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鄂溫克族民間舞蹈的形成與發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鄂溫克民族概況
【2.1 2.2】鄂溫克民間舞蹈的主要種類及其表現形態
【2.3】鄂溫克舞蹈的形式要素及風格特征
【2.4】鄂溫克舞蹈文化成因分析
【第三章】鄂溫克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結論/參考文獻】鄂溫克舞蹈文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 言
一、選題目的及意義
(一)選題背景
本人自幼就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長期受到蒙古族及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專至大學階段,主要學習了蒙古族民間舞蹈,同時對其他少數民族舞蹈也有涉及;研究生期間,通過對《少數民族舞蹈史》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也對鄂溫克舞蹈文化萌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閱讀作家遲子建的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本人被該書描述的鄂溫克人百年滄桑的歷史事跡所震憾,也為這個少數民族的頑強堅守和文化變遷所折服,更為鄂溫克族獨特的民族風情所吸引,因此選定《鄂溫克舞蹈文化探析》為本人的論文題目。
(二)選題目的及意義
1,選題目的
目前國內對鄂溫克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起源及歷史演變、宗教、民俗、民間文化概述等方面,專門研究舞蹈文化的相對較少。雖然在一些舞蹈研究專著中,有關于鄂溫克民族舞蹈的記載,但僅限于記述主要舞蹈種類及其表現形態,缺乏對舞蹈成因及其文化內涵的深入探析;此外,一些學術論文也從不同側面涉及鄂溫克民族舞蹈研究,但也主要側重于舞蹈表演形式和動作特點的表述,缺乏全面的視角。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梳理鄂溫克民間舞蹈歷史源流及表現形式,深入分析其形成因素,總結提煉鄂溫克民間舞蹈的構成要素及風格特征,并提出傳承與發揚的對策建議,力爭在豐富鄂溫克民族民間舞蹈理論研究的同時,也為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2,選題意義
1)理論意義:本文在研究鄂溫克民族起源、發展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基礎上,全面梳理鄂溫克舞蹈的種類及其表演形式,深入剖析舞蹈文化的成因及風格特征,使鄂溫克舞蹈文化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統,為傳承和發揚鄂溫克舞蹈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2)現實意義:鄂溫克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悠久,人口較少,其文化稀有而珍貴,但隨著當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鄂溫克民族生產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舞蹈文化也面臨著巨大沖擊,老的民間藝人逐漸減少,而年輕人大多不愿選擇傳統的生活方式,鄂溫克舞蹈文化面臨流失的危險。因此,梳理并研究鄂溫克舞蹈文化對于其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鄂溫克舞蹈文化的梳理及研究,可以指導鄂溫克舞蹈教學并在群眾中推廣,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鄂溫克舞蹈文化,保護和發展這些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國內相關研究情況
鄂溫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是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稀缺性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吸引了一批舞蹈工作者對其進行探究。
(一)理論領域
1,書籍
