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從《李供奉彈箜篌歌》分析唐代箜篌的發展與變化
從《李供奉彈箜篌歌》分析唐代箜篌的發展與變化
>2024-01-13 09:00:00



一、箜篌的起源概述

箜篌是一門十分古老的彈撥樂器,最初的時候被稱之為"坎侯"或"空侯",按照形制的不同,分為豎箜篌、臥箜篌和鳳首箜篌三種形式.除了流傳于古代的宮廷雅樂外,在我國古代民間之中也廣為流傳.但是到了14世紀的后期,箜篌便逐漸消失,后來只能夠從浮雕和壁畫上才能夠看到一些有關箜篌的圖樣.

關于箜篌在中國最初的起源,因為相關方面的研究資料相對比較缺少,尚沒有科學和明確的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箜篌是一門外來的樂器,經過古埃及、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于東晉時期從新疆地區傳入到了中國.這種樂器的音域寬廣,音色空靈澄澈,音樂表現力強,傳入中國后,得到了皇室貴族的深深喜愛,因此迅速在宮廷中流傳開來,各朝各代都有關于箜篌的文字或圖像記載與流傳,也出現了多位技術高超的演奏大師,并先后傳入朝鮮和日本等鄰國.據有關資料記載,箜篌在漢唐時代得到了繁榮的發展,最終在唐代迎來了發展的頂峰,而且箜篌的演奏技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涌現出了多位演奏箜篌的大師,并且在箜篌的帶動下,音樂本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和發展.箜篌在以詩歌為主的文學作品中頻繁地出現,就是一個最佳的例證.盡管箜篌出現了繁榮景象,但是相比于古箏、琵琶等樂器來說,音樂表現力方面還是有所欠缺,且因為是一門外來的樂器,遭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異文化的排斥,當這種異文化在相比之下不再先進的時候,就逐漸失去了生命力.

到了明朝,箜篌已經所剩無幾,至清代,箜篌已經銷聲匿跡,樂器和樂手已經是鳳毛麟角,箜篌甚至絕跡 300 年.上個世紀 30 年代,為了復興和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中國民族音樂界人士開始致力于箜篌的樂器制作、曲目創作等一系列工作.如韓其華、張琨、趙廣運等人在箜篌制作方面的創新,崔君芝、魯璐等在箜篌演奏和教學方面的成就等,都讓我們重新領略到了這門古老樂器的魅力.時至今日,經過近一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箜篌正悄然在中國再次重生,已經在世界樂器中占有一定位置,并且逐漸被國外人士熟知.

二、《李供奉彈箜篌歌》

顧況\\(約727-約815\\),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唐代著名詩人.在其創作生涯中,寫過很多關于民族樂器的詩歌,如《彈琴谷》《鄭女彈箏歌》《劉禪奴彈琵琶歌》等.而《李供奉彈箜篌歌》則是關于箜篌的一首長詩.通過豐富生動的比喻以及對環境氛圍的渲染,進而描繪出相當出色的音樂.其中的李供奉即李憑,唐朝當時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大約生活于唐代元和年間,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素有"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的說法."供奉"是在皇帝左右供職者的稱呼,因李憑演奏技藝高超,經常為皇帝演奏,所以被稱為李供奉.顧況有感于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寫出了這首長詩,全詩近五百字,將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和箜篌本身的音樂魅力描寫得淋漓盡致.從眾多對箜篌描寫的詩歌來說,唯有顧況這首作品,將具體的演奏描寫得十分細致,并且對箜篌的整體發展情況有所涉獵.更重要的是,從他的這首詩歌中,我們能夠看出箜篌這門樂器在唐朝的發展與融合,對于我們今天恢復和發展箜篌藝術來說,是有著積極借鑒意義的.

三、從《李供奉彈箜篌歌》析箜篌在唐代的發展與融合

1. 從《李供奉彈箜篌歌》析箜篌在唐代的發展.在唐代之前,古箏是宮廷中最常見的彈撥樂器.這也是有著豐富音樂表現力的民族樂器,既粗獷嘹亮,又婉約靈動,深受宮廷的喜愛.但是古箏在具體演奏過程中,需要帶上假指甲,演奏本身也具有很高的難度.而且在隋唐這個盛世中,需要最符合這個時代的音樂,含蓄的古箏顯然漸漸不能滿足人們的追求,而華麗的箜篌則散發出奪目的光彩.從顧況的詩歌中,可以看出箜篌在唐朝的繁榮和發展,具體表現為箜篌的演奏曲目、制作演奏和普及傳承等多個方面.

