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徐靜蕾電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識探析
【緒論】“作者”視域下徐靜蕾電影的特色研究緒論
【第一章】“作者論”及徐靜蕾導演概述
【第二章】從主題意蘊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三章】從敘事風格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四章】從鏡語因子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五章】從女性表達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結語/參考文獻】徐靜蕾影片中的個性“簽名”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從主題意蘊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判斷一個導演是否具有"作者"資格的第一個要義,就是要看其作品序列中是否呈現出具有一定繼承性的主題,是否執著于聚焦某種特定的人物群體,是否熱衷于表現某種社會癥結,是否顯示出某種既個性化又易于識別的個人表現風格。
在中國的影視領域,從優秀的演員成功過渡到導演的女性演員不多,最后成為優秀的女導演的,更是少之又少。作為中國第六代新銳女導演的徐靜蕾,至今為止已經拍攝了五部影片,它們分別是《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夢想照進現實》、《杜拉拉升職記》以及《親密敵人》。2010 年,徐靜蕾的第四部導演作品《杜拉拉升職記》以 850 萬的首映票房,創造了 2010 年周四首映電影的新紀錄,并在上映后的第十三天,票房成功破億,徐靜蕾也因此而加入億萬票房女導演的行列。作為新世紀備受關注的新晉女導演,縱觀其五部作品,"演而優則導"的徐導,以其細膩而又獨特的女性視角,將鏡頭對準了常常作為男性陪襯的"他者"形象--女性。雖然只有五作品,但是不置可否的是,這些影片已經呈現出鮮明的導演個人特質。乍看之下,徐靜蕾的這幾部影片風格迥異,無論是情節內容還是表現手法都是不同的?!段液桶职帧吩诰従徳V說的平淡敘事中表現了另類的父女關系;《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對非傳統的男女情感的表達;《夢想照進現實》則是導演試圖不斷創新的先鋒性嘗試;而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杜拉拉升職記》乃至《親密敵人》則是導演徐靜蕾脫離小資情結文藝片,轉戰商業電影的野心之作??v觀徐靜蕾的這五部影片,都帶有"徐靜蕾式"的鮮明個人特質。盡管這五部影片故事情節、情感表達都不同,但是它們卻都不約而同的暗含了導演從一而終的情感癥結。"一生只拍一部電影",這"一部電影"是說電影作者無論如何置換背景、角色等,都展現了自己內心最困惑敏感的那一面。而對于徐靜蕾來說,"那一面"就是始終貫穿于徐靜蕾作品的敘事母題--對女性成長經驗的表達與探討。而這具有一定相似性和辨識性的主題是將徐靜蕾看做具有作者意識導演的首要原因。
第一節 女性成長之回歸親情的自我救贖
《我和爸爸》改編自尹慧的短篇小說《晚風中的共和主義》。導演徐靜蕾將小說中的母女關系改變成了一段另類的父女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小魚是一個生長在單親家庭,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女孩,"父親"對她而言,只是一些模糊的記憶和一個蒼白空洞的稱謂。高中時,母親不幸因車禍意外去世,從此這個"陌生又熟悉"的父親重新走進了小魚的生活。然而對于小魚而言,這個被稱作"爸爸"的男人只是一個陌生的"外來闖入者".