在一些舞蹈研究專著中,有關于鄂溫克民族舞蹈的記載,如《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內蒙卷、黑龍江卷)、《中華舞蹈志》(內蒙卷),記述了主要舞蹈種類及其表現形態,并對舞蹈的道具、服裝、隊形等形式要素進行了詳細說明。金秋編寫的《區域性少數民族民俗舞蹈》以鄂溫克人生存的地域環境為視角,對鄂溫克族舞蹈文化類型進行劃分,并進一步闡釋鄂溫克族獨具一別的民俗舞蹈文化。巫允明編著的《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以圖騰崇拜為切點,闡述了鄂溫克民族現存的飛鳥崇拜,深入剖析鄂溫克族“天鵝舞”的文化內涵。紀蘭蔚、邱久榮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馬薇和馬維麗撰寫的《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發展史》對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了概述,鄂溫克舞蹈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上述書籍是筆者研究鄂溫克族舞蹈種類與形態分析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為本人深入探析鄂溫克舞蹈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其它一些書籍也將鄂溫克舞蹈文化涉獵在內。如:烏熱爾圖主編的《鄂溫克風情》、汪立珍編著的《鄂溫克族神化研究》、黃任遠和那曉波編著的《鄂溫克族》、滿曉燕編著的《鄂溫克族》、阿娜爾編著的《馴鹿鄂溫克人》等書籍都分別對鄂溫克民族的起源、歷史發展、宗教信仰、民俗民風、文化藝術等進行了詳細的概述。
2,論文一些學術論文也從不同側面對鄂溫克舞蹈文化進行研究,如《鄂溫克“魯克該勒”舞蹈傳承初探》,該文章以鄂溫克族魯克該勒舞蹈為切點,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其表演與形式要素進行分析與研究,并對今后鄂溫克舞蹈文化的傳承提出個人見解?!睹晒抛逦璧概c三少民族舞蹈之比較》作者以蒙古族舞蹈為主體,比較蒙古族舞蹈與三少民族舞蹈異同,鄂溫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僅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它相關論文均從不同角度進行寫作,給筆者提供了全面研究鄂溫克舞蹈文化的視角。其中有《鄂溫克族藝術內涵與自然崇拜》、《鄂溫克族薩滿教信仰與自然崇拜》、《論民俗舞蹈儀式》、《圖騰的懺悔》、《民間舞蹈與民俗文化》、《舞蹈生態與中國民族舞蹈的特異性》等。
(二)實踐領域
著名舞蹈表演、編導、教育藝術家賈作光先生早期創作了《索倫舞》、《鄂溫克青年》、《敖魯古雅舞圈》。這些作品立足于民族之根基,又大膽創新,為早期鄂溫克舞蹈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團李平創作的《鹿撬》在全國烏蘭牧騎演出的隊伍中獲得優秀節目獎。鄂溫克自治旗烏蘭牧騎創作的《輝河新歌》在呼倫貝爾匯演與比賽中獲得好評。70 年代由賈作光先生編創的鄂溫克族舞蹈《彩虹》獲創作獎與演出獎?!恫屎纭芬詢灻赖男珊酮毺氐谋硌?,參加了國慶 30 周年的獻禮演出,并在國內外掀起轟動,流行于全國。
21 世紀繼往開來,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趙林平編創的《鄂溫克小鹿》獲得第八屆桃李杯銀獎。2007 年由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著名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最新主編的《蒙古族舞蹈精品課教程》中,三少民族舞蹈(鄂溫克族)囊括其中。2011 年《敖魯古雅》原生態舞臺劇的上映也為人們了解鄂溫克文化提供了參照。2012 年李昂、馬亮亮編創的舞蹈《鄂溫克的拉瑪湖》在第十屆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獲獎。由北京舞蹈學院袁佳創編的男子群舞《鄂溫克的冬天》也在第六屆華北五省參賽表演。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采用縱橫探索的邏輯起點進行分析,縱向梳理其歷史發展的軌跡,橫向解讀其文化生成的脈絡。其次,采用宏觀的視角,將鄂溫克舞蹈文化置身于文化的背景中進行剖析。
最后,采用微觀的方法,對其舞蹈文化逐一進行具體的探索與研究,以實現其應用價值。
(二)研究方法
