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緒論】大學聲樂演唱教學方法創新探究緒論
【第一章】譚晶的歌唱經歷及演唱風格對專業學生的影響
【2.1 2.2】譚晶流行、民族、美聲“跨界唱法”的融會貫通
【2.3 2.4】譚晶“跨界唱法”的技法特點與藝術表現力
【第三章】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在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
【第四章】譚晶聲樂演唱技法對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譚晶演唱技法在專業教學中的運用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當一個時代摒除另一個時代的時候,音樂這個精神層次的產物也將突破至酷。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也逐漸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任何藝術包括聲樂若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必然要提升自己的生命力,通過創新拓寬自己的發展之路。所以,我國當代聲樂藝術的發展若想擺脫以往“千人一面”的發展狀態,必然要從時代的多元化精神出發,歌者的姿態將重新洗牌,汲取、發展更多更廣的音樂元素成為音樂時代的主題,個性化特征將成為隔著生存的必需品。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高校聲樂教育者也要在教學觀念上用于創新,使高校聲樂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夠符合大眾的音樂審美,又能夠符合時代的藝術精神。
首先,譚晶的聲樂演唱技法特別是“跨界唱法”的形成體現了現階段我國聲樂領域觀念的新變化。她把不同地域、不同唱法、不同流派的音樂技法經過取舍之后融合,并從呼吸、發聲、共鳴等方面進行融合,從而形成了新的“跨界唱法”,也形成了聲樂藝術舞臺上新的表現方向。未來中國聲樂領域的歌手要完善自己的唱法,因此,在高校的教學中,學生的演唱風格不能為一種唱法所局限,要學會駕馭不同的唱法,把科學的發聲借鑒到歌唱中去,給人們帶來音樂藝術的美的享受,而在高師聲樂教學的發展都有新的借鑒意義。
其次, “跨界唱法”的出現是和大眾的時代審美精神相一致的,譚晶的聲樂演唱技法“跨界唱腔”在聲樂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翱缃绯ā鳖A示著高校聲樂教學應該打破舊有的唱法束縛,不要把學生局限于某種特定的唱法中,而是要從教學領域上倡導學生對多種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利用這種多元化的唱法學習,學生注重提升演唱技法和演唱風格的新形式;此外,高校聲樂教學也應該打破程式化、類同性的僵化教學方式,在課程設置方面重視技術和理論的結合;從學生的個性出發,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唱法,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唱法,從而使高校聲樂教學專業培養的人才都是個性化、創新型的復合式人才。
同時,創作和表演又是相互影響的發展,所以當代聲樂演唱的“跨界融合”多元發展也必然促使民族聲樂作品的詞曲創作多元發展。從這個切入點開始,譚晶的“跨界演唱”不僅對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受到影響,還對今后音樂作品的呈現剔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當代演唱風格的多元化,這就對歌曲的詞作者和曲作者更加嚴格要求,尤其是“跨界唱法”出現之后,一方面使詞作者和曲作者的創作領域更加廣闊,另一方面對詞作者和曲作者來說也是一種挑戰?!翱缃绯ā笔垢枨娘L格更加多元,也使歌曲的創作更加靈活。而譚晶在演繹這些個性化的歌曲時也把時代性、民族性、藝術性融入其中,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藝術風格。此外,譚晶的“跨界唱法”也反映了時代對聲樂藝術表現的需求,即聲樂演唱技法要反映時代的特征,聲樂演唱離不開傳統民族音樂的滋潤,聲樂演唱應該汲取多元化唱法,只有這樣歌唱者才能發揮自身的個性演唱風格,才能精進聲樂藝術技,能使這項事業不斷前進。
總之,譚晶“跨界唱法”的演唱技法形成是建立在前面幾代人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譚晶從各家唱法中汲取營養,在經過多次實踐和探索之后,完成了自我的升華。
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變遷和藝術的改革帶去的變化,而譚晶等一批“跨界唱法”歌者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聲樂藝術融入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但是,我們更要自我警醒,聲樂藝術的發展不單靠你我,更多是高校、團隊、藝術家與社會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在現階段,譚晶的“跨界唱法”給中國聲樂藝術領域帶來了重大的啟示,促使中國聲樂領域的唱法日漸豐富,民族聲樂發展更加迅速。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大眾文化素質水平不斷提升,“跨界唱法”這一新興的演唱風格,符合了大眾對這種音樂形式的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一、書籍著作:
