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金和他的芭蕾舞劇概述
米歇爾·福金(1880—1942)是20世紀俄國最重要的芭蕾舞大師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芭蕾舞的改良和創作,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作品。福金的芭蕾舞藝術生涯可追溯至1889年,當時只有九歲的福金進入圣彼得堡戲劇學院學習舞蹈,畢業后即擔當瑪利亞劇院芭蕾舞團的獨舞演員,飾演了《雷蒙達》《睡美人》等多部古典芭蕾舞劇巨作的主角。然而,年輕有為的福金并不滿足于芭蕾舞表演,他還廣泛涉獵音樂、文學等領域的知識,并將其融入到芭蕾舞劇的創作中來。20世紀初,福金由一名芭蕾舞演員轉型為一名芭蕾舞劇編導,開始了他輝煌的創作生涯。從創作第一部獨幕芭蕾舞劇《阿喀斯和伽拉忒亞》到奠定編導大師地位的作品《阿爾米達的別墅》,再到舉世聞名的經典芭蕾舞劇《天鵝之死》,福金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創造了芭蕾舞史上的成名奇跡。此后,福金又應佳吉列夫等著名舞蹈大師的邀請創作了《仙女們》《狂歡節》《火鳥》《玫瑰花魂》《彼得魯什卡》等一系列經久傳世的芭蕾舞劇作品,開創了芭蕾舞劇現代化的新篇章,同時也贏得了“現代芭蕾之父”的贊譽。
二、福金芭蕾舞劇的創作特征
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分析福金芭蕾舞劇的創作特征可以從舞劇內容、舞蹈動作、舞劇結構三方面入手。
(一)舞劇內容的時代性與民族性
在內容上,福金對芭蕾舞劇進行了革新,他一改古典芭蕾舞劇時期以仙凡、幻想為主的創作思路,將時代精神同民族韻味融入到主題思想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時代感與民族性。具體來講,福金芭蕾舞劇的內容創作特征表現如下:一是現代性。福金非常注重從現代社會生活中汲取芭蕾舞劇創作的養分,力求以富有時代氣息的主題思想、題材和形式打動觀眾。福金提出的“舞劇新規”第一條中就明確指出了舞劇革新的目標是“打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以最有力的新形式體現時代精神”。
這一創作理念成為福金新舞劇的改革宣言,指導著他的舞臺實踐。以福金最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之死》為例,這部作品創作于20世紀初,當時的俄國剛剛經歷過革命,社會生活動蕩不安,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渴盼美好的生活,福金就結合當時的大環境創作了這部女子獨舞作品。舞蹈內容表現了一只瀕死的天鵝在生命的最后同命運與死神搏擊的過程,充分傳達了現實的殘酷與對生的渴望,深刻揭示了時代主題,具有極強的現代感。
二是民族性。福金為了使芭蕾舞劇的內容更貼近真實生活,在創作中融入了大量具有民族性格、民族氣質的元素,他認為帶有民族性的舞蹈蘊含著無窮的美感與情趣,是舞蹈藝術本土化的最佳實現形式。例如,福金芭蕾舞劇《彼得魯實卡》與《火鳥》的內容就是分別取材于俄羅斯民間傳說和俄羅斯童話,《彼得魯實卡》中滑稽可愛的小丑有著十分悲慘的命運,折射出俄國下層百姓的悲苦命運;《火鳥》則昭示了善定勝惡、真理定勝謬誤的民間樸素真理。除了借鑒民族傳說、童話等文學形式外,福金還將民間音樂融入到了舞劇內容創作中,同樣以《火鳥》和《彼得魯實卡》為例,這兩首作品分別采用了俄羅斯民間旋律和俄羅斯民族舞曲,將俄羅斯民間藝術的韻味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充滿了民族性。
(二)舞蹈動作的多樣性
舞蹈動作是舞劇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素。福金一方面廣泛吸收和借鑒民間舞、古典舞、新興現代舞等其他舞蹈門類的動作形式元素,另一方面他力求實現形式與表達的內外統一,積極探索舞蹈動作表達的新形式、新方法??偟膩碚f,福金對于舞蹈動作的革新主要表現在舞蹈動作語言形式上的多樣性和舞蹈動作語言表達上的多樣性兩大方面,下面筆者就將對這兩點做具體分析:首先是舞蹈動作語言形式上的多樣性。福金一改古典芭蕾時期嚴格規范的動作編創程式,采用更加多樣的手法進行舞蹈動作的創新,使舞蹈動作更加符合芭蕾舞劇的戲劇特點??v觀他的傳世作品,我們能夠發現福金將一切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造型語匯用于舞蹈動作中,呈現出了開放又不保守的肢體魅力。以其芭蕾舞劇《火鳥》的舞蹈動作為例,福金根據舞劇中的主要人物安排了三套性格與技術完全不同的舞蹈動作——代表魔界的魔王柯謝依舞蹈動作棱角分明、丑陋怪誕、滑稽可笑;象征著美好與青春的公主和仕女的舞蹈動作融入了諸多俄羅斯民間舞蹈元素,她們身形搖擺、赤腳躍動,呈現出柔和、典雅的特點;而象征希望和光芒的主題角色火鳥則采用了富有力量的大跳和動作輕巧的足尖跳為主的動作……這些多種多樣的動作形式配比實現了舞劇內涵的表達需求,使作品更加引人入勝。其次是舞蹈動作表達上的多樣性。通常意義上講,芭蕾舞劇的舞蹈動作表達主要關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抒情性,二是敘事性。
