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舞是我國極具特色的一種舞蹈文化,各類舞蹈學校整理出的舞蹈教材,素材都來源于民間,藝術家們將其收集,美化,賦予它新的藝術生命。從中國舞蹈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經過多年來各地民間的元素采集,提煉升華,已從民俗藝術轉向了高雅舞臺藝術,最典型的已被采集美化,步入舞蹈高校的漢民間舞有,秧歌小戲: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洋秧歌、東北秧歌,花燈:云南花燈、安徽花燈,采茶舞等,還有依稀尚在民間流傳的北京地秧歌,遼陽地秧歌,冀東地秧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逢年過節,秧歌社火隨處可見。部分舞蹈,經藝術家們的加工提煉,不僅風靡民間,同時也出現在高雅殿堂之上。
然而由于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生活環境的變化,舞蹈藝術事業的發展,成就了許多以舞蹈為專業的演繹人員,演繹場所也都是富麗堂皇的歌舞劇院,觀演人員也大多都是舞蹈界領域的人群,普通人民群眾比例甚小。民間曾有的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的秧歌小戲,民間百姓的舞蹈氛圍似乎淡出了生活,淡出了視野,大多漢民的舞蹈愛好也不再是我國特色的漢民間舞蹈,多變為瑜伽、拉丁、肚皮舞等。為何曾經風靡大眾的民間舞失去了民心,傳承民間舞蹈文化的群體也只有專業舞蹈院?;蛭乃噲F體?
民間舞的發展來源于群眾,為何又在群眾中消失?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近些年來,取而代之的是瘋狂少年的街舞,激情滿懷老大媽的廣場舞。簡而言之,由于居住環境的變化。城市高樓林立,多層、小高層、高層遍地開花,獨門獨戶,互相之間來往甚少。由于近來人口流動遷移,一個社區或一個小區群眾來自五湖四海,有些甚至在語言溝通上困難重重,怎么能聚眾來發揚民間舞蹈呢?就農村而言,城鎮化發展十分迅速,有院落的家庭越來越少,流動人口頻繁,一些有能力或是愛好民間舞蹈的年輕人也不得不因為生計外出打工,留守老人除了自我生存還要照顧下一代的下一代,沒有時間和精力聚攏在一起聊天娛樂,從居住環境這一層,民間舞蹈基本就喪失了存在的土壤。
第二,工作環境的變化。就城市而言,工薪階層朝九晚五,工作壓力大,工作之余都以莎莎舞(似國標,優雅放松心情)、瑜伽(塑形減壓),肚皮舞(異域風情)或者體育運動代替了舞蹈練習,即便讓孩子學習舞蹈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國標或是其它舞種上,對民間舞蹈興趣不高。就農村而言,這個問題更加嚴重,農耕文化幾經絕跡,草原、農場、海面、高山,所有的勞作已經被機械化大生產代替,農戶也是以個體為主,大勞作的場面不再體現,養植種植從頭到尾,大都一條龍完成,手舞足蹈的勞作模式已經消失,那么民間舞蹈就失去產生的源泉。
第三,交通環境的變化?,F在村村通公路,羊腸小道難覓蹤跡,小路變大路,大路變寬,動車、高鐵、高速公路延伸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婚喪嫁娶見不到馬車鑼鼓嗩吶,儀式千篇一律,活動也在賓館飯店完成,衣著打扮也是現代范十足,古老的祭祀活動也只能在電影電視中展現,又有誰能出演和欣賞《逛新城》之類的歌舞呢?民族民間舞蹈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流動空間。
第四,欣賞環境的變化,大部分群眾都是抬頭電視、電腦,低頭平板手機,一個“百度”解決許多問題。擁軍慰問也由以前的打水洗衣變成彩電冰箱,這種題材也只能用小品或相聲之類的形式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日益淡薄,舞蹈是需要內涵、歷史、場地、人物的藝術,互動形式變窄了,編導創作就有了困難,沒有了素材,沒有了相互的情感,況且更需要大眾來參與欣賞和傳承,大眾的興趣,欣賞愛好隨著社會的變化有了變化,民間舞蹈悄然淡出視野也是十分正常的。
民間舞,世界各國都有屬于自己國家特色的民間的舞蹈。中國民間舞比他國更具特色的地方在于:中國是個以漢族為主,有56個民族之分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特色的民間舞蹈,因此在我國,我們將其統稱為“民族民間舞”而別國是沒有民族之分的。當然,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和不發達的地區依稀可以尋覓到民間舞蹈的影子,少數民族地區的舞蹈文化發展的卻是十分穩固、強大,他們并沒有寫過多少保護與繼承的大篇幅論文,只是無論生活環境如何變化,生活習俗,信仰也將自然的使他們的舞蹈文化繼續發展,并且人人熱愛。例如,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茶余飯后、節日婚嫁必見歌舞升平,逢年過節人們來往也甚是平凡,都靠酒后歌舞交流感情,在中國這樣一個以漢民為主的特色民族國家中,漢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的確亞于其他少數民族。
我們反思,各大舞蹈院校的民族民間舞教材也已很少更新,用的都是老一輩藝術家們留下的精華,如今的民間舞已失去根源,失去可挖掘的東西,致使民間舞在教學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老一代舞蹈的教育者都逐漸逝去,新一代的教育者成長緩慢,舞蹈院校教師經過幾代人的更替,難免在風格上把握有誤差,學生舞姿越來越學院派,無心、無情、無神。無發自內心的熱愛和享受,笑容中難見最真摯的情感,根源就在于教師們也缺乏對其民族民間舞文化的了解,和真實環境的熏陶,與老一輩的民間舞教育工作者相比,我們最為劣勢的地方。曾經秧歌社火的影子在大城市中逐漸淡去,我們缺乏老一輩人身臨其境的體驗,沒有感同身受,也就沒有最真實的熱愛與情感。何以感染學生?
舞蹈藝術是中國幾千年的國之瑰寶,尤其是民間舞蹈更是承載了中國的歷史和年代印跡,加之目前飛速發展的生產力,使得舞蹈這門藝術越來越不被眾人待見,尤其是民間舞蹈的創作基本失去源泉,只能依靠挖掘了,再如今,歌唱家以幾何基數在增長,那么舞蹈家除楊麗萍等幾位屈指可數,眾人皆知之外,還有幾許。
大多舞者都以表演見長,在創新創作傳承上真正缺乏能力。這就需要國家的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以及媒體加以重視。一是大學可以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文化進社區等活動,宣傳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二是有舞蹈特長和專業的人群走入人們群眾中間,與民共舞,使之來源民間,也回歸民間。三是各鄉鎮、社區逢年過節依舊組織秧歌社火活動,讓人民群眾重拾民間舞蹈文化。
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蹈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一種表現方式,中國民族文化,用舞蹈來表現則更加生動具體。反映民族特色、服裝、風俗、人物、地域環境的最直觀手段就是舞蹈表演。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是部分狹義人群的文化,我們不能讓它就此悄然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