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式分析
樂曲為三段體結構,引子和尾聲前后呼應,中間有連接段銜接。
引子部分鼓點節奏先聲奪人;第一部分由兩個變奏的樂段組成,旋律明亮高亢,情緒奔騰豪放;第二部分由再現性的三個樂句以問答的方式組成,旋律詼諧幽默;第三部分在兩個平行樂句的基礎上分裂發展,情緒更為高漲;尾聲為引子變化再現,氣氛再次推向高潮。各部分一氣呵成,通過演奏技巧的變化,使得音樂層次分明、形象鮮活。
引子從f的力度開始,右手著重突出和弦高音旋律,左手用省略三音的和弦模仿大鼓鼓點的音響,重音、倚音、跳音有規律地點綴其間,像是歡快而富有活力的開場鑼鼓,營造出喜氣洋洋的熱鬧場面。
第一部分由兩個變奏樂段組成,中間有一段短小連接。A樂段從舞蹈性旋律開始,陜北秧歌韻味的主題旋律活潑而歡快。兩個變音以極不協和二度音響碰撞的形式模仿出了板胡高亢幽韌的滑音:變徵音#c作為強拍倚音滑向徵音,并與下方小二度作為裝飾性碰音的#b音造成不協和的音響效果,模仿板胡的滑音,使音響突出了詼諧與民族韻味兩大特色。轉句像兩個人的對唱,低唱高和;第四句是合句,既呼應了第一句二度碰音的音響,又完滿終止結束于主音。該樂句重復變奏一次,起到連接作用,并引出A樂段的變奏重復:58~71小節是一大段的過渡銜接,力度驟然增強(ff),音樂兩小節為一小動機,在宮音-徵音之間交替,切分節奏與均分節奏順次組合,八度雙音在左右手之間相互追逐,使音樂風格陡然一變,引子中曾經出現的三音小動機再次出現,引入第二部分新的主題。
B樂段帶有幽默詼諧的色彩,模仿了嗩吶單吐、雙吐、三吐、滑音等特色演奏方法。此時,音樂力度由p轉為mf,逐漸增強。
主題旋律由兩個對比呼應的樂句組成:前樂句右手在低音區奏出俏皮活潑的新主題,后樂句提升三個八度應和;左手則以和弦跳音模仿持續敲擊的鼓點,極富節奏律動性和音樂推動力:第89小節開始的第三部分以4+4兩個原樣重復的樂句為基礎,后樂句旋律分裂發展。每個樂句由2+2兩個動機組成,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區交替地演奏,旋律的細微變化與節奏的重復強調了相互呼應的兩個動機的統一性:
二、結構之辨
本曲雖只有126小節,但文本分析卻各不相同。與本文相比較,區別主要在兩個方面:
1.將B、C兩個段落合并分析為一個樂段,由此得出樂曲為單二部曲式的結論。但兩個部分差異明顯:⑴調性對置,B段為D徵調式,C段為d商調式;⑵音樂風格對置,B段為模仿吹管樂器的山東呂劇風格,C段為模仿山歌對唱的河北吹歌風格。同時,B段具有明顯的再現式三句樂段特點,而C段則以兩個平行樂句為基礎,分裂擴展一個樂句。由此,合并為一個樂段稍顯牽強。在中國民間音樂中,音樂以展衍方式形成漸變式并列三段體結構較再現性三段體結構更為常見。
2.附屬部分曲式性質的劃分。⑴33~39小節是A樂段第四句的變奏、重復、擴展,本身即符合樂句長度,但將A樂段劃分為起承轉合結構,這部分作為兼有連接功能的附屬部分似乎更合理一些。⑵58~71小節性格突然改變,有別于前后兩個部分,又缺乏相對完整的主體感,同樣可劃分為連接。⑶101~109小節容易被誤讀為前面樂段的擴展,但該部分缺乏主題感,具有連接部分的寫作特征;低音部分的D音持續,可以看作尾聲G宮調式的屬準備。
三、中西樂器合璧的改編探索
1.對民族樂器的模仿獨具匠心。關于板胡的模仿,作曲家嘗試“用右手在鋼琴上模仿板胡獨奏的旋律,板胡的滑音,高亢幽韌,剛柔相濟,在十二平均律的鋼琴上幾乎根本不能做到。我嘗試加一些小二度”碰音“及各類裝飾音,雖然這離民族樂器的原汁原味相距甚遠,但在鋼琴上,倒頗覺新鮮,有那么一點點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有幾分親切感?!标P于管子的模仿,作曲家“在鋼琴上試用雙手交叉,即右手在低音部奏旋律,并加入小二度、小三度裝飾音,模仿管子的風格,增加詼諧的氣氛;左手在鋼琴上方奏出五度音程,加入小二度的跳音音型,增加節奏感和歡樂情緒”.此外,9~10小節高音區的顫音,模仿了笛子清脆明亮的音色;而貫穿全曲的左手節奏,始終模仿著西北鑼鼓豪放的鼓點,烘托出喜慶的氛圍。這些富有成效的模仿對表現民族音樂風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2.發掘鋼琴的表現因素。利用兩個八度疊加的方式擴大旋律的覆蓋面,增加旋律的流動性,并于樂曲中段及尾聲多次通過左右雙手交叉彈奏八度疊加的旋律,使情緒激昂、音響飽滿,高潮迭起。尤其是尾聲一連串雙手交叉的八度,以十六分音符間隔3個八度的同音疊加,上下飛舞,直至自上而下、橫跨5個八度的刮奏使音樂戛然而止,充分發揮了鋼琴的表演效果。
3.用鋼琴技法突出民歌中上下句結構。中間89-96小節“上下句”的問答感非常強,開始時每對問答句由2+2的兩個動機組成,先由右手演奏八度旋律,柱式和弦填充其中;左手上行琶音烘托。再由左手演奏八度旋律,干凈利落;右手下行琶音從小二度碰音開始,如瀑布般直落3個八度。這對樂句重復后,97~100小節壓縮為1+1兩個更小的動機,繼續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區交替地演奏,旋律的細微變化與節奏的重復強調了相互呼應的兩個動機的統一性,仿佛人們在一唱一和地訴說著翻身人民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