首先是箜篌演奏曲目的豐富.唐朝之前的隋朝,雖然在中國歷史上統治的時間十分短暫,但是其基本上實現了國土方面的統一,為后來唐朝大一統繁盛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隋朝時期十分重視音樂的功用,將音樂按照民族、風格和作用等方面的不同進行相應的分類,隋文帝時設置了七部樂,隋煬帝時設置了九部樂,到了唐朝時期,經過調整之后,形成了十部樂,即《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和《高昌樂》.

不同樂種之間風格和功能各異,且在使用上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這十部樂成為了宮廷音樂的代表形式,可謂是唐代音樂的代表.顧況在第一句就寫到:"國府樂手彈箜篌."一個"國手",充分體現出了李憑精湛的演奏技法和高高在上的地位,此后詩歌中又先后有:"美女爭窺玳瑁簾,圣人卷上真珠箔.""馳鳳闕,拜鸞殿,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巧聲一日一回變."無論是皇帝的每日欣賞,還是諸位大臣對李憑的恭迎,充分說明了箜篌這門樂器在當時宮廷中的被重視程度,成為了唐代宮廷音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據杜佑的《通典》和歐陽修的《新唐書》中記載,唐朝的十部樂中全部包含箜篌,而且豎箜篌、臥箜篌和鳳首箜篌無所不包.顧況的詩歌中,很多都是對箜篌的某種音樂中的具體描寫.如"早晨有敕鴛鴦殿,夜靜遂歌明月樓"就是對箜篌在燕樂中的使用描述.燕樂對樂府音樂進行了充分的繼承,在唐玄宗的直接教授下,選拔技藝最精湛的 30 人專門在皇帝的寢宮中演奏,演奏的時間正是早晨皇帝起床和夜晚宴會中."左手低,右手舉,易調移音天賜與"是對箜篌在天竺樂中的使用描述.唐朝時期,中國和外國文化交融日益密切,帶有轉調功能的印度箜篌傳入中國,"易調移音天賜與"意思是說,通過轉調而獲得的美妙音色,好像是上天賜予的一般."大弦似秋雁,聯聯度隴關"描寫的箜篌所奏出的鏗鏘爭鳴的音色,這是西涼樂、龜茲樂的音色特點."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語"則是箜篌對清樂的描繪,因為清樂的表演者都是南方年輕俏麗的女子,所以整體的音樂效果是較為輕柔的.顧況通過對箜篌音色效果的描寫,間接體現出了箜篌在唐朝十部樂中的廣泛運用,箜篌已然成為了重要宮廷皇族十分喜愛的樂器,直接推動了箜篌發展高峰的到來.

其次是箜篌制作和演奏技法方面的進步.詩歌的一開始,顧況寫到"赤黃條索金頭"顯示唐朝的箜篌頂端有著金黃色的雕刻裝飾.依其外表華麗推測箜篌的流傳基本上是以士人階級為主,平民的樂器少有如此華麗裝飾,且樂器也發展到一定水準."大弦長,小弦短,小弦緊快大弦緩"說明因箜篌上有長短不同的弦,彈奏時,長弦震動緩慢會發出低沉的音色,小弦震動急促會發出明亮的聲音.在距演奏者較遠的宴客座席處聽來可能有如回音而鳴,而且樂音造成的共鳴如撼動鈴鐺般響亮.無論急奏或緩奏,或是近處與遠處聽都適宜,這也顯出箜篌的聲音大且層次豐富而不會單調."左手低,右手舉",這應是豎箜篌的演奏姿勢,席地而坐豎抱箜篌于懷中,在唐代圖像中也多見一手高一手低的彈奏豎箜篌方式.這點在《通典》"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中得到證明.兩手一高一低,也使轉調或移音在兩手交替演奏下毫不費力.大弦的低音連綿不絕,而小弦的高音清脆悅耳.音樂到高潮時,兩手指頭如狂風襲卷般急速輪流來回,特別是手腕部分,顧況對其進行了精準的描寫,"腕頭花落舞制裂",形容手腕在演奏的時候,像是花瓣裂開的時候一樣巧妙.今天的彈撥樂器訓練中,經常要求手腕放松,將力量通透與于指尖,而李憑在千年前的唐代就對其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手頭疾"的狀態下依然能夠"腕頭軟",由此可見李供奉彈奏箜篌的純熟技法與力量拿捏的靈活.

