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徐靜蕾電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識探析
【緒論】“作者”視域下徐靜蕾電影的特色研究緒論
【第一章】“作者論”及徐靜蕾導演概述
【第二章】從主題意蘊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三章】從敘事風格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四章】從鏡語因子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五章】從女性表達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結語/參考文獻】徐靜蕾影片中的個性“簽名”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 論
研究意義。
1996 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的徐靜蕾,以其在電影、電視熒屏中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為我們大家所熟知。出生于北京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徐靜蕾,從小家教甚嚴,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膽小的女孩。1995 年,正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大三的徐靜蕾,第一次正式拍戲當演員,接拍了由趙寶剛導演執導的電視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通過參與這部電視劇的表演,徐靜蕾積累了一些表演經驗。在 1998 年,徐靜蕾又接拍了《將愛情進行到底》這一電視劇。劇中,女主角文慧聰穎美麗,再加上徐靜蕾的動情演繹,一夜之間這一形象深入人心,徐靜蕾也因此成為影視界炙手可熱的明星。
1999 年,徐靜蕾迎來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參演機會。這時的她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拍攝了由張揚導演執導的賀歲電影《愛情麻辣燙》。在這之后,她又拍攝了《開往春天的地鐵》《花眼》以及《我愛你》等幾部愛情題材的影片。無論是從影片品質還是觀眾的接受度上來講,影片《開往春天的地鐵》和《我愛你》的反響都很不錯。而在其中徐靜蕾的精致表演也使她甩掉了"花瓶"的帽子,真正跨入演技派明星行列,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在《開往春天的地鐵》中,徐靜蕾是一個處于愛情與現實中的都市女性,而不再是一個情竇初開的青澀少女。她明顯褪去了一些少女的青澀,多了幾絲成熟的韻味,將女主人公知性成熟的一面刻畫的生動準確。也就是憑借這部影片,徐靜蕾拿到了第 12 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影后桂冠。
奪得影后桂冠的徐靜蕾卻并不滿足于此,在影片《我愛你》中,她成功突破了以往青春玉女的形象,準確表現出角色更為深入的內在性格,表演豐富細膩,極富層次感?!段覑勰恪愤@一影片對于徐靜蕾而言不僅是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同時也是她事業的一個新的開始?;谧约涸诎盐展澴喾矫娴膬瀯?,徐靜蕾對自己的事業方向做了一次重大調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徐靜蕾看到了女作家尹慧的一篇講述母子親情的小說,大受感動,在半年的醞釀之后,她花了大約 3 個月的時間,創作出了影片《我和爸爸》的劇本。在劇本送審通過之后,徐靜蕾開始嘗試自己做導演,并因此踏上了導演之路。
影片《我和爸爸》是徐靜蕾小試牛刀的電影導演處女作,它獲得了第 23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并于次年獲得第四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以及內地最受歡迎女演員等三項大獎,這無疑讓徐靜蕾更堅定了在導演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我和爸爸》首戰告捷之后,徐靜蕾又馬不停蹄的著手她的第二部影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風流的作家在 41 歲生日的時候,收到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人在信中講述了昔日對作家長達 20 年的愛戀,直到最后為作家生下一子仍沒被作家認出其身份的悲慘愛情故事。整個影片流淌著一種安靜平和的氣息,對女性細膩情感的細致描寫與原著一脈相承,并善于運用色調、音樂渲染懷舊感傷之美,這充分彰顯了徐靜蕾在影片執導方面的獨到之處。這位年輕、漂亮并以此片向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致敬的中國女導演,正是憑借這一影片征服了向來唯藝術至上的西班牙評委,獲得了第 52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6 年,在導演之路上一直風調雨順的徐靜蕾,自導自演了由王朔親自編劇的她的第三部影片--《夢想照進現實》。這是一部僅消費 600 萬制作費的小成本"小眾電影".它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類型片,不符合大眾的觀影習慣,不以高票房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導演風格。這是一部探索式的電影,也是徐靜蕾作為導演的一次全新的嘗試。
