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賓婦女》是大衛在 1795 年創作的。查克 -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是一位偉大的肖像派畫家、記錄革命的畫家、繪制拿破侖事跡的畫家,他的畫作常常通過精心修飾的人物、姿態和外貌,突觸人物行動的感染力和痛苦的表情,同時用羅馬和希臘的神話故事和英雄來寓意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及戰爭?!端_賓婦女》就是一幅能表現他諸多繪畫特點的藝術作品。在大衛經歷了法國熱月政變和個人命運的劇變之后,個人意志發生逆轉,他重拾新古典主義的畫筆,用古典主義的平衡、理性來重新審視這場革命,于是誕生了《薩賓婦女》。這幅作品取自古羅馬神話題材。薩賓人是古意大利的一個民族,他們與羅馬人相鄰而居。傳說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叫羅馬諾,原為一個部落的領袖。
他先邀請薩賓人去參加他們的宴會,同時悄悄地攻進薩賓城,搶奪薩賓婦女和財產。薩賓人懷恨在心,此后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幾年后,發兵羅馬人駐地,欲報仇雪恨。就在雙方短兵交接之際,從羅馬駐地呼喊著跑出了懷抱孩子的薩賓婦女,她們一手攔著劍拔弩張的丈夫,一手擋著滿腔怒火的親人?!端_賓婦女》描繪的就是這一個場景。畫面以薩賓女人們為中心,呈中心對稱的是左側的羅馬士兵和右側的薩賓戰士,他們帶著寬頂頭盔,手持盾牌和寶劍,似乎雙方已經出現勢均力敵的態勢。戰斗雙方從畫面中心退到兩側,一個身穿白裙,張開雙臂的女人成為中心,而圍繞在她周圍的是抱著孩子在戰火中吶喊的薩賓婦女。女性在西方的繪畫中往往象征著神圣的母性、愛、溫柔、慈悲,白色象征著和平,畫中身著白色紗裙的女子好似一個符號,象征和隱喻作者的意志———希望有人出來調解戰爭,召喚和平。
一個高舉孩子的母親,用雙方的紐帶阻止戰爭企圖表達畫家對同室操戈的法國革命結束的急切希望。大衛融合了他擅長的肖像畫的功底,將一個戰火背景下發生的故事惟妙惟肖地展現在觀者的眼前。本文將運用阿恩海姆的視知覺理論來分析這幅作品帶給觀者的視覺體驗。
魯道夫·阿恩海姆說:“平衡是繪畫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組成它的所有要素的分布必須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大衛在該畫中構建了那個身著白色紗裙的薩賓女人作為這幅畫的第二個中心點,即視覺中心點。由于視覺中心點與畫框中心點不同,前者在觀賞者心中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圍繞她布局了戰士、婦女等主要人物,更有利于突出前景和主題。整個中心部分位于中心垂線偏左的位置,使畫面左下半部似乎承受更多的重力,而大衛則是通過其他的技巧平衡了向左傾斜的重力。首先,一幅圖中的構圖位置可決定知覺重力的大小。位于畫面上方的事物的重力將比下方的事物的重力要大。而通常在繪畫作品中都將前景事物放于畫面的中下方,以達到凸顯的效果。在大衛的這幅作品中,前景戰爭的故事人物不只是被放于畫面的下方,同時被拉長前景畫面所占的上下比例作為對不平衡的補償,不僅突出前景畫面的重要性,同時還達到了平衡。而烏爾富林指出,“那條連接一幅畫的左底部到右頂部的對角線,其方向是有左底部向右底部上升的;聯結右底部與左頂部的對角線,其方向是由左頂部向右底部下降的”。