[1] 馮效剛。音樂批評導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2] 胡郁青。中外聲樂發展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4] 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6] 王思琦。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 汪毓和。中國現代音樂史綱[M].華文出版社,1991
[8] 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9]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10] 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11] 鐘倫榮。毛澤東的價值觀[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2] 管林。論聲樂訓練 [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13] 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 [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
[14] 潘乃憲。聲樂探索之路[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15] 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二、期刊論文:
[1] 黃穎。淺談譚晶的演唱風格及影響[J].教師,2010 年第 7 期
[2] 琚軍紅?!翱缃绯ā睂ΜF代聲樂教學的啟示[J].中國音樂(季刊),2012 年第 3 期。
[3] 焦亦慧。試論薩拉·布萊曼音樂劇演唱對聲樂演唱與教學的借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年第 11 期。
[4] 劉偉。析莎拉·布萊曼聲樂演唱的藝術意境[J].四川戲劇,2007 年第 5 期。
[5] 劉大巍。試論聲樂演唱的跨界現象[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 4 期。
[6] 李紅。當代跨界演唱現象的分析與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7] 沈黎明。譚晶天籟之聲唱響世界[J].文化交流,2010 年第 1 期。
[8] 鄢麗娟。 由歌手譚晶的唱法引發的思考[J].文化月刊,2010 年第 Z1 期。
[9] 徐斐。從譚晶的藝術成就探尋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J].文學教育,2012 年第 6 期。
[10] 肖美姿。譚晶跨界演唱風格初探[J].藝海,2014 年第 3 期。
[11] 劉婷婷??缃缪莩獙γ褡宄ǖ挠绊慬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 年第 3 期。
[12] 林賽君。兼容并蓄 和而不同[J].莆田學院學報。2012 年第 4 期
[13] 陳建彬?!叭N唱法”非唱法--高校聲樂教學相關現象引起的思考[J].歌唱藝術 2011 年第1 期。
[14] 鄭蓓。美聲歌唱的多元魅力--當代歐美歌壇美聲跨界歌唱邊緣性與創新性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5] 晨耕。榮獲“亞洲之星”稱號的譚晶[J].國際音樂交流,1997 年第 06 期。
[16] 克儉。也談聲樂比賽中“唱法”的界定及其劃分[J].歌唱藝術。2011 年第 2 期。
[17] 趙世民。舍得,有舍才有得--論吳碧霞的“跨界”[J].歌唱藝術。2011 年第 3 期。
[18] 馬秋華。中國聲樂教學與實踐多樣化的探索與創新[J].歌唱藝術。2012 年第 12 期。
[19] 周希正。由彭麗媛現象說起……[J].人民音樂,2000(3):45.
[20] 程雪超。領軍當今中國歌壇 譚晶融美聲民族通俗三家之美,2009-06-30/2010-10-19.
致 謝
在論文完成之際,要特別感謝胡京武教授對本人的熱情關懷和悉心指導。從最初的定題,到資料收集,到寫作、修改,到論文定稿,他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體問題,嚴格把關,循循善誘。在指導碩士論文過程中,他經常犧牲自己節假日的休息時間,無論在任何時間需要幫助,胡教授都以良師的姿態答疑解惑,這種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令人欽佩的,特別是他廣博的學識、深厚的學術素養、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使我終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誠地感謝和深深的謝意。同時,感謝所有任課老師和共同學習的同學,正是由于他們,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在此向他們表示我由衷的謝意。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對本文進行評審并提出寶貴意見的各位專家表示衷心地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