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保定民間舞蹈保護和傳承探究
【1.1 1.2】保定民間舞蹈概述
【1.3 1.4】保定民間舞蹈的特征、形成及發展
【1.5 1.6】保定民間舞蹈的空間分布
【第二章】保定民間舞蹈的自然生態
【第三章】保定市民間舞蹈的社會文化生態
【第四章】保定民間舞蹈的現實關照
【結語/參考文獻】民間舞蹈文化可持續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保定民間舞蹈的自然生態
自然地理環境是影響文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生態學最初強調的環境主要指的就是自然地理環境。自然生態是將自然地理環境納入到生態系統的范圍內,考察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自然生態有著其自身的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把自然生態納入到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特定的自然環境對特定地域內的生產、生活、經濟、文化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保定民間舞蹈的發生發展也會受到其所處自然生態的直接影響。
2.1 自然環境與保定民間舞蹈
保定地處北溫帶,西面是太行山脈、北面是燕山余脈,東面和南面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溫暖濕潤的氣候、良好的土地水利條件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戲” .千百年來保定以千姿百態的山水、風土人情,孕育了保定特有的文化氣質,形成了眾多的民間舞種。
1.自然環境決定了保定民間舞蹈的藝術風格特定地域的自然風貌、環境特點等對人的氣質和性格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這種性格、氣質表現在藝術中就會出現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藝術。侗族的大歌、西北的信天游、江南的田歌,它們藝術風格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不同自然環境影響的結果。保定地處中國北方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侯條件決定了保定人的性格特點:熱情、直爽、豪放、樸實,也形成了這一地區民間舞蹈熱烈活潑、濃郁的鄉土氣息的藝術風格。
2.自然環境決定了保定民間舞蹈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誕生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也產生了各種不同風格的舞蹈形態。如保定西部白石山、大茂山巍峨聳立,溝壑縱橫,交通不便,形成了當地農民守拙、堅韌的文化心理特征,舞蹈風格古樸、沉穩,與東部平原地區的舞蹈風格大相徑庭。保定南部和南部沃野東坦,植被繁茂,河流眾多,氣候半溫暖,舞蹈是活潑、熱情、開朗的藝術文化性格。如秧歌、獅舞、燈舞的廣泛分布,由此形成了保定舞蹈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地域差異性。保定西部和北部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自然條件的原因,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史書記敘這一地域的文化時,認為這里質樸,沉穩,凝重,井然有序,是傳統文化沒有受到外來文化侵襲的結果,而舞蹈因素的幼小生命便在這里得到了保護,促成了多個舞種在這里的形成與發展?,F在,保定西部山區農村洋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的迎神賽社活動仍然能夠找到元代雜劇的蹤影。這種燕趙文化氣質浸入民間迎神賽社的社火活動,反映出來的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北方民間祭祀儀式模式,而籠罩在這個儀式之上的是保定地域文化所特有的人文氛圍。這種氛圍,孕育了保定民間祭祀儀式,也孕育了植根在這種儀式之中的保定民間舞蹈形態。從這些祭祀舞蹈使用的語言到舞蹈質樸的整體風格,從舞蹈的結構布局的嚴格整齊到舞蹈感情的凝重沉靜,均可以在保定西部山區以及張家口等地的農村社火儀式中的民間舞蹈中找到最好的印記。
保定東部和南部因為交通便捷,人口稠密,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創造了保定地區繁盛的農業經濟,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北京這個近代中國的文化中心,為舞蹈文化的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北京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同化力影響著保定地區,于是,以北京為起點向南延伸形成了一個包括涿州、定興、安新、高陽在內的寬闊的文化帶,而保定正處在這個文化帶的中心位置,保定民間舞蹈則在這一文化帶上不同的土壤里成熟并得到了迅速的傳播,而便利的交通又為保定文化帶來了強烈而廣泛的碰撞和融合,使保定民間舞蹈在這碰撞和融合中舞蹈內容愈加繁榮,舞蹈樣式愈加多樣,誕生了諸多獅舞、秧歌、燈舞等舞蹈的新的樣式。