因此在一幅畫中右半部比左半部分看起來要“重”些,而在左半部分建立的視覺中心點恰巧抵消了畫面右半部的重力從而使這幅作品的構圖骨架達到平衡。另一方面,對視覺中心區域內的分析,從二度的平面來看,以白色薩賓婦女為中心,戴著紅色披肩左側衛士和桔紅色頭盔的右側衛士在人物類型和位置方面形成中心對稱,紅色本身的亮度值大,在色彩視覺上會比桔紅更“重”,但由于影響“重力”的因素還包括高度,桔紅色頭盔在水平高度上高于紅色披肩,因此在高度上抵消了紅色產生的重力。同時,位于薩賓婦女右側的紅色衣服的女人更接近于右側的士兵,這在水平方面也加強了右側衛士在視覺上的重力,從而達到了以薩賓婦女為中心的力的平衡。
我們還可以從張力的角度來分析畫面的平衡。所謂的張力即當某一式樣所處的位置與正常位置之間形成一定的空間定向,那么這個式樣看上去似乎產生了要努力恢復到正常位置的力量。畫面中,我們易于觀察到以白衣女人為中心,左右兩側的衛士都構成了一左一右傾斜的軸線。明顯看出,左邊的軸線距離垂直軸線的角度大于右側的衛士,左側衛士向右的傾向力似乎大于左側衛士向左的傾向力,而大衛卻巧妙地運用了人物布局抵消了這一力的不平衡。右側向右傾斜的戰士與其身后前足將要落地的白馬還有位于身后倚著馬的男孩都構成了向右的傾斜,這便增加了向右的拉伸力。換個角度來說,本身右側軍隊所占畫面的面積更大,需要左側那個處于中心位置的士兵用更大的向左的拉伸力來平衡畫面。
重疊是《薩賓婦女》的構圖中最易被觀察到的繪畫手法。其好處是可以通過使各種形式關系在一個更加統一的式樣之內集中,從而使這些關系得到控制和加強。他們雖然削弱了各個部分的整體性,但卻得到了一個緊密的結構,使其獨立于其他的事物。因此大衛通過重疊法,使前景人物能夠出現在畫面的一前一后的同一位置,緊密結合在一起,分離于背景構成前景。同時,用模糊線條勾勒的背景人物、兵器的重疊似乎再次構成一個整體,分離于前景故事,形成一個背景。背景與前景即便形式上分離,卻在內容上烘托出騎士竄動、長矛飛舞,戰爭激烈的場景,為渲染前景做出努力。除此之外,重疊法還可以為繪畫增加一個新的空間度。戰爭場景中固然所需要表現的人物眾多,運用重疊法將不同人物安排在同一位置的同時,在深度上給予畫面補救,使畫面看起來不會像投影出的二度平面般混亂。
從色彩的運用方面來看。白色的亮度值最大,對薩賓婦女的服飾大面積運用白色,同時又與周圍的紅、黃、綠產生較大的分離,使其看上去十分凸出,似乎周圍的色彩都是其色彩值組成的等級序列的“變調”,因此,身著白色紗裙的薩賓婦女自然而然成為畫面的焦點,并以此為中心散開。同時這種表現也與作品的主旨相符合,薩賓婦女好似在多年內戰之后傳遞那封和解信的人,白色寓意著和平。
紅色屬于波長較長的色彩,能夠引起擴張性的反應,畫中一抹隨風揚起的紅色披肩劃過戰士的肩頭;薩賓婦女右側的戰士那精致的頭盔,因添加了黃色,而沒有純紅色那般扎眼,卻以其精致的構型和構圖的位置,吸引著觀者的目光;薩賓婦女身后的那個穿著紅色衣服,目光注視著前方的女人。三處紅色相互照應,形成一個三角形,一方面緊緊地圍繞著畫面的視覺中心,另一方面由于紅色讓人聯想到火焰、流血、和革命,因此這一三角形讓畫面充滿動態的張力,似乎讓人能體會到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場景。另外,薩賓婦女周圍還有三個穿著桔紅色衣服的女人,形成了又一個三角形,加固了視覺中心發生的故事。他們本身并不是處在一個平面的,重疊加深了他們的三度效果,但是由于相同的色彩,使其看上去好像位于同一平面之內似的,這使前景整個空間的第三度上的延伸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加強了前景的緊密性。
