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是人類歷史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一大奇跡和瑰寶,舉世聞名,敦煌舞則是敦煌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珍貴部分。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無論歷史文獻還是當代舞蹈的記錄中。都沒有“敦煌舞”這個名稱。
今天以“敦煌”命名的舞蹈是來源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態,它是當代舞蹈藝術家們根據對古代敦煌壁畫舞姿的研究和受敦煌樂舞壁畫的靈感啟發創作出來的一個新舞種。
它既涵蓋了古代樂舞的內容也包含了當代人的創新,既有歷史上的樂舞在敦煌壁畫舞姿形象體系中的反映,又有當代舞蹈藝術工作者依據敦煌壁畫舞姿研究、編創以及在表演過程中形成的當代敦煌舞蹈藝術成果。
從橫向看,豐富的壁畫形態給予敦煌舞特殊的多彎多曲動作特點,不同的舞姿造型背后,都有其歷史背景、文化積淀,也是各個民族不同時期,歷史、文化、藝術的載體,具有多元化特征。
從縱向看,敦煌壁畫始終沿著歷史這條主線在傳承,它的發展具有統一性。
而作為一門舞蹈藝術,中國古典舞的流派之一,在流派體系的層面敦煌舞無論在靜態造型還是動態走勢及整體韻律上都是具有統一風格、統一內涵的舞蹈種類,它的傳承和發展又具有統一性。
舞蹈藝術是以肢體語言為語匯,通過形態表現來演繹主題、展示情節,表現情感。
作為古典舞流派之一,敦煌舞既保持著中國古典舞的審美,也在很多方面充分彰顯出她的與眾不同。 “敦煌舞”是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舞姿形象為原型,經過當代舞蹈藝術家、編導者和研究人員的再創作,重新復活于舞臺之上的一個新舞種。
敦煌舞蹈姿態萬千,華夷雜陳,千年壁畫中的精彩表演就像放電影、錄像中的鏡頭一樣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這些舞蹈從服飾打扮、舞姿和所配合的音樂樂器等方面可判斷來自四面八方,如六腰舞(又稱綠幺、六幺等)來自中原,胡旋舞、胡騰舞來自中亞,半裸光腳的天竺舞來自印度等國。
在中國歷史上,舞蹈和音樂都是中原與西域以及印度、阿富汗等中亞、南亞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漢民族與西域突厥、回鶻、龜茲、吐蕃、樓蘭等地各民族由于社會動蕩或其它原因而引起民族遷徙,各民族大融合等情況也都大大促進了各種舞蹈的互相影響與合流。
一、敦煌舞姿
作為古典舞流派之一,“敦煌舞”是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舞姿形象為原型的一個新舞種。正因如此,古代的藝術形式和敦煌壁畫所展現的形象對敦煌舞的形成起著引導與決定的作用。敦煌石窟壁畫中,凡是有舞蹈圖像必有樂器圖像,呈現出一種有樂必有舞,有舞必有樂的局面。
敦煌舞千姿百態,動勢強,幅度大,具有強烈的西域和印度舞風。敦煌壁畫中最著名的一幅反彈琵琶舞蹈畫面,繪與中唐時期。舞筵兩側各有三個伴奏樂伎,細眉秀目,櫻桃小口,神態各異。舞伎上身向右前傾,左腿屈立,右腿屈膝,高提大腿,腳步上鉤,拇指用力翹起;肩披長巾,反背琵琶于腦后,左手按弦,右手屈于音響后撥弦。
舞者高髻云鬢,面部豐腴圓潤,表情溫婉柔和,是典型的唐代宮娃特征。畫匠將舞者矯健的動勢、優雅的姿態、嫵媚的神情匯聚凝固在側身反彈的那一瞬間,給后世觀賞者留下了無窮的聯想發揮和再創造的空間。
二、敦煌舞的藝術特色
敦煌舞蹈綜合了壁畫的各種舞姿,從不同朝代的壁畫舞姿中提煉出較有創新價值的形式,創建出系統而科學的舞姿,推動了敦煌舞蹈的蓬勃發展。
敦煌舞蹈富有濃厚的異國情調,是敦煌舞蹈有別于其他舞蹈的獨到之處。飛天幾乎成了敦煌藝術的代表和象征。以扭動的身軀表現飛翔的姿勢,以流暢生動的線條勾勒出輕盈的體態,以飄舞而富有韻律感的裙帶表現出“飛行”的輕捷自如,這是飛天獨有的藝術魅力所在。飛天從敦煌建窟伊始就出現于壁畫中,自十六國至元代(公元366年—公元1368年\\),經歷了十余個朝代,歷時千余年。
據統計僅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就有270多個洞窟中繪有飛天圖像,合計4500余身,加上榆林窟、東西千佛洞等,敦煌飛天數目近6000余身。敦煌的飛天跨越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風格最典型、藝術價值最高。形成一種高度夸張、高度理想化的審美文化,體現出中國獨有的美學觀念,飄逸、灑脫、簡潔,但又重視利用圖案、色彩、飄帶、衣結作為裝飾,達到和諧統一的美,把人們引向天宮瓊宇、星馳石涌、天樂齊鳴、仙女翩翩的虛幻浪漫世界。
敦煌舞蹈流派的出現與建立,其意義不僅在于為中國古典舞整體體系增加了一個流派,而更在于它將古代傳入中原的西域舞蹈文化,形象地再現給我們,讓我們了解了西域舞蹈的特殊風采,體會到古代中原文化與異域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盛況,同時體現出中華民族舞蹈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