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莊子其人是在小時讀的語文書里,那時還只是會背誦類似“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句子,不懂他的浪漫主義,不懂他的怪誕想象,不懂他的自由和孤獨。在有一次聽過過常寶老師講莊子之后,我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對這個人,對他的思想。
莊子生于戰國中期,宋國蒙城人,道家學說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與老子合稱老莊,這是現在人們給他賦予的標簽,莊子生平只做過漆園吏,生活簞瓢屢空,物質生活雖為匱乏,但精神生活卻極為豐富,他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更是拒絕了楚威王厚禮高官的聘請,終身深研學問。他認為“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庇谑呛跛趤y世中保持著獨立的人格,追求著自由的精神,安時處順,逍遙自得,主張“物我合一”、“無為超然”,后世尊稱為“南華真人?!?/p>
一、莊子對社會的認識
莊子比較強調音樂的“和”的功能,這與他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莊子》所要的“道家”音樂功能是把人帶進“道”的自由境界里,以此保持人的本真。莊子是中國古代最早最徹底的否定社會價值的人,即是“莊子反知”:“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者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天地》)”這其中大意是說,機械本是幫助我們更好的去完成工作的機器,但是機械使人工具化,讓人心思不純,人們投機取巧的功利心反倒失去了工作的本心。更有我們較為熟知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浪漫,其實竟曲解了莊子“大仁不仁”的本意;《胠篋》中提到:“絕圣棄知(智),大盜而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睂嵤歉嬖V人們如果想要改變混亂,就要取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在我看來這有些極端的看法,但卻不可否認其中的科學性和哲學道理。
老子講“大音希聲”,而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一書中以人物對話的形式提出的“人籟”、“地籟”、“天籟”的說法,似乎是對老子“大音希聲”觀點的完善、繼承和發展。莊子認為“人籟”是人們彈奏各種自己制作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地籟”則是自然界的風吹各種洞穴發出的聲音;“天籟”就是自然之樂,是自己開始又自己停止的順應天性的、不倚賴的其他事物的聲音?!芭c人和者 ,謂之人樂 ,與天和者 ,謂之天樂。(《天道》)”.“和”作為道家音樂的最主要的功能特性, 告訴我們音樂演奏要與人和、與天和,其實現在的音樂演奏又何嘗不是“和”的體現呢,小有各種樂器獨奏在演奏過程中起承轉合,大有樂隊齊奏更顯團結,還有古代編鐘與現代電子音樂的融合,西方理性與東方柔美的融合,音樂就是這樣,小及個人,大及社會。
二、莊子對人自身處境的認識
同樹木“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一樣,人也一樣是能者多勞;“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鼻f子認為自由自在的自然是不能被他人破壞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生存選擇迎合他人,最終走上一條回不了頭的路途,也深刻的告訴了我們如果你一定要去迎合社會標準的話,你也會付出你的全部生命,想想這意志該有多么堅定才能做到心可以不被任何東西破壞的自由自在。
《莊子》認為儒家的禮樂不合人們的自然性情,并且還束縛、破壞了人們的自然性情,扭曲了人們的本真性情,使人們“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音樂應該是能合乎人淳樸的本性的,音樂也應該表現出人淳樸的本性。這說明《莊子》不是只講“道”的音樂、沒有現實意義的音樂,而是不僅承認現實的音樂,還肯定現實音樂,認為現實音樂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然而,一個人的出生就意味著會死亡,一個人就算有百年光陰,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漣漪,因此,生不必樂,死無須哀,天人一致,順其自然,自然的損傷、人間的利祿都出于自然,不必為此而感到哀樂。
歌聲也是沒有什么哀樂,是出于無心,出于自然。與天地和諧、與自然和諧、與世間萬物和諧、與道和諧的音樂,才是至樂---天籟。莊子還贊揚同和于道的自然之聲,莊子曰:“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 覆載天地刻影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莊子·天道》?!?明白“天樂”的人,懂得一切順應自然,自覺與天地同和。
三、莊子對人生理想的認識
莊子的人生理想在他的著作里很明顯---《逍遙游》,他最高的要求是自由,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絕對自由,他最低的要求也是自由,只要沒有拘束。不管社會和他人如何評價,批評和夸贊對內心沒有影響和意義,只因做事完全依靠自己,只為自己而做,對個人的自由有限制約束的事或人都擯棄不要限定了自己自由的,即是地獄,只要加了任何條件的自由,都絕不取。
莊子的音樂思想都帶著濃濃的從容通達,例如眾所周知的《至樂》中莊子的妻子仙去,莊子鼓盆而歌,他贊揚的有道之士又如《大宗師》中子桑去世,他的朋友孟子反與子琴張或編曲、或鼓琴、相和為歌;見于《山木》:“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鋸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焱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心?!弊匀粯闼氐囊魳?,雖然不合乎音律,但忘我的境界已然超脫了音律,甚至超脫了音樂,悠然忘我,怡然自得,如此感人至深的弦歌無愧于“至樂”.其實莊子生活在一個道德淪喪達的時期,《外物》中記載:“人生莫不欲忠其臣,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入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莊子所生活的宋國備受歧視,但就在這個最糟糕的社會環境下,莊子繼承了恩師老子的美學思想以柔克剛、陰陽相對論(中國傳統五聲調式音階就是按照和諧標準的陰陽八卦圖進行計算的)、防守重要過攻擊等等思想,依舊善意對待人和事與物。
四、莊子對超脫的認識
現代社會里,人們越來越被表象所吸引所欺騙,不可否認的是人皆有愛美之心,這沒有什么壞處,但是莊子的“丑學”讓我漸漸知道只有外在是丑的、病的、令人嫌棄的,外在才不會被牽掛,內在的德行才是好的,拋棄耳目的社會的欣賞觀念,才能得到自由自在的心,如同典故里的哀駘它沒有地位財富,相貌丑陋的令人吃驚,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境地,但是接觸過它的人不論男女都樂于親近他,所謂“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因此得知外在的形態永遠不要成為我們精神的障礙。
莊子對于用音樂來表達、抒發內心情感有著強烈的愿望,“至樂不樂”就是音樂審美的一種藝術境界,不注重現實生活中的音樂形式、音響效果、舞臺燈光,而強調音樂要能表現人的真性情,表現“人之常性”.當然在禮樂盛行的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沒有人能夠做得到,也完全沒有可能實現,所以當時的莊子才會從這一點反對禮樂,只因為是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樂,才是最美的音樂,才是最高境界的超脫的音樂?!鞍矔r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贝蟾啪褪且谐撟晕抑行牡囊庾R吧?,F實生活中,人們但凡聽見自己覺得好聽的音樂,都夸贊它是“天籟之音”,但是這與莊子所提出的“天籟”根本沒有關系,我們可以認為天籟是音樂審美的一種精神境界,是莊子對于美妙音樂的追求和向往。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后世的音樂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作為道家音樂文化的繼承者,他“無樂”的看法也是對人生本質真實的推崇。
參考文獻:
[1]《莊子》 孫通海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論語》 張燕嬰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
[3]《老子》 饒尚寬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
[4]《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蔡仲德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5]《論<莊子>“天籟”之樂的音樂審美本質》 杜洪泉文。
[6]《<莊子>音樂美學思想在“道”上的發展創新》 莊怡紅文。
[7]《莊子音樂思想本論》 王本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