對<告訴我,來自祖國的風>的批評的幾點意見》,《人民音樂》,1955(2)。
60. 郭林,《關于確定音樂核心期刊問題的探討》,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1992(2)。
61. 郭克儉,《民族聲樂男聲的幾種演唱模式》,《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1)。
62. 郭乃安,《看歌劇<望夫云>所想到的兩個問題》,《人民音樂》,1962(12)。
63. 郭少田,《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親身體驗》,《人民音樂》,1957(9)。
64. 郭淑珍,《聲部確定及其訓練的科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1)。
65. 郭樹群,《朱載堉的音樂實踐對其“新法密率”的影響》,《中國音樂學》,1994(2)。
66. 韓鐘恩,《關于心理學及其音樂問題的若干思考》,《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1)
67. 韓鐘恩,《音樂審美判斷--對音樂審美經驗起點的構思與描述》,《人民音樂》,1987(7)。
68. 何仿執筆,《關于部隊歌曲“一般化”的問題--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音教版討論會總結》,《人民音樂》,1951年第 2 卷(4)。
69. 何錦文,《女生不同聲區的音質音色如何獲得統一》,《人民音樂》,1957(1)。
70. 胡登跳,《關于民族樂隊的編制》,《人民音樂》,1961(10)。
71. 胡杰,《我是這樣進行師范音樂教學的》,《人民音樂》,1953(3)。
72. 胡均,《廣泛建立民族管弦樂隊》,《人民音樂》,1957(2)。
73. 胡向陽,《“漂浮”的屬和旋與調性的“黑洞”--<特利斯塔與伊索爾德>序曲的和聲分析》,《黃鐘》,1995(1)。
74. 胡延伸,《論變奏曲式的展開部》,《音樂藝術》,1986(1)。
75. 華東軍大藝術系,《關于“唱法問題”》 ,《人民音樂》,1950(4)。
76. 黃天東,《鋼琴演奏速度談》,《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3)。
77. 黃翔鵬,《關于民族音樂學及其他》,《中國音樂》,1987(1)。
78. 黃馴,《以詩意見長,以抒情性取勝--談歌劇<劉三姐>的音樂》,《人民音樂》,1961(4)。
79. 黃貽鈞,《關于指揮專業的幾個問題》,《交響》,1990(2)。
80. 黃允箴,《論北方漢族民歌的色彩劃分》,《中國音樂學》,1985(1)。
81. 景月親,《我國音樂期刊論文標注信息的考察與分析》,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1(1)。
82. 吉聯抗,《<樂記>--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理論》,《人民音樂》,1958(5)。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