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集的長篇革命戰爭題材電視連續劇《戰將》(黃獻國編劇、寧海強導演,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出品)于共和國建國 65 周年國慶節期間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之后,觀眾好評如潮,尤其業界人士更贊譽不絕。概括地說來,從劇作容量與思想主旨方面看,《戰將》是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作品,它以主人公韓先楚將軍的戎馬生涯為敘事主線索,生動深刻地描寫反映了人民解放軍戰斗成長的歷史,淋漓盡致地發掘并表現了老一輩革命軍人忠誠于人民、追求理想、獻身使命的傳奇性戰斗進取精神,顯現出沉甸甸的思想藝術分量;而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該劇的主創者緊緊抓住了主人公形象塑造這個核心目標,以人帶史、綱舉目張,將一個農村娃成長為共和國開國上將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人生歷史進程演繹得有聲有色、激動人心。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說,在近些年來為數眾多的同類題材電視劇作品中,《戰將》堪稱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觀賞性強的上乘之作,因此,《戰將》的成功創作經驗十分值得總結和挖掘。
時至今日,以我國歷史上真實的、重要的、杰出的人物作為主人公的電視劇作品,一直以來廣受觀眾的喜愛,歷經多年的實踐檢驗和市場累積,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電視劇作品中最受觀眾關注與歡迎的重要門類之一。當然,作為綜合藝術品種的電視劇作品,一部佳作的成功經驗也一定是多方面的,可以從多方面去思考發掘。本文在此僅就觀賞《戰將》一劇時對最感興趣也最受啟發的關注點,對該劇在編劇和劇作結構方面的探索與創新,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我們知道,像《戰將》這樣以共和國的開國上將韓先楚為主人公的電視劇作品,它的主人公形象塑造是既不能夠“雜取種種人”,也不可以簡單地“以某一人物為原型”的,換言之,這樣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一定是帶有鮮明的傳記性質的,所以,筆者首先關注的就是該劇的真實與虛構的關系處理問題。按照重大的革命與歷史題材作品創作的一般性共識,所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應是通用原則。在這個通用原則下,不同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的人物設置方式并且相應地呈現出不同的作品面貌。概略地展望迄今為止出現的重大的革命與歷史題材作品,絕大多數都采用了“高層”與“基層”兩條線的方式,即高層的領導人(同時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真實的,基層的指戰員是虛構的,高層領導人代表了基層指戰員的心聲意志,基層指戰員襯托著高層領導人的精神品質。這是一種相對省心、不易產生爭議的做法,但最直接的弱點是處理稍有不當就會造成高層與基層“兩張皮”的隔膜,似乎永遠是高層指點江山、基層沖鋒陷陣與高層唱主角、基層跑龍套。許多作品極力試圖讓位處高層的主人公融入到基層的指戰員中去,但除了白天和戰士們一起吃糠咽菜、夜里幫戰士們站崗、蓋被子,似乎也少有更好的辦法,直到 2006 年問世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雄關漫道》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部描述紅軍二、六軍團長征的電視連續劇在設置人物時,在常見的高層領導人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真實人物與基層指戰員凌霄、秋姑等虛構人物之間,增加了虛構的岳林盛、李明皓兩個紅軍團長的形象,在戲份安排上甚至不惜讓岳林盛、李明皓成為主角,這就大大增強了該劇的戲劇沖突空間與藝術感染力,兩個紅軍團長始終戰斗在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但同時他們也成功地溝通了高層與基層的意志與情感,凝聚著全軍上下眾志成城的群體形象。單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看,由于賀龍、任弼時等領導人能夠更直接、更自如地與岳林盛、李明皓這樣的中層指揮員交往交流,所以該劇不僅兩位虛構的紅軍團長形象成為鮮活生動的看點,高層的領導人形象也顯得更加血肉豐滿,令人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戰將》在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系方面則是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同類作品的做法,也顯現出了非同凡響的氣魄。