保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并造就了保定文化的繁榮,影響著保定的文化的性格特征與民間舞蹈的分布狀況。不同的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所孕育的舞種不同,相同的舞種所處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所產生的藝術風格的差異性也就不同。
2.2 保定的地理位置與保定民間舞蹈
2.2.1 便捷的交通對保定舞蹈生成及發展的影響
重要的交通位置促進了文化交流帶動了保定民間舞蹈的發展。保定東部和南部地區,河網密布,交往便利,開放的地理環境使保定的民間舞蹈具有了易流動,易更替的特征。保定自古就是京南溝通河北與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為山陜商人進入河北的必由之路,歷史上山西和保定的交往非常頻繁,保定作為山西商人走向東南的必經之地,每天都接待著大量的山西商人,保定也有很多人到山西做生意。兩地之間的經濟和貿易流通頻繁,文化交流自然也在所難免。因而保定民間舞蹈受山西舞蹈的影響比較大,又吸收了梆子的藝術特色,形成了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本土舞蹈和音樂樣式。
廣泛地交流和多樣文化的交融匯合使保定的文化在碰撞中吸收、裂變、整合、壯大。正是在與不同藝術的相互學習、借鑒、交流、融合之中逐漸成熟壯大的。同樣,保定也是由京城到南方的交通的重要通道。華北平原是中國農業經濟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尤其是保定東部、南部地區,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水路交通便利,府河貫通保定城中部,通海河,漕運發達。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水路交通成為重要的運輸與交往聯系的工具,這種十字口的地理特征助長了各種文化從路陸和水運向這里的匯集。唐代起,保定就成為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北京文化的交匯處,成為最早吸收外來舞蹈文化的土壤環境,為保定舞蹈的繁榮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在這寬闊的平原地帶上,流布著十幾個本土舞種和眾多的外來舞種,這是這個地區文化交流頻繁的見證。保定地區西部和北部山巒起伏,海拔較高。舞種的形成與流播相對于東部平原地區而言緩慢。受太行山、燕山等交通阻塞的偏遠山區則舞蹈文化的流入少,文化之間的互動相對也少。這里流布著多個地方小舞種,傳播流域狹窄,受山西舞蹈影響較大。
可以看出,保定境內的燕山、太行山對保定民間舞蹈文化起到了一定的阻斷作用,而府河、拒馬河等河流對保定民間舞蹈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溝通作用。保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保定舞蹈自形成以來,在經歷了歲月的磨礪,雖然舞種數量在不斷減少,但從其在保定自然地理環境下所表現出的地域特征,其多樣性、易變性的特點,我們仍可以感受到保定民間舞蹈的無窮魅力,感受到保定舞蹈文化很好的兼容性,博眾家之長,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的精神。
2.2.2 繁華的商貿對保定舞蹈生成及發展的影響
保定是典型的政治中心城市。歷史上,保定從宋遼對峙的時代開始成為拱衛中原的重要前線要塞,蒙元以降,定都北京,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過去一直作為軍事要塞的保定的政治地位也開始急劇上升,其直轄八個縣七個州,發展成為冀中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進入清代以后,保定成為直隸省的首府,很長一段時間里,其政治地位僅次于北京。清末在曾國藩、李鴻章和袁世凱作為直隸總督留駐保定時,政治地位達到最高峰。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得保定一度成為北京南面最繁華的城市。保定南關臨近府河,輪船沿府河可直達天津,天津消費所用的井陘、正豐、陽泉的煤大多由保定轉站改用輪船運輸;山西的棉花運往天津時也多由保定轉船運送?!凹诘拿藁?,由水路運津者約占十分之七”,①由水陸轉運業支撐著的保定商業一度十分繁盛,工業也有較快的發展。雖然后來的鐵路運輸代替了船運,運輸方式的變化導致保定轉運業的下滑,但保定仍然是直隸省中部一座商貿繁榮的城市,與北京、天津聯系頻繁。商貿的繁華極大地影響和帶動了保定地區的經濟發展,保定一度成為華北一帶的最富庶繁華的所在。保定民間舞蹈正是在這樣一種政治、經濟、文化的生態環境中發育和成長起來的。交通的發達,商貿的繁盛,人口流動的頻繁,使保定民間舞蹈極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也極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的暈染,所以保定民間舞蹈呈現出很強的易變性和流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