再次是箜篌在唐朝的普及,詩歌本身就是唐代箜篌發展的重要體現.全唐詩中,和箜篌有關的詩歌有 42 首之多,或者是對箜篌直接描寫,或者是描寫和箜篌有關的人和事.單是本文提到的李憑,就有顧況的《聽李供奉彈箜篌》、李賀的《李賀箜篌引》和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二首》三首詩作流傳.本文研究的《聽李供奉彈箜篌》中,對李憑的演奏技藝和箜篌的音樂魅力做了高度的贊美.無論是胡樂還是漢樂,李憑的演奏都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顧況將箜篌的聲音進行了多種比喻,像是渡過玉門關的大雁和喃喃私語的春燕;又像是珠玉從空中落下和鴛鴦在水中的嬉戲,顧況將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和味覺形象,于是天子諸侯都被他的箜篌迷住了,雖然每天都要李憑演奏,但是李憑每天都可以演奏新的曲目,可謂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甚至出現了"不惜千金買一弄"的情形.《聽李供奉彈箜篌》和其他與 41 首箜篌有關的詩歌,本身就是箜篌在唐朝繁榮發展的重要體現,只有一門樂器廣泛地流傳開來,才能為詩人們所關注,繼而喜歡和贊美這種樂器,體現出了箜篌作用和地位之重要.同時,顧況開篇就用"國手"一詞來形容李憑,除了贊揚其演奏技藝高超之外,同時這里的"國手"一詞還有一層職業的意思,即國手是一門行業中水平最高者,除了從事本行業的制作、表演之外,還要擔任教學.唐朝專門成立了宮廷音樂教學機構--樂坊,負責對宮廷的演奏人員的指導,從制度上保證了宮廷音樂中箜篌的演奏水平.李憑就是其中水平最高的教師.而且從顧況的描寫中可以看出,皇帝對箜篌也十分喜愛,如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箜篌愛好者,郭宗昌的《金石史》中,就記載到:"謝大善歌, 嘗唱《烏夜啼》,明皇親御箜篌和之."唐明皇親自演奏箜篌為教坊的歌工進行伴奏.在皇帝的直接參與下,箜篌逐漸成為了唐代最主流的樂器,無愧于箜篌發展的最高峰.

2.《李供奉彈箜篌歌》析箜篌在唐代的融合."弄調人間不識名,彈盡天下崛奇曲.胡曲漢曲聲皆好,彈著曲髓曲肝腦".這四句詩主要描述了李憑演奏的曲目內容,其中"不識名"的曲調是指俗樂,"天下崛奇曲"則是指十部樂之外的驃國樂和百濟樂.而胡曲則是指胡樂.首先是俗樂.因為唐代對外來文化包容的政策,所以箜篌在民間也到了充分地發展,新唐書中記載:"凡所謂俗樂者,絲有琵琶、五弦、箜篌、箏……"可見箜篌是俗樂十四種樂器其中之一,與琵琶、五弦和古箏組成了弦樂組.其次是驃國樂和百濟樂.驃國是南詔的屬國,在貞元年間曾向唐朝獻樂,其中就包含鳳首箜篌,據新唐書記載:"有鳳首箜篌二;其一長二尺,腹廣七寸.鳳首及項長二尺五寸.面飾皮,弦一十有四,項有軫,鳳首外向;其一項有絳,軫有鼉首."有鳳首箜篌的引入,自然也有相應的曲目.再次是百濟樂.百濟樂是流傳于北魏宮廷中的一種音樂,到了唐代被重新演奏,其中也有箜篌,《新唐書》中記載:"百濟樂,樂之存者,箏、笛、桃皮篳篥、箜篌."箜篌是四門樂器之一.最后是胡樂."胡曲漢曲聲皆好,彈著曲髓曲肝腦".直接表明了箜篌在胡樂中的運用.胡樂是指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樂,在唐代之前,未能和中原地區的音樂融合,所以未曾出現在唐朝的十部樂中.