享受了給予生命的快感但從未履行過義務的父親,努力想要扮演好"爸爸"的角色;長期的父愛缺失以及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小魚對父親叛逆又冷酷。這也就注定了這段"父女情"的重生將崎嶇又坎坷。曾經拋妻棄子的不羈浪子,現在開始尋求依靠與溫情;曾經苛求父愛卻不得的少女,對姍姍來遲的父愛與呵護表現出下意識的排斥與抗拒。隨著歲月的慢慢流逝,這兩代人的矛盾沖突漸漸消融。生活的打擊與無奈讓小魚在人生的磨練之中漸漸體會到父愛的深沉,從彼此陌生到互相理解再到互相原諒,血濃于水的情感使得小魚與老魚跨越了無形的心靈鴻溝。經過這一系列歲月的洗禮,收獲的是對生活的頓悟以及自我的成長,最終破繭成蝶走向成熟。
歷來在中國的電影中,對殘酷青春的描述大多都是以男性的姿態來加以呈現,成長主題也往往被表述成青少年在走入社會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沖突,從而自我放棄,喪失童稚,最終在歲月的洗禮中走向成熟。但是徐靜蕾沒有描述宏觀的"社會",而是著眼于"家庭".涉世少年與世界的沖突也被置換成小魚對父親單方面的沖突。一如青春期的男孩處理陌生世界時的束手無策一樣,小魚對于陌生的父親也采取了"排除異己"的反抗方式。再到后來,小魚經歷了結婚、懷孕、離婚這些生活的軌跡之后,她開始懂得了父愛,也更加懂得了接受與理解。當小魚對父親說出"我不要你的錢,我要你的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來都能看到你"這句話后,她才真正的實現了自我的成長。她學會了理解并接受父愛,這也是對她自己的一種精神的救贖。
第二節 女性成長之堅守愛情的心靈蛻變
1922 年,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發表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說里陌生女人飛蛾撲火般的愛情態度,讓許多人大受感動,就連大文豪高爾基都為那個女人的悲慘命運"絲毫不感到羞恥的哭起來".時隔 80 多年后,小說里那個令人動容的女人,再次感染了持有傳統愛情觀念的東方觀眾?!兑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部同名小說,是徐靜蕾的第二部電影,拍攝于 2005 年。如果說在《我和爸爸》中,小魚是在理解并學會接受父愛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救贖,那么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女主人公則是通過對愛情的堅持與追求實現了一個女孩到女人的心靈蛻變。
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地點是在北平的一個老四合院中。在 1948年的冬天,一位 41 歲的著名作家在他的生日當天收到了一封陌生的來信。在這封信里,一個陌生的女人向他講述了一個凄慘動人的愛情故事,而他作為故事中的男主角,卻對一切毫不知情。就這樣,在一無所知的現實下,這封陌生的來信將這個為愛而活的陌生女人慘淡的一生展現在作家的眼前。18 年前女孩的愛情萌芽,那時的女孩還是一個 13 歲的稚嫩小孩,而搬到女孩隔壁的年輕男作家風流儒雅,這讓情竇初開的女孩一見鐘情。這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母親改嫁搬家都沒能散去,女孩一直念念不忘這個讓自己春心萌動的男子。
幾年之后,女孩懷著對作家深深的愛考回北平的大學,最終得以與作家重逢,并心甘情愿的將自己的初夜獻給了他。當然對作家而言,他早就不記得那個癡癡望著他的小女孩,她只是她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而已。短暫的幾夜之后,作家以出差為由趁機消失了,就像他從來沒有在她的世界中出現過一樣。女孩傷心失望極了,也就是在這時,她發現自己懷上了作家的孩子,出于對作家執著的愛戀,她決定生下這個孩子,延續自己的愛情。孩子的出生,讓女孩的生活越來越困難,為了給與孩子好的生活,她不得不踏上風塵之路,依附著有錢男人維持生活,然而她的內心對作家的愛曾未停止過。幾年以后,偶然的機會,女孩與作家再次相遇,當目光交接的瞬間,他還是女孩生命中最愛的男人。而女孩卻始終是他曾未記住的陌生女人。又一次的歡愉,讓這個女孩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于他而言不過只是一具充滿誘惑的肉體,他再次的遺忘了她。幾年之后,作為女孩愛的延續的兒子在疾病中喪生,于是女孩將這段一個人的故事寫進信里,并在臨死之前寄給了深愛的人。