我們看到,劇中除了韓先楚這個主人公采用真名真姓外,我方的高層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與韓先楚從軍早期的直接領導人吳煥先、徐向前、徐海東、程子華以及敵方的首領人物蔣介石、閻錫山、衛立煌、杜聿明等重要歷史人物,一律采用真實姓名,但是也一律擺放在背景性人物或輔助性人物的位置上。與韓先楚成為伙伴關系或對手關系的重要的劇中人,包括我方的關雎洲、孟發財,從敵方陣營投入我方陣營并成為韓先楚戰友的熊二炮、胡采桑,韓先楚自始至終的敵手吳富貴,則一律采用虛構的姓名人物。主創者的意圖一目了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證主人公始終處于劇作矛盾沖突的中心,在真實再現各個歷史時期、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的同時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從《戰將》全劇的實際藝術效果看,筆者以為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探索是十分成功的。我們舉第14 集的血戰長樂村和第 15 集的圍殲威縣日軍中隊的戰事為例,這兩場戰斗都是嚴格遵從歷史真實加以描寫的,韓先楚率領 689 團浴血奮戰并取得輝煌戰果亦有據可查,而像劇中的關雎洲、孟發財沖鋒陷陣、九死一生以及吳富貴作為國軍指揮官卻居心叵測地率部撤走,這樣虛構的人物動作線同樣符合歷史大背景及彼時彼地具體環境的真實。編劇黃獻國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指出:《戰將》中虛構的人物大多有歷史人物原型,只是因為真名真姓的歷史人物無法完全圍繞主人公韓先楚的活動軌跡形成戲劇結構,于是采用了目前這樣的結構方法來處理。作為觀眾,筆者的感覺是:正因為編劇大膽地采用了這樣的人物關系結構方式,才使得全劇的情節高度緊湊、人物戲劇沖突密集合理,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戰史史實及主人公戰斗成長的人生軌跡的真實性。
《戰將》的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特點是:主創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時,拒絕面面俱到地為主人公樹碑立傳,始終在竭盡全力地表現主人公作為一名軍人的戰斗成長及其精神品質。在劇中,韓先楚從早期參加游擊隊后被選拔進鄂豫皖紅軍獨立團,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分區司令員、縱隊司令員、軍長、兵團副司令員、志愿軍副司令員、大軍區司令員,可以說是扎扎實實地走過了一個老一輩革命軍人所能經歷的幾乎所有的戰斗崗位,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著軍人的榮譽與輝煌。一部電視劇作品,幾乎自始至終都在寫主人公打仗,這能行嗎?會好看嗎?《戰將》的導演寧海強在“導演闡述”中說:“韓先楚是名副其實的戰將。用他一生打過的仗來刻畫人物,對一個戲來說仗打多了會有難度,但這部戲、這個人物就是要用一個個戰例筑起戰將的豐碑。要一場場仗打得有區別,那就首先要了解戰史,從韓將軍,從戰斗到戰役,從奮勇殺敵到指揮戰役,人物成長、作戰的成熟,戰爭背景的不同、地域的區別,戰術上的區別等都要清楚準確地把握,靠人物、情節、戰斗來講故事,讓人們看到每一場仗的不同?!毙蕾p《戰將》之時,我們會由衷地感慨戰爭是如此的博大豐富、包羅萬象,我們會明明白白地看到--主人公和誰打:地方民團、國民黨正規軍、西北馬匪騎兵、日軍精銳旅團、國軍王牌軍、美軍王牌軍以及形形色色的“聯合國軍”;主人公為什么打:鄂豫皖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長征中的反“圍剿”求生存、抗日戰爭時期的殺敵救亡、解放戰爭時期的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解放海南島時的統一國土、抗美援朝時期的保家衛國;主人公怎樣打:遭遇戰、伏擊戰、白刃戰、山地防御戰、城市攻堅戰、長途奔襲戰、圍點打援、海上潛渡強渡、陸上大縱深包抄。不同的敵情我情、不同的疆域地域、不同的季節氣候、不同的戰略戰役目標,千軍萬馬,慘烈廝殺,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真可謂戰爭是軍人的舞臺、戰將是大劇的主角,歷史風云、戰爭奇觀、萬千氣象、撼人心魄?!坝靡粋€個戰例筑起戰將的豐碑”,這樣的戲劇結構選擇難度不可謂不大,但是主創者精心提煉了身經百戰的韓先楚將軍戰斗成長的傳奇性經歷,勇于攻堅克難,終于使得劇作取得了異乎尋常的吸引人、打動人、震撼人的思想藝術效果。毫無疑問,《戰將》樂此不疲地寫戰爭,著筆的重心卻始終落在主人公韓先楚的身上。早期的戰事描寫,突出的是韓先楚作為軍人的勇敢無畏、不怕犧