而唐朝國力強盛,民族間的交往密切,從魏晉時期形成的胡化傳統,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繼承,無論是從西域傳來的器物還是音樂,都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普遍歡迎,"銀器胡瓶馬上馱,瑞錦輕羅滿車送"就是很好的體現,其直接推動了胡樂和當時唐朝音樂的融合,在當時被稱為"胡部新聲".《新唐書·禮樂志十二》中記載:"開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胡樂自此登上了大雅之堂,獲得了和十部樂相同的地位.

而箜篌作為胡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也隨之出現于胡樂中.貞元年間,南詔王牟尋派遣韋皋征集西南地區的音樂,后來經過宮廷樂師的整理后成為胡樂,胡樂的樂隊中箜篌的數量有八件之多,占到了樂器總量的五分之一,可見箜篌在胡樂中的重要地位,它也已經完全融入到了唐朝的樂隊之中,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員.

箜篌的全面融入除了對音樂本身的豐富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意義的體現.來自西域的箜篌受到了唐人的喜愛,并給一些詩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繼而將自己欣賞到的美妙音樂,轉換為詩歌的形象,這是一種肯定的、友善的態度,表現出了詩人對藝術追求的崇高精神.從顧況的描寫來看,其通過各種想象來抒發主觀方面的情感內容,獲得了深刻而又豐富的感悟,這種難見的仙樂完全征服了皇帝、佳人和王侯將相,體現出了一種對外來文化的肯定和肯定基礎上的主動融合.而箜篌正是在這種文化觀下,才能夠在唐代得到豐富、融合和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外來的一種特殊而又古老的樂器--箜篌,其在唐朝得到了突出的發展和融合,有力地推動了唐朝音樂的進步,這在四十多首和箜篌有關的詩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顧況的《李供奉彈箜篌歌》正是其中的一部佳作,除了對李憑精彩演奏的描寫之外,也從側面表明了箜篌在唐朝的發展和變化.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箜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盡管自唐朝之后,箜篌藝術逐漸走向了衰落,甚至一度絕跡或只能從壁畫與浮雕上看到,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箜篌這門藝術在最近五十年中呈現出復興的態勢,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多位民族音樂家都對箜篌的形制進行了改造和創新,而且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箜篌演奏者,在社會中逐漸掀起了一股學習和演奏箜篌藝術的熱潮,也涌現了多位"當代李憑",這些教師和學生無疑成為了當代箜篌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希望所在.2002 年,在瑞士日奈瓦召開的世界豎琴大會上,中國箜篌演奏團也得到了邀請,并憑借精彩的演奏獲得了滿堂喝彩.團長崔君芝還被授予了最佳演奏者的證書.這都充分證明了箜篌這門樂器自身的魅力和當代音樂作者在恢復和發展這門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

也希望今天箜篌的藝術,能夠復制其在唐朝的繁榮景象,成為民族音樂中的翹楚.讓中華民族的"箜篌"插上騰飛的翅膀,普及全中國,飛向全世界,為人類送上更悅耳、更美妙的旋律.筆者相信,箜篌這門古老的音樂藝術,在廣大音樂工作者和全社會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姚盛俊《:古箏曲〈箜篌引〉中蘊含的美學思想》,載《大舞臺》2010年第12期.

2.黃 銳《:從古詩詞中管窺古代箜篌藝術》,載《音樂時空》\\( 理論版\\)2013年第4期.

3.李守玉、王玉霞《:民族樂器"箜篌"還將奏響更美妙的樂章--中國民族樂器記實、評述與期待》, 載《學理論》2009年第6期.

4.賀志凌《:從箜篌與宗教的關系管窺音樂文化傳播》, 載《中國音樂學》2009年第1期.

5.殷 瑩《:箜篌與豎琴彈奏技法異同初探》, 載《音樂生活》2009年第1期.

6.茹秀華:《論我國傳統箜篌藝術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復興》, 載《藝術評論》2007年第6期.

7.謝 瑾《:中國古代箜篌的研究》, 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博士論文.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