這部影片,書寫的是一個女性在對愛情的追尋中實現自身成長的故事。少女時代的情竇初開,讓女孩將那或許摻雜著些許盲目崇拜因素的情感認定為愛情,而對作家的愛戀與渴求作為最原始的動力,推動女孩迅速的成長。女孩與作家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如同一種成長儀式,作為第一個占有自己的男人,對于女孩而言,作家就像是她成長中的里程碑,他標志著她由一個女孩真正長大成為一個女人。從一個人的愛情,到生命完結,女孩用盡一生堅守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愛情,不求對方的回應,她自愿的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幻人生之中,用這樣一種自虐的方式自我麻痹,以此來彌補成長中的"涉世"之痛。心靈與肉體的創傷,使她實現了由女孩到女人的心靈蛻變。
第三節 女性成長之自我成長的審視與質疑
從演員成功過渡到導演的徐靜蕾厭倦了擅長的用小資情調表現女性另類成長,想要突破自我,重新尋找新的定位,實現人生新的成長,于是在 2006 年,一部用純對話形式貫穿影片始終的小眾影片《夢想照進現實》出現在熒屏上。這無疑是徐靜蕾的一次"離經叛道"之舉。影片的整個故事就是男導演與一個女演員的一次夜談,談話的內容直擊當今娛樂圈。徐靜蕾導演通過鏡頭,在真假難辨的對白中,借用"老徐"這一角色,表達了對自我成長的反思與質疑。
故事講述的是在一個電視劇劇組拍攝時平常的夜晚,劇中女主角跟導演夜間面談,決定罷演,原因是她演不動了,也不愿再繼續裝純。導演曾經一度試圖挽留,但無奈始終無法改變女演員的心意,于是作罷。他嘲弄自己不該接這部電視劇,現在女演員的罷演倒讓他得到了解脫。兩個人聊劇本,聊人生,聊社會百態。最終,通過對話,這兩個工作上的伙伴發現原來夢想與現實之間不僅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而且常常會誤導我們,夢想與現實短暫相遇帶來的欣喜終將被殘酷而又冰冷的現實所擊碎。
在這部影片中,人物關系非常簡單,單一的電影場景中,通過純粹的對白,徐靜蕾嘗試著還原真實的生活,表現真實的本我。徐靜蕾一直自稱"老徐",而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就被設定為"老徐",這正是暗示了導演對自我成長進行質疑與反思的目的。自出道以來,"清純玉女"就成了徐靜蕾角色的標簽。如今,徐導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影片中表現自己對這種特定印象的無奈與不滿了。在劇中導演說"裝純就是你的路子"時,老徐毅然反駁"什么叫我的路子?我沒路子,裝也得裝的讓人信吧?你天天看我,你信嗎?"談話過程中兩人調侃"小資"的部分,更是徐靜蕾對自己以前小資情調的自嘲與反思。"原來大家更相信一點,覺得地上的每一點亮兒,都是那個夢想照下來的,都仰著脖子去接光……起泡了,已經在夢里了,痛并快樂著。"在影片的最后,導演神采飛揚的詮釋了"夢想",這也說明徐靜蕾并沒有因為自我質疑與反省走向否定,相反她仍然懷抱熱情與希望。在徐靜蕾的自我審視與反思中,"痛并快樂著"或許就是她對成長最深刻的感悟與表達吧。
第四節 女性成長之職場生涯的自我錘煉
2010 年,一改先前文藝舒緩情調的徐靜蕾,帶著《杜拉拉升職記》這部富有時代節奏感的商業片橫掃院線市場,表現了她在導演方面的出色才華。這是一部根據李可同名的紅遍大江南北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在小說暢銷的同時,徐靜蕾也搖身變成一個會賺錢的新銳女導演。影片上映 13 天票房就突破億元,電影中的杜拉拉由一個職場菜鳥蛻變成職場精英,票房的成功也讓徐靜蕾成功跨入了"億元導演俱樂部".