歌德把色彩劃分為積極的(或主動的色彩),包括黃、紅黃(橙)、黃紅(鉛丹、朱紅)和消極的色彩(或被動的)色彩(藍、紅藍、藍紅)。積極的色彩能夠使人產生生命力的態度。大衛在《薩賓婦女》這幅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積極的色彩,包括人物的服飾、戰斗的武器、背景建筑等,一方面讓畫面中張力極具擴張,產生的“暖”感超越“冷”感,使其召喚和平的主旨更突出地體現在冰冷的戰亂背景中,另一方面,這些“暖”色也并沒有都采用純色,大衛善于運用柔和的色彩以使畫面更加統一。
以戰爭題材為主的繪畫作品需要表現和勾勒的人物形象眾多,大衛一方面運用色彩的濃淡和線條地模糊性區分了近景和遠景,另一方面在對前景人物的描繪上面可謂是煞費苦心。他擅長肖像畫,前景中每個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姿態、肌肉線條都被精心地修飾,以表現每個人物在戰爭場景中的真實狀態,不僅如此,連服飾的褶皺、迎風起舞的披肩和頭巾也都沒有被大衛放過,整幅圖畫全部的動作神態、表情、服飾細節、肩帶頭巾飄動方向猶如音符般被統一和諧地存在于一首樂曲中,彰顯著激烈緊張的氛圍。正如阿恩海姆所講“,要使一件作品富有動感,只有當作品的所有細節部分的運動與整個構圖的運動嚴格一致時,才有可能”。另外,我們還注意到,畫中出現了大量的裸體,像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等畫家、雕塑家也常常用裸體來表現英雄、神以及一切他們想歌頌的人,這種方式能更直接地表現被畫人的氣質和特點。大衛在此就運用了這種古典主義的畫法,對衛士的刻畫并不是在刻意塑造一名戰士,而是在一個裸體的身上加上頭盔、腰挎寶劍、手持盾牌、腳著涼鞋以表現戰士英勇的精神和氣質。這種對人物的逼真刻畫以及對人物氣質特點的渲染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同時與現實的接近使作品充盈著震撼之美。
畫面中心的白衣女人張開的雙臂似乎穩穩地構造了畫面地中心,朝向雙方的手臂在如同在白色光芒的照射下,讓人感到從中心向四面八方散發開來的力量,大衛實際在借白衣女人這一形象表達自己那種意圖阻止戰爭的虛弱卻又堅定不移的力量;向上舉起孩子的母親,腿部和手肘的彎曲似乎都在艱難地表現一個向上去保護孩子的力量。肌肉的收縮形成向上的力量與孩子位于高處產生的向下的重力感形成對比,加強了她身體緊張力的表現性,讓觀者能體會到在母親在舉起孩子爆發的力量感。
奧古斯特羅丹曾說“運動是從一種姿勢向另一種姿勢過渡”,藝術家們常用此法來表現某種連續活動的不同階段,即視覺上知覺到某一式樣在不同的位置呈現。畫面中,在白衣女人的周圍似乎出現了“頻閃運動”,從她的右后方圍繞她沿順時針方向到左后方呈現出逐漸下降再上升的過程。右后方的紅衣女子表現出對戰爭到來的驚恐,之后轉向無力將要癱倒的婦女,視線再次下降至奮力保護孩子的母親,她身下慌亂爬動的孩子將左側一手懷抱孩子,一手奮力勸阻男人與親人廝殺的女人聯系起來,最后視線上升,一個婦女奮力舉起孩子,企圖阻止同室操戈,運動在此結束的同時也達到了畫面的高潮。整個運動過程不僅讓畫面充滿動態效果,同時也表現了面對這場親人之間的戰爭下薩賓婦女的情態變化過程。
以上便是作者運用阿恩海姆的視知覺理論,從平衡、色彩和張力等構圖方式來解讀大衛的《薩賓女人》,用更加客觀有力的證據說明了作品在視知覺中產生美感的過程,為賞析經典作品提供一種新的分析視角。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朱江源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2006
[2]巨匠美術周刊.廣東:文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