歷史學研究法:通過歷史學研究法,對前人有關于鄂溫克民族的起源、宗教、民俗民風及舞蹈種類進行梳理研究。
實地調查法:為彌補研究文獻資料的不足,本人利用假期及社會實踐時間,深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自治旗實地采風,走訪民間老藝人及文化工作者,采集原生態舞蹈資料,了解和掌握鄂溫克舞蹈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舞蹈形態學研究方法: 運用舞蹈形態學研究方法對舞蹈元素進行梳理加工、提煉和分析。
舞蹈生態學研究方法:運用舞蹈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舞蹈進行分析,確定自然或社會的哪些因素影響和制約了鄂溫克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章 鄂溫克民族概況
第一節 鄂溫克民族起源及發展現狀
一、民族起源及發展演變
“鄂溫克”一詞是鄂溫克族人的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住在山下的人們”或“住在在南山坡的人。鄂溫克族最早發源于”拉穆“湖即(外貝加爾湖)地區,隨后不斷地遷徙。大多數學者認為:明代文獻中詳細記載的乘鹿出入的”林中百姓“”北山野人“是當前鄂溫克人的直接先祖。1636 年皇太極已在鄂溫克地區確立了管轄制度。17 世紀后半葉,由于沙俄的不斷侵略,鄂溫克族遷移至大興安嶺嫩江各支流流域居住。1731 年,清廷將 5 個圍獵場的鄂溫克壯丁編成八旗。次年,清廷為了維護邊疆穩定,從布特哈一帶抽調了一千多名鄂溫克族兵丁遷至呼倫貝爾一帶,駐守邊防,其后代即是現今居住于鄂溫克自治旗的鄂溫克族。異地居住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其中”索倫“主要以農獵為主兼畜牧業;”通古斯“以畜牧業為主,生存在草原上,住蒙古包,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雅庫特“ 是生活在根河原始森林中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以單一狩獵為生產方式。1931 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被占領,生存在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的鄂溫克部族是也遭遇災禍,人口急劇下降,生態嚴重破壞,經濟被過分剝削,鄂溫克民族進行了英勇的反抗,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為保衛祖國與人民獻出了應有的力量。 1945 年 8 月,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幫助下,鄂溫克族人恢復生產,獲得重生。1947 年逐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牧區、農區(包括靠山區)進行民主改革;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從事農業和半農半獵的鄂溫克居民早已進入封建社會,但一直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敖魯古雅部落還保留著原始的生存狀態,仍居住在可以隨時拆移的撮欏子,在大興安嶺中持槍狩獵,在山林中飼養馴鹿。1957 年,通過本民族長期激烈的討論,將民族稱呼統一為”鄂溫克“.
二、鄂溫克民族現狀
”當代鄂溫克族是一個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部邊疆、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以及蒙古國尤熱河上游和布伊爾-奴爾湖附近“.①目前,國內鄂溫克族人口較少,但分布較為分散,各部族相互之間聯系并不密切,與蒙古族﹑漢族﹑達斡爾﹑鄂倫春民族交錯分布,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 年我國鄂溫克族總人口為 30875 人,其中 26139 人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鄂溫克族又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自治旗,其他分散在額爾古納左旗、陳巴爾虎旗、阿榮旗莫力達瓦旗扎蘭屯市;在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也有 2000 多人的鄂溫克族居住,其他鄂溫克人分散于其他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黨的民族方針與政策,于 1958 年在鄂溫克族人口聚居較多的地方建立了鄂溫克自治旗。