《杜拉拉升職記》講述了在全球 500 強企業 DB 公司做前臺小職員的杜拉拉,通過自己在職場上的奮力打拼,從最初的助理到升職為經理,最終在職場成功站穩腳跟,實現了艱難的職場蛻變的故事。起初,杜拉拉毫不起眼,還常常因為各種打擊與挫折壓得喘不過氣,但是從始至終她都沒有選擇放棄。經過多次的鍛造,百煉成鋼,杜拉拉逐漸的實現了自我成長,在職場中穩扎穩打,足智多謀,最終成功的由一個職場菜鳥轉變成光鮮亮麗的白領麗人。
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杜拉拉唯一的動力與目的就是升職。徐靜蕾,這個一直具有"小資"情調的女性導演,在這部影片中也用職場中成長的幾個步驟小小的調侃了一下這個"小資"群體,而伴隨著職場升遷的是她自我意識的成長。影片中對"小資"的描述,不是以往影片中具有"小資情結"的人物,而是指那些經理級別以下的員工,他們就像外企體制中的"窮人",有沉重的房貸壓力,一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經理級別的員工則屬于"中產階級",他們的鮮明特征是可以一次性付清房款;那些不止擁有一處房產,并且還位居繁華地段的就是隸屬于"高產階級"的總監級別,他們由公司配車或者有由公司報銷費用的私家車;對于董事長,當然就屬于"富人"級別了。這種等級制度嚴明的升職體系,讓許多身處職場的女性感同身受?!抖爬氂洝肥且徊恐鞔驎r尚與愛情的職場電影,也正是由于這樣準確的定位,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許多的女性從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縮影,找到了那個從無足輕重的職場菜鳥蛻變成白領麗人的自己。
《杜拉拉升職記》可以看做是在講述白領麗人的自我成長蛻變,那么《親密敵人》這部影片則可以看作是在講述一個"女強人"的自我修煉歷程?!队H密敵人》于 2011 年圣誕節檔期上映,它繼續延續了上一部影片《杜拉拉升職記》的鮮明職場色彩,精確的定位于職場電影,從龐雜的賀歲片中脫穎而出,票房再次破億取得巨大的成功。這部影片,將背景鎖定為金融業,主要講述了銀行家與各企業事業聯合收購并購公司的商業競爭活動。在愛情的故事內容方面沒什么創新,主要就講了一對情侶因為不同的立場而選擇分手,之后,他們把情感上的較量轉移到商場上,互相競爭,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智力游戲,歷經種種風波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主人公獲得了事業與愛情的雙向成功。整個影片,導演通過深入人心的臺詞,充分表現了女性由弱變強的自我成長歷程。徐靜蕾導演在影片的前部分表現出了女性作為弱勢群體的一面。比如艾米男友(黃立行飾)--投資銀行經理跟助手控訴:"她想去投行工作,我就幫她介紹,她卻反而更生氣,躲在一個角落默默流淚,然后你就只能不停地說對不起……對不起,可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對不起什么。"再如,徐靜蕾摔跤,黃立行卻在一邊大笑,徐靜蕾怒喊"你知道我最恨你的是什么?就是我想哭的時候,你卻想笑!"再如,鐘麗緹說"結婚就是碰上了就要趕緊結,戀愛久了就結不成了。"這些言語都表現出了女性心里的不自信,她們渴望男性的保護與憐愛。在影片后部分的商業競爭中,則表現出了女性的自我成長與修煉。自我意識被激發的艾米,漸漸變得自信、成熟。
她不再自怨自艾,也不再擔憂隨著年華的老去得不到男人的愛;她也不再去在乎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存在是不是為喜歡的人厭惡。"太好了,你終于把我當成一個真正的對手了",這時的艾米,不僅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而且獲得了真正的并且是平等的愛情。艾米,就這樣經歷了親情、愛情,包括職場上的不斷成長不斷成熟,最終蛻變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新時代"金領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