福金認為在舞蹈動作抒情和敘事方面尋找更多的表現手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傳達戲劇內容,實現動作語言的舞臺效果,提升作品的整體魅力。以芭蕾舞劇《火鳥》為例,福金采用了情節舞蹈、群舞、獨白式舞蹈等多種表現手法進行作品抒情性和敘事性的傳達:少女們撿拾蘋果處為了表現歡騰、活潑的場面選用了群舞,魔鬼出場處為了表現氣氛的詭異、清冷選用了獨白式舞蹈……這些多樣化的動作表達推動著情節不斷發展,增強了舞劇的戲劇效果。
(三)舞劇結構的戲劇化與交響化
福金之前的古典芭蕾舞劇結構是由法國芭蕾演員、編導、被譽為“古典芭蕾之父”的彼季帕擬定的,這種舞劇結構主要由啞劇場面組成,形式較為單一。福金不滿足于這種缺乏立體感的舞劇結構,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具體來說,福金芭蕾舞劇結構的創作特征可歸納為戲劇化和交響化兩點:舞劇結構的戲劇化是福金芭蕾舞劇最重要的原則要求,他認為舞劇結構要以突出劇情、串聯舞蹈動作為目標,他反對過分奢華、毫無意義的宏大場面,以及機械劃分的啞劇舞蹈曲目,強調采用戲劇性較強的獨幕舞劇來集中表現作品的故事情節。以最為常見的舞劇結構雙人舞為例,福金一改古典芭蕾舞時期的單一再現結構,將雙人舞結構改為了劇情逐層遞進的A-B-A三段式結構——A段由男女舞者伴隨抒情慢板合舞,B段由男舞者或女舞者伴隨變奏曲獨舞,到了第二個A段,男女舞者再次合舞,此時的配樂通常為較為華麗、輝煌的快板,本段最后兩位舞者以高難度動作結尾。以福金的芭蕾舞劇《火鳥》中的雙人舞段為例,他采用全新的三段式結構——先是以雙人舞的方式表現了王子伊凡對火鳥的“追擊”,而后以“火鳥”獨舞來展示雙方的對峙,最后以王子獲贈羽毛的雙人舞表現火鳥重獲自由的場面,三段舞蹈一氣呵成,充分實現了芭蕾舞劇戲連貫集中的戲劇化要求。舞劇結構的交響化則是福金舞劇創作中最具現代氣息的原則要求,他非常注重舞蹈場面的多層次效果,力求使芭蕾舞劇藝術成為人物造型、服裝配飾、肢體動作、音樂伴奏、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的統一體,制造出猶如交響樂般的綜合藝術效果。以福金芭蕾舞劇交響化的代表作品《仙女們》為例,這部創作于1909年的浪漫題材舞劇以肖邦抒情鋼琴小品貫穿始終,并且融入了華爾茲等現代舞蹈藝術元素,既充滿了優美舒展的浪漫主義情懷,又表現出了自由靈動的現代藝術氣息。又如,首演于1910年的《火鳥》,福金不但將舞蹈動作安排成了“展開—呈示—再現”的音樂結構,更是融入了俄羅斯節日場面的舞美和人物造型來承接舞劇各幕,使整個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綜合化、交響化效果,大大提升了芭蕾舞劇的觀賞價值。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福金大量芭蕾舞劇作品從舞蹈美學的角度對其創作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福金的創作理念與實踐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表現出大膽革新思維。作為當代舞蹈工作者,我們要學習他這種與時俱進的精神,以全新的創作理念為民族芭蕾舞編創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美]瓦爾特·索雷爾,歐建平譯.《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國人民出版社,1996.
[3]歐建平.《外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蔣倩.《二十世紀初俄羅斯著名的芭蕾舞編導—福金簡介》.大眾文藝,2009.
[5]歐建平.《世界藝術史·舞蹈卷》.東方出版社,2005.
[6]伍蠡甫.《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舞蹈美學卷》.春風文藝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7]祝小蘋.《藝術學教程——藝術思想論》.上海音樂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