2010 年,一改先前濃重"文藝范"的徐靜蕾,帶著她的第四部影片《杜拉拉升職記》橫掃院線票房,成功成為進入"億元導演俱樂部"的中國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女性導演。徐靜蕾和這部電影也在 2010 年第 6 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中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同時也是第 5 屆巴黎中國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2011 年,徐靜蕾的第五部電影《親密敵人》上映,這依舊是一部延續《杜拉拉升職記》風格的職場影片,在上一部電影原班人馬升級的基礎上匯集了兩岸三地的明星陣容。自從上一部以 1.5 億票房收官后,徐靜蕾的電影便披上了商業片的外套。
在中國影視界,從"演而優則導"成功過渡的女演員不多,最后成為優秀女導演的,更是屈指可數。徐靜蕾作為中國第六代的新銳女導演,在不到 10 年的時間里,至今為止已經自導自演了五部影片,分別是《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夢想照進現實》、《杜拉拉升職記》和《親密敵人》。在她的這五部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母題,那就是關注女性的成長。徐靜蕾電影的敘事風格,也表現出一個明顯的轉變,從濃重文藝范甚至有點小資的藝術電影轉變為流行、時尚的商業大片,這也讓她順應時代潮流獲得了可觀的票房。
徐靜蕾是一個創作性比較強的導演,她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研究空間。但是由于她還是一個電影界的"新人",就目前而言有關于她的研究比較匱乏。在"作者"視域下對徐靜蕾進行研究的更是屈指可數。
本文將另辟蹊徑, 以"作者論"為指導,以徐靜蕾個人為出發點,結合她的五部影片《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夢想照進現實》、《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展開論述,在"作者"視域下分析徐靜蕾電影的特色,探尋徐靜蕾在五部影片中的個性"簽名",從而把創作者獨立化,具體化,更加明確的給她在電影史上定位。
研究現狀
通過對徐靜蕾導演電影資料的翻閱及搜索,筆者發現就目前涉及 "徐靜蕾電影"這一主題的研究資料而言,主要研究成果有:《逍遙的渴望--徐靜蕾電影的哲學闡釋》(2007年 8 月《新西部》),將西方當代女權主義及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倫理道德作為理論的依據,分析了徐靜蕾作品的特點--打造讓男權主義感覺 "陌生"的女性;《電影中女性主義的現實矛盾--以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為例》(2009 年 9 月《開封大學學報》),分析了徐靜蕾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女權主義現實沖突,即女性難以掙脫的被動局勢以及女性的自虐傾向;《從邊緣到邊緣--以女性主義的視角解讀電影<杜拉拉升職記>》(2010 年 10 月《電影評介》)分析了在男性文化氛圍中經由女性特有的生命自悟,表現出的女性魅力和人格,覺得女性終究沒法脫離觀賞與被觀賞的枷鎖,也只能由一種邊緣退回到另一種邊緣?!侗容^徐靜蕾和麥婉欣的導演風格》(《中外文藝》)從影片的敘事風格、敘事結構、拍攝方式及音樂渲染上對兩位導演作了比較研究。
《結構與建構--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徐靜蕾電影》(《導演評述》)對電影中男性女性形象的解構與建構進行了深入分析?!督馕鲂祆o蕾電影敘事母題》(《影視評論》),對徐靜蕾電影的敘事母題及蘊含在敘事母題之下的心理喻旨進行了分析研究……將現有的對徐靜蕾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主要呈現出兩種研究脈絡:一是對徐靜蕾電影中女性主義的研究,二是對徐靜蕾電影敘事母題的研究。至今還沒有在"作者"視域下對徐靜蕾進行研究的成果出現。并且大部分資料都是對徐靜蕾影片的個別影片進行分析,很少將其看做一個整體。
與資料歸納不同,本文將在作者論的指導下,將徐靜蕾的五部電影看作一個整體,研究徐靜蕾作品中穩定但不重復,傳承而又變化的獨特元素并提煉她的獨具特色的個人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