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表演是一門結合腦力、體力、想象力、表現力的綜合藝術,是用歌聲,以嗓音為主的音樂表演。與其他藝術種類相同,聲樂表演藝術也要屈從于一定的審美要求。觀眾作為終端鑒賞環節的主體,成為了檢驗聲樂表演的試金石。而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的審美心理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審美心理的含義
審美是指對美感的產生和體驗。而審美心理則是指人的一種特殊的行為心理,即人在實施審美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狀態。我們通過對觀眾審美心理的研究,來尋找促進聲樂表演藝術發展的方法。
二、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審美心理的表現形式
(一)審美經驗。審美經驗,又叫做“審美判斷”,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感受,知覺審美對象時所產生的愉快的心理體驗,是人內在心理活動與審美對象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對審美對象的感性感知,是對外在的色彩,線條,質地的直接感受。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所做出的審美判斷就是對歌曲的情感表達,演唱技術等外部條件的直接感受。因此,如果要呈現出一場好的聲樂表演,就應該首先在歌曲本身的創作上下功夫,其次,表演者要充分地理解歌曲內容,做出最好的表達。
(二)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內容,這樣在審美者和審美對象之間才能產生美感體驗。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如果只關注音樂本身,那么其審美體驗會更具美感,但是如果過多的關注到其所處環境,付出價格,價值與價格的對等關系,那么在觀眾心里,會對聲樂表演的評價有所誤差。筆者舉一例說明,賈某花費20000元去聽歌手張花花的演唱會,但是,到達演唱會場地發現環境非常不好,而且周圍及其吵鬧,后聽聞張花花在后臺與其他客串歌手發生爭執并對客串歌手進行毆打,雖然張花花上臺后表演依舊和往常一樣精彩,但是賈某覺得自己花了大價錢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服務,且對張花花的處事風格不太滿意,因此覺得張花花的表演與平時相差甚遠。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就能了解到觀眾的心理距離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影響。
(三)移情和外射。移情與外射是指在審美或欣賞過程中,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外射到審美對象的身上,然后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移情與外射是我們作為欣賞者都會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在審美心理學上還有一個“音樂的筐的理論”.音樂的筐的理論是說音樂是一種適用于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對任何審美者以任何心態都可以獲得其不同感受的特別屬性。例如,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不同性格,不同心情的人所聽到,感悟到的內容都各不相同,人在高興時感受到的是振奮,在失意時感受到的是悲涼,孤獨。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的移情與外射更容易使其與表演者產生共鳴,進而更加欣賞,肯定該藝術表演。
三、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
作為觀眾,在欣賞聲樂表演藝術時通常會產生三個階段的審美心理,即情感,想象和領悟。
(一)情感。情感,伴隨著知覺直接產生,過去的“客觀性質說”認為情感是由事物本身特性決定,而非人的聯想移情?,F在的理論則普遍認為審美者的主觀感情作用在審美對象上隨即產生了情感。在聲樂表演藝術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對歌詞曲調的感知,結合自己的豐沛情感,與表演者產生共鳴。不同的觀眾在欣賞同一場聲樂藝術表演時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同一位欣賞者在不同時間欣賞相同的音樂表演也會有不同的情緒。
(二)想象。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想象是審美欣賞的重要環節。分為知覺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前者是根據眼前事物進行遐想的審美活動,后者是可以脫離實體,在情感的驅動下對記憶中的形象進行二次加工。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聽到優美的曲調,根據自身經歷,生活體驗,情感態度,進而在大腦中進行聯想想象,譜畫出一幕一幕精彩豐富的畫面。
(三)領悟。領悟是對客觀對象直覺式的領略和感悟,其中感情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占有突出位置,并常常夾雜著無意識的非自覺的成分。在聲樂表演藝術中,觀眾會根據所聽到的演唱進行直覺式的感受,然后感悟到一些與表演本身并不相關的道理或情感。比如在聽音樂劇“卡門”,觀眾在感知女主人公卡門的一系列情感故事的同時,也會領悟到與表演本身相關聯或不相關聯的事項和道理,像是根據女主人公卡門對世俗禮教的蔑視聯想到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先進的女性,又或是領悟到卡門的悲劇是由于當時的社會體制所注定的等等。
四、結語
觀眾群體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能動構成,他的審美心理會存在著顯性或隱性的特征,本文在對觀眾審美心理探析的過程中,剖析了其審美心理所歷經的各個階段,同時也對審美心理所釋放的外在表現做出了分析,希望大家以后對此類問題的研究能夠為聲樂表演藝術帶來啟示與福音。
[參考文獻]
[1] 張錦華。關于聲樂表演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學,1998,03.
[2]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3] 高楠。藝術心理學[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