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是從說唱形式的“門嘆詞”和儺歌的香火戲起步的。
然而早在太平天國失敗、太平軍的戲班流落到鹽阜地區之后,它接受了大劇種,如京劇、昆曲、徽劇等戲曲藝術的影響,在唱念做打方面從民間小戲向大戲作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在表演藝術上更上一層樓。而今現代的淮劇表演藝術形式,首先在內容上更加開闊,具有更廣泛的涵蓋性;在形式上也更加豐富多彩,使淮劇成為中國戲劇舞臺上較為綜合的藝術表演形式。
淮劇經過百年的發展和數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了蘇北地方的文脈,得到蘇北以及上海等大都市前所未有的重視,并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在起初的淮劇表演藝術形式中,淮劇藝人們自由組合演唱賣藝,在街頭和露天簡陋的場地,以筷子擊打盤底,敲曲目演唱,內容多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小唱段。而今的淮劇在保留了初始的許多特征之外,融合了眾多的藝術形式。首要的特點是舞臺形式的綜合性。它是一種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諸多藝術元素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在它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又將所能吸收的藝術成份都吸收進來,例如在它的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還包含著儀式、雜技、魔術、武術等成份?;磩⑦@些成份有機熔鑄為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定型為以韻律和節奏為主導、以唱曲為特征、用綜合藝術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臺樣式。
淮劇表演藝術不僅是最能代表地方文化及人文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個能流變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統。它不僅僅把諸多的傳統表演形式和現代的文化藝術表演有機地綜合到一起,而且在文化上也很好地解決了“新”與“舊”、繼承與創新的矛盾。創新是淮劇延續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淮劇表演與其他地方劇種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采用程式化的戲曲表演手法。這種程式化的表演,培養了人們去欣賞它的獨特之處,讓觀眾養成了良好的審美習慣。人們對那完美的、近似不變的程式十分癡迷,許多忠實的觀眾常用他們認為的標準程式來衡量演員的表演,對于符合者,拍手叫好,對于不符合者,則嗤之以鼻。
20 世紀 80 年代后,在電影、電視、話劇、小說等文藝作品的熏陶下,人們的審美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是否達到“藝術的真實”為標準衡量文藝作品的質量。如果淮劇仍然死守程式,企望觀眾“削足適履”,無異于癡人說夢。
這樣繼續下去,且不說年輕觀眾不會接受,就是老觀眾也覺得陳舊、僵硬,認為淮劇不符合藝術的真實性。當然,淮劇畢竟是傳統的文藝表演形式,程式化的表演是它的特點之一,如果完全去掉程式性,這門藝術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那么,怎樣才能讓這種表演不改變本有的性質,又能與變化的現代觀眾審美趣味保持一致呢?我們只有通過探索、收集、學習、吸取其他藝術形式,走出一條將程式與體驗相結合的道路。
在鹽城市淮劇團的《十品村官》一場當中,劇中角色田來順深夜騎車去接老同學李彩珠,這一場在保留傳統的程式化表演之外,充分運用了現在的舞蹈表演,西洋樂器的現場伴奏,特定的舞臺燈光,時尚的服裝體系,全方位的改變,為該劇增添了許多現代的特有元素,讓欣賞該劇的觀眾記憶猶新。這段表演在保留了淮劇傳統程式中的“圓場”“碎步”“亮相”等一系列動作的同時,又創造了“太空步”“橫移步”等步法,富有現代舞蹈節奏,全新的舞臺呈現,其內容和表演都能夠比較方便地和現代人的審美情感相溝通。同樣,該劇也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
淮劇《十品村官》的上演也是一次全方位的新嘗試,具有較大的突破性。因為無論是劇本結構還是唱腔表演方面,該劇都是一次全新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在一些老觀眾的接受之外,最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其主要因素是,該劇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基層的故事情節。村民小組是當代中國農村最基層的政權單位。中國古代把縣令稱為“七品芝麻官”,以此類推,村民小組長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十品菜籽官”了。而鼓勵大學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淮劇用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年輕人深入基層帶領百姓致富創業的故事,同時也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促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
注重淮劇地方戲的個性發展,提倡創造性,在保留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的同時,借鑒其他藝術獨特的表現手法,更好地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去感受形狀、色彩、質地、聲音所帶來的全新體驗,自由地認識,通過理智、思想和想象能夠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聯系,從而使淮劇表演藝術能夠在現代舞臺上獲得更為新穎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