此外,還根據鄂溫克族人口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成立了若干民族鄉,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民族鄉、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等,鄂溫克人獲得自主管理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在黨和人民的幫助下,鄂溫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提高,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地方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積極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鄂溫克人的生產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由游牧、游獵逐步轉為定居,由單一的狩獵生產轉為農、牧業生產及多種經營,教育、衛生及文化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
第二節 鄂溫克民族的宗教信仰
鄂溫克人世代信奉原始自發性宗教--薩滿教,他們認為薩滿是人與神之間的溝通者,崇拜自然界的萬物。薩滿的主要職能是主持祭祀儀式,為族人祈福、除災,跳神為獵民祈求獵物和福氣以及為族民治病,為族人卜夢他占卜。薩滿教源于北方原始部族,它是以萬物有靈為根柢,兼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為一體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階段,先民依附于自然環境,對自然界的眾多現象難以理解,無法作出合理性的詮釋。在遭受自然環境的威脅面前,感到萬分慌張和恐懼。他們篤信,冥冥之中有神靈在統治與操控著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于是萌生了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鄂溫克族也不例外,他們普遍信奉萬物有靈觀,逐漸產生了對自然、動物、神靈的敬畏之意與崇拜之情。
一、自然崇拜
鄂溫克人崇拜自然界的神靈--山神、火神等?!卑准{查“是鄂溫克獵民十分崇敬的山神,他們認為山林中的一切野獸全是”白納查“飼養的家畜,一般在樹木上雕刻一位山神爺的畫像,以獸肉獻祭之,祈求捕獵豐收。鄂溫克人在游獵中,遇到巖洞、怪石、高山或牛臥石,潛意識里就會把它當成”白納查“的居所。鄂溫克人敬奉火神,并將火賦予神性。對于鄂溫克族人而言,火有著非凡的價值與意義。鄂溫克族生存于北緯 52 度左右的亞寒帶地區,此地溫度較低,長期處于嚴寒狀態。因此他們在冰封雪地、白雪皚皚、寒冷艱苦的自然境況中生息極其不易?;鸬漠a生與出現給寒冷中生息繁衍的鄂溫克人帶來了一絲曙光,火象征著太陽光芒,它給予鄂溫克人無窮的溫暖與希望。由于火在鄂溫克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他們用虔誠而敬重的心理,將火視為神靈。
二、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萬物有靈觀在人腦中的自然折射,它即是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的積淀,也是民族文化之本,靈魂之根,人性之真的體現。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象征性符號,它普遍存在于眾多的民族當中。圖騰一詞譯為印第安語 totem 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即一個氏族的徽章。在原始人的思維認知中,本氏族源于某種動植物,并認為某種動植物就是本氏族的先族,因此本氏族人與某種動植物之間根脈相通。鄂溫克人至今仍保留著對熊、天鵝的圖騰崇拜。鄂溫克每一個氏族都以自己的動物圖騰為符號,作為區別其于其他氏族的標記。
