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長鼓舞"源于瑤族數千年的文明史,是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地區的一種集體祭祀性歌舞,其使用蘆笙、小鑼、小長鼓和大長鼓等樂器,配合音樂、號子一起舞動,呈現出了獨特的舞蹈風格.目前,關于長鼓舞蹈文化的相關學術研究大多停留在研究舞蹈藝術本體形式的描述層面,而從原生態層面挖掘其文化特點,順從歷史發展動態研究長鼓舞文化以及其文化檀變的文獻屈指可數.當下,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迅猛、人民的生活方式受到商業化及新型娛樂文化的沖擊,勢必會打破瑤族長鼓舞文化的傳統發展模式,使得瑤族長鼓舞文化和形式產生相適應的變化.因此,本文基于文化視角對"蘆笙長鼓舞"的繼承和發展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大眾研究瑤族歷史和傳統文化提供重要依據,為"蘆笙長鼓舞"的傳承、發展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一、蘆笙長鼓舞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
瑤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其先民被稱為荊蠻,生活在現今的湖北江漢流域.到了秦漢,瑤族人民遷徙到湖南長沙一帶,被稱為武陵蠻.至隋唐時期,瑤族又被稱為"莫傜",唐代姚思廉在《梁書》中曾記載:"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傜者,依山險而居,歷政不賓服",這是我國歷史文獻資料中最早記載的瑤族名稱.到了明代,兩廣則成為瑤族的主要聚居地.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蘆笙長鼓舞"形成了融楚文化、盤瓠文化、平地文化于一體的原生態文化.
\\(一\\)楚文化的印記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瑤族始置富川縣,在此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富川縣地屬于楚越交界,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楚文化、瑤文化進入嶺南的主要通道.
楚人習俗喜歌善舞,無論是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還是祭祀天地、行軍作戰,都要起奏音樂,而樂器多以鼓為主.在"蘆笙長鼓舞"的表演中,要先分別對四方神靈進行祭拜,請神接福,師公和手執小長鼓的少女在蘆笙、竹笛和小鑼、長鼓的音樂伴奏下,先拜"九州",請神還愿,表達對天地日神的崇拜和恭敬.這些祭拜儀式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并成為了本民族的傳統世代沿襲下去.由此可見,瑤族長鼓攜帶著楚文化的印記,為我們展示著悠久的民族遷徙歷史.
\\(二\\)盤瓠文化的體現
盤瓠,瑤語稱"Bienhhungh",即盤王的意思,瑤族視盤瓠為本民族的始祖、氏族的神,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此后晉朝干寶的《搜神榜》做了較為詳細的記載,瑤族先民每歲:"滲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祀盤瓠".唐、宋、元、明時,打長鼓吹蘆笙"祭盤瓠"在瑤區已十分盛行.在新中國成立前,祭祀盤王的儀式是三年一小慶,五年一大慶,改革開放后,各地不再分小慶和大慶,一些地方幾乎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都舉辦"盤王節",規模壯大,影響廣泛.現今,祭祀盤王的儀式中已經很少看到"叩槽而號"的場景了,但是在富川平地瑤的"蘆笙長鼓舞"中還保留著呼號的習俗,舞者邊演奏手中的樂器邊舞動,隨著一聲聲激越的呼號,舞者越跳越酣,看者群情激昂,展現了作為盤瓠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三\\)平地文化的交融
瑤族是"刀耕火種,采食獵毛,食盡則他涉"的游耕民族,因階級壓迫和天災等原因,經歷了漫長的遷徙歷史.
唐宋以來,富川就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隋唐時期由會稽山、千家峒及浙江一帶沿瀟賀古道搬遷到富川縣境內,到了清代后期,富川的大部分瑤人從山地進入平原,聚寨而居,形成了瑤族中平地瑤支系.同時,富川縣城也就形成了瑤漢雜居的民族聚居局面,使得民族間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傳播、交流和融合.瑤族與漢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融合,體現于瑤族在崇拜多神和祖先盤瓠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道教的信仰和儀式.在"跳盤王""還盤王愿"等祭典大禮上,基本上行的是道教的禮節.而"蘆笙長鼓舞"這一獨特的舞蹈形式既吸收了當地漢人的道教信仰,又保有自身民族特色.長鼓舞特定的表演場所和表演程序,體現了原始的盤瓠和多神宗教信仰,展現了瑤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習俗,其內容不僅反映了本民族的宗教祭祀信仰,還反映了當地瑤民進入平地后習得的稻耕文化生活,舞蹈中的"竹雞扒泥""五腳尖""三人鼓"就表現了瑤民農業生產和慶祝豐收的場景.這些特定的生產生活習慣和宗教文化風俗形成了平地瑤區別于過去山瑤的吸跳踹腿、側身蹲伏的獨特舞蹈語匯,演變出了融蘆笙、笛子、長鼓、舞蹈和呼號為一體的獨特民族符號表演方式.
可以說"蘆笙長鼓舞"在漫長的瑤族遷徙史中發展、傳播,與當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融楚文化、盤瓠文化和漢文化為一體的原生態文化.
