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常常迥然不同,這是基于地域的不同和各自民族的不同。傳統文化與民族心理在不同民族中的不同導致了對同樣藝術形象的不同理解,從而顯示出不同文化傳統與藝術手法和審美觀念。主要表現在積淀古代文化、保留原始舞蹈的遺存、在民族交融中發展是中國民族舞蹈的特點。結合“歌、舞、樂”三者使民間舞蹈的傳承方式具有獨特性,在舞蹈進行中舞者互相學習、進行即興創作。民族的獨特風格與思想情感在特定環境中得以展現,共同提煉的參加者使本民族的民族舞蹈更加完善,生命力更加頑強。而中國民間舞蹈對于舞蹈隊形的排列與場面的變化十分講究,要求在變化的風格中體現主旨和思想情感。
1民間舞蹈的風格性的形成過程
在認識了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之后,我們應該從產生各民間舞蹈特有體態、動律的原因、影響呈現完美動作“舞蹈意念”、審美特征在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中的體現以及創作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民間舞“風格性”教學的重要性進行闡述。不難發現,形式更為寬泛、內容更為深入、效果更為理想的舞蹈教學模式無疑是民間舞的“風格性”教學。它能夠真正做到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進行發揚和發展。
其次,讓我們討論一下民族民間舞“風格性”教學的進行方式。大體上說,可以歸類概括為五個方面:積累文化、剖析動作、掌握典型動作、創設情境以及培養情感。將大量的實例作為論據可以進行論證,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師在民族民間舞“風格性”的教學中要適應更高的要求和規范。重點從提高教師的理論研究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舞蹈的表演、示范的能力以及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來提出更高的要求,給予更高的希望,督促現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繼續精進專業知識,更有效地實施民族民間舞“風格性”教學。
2民間舞蹈“風格性”和文化的有機結合
通過民間舞蹈和文化的結合來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和審美體現了民間舞蹈的風格性。主要是運用民族文化的探討來剖析舞蹈動態風格性教學是風格性的一大特征。中國民族眾多,文化在各個民族又不同,要對民族舞蹈文化和舞蹈律動相結合的優劣勢明確掌握,獲取文化在各個渠道、層面上的知識和民族風情,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族的風格性教學。要根據不同民族的特點來進行民間舞蹈風格性的教學方法的調整。
中國擁有著眾多的民族,決定了民族的風格性的多元化。
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語言系統是每一個民族獨特的標志。
這也孕育了在此之下的不同風格的舞蹈,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這些舞蹈的傳承反映了每個民族物質生活、精神世界和傳統文化。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對這么多的民族風格,我們是否僅僅由簡到繁的教授呢?還是應該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后再進行教授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很重要。與整個舞蹈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表達民族的風格性不僅僅局限于外在表達方式的獨特性,還在于對蘊含的內在情感的體味。在大部分的中國教育中,簡單機械的模仿仍然還在進行著,對于文化的講解和將文化和舞蹈律動相結合的做法還是十分缺少。
在眾多高校之中,教授民族民間舞蹈時,比較注重掌握舞蹈技能。而這往往只是一個手段。通過掌握這種手段,弘揚和傳承一種文化才是真正的意義?!皩寄苷莆湛粗?,對文化內涵輕視”的實際情況當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仍然存在,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去解決。
3民間舞蹈的“風格性”教學與民族環境的關系
雖然中國每個民族的舞蹈不盡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情懷、審美取向、習慣、居住的環境和風俗等文化現象。舉例子來說:蒙古族、藏族、塔吉克等民族生活在草原上,把鷹作為他們的英雄象征。但在塑造舞蹈中鷹的形象時,營造形態、氣質的方式卻各不相同。鷹的形象在蒙古族舞蹈中體現了英雄的一往無前的氣概。鷹在藏族舞中則是一種神鳥,旨在表現神的力量和靈性。信佛的藏族人民有天葬的風俗,鷹在藏族人民看來可以帶走死者的靈魂,是高貴、穩重的。而鷹的氣勢神態在塔吉克族民族舞蹈中雖然也有體現,但更加注重輕捷和灑脫。所以說民俗性、地域性、風格性是民族舞蹈強烈的特點。
4民間舞蹈“風格性”教學的重要任務
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民族民間舞蹈,舞蹈創作的靈感之源同樣也是民間舞蹈。然而,在當下的學習中,許多舞蹈學習者很難把握民族民間舞的風格,只是對舞蹈動作進行單純的模仿,并沒有表現出幾千年的文化精髓。
民族民間舞蹈課堂“風格性”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五大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韻律特點有更熟練地掌握,對各民族舞蹈的感性體驗和理性分析更加準確到位。這就要求教師要交叉展開教學,比對理論與實踐,對風格進行強化,對特點進行記憶,以區別明白其中的不同。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屈伸,以屈伸的節奏作為切入點,開始由簡到繁展開訓練和動作,一次按照教程循序漸進,然后再組合學過的民族民間舞蹈。
談到民間舞教學的重要任務,必然是它的風格性。把握風格的核心是體態、心態和節奏?;A是體態,支柱是心態,形成民間舞風格的“魂”是節奏。只有將三者關聯,讓他們相互制約,才能具體表現民間舞教學中的風格。
5結語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經過漫長的發展、融合,我國形成了風情醇厚、血緣關系深遠的各個民族,民間舞蹈因此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格特點。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在性格、心理和審美感上的獨特品位,對環境、氣候以及服飾的鮮明特點都有所反應。
常常是相互滲透的一些民間舞蹈在兼收并蓄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表現手法。中國民間舞蹈的發展與形成基于文化血緣的因素,所以,在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由差異性帶來的“風格性”。為了應對我國民族舞蹈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的趨勢,一線教師必須注重“如何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有效性”這一課題。只有把風格性長期堅持下來,才會有可能在舞蹈教學中有所裨益,取得更大的收獲。民間舞課堂教學的“風格化”必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對我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未來出現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局面貢獻巨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
[1]羅雄言 .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2]吳徳崗 . 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3]王吉則 . 我和民族舞蹈[M]. 西藏藝術出版社,2012.
[4]馬力 . 淺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J].2009(3).
[5]李青萍 . 民族民間舞蹈的教育方法[Z].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