”嘎勒布勒“是鄂溫克人對圖騰的稱謂,鄂溫克語意為:”根脈“或”源頭“.他們主要將”熊“和”天鵝“作為本氏族圖騰?!碧禊Z“它象征著純潔、吉祥、忠誠、高貴,這種美好的寓意也是鄂溫克族人一直追求的福祉所在,因此他們虔誠地信奉飛鳥圖騰。而鄂溫克人對”熊“圖騰的畏懼、尊敬,超過了森林中生存的任何動物。早期,鄂溫克人狩獵的生產力極度低下,獲取獵物較為不易,他們發現,森林中時常出沒的黑熊力大無比,兇悍強健,因此產生了對森林霸主--”熊“的敬畏之情,逐步確立”熊“為本民族的圖騰標記。
三、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發展階段中,它由圖騰崇拜逐步過渡,即不斷在親緣意識中萌發、并演化出對祖先的崇拜與敬仰的觀念。對死者的追思和懷念是祖先崇拜產生的源頭。祖先崇拜積淀在鄂溫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他們生命中強烈的信仰與支柱。祖先崇拜與圖騰崇拜有顯著的區別,圖騰崇拜的方向指向動植物,而祖先崇拜的方向主要針對血緣密切的世代先祖。祖先崇拜也可意為”靈魂崇拜“,是原始信仰中有關”靈魂不死“進一步發展后出現的一種對死者的靈魂加以崇拜的原始宗教行為。
第三節 鄂溫克民俗民風民風民俗
是不同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里積淀而固化的行為準則。在一定的文化區域內,它規定并約束著人們的行為。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催生了鄂溫克獨特的民族風俗。
一、禮儀習俗
在漫長歷史歲月的積淀中,鄂溫克人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這些禮儀具有約定成俗性,被人們自覺地遵守。他們把素不相識的來者視為貴客,對客人有著火一般的熾熱情感,金一般的真誠之心。不僅把招待客人當成應盡的責任,還將家里最好吃的食物用來招待客人。
在他們看來:外出的人誰都不會背向房子走,如果不去款待外來的客人,自己出門在外也不會受到外來人的幫助。鄂溫克人尊敬長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嚴格地遵守長幼之間的禮儀。
晚輩拜見長輩先要禮貌問安,然后將煙敬上;如果長輩問話,晚輩必須站立回答,而且不能插話和發問;得到長輩允許才能坐下。人與人之間見面還要行見面禮,鄂溫克人稱請安、問好為”阿亞烏仁“.行禮時通常做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并口呼”阿亞烏仁“.另外還有一種見面禮稱作”木日古仁“,即跪下磕頭。鄂溫克人還十分注重禮節,不僅對長輩尊敬對兒女禮節的規范也非常的細致,要求姑娘應該溫順、穩重、心靈手巧、上尊下愛。
二、節慶民俗
鄂溫克人的民俗傳統節日主要有:”伊木訥“節、”瑟賓節“、”敖包會“、”斯特羅依查“、”奧米那楞會“等等?!币聊驹G“也可稱為”米闊魯節“,是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從事牧業生產的鄂溫克人歡慶牧業豐收的佳節?!泵组燈敼潯巴ǔ]有固定的日期,通常在農歷五月下旬則取佳日舉行。屆時,人們身穿盛裝歡聚在一起,慶祝豐收佳節的喜悅?!鄙e節“意為”吉祥如意“,是鄂溫克族古老而傳統的民俗節日,于每年公歷六月十八日定期舉行。 ”瑟賓節“當天,鄂溫克人從四面八方涌入會場,人們相聚在一起,舉行群體性的娛樂活動。出席盛會的人們,借此唱歌跳舞,盡情的狂歡,用自己的歌聲舞蹈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此呈現出一幅幅歡慶熱鬧的畫面。如今,瑟賓節除了唱歌跳舞外,又增加了競技活動。
”敖包會“歷來是鄂溫克族悠久的宗教祭祀節日,于每年農歷五月間選則吉日祭祀敖包。在祭祀活動中,人們祈求來年人畜興旺、四季平安、風調雨順。祭祀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和體育比賽,也稱之為”那達慕大會“.”斯特羅依查“是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的傳統佳節,在每年公歷的六月十日舉辦。節日期間鄂溫克獵民要盛裝出席,還要帶最好的獵品、相互交換,并舉行宴會活動和歌舞表演,年輕人趁此機會尋找自己的意中人,這個節日也是為青年滿女提供訂婚、結婚交際的良好機會”.①“奧米那楞”是鄂溫克族具有深邃文化內涵的宗教性薩滿祭祀節日?!皧W米那楞”也可以為“奧米那仁”,是薩滿教中培養新薩滿,老薩滿領教新薩滿本領,并同新薩滿一同祈求部族平安吉祥、昌盛繁榮的活動。祭祀活動多在每年的農歷八月的季節里舉行,少則四五天,多則七八天?;钇谄陂g,薩滿日夜跳神,人們唱歌跳舞,晝夜不分,盡情歡樂,分外的熱鬧與隆重。
第四節 鄂溫克民間文化藝術
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鄂溫克人創造了極富民族特點的民間文學。
一、口頭文學