二、蘆笙長鼓舞從"娛神"到"娛人"的功能嬗變
"蘆笙長鼓舞"作為一種集體祭祀舞蹈,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播布區為富川瑤族自治縣的新華鄉、石家鄉、福利鎮等平地瑤聚居地.它依存著祭祀、娛祖的"盤王節"儀式得以一次次的展現和強化,與瑤族人民的生活緊密聯接,凝結著瑤族同胞的寄托,沉淀著瑤家深厚的民族情感.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民族地區間的交流頻繁,瑤族的生活方式逐漸被"漢化",瑤人不再講瑤語、唱瑤歌、著瑤服,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逐步弱化,促使"蘆笙長鼓舞"的功能也發生了變遷,從"娛神"的祭祀功能逐步向"娛人"功能轉化.
"蘆笙長鼓舞"最初是為溝通神靈而舞,它通過特定的、莊嚴的儀式表演,把祖先功德和神靈威力展現出來,具有很強的功利性目的,在當時刀耕火種的時代成為了瑤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隨著瑤民進入富川平地境內,與當地的漢文化進行交融,舞蹈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豐富."蘆笙長鼓舞"也開始在一些節日習俗中進行表演,注重愉悅觀賞者的功能,增加了生活化的自娛自樂功能和競技性的娛人功能.在"三人鼓"這套表演中,要求三者具有良好的體力、耐力、動作技巧性和靈活性,三人分持蘆笙、小鑼、小長鼓,反復快速地騰挪蹲起,大幅度地轉身換位,這種超強的競技觀賞性使新華鄉"蘆笙長鼓舞"在1993年參加廣西第八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時榮獲表演項目一等獎.至此,"蘆笙長鼓舞"的娛神功能慢慢弱化,民間自娛娛人的功能逐漸得到加強.
三、蘆笙長鼓舞的傳承與保護
\\(一\\)傳承人對"蘆笙長鼓舞"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瑤族"蘆笙長鼓舞"經過幾代人的傳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橫向和縱向的不同檀變.2008年,富川原生態"蘆笙長鼓舞"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對傳承主體--長鼓舞傳人進行了認定和保護.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他們忠實地傳承著民族歷史和藝術本源,既是傳承者,也是創造者.在這個縱向傳承的體系中,依靠著傳承人的代代相傳,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了其原生態性、民間性和真實性.
傳承本身是一個活態過程,帶有明顯的即時性、自由性、鮮活性和偶然性."蘆笙長鼓舞"的形態受到長鼓舞藝人自身喜好和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從而發生了檀變.如虎馬嶺村的長鼓舞原有12套,代表瑤族的十二個姓氏,在傳承的過程中由于有三套動作比較復雜,長鼓舞藝人根據自己的喜好,簡化了舞蹈的套路,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9套.而每一套的表演也會根據即時性原則進行單獨表演,或者將幾套合在一起表演,且動作也會根據場合進行繁簡的變化.在大井村,"蘆笙長鼓舞"動作簡單了、服飾花哨了,常用表演套路也只有7套,長鼓舞藝人根據自己的風格對動作進行了改編,與祖宗流傳下來的9套神似而形不似.長鼓舞在傳承過程中的"變",體現了長鼓舞藝人審美心理和審美追求的變化,滲透著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真實感悟.他們不斷適應時代變化,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上,積極傳承民族歷史,積淀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改善和創造著長鼓舞的形態和特征,使"蘆笙長鼓舞"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二\\)相關部門對"蘆笙長鼓舞"的傳承與保護
國家非遺保護政策給予了民間藝術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地方各級政府及社會各團體的介入又有力地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蘆笙長鼓舞"在橫向的保護和開發中,加快了變遷和發展的步伐.富川縣人民政府于2006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對"蘆笙長鼓舞"進行保護和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立新華鄉虎馬嶺村、大井村的"蘆笙長鼓舞"文化生態保護村,建立傳習基地,對兩村的舞者各15名實行重點保護,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2.在新華中學長期開展長鼓舞的普及教學,培養"蘆笙手""小鑼手""長鼓舞者"作為后備人才,傳播民族文化.
3.創立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團,吸收民間對長鼓舞感興趣的民眾,擴大傳播面.
4.打造粵、桂、湘三省十縣市的嶺南盤王節,為弘揚瑤族文化,凝聚民族親情,促進各區域間經濟、文化合作,加強瑤族文化在學術上的交流和探討提供平臺.
5.文化館和專業藝術團體對"蘆笙長鼓舞"進行了提煉和改編,2013年由專業編導改編的《瑤鄉頌歌》舞出了不一樣的長鼓舞風采.
民族藝術的傳承是一個有機生命鏈,是一個民族的藝術與文化得以存在、延續和發展的必要手段.而傳承既有使文化縱向傳遞的作用,又有橫向吐故納新的功能."蘆笙長鼓舞"就是這樣從漫長的瑤族史中走來,在不斷的傳承中嬗變,在嬗變中不斷傳承,功能上新生了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娛人功能,舞蹈形態上日趨簡單化和儀式化.我們唯有把握與時俱進的脈搏,保護其與生俱來的原生態性、民間性和真實性,依托各級政府、社會團體拓寬其生存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蘆笙長鼓舞".
參考文獻:
[1]玉時階.《跨境瑤族研究-中越跨境瑤族經濟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11.
[2]于平.《巫舞探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4\\(1\\).
[3]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之憂》.探索與爭鳴,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