鄂溫克是一個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的民族,其絢麗多彩的神話傳說等口頭文學依靠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沿襲至今。鄂溫克的口頭文學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和謎語等等。
(一)民間神話
鄂溫克族的神話豐富多彩,頗具魅力,按其內容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族源神話,主要講述人類、民族、姓氏起源,如《開天辟地》、《用泥土造人和造萬物》、《獵人與狐貍》等;二是神靈神話,如《神鷹》、《尼桑薩滿》、《伊達堪》等;三是自然神話,如《太陽姑娘》、《風神》、《雷神和雨神》、《火神》和《山神》等。
(二)民間傳說
鄂溫克民間傳說也是該民族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按其表現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四類:一是祖先傳說,包括《我們的祖先從勒拿河來》、《英雄始祖的傳說》、《索倫人姓氏的來源》、《雪羊和吉雅奇》等;二是英雄傳說,如《萊莫爾根和世人》、《哈爾迪莫日根》、《阿格迪》等;三是地方風物傳說,如《公鹿河》《兩棵白樺》、《紅尾巴魚》、《四不像的傳說》等;四是風俗習慣傳說,如《神鼓》、《山神白那查》、《火神節》、《敖包的由來》等。
(三)民間故事
鄂溫克人創造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幻想故事,也可以稱為魔法故事或民間童話,主要有《頂針姑娘》、《藍色寶石》、《興安嶺》、《狐貍姑娘》等;二是生活故事,如《老虎報恩》、《哈熱圖》、《木雕女與大花?!返?;三是動物故事,如《老人和狗》、《樵夫和蟒蛇》、《掉牙的狐貍》等。此外,還有《飛龍是傻瓜蛋》等寓言故事以及《活命樹》等笑話故事。
(四)民間歌謠
鄂溫克民歌旋律動聽,風格奇特。按照其內容,鄂溫克民間歌謠可分為七種,即禮俗歌、歷史傳說歌、勞動歌、生活歌、情歌、兒歌和搖籃曲。禮俗歌主要是在婚禮、節慶、葬禮及祭禮時演唱的,如《婚宴歌》、《嫁女歌》、《招魂歌》等;歷史傳說歌主要表現民族歷史人物及事件,如《海蘭察將軍之歌》、《摔跤能手索布和》等;勞動歌主要以勞動生活為題材,包括《獵人之歌》、《牧歌》、等;生活歌的代表作包括《我們是山林里的人》、《輝河,我的家鄉》等;情歌主要有《心上人代蘇哥哥》、《夏天的時光》等;兒歌及搖籃曲的代表作主要有《白樺林里的小兔子》、《世上什么紅》等。
此外,還有一些民間諺語及謎語。鄂溫克民間諺語言簡意深,不僅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意義,還能引導人們明辨是非、發揚美德,如“勤勞者汗水多,懶惰的人涎水多”、“衣服有領,一家有長”等。鄂溫克的謎語也別具特色,如“有斑紋的東西上,不能套鞍子”(謎底為老虎)、“祖父的拐杖拿不得” (謎底為蛇)等。
二、其他藝術形式
(一)民間舞蹈
鄂溫克族是一個喜歌善舞的民族。他們跳舞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通常在傍晚室外的篝火旁表演,參加者不分性別與年齡,大家都可參與其中。舞蹈內容多以反映狩獵生產和日常生活。主要舞種包括:熊斗舞、公豬搏斗舞(愛達哈喜楞舞)、篝火舞(伊堪)、天鵝舞 (斡日切)、阿罕拜、阿芽舞等。
(二)民間樂器
主要包括口弦琴、諾仁卡琴、奧茸琴和牛角吹奏樂器?!澳編焐彙倍鯗乜苏Z叫口弦琴,又稱“朋楞克”,是阿榮旗、莫力達瓦自治旗、鄂倫春旗、扎蘭屯市一帶鄂溫克族民間流傳的樂器?!澳編焐彙庇勉~和鐵制作琴身,呈錐形,琴聲細膩、優美,多用于吹奏簡易的民歌、戀歌。諾仁卡琴的正面有弓箭、勒勒車輪子、牛頭,背面有薩滿鼓、和平鴿等圖案,琴聲悠揚、洪亮、深沉、柔和。非常適合在廣闊的草原上拉奏。奧茸琴則是三組雙弦(共六弦)彈奏,具有清脆的音色效果,特別適合在森林中彈奏。牛角吹奏樂器由三個純天然牛角連接制作而成,吹哨部是用牛角和銅片制成,發音原理獨特,音色悠揚、洪亮、深沉、柔和。
(三)雕刻及繪畫
在鄂溫克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用品通常是用樺樹皮制作的,如容器、餐具等,因此鄂溫克人的雕刻藝術內容也主要展現在樺樹皮雕刻制品上。各種制品和器物都刻有古樸的花紋和圖案,如器物的的上下邊沿、頂蓋、前后部位等。民間藝人還以樺木原料,雕刻出馴鹿、熊、等作品。此外,鄂溫克人的皮毛畫也十分奇特,是在熟好的皮面上畫上馴鹿、獵人等圖案,用剪子裁下來,再用野獸的筋做成的線和鐵針拼縫在一起,縫好的皮毛畫天衣無縫,被鄂溫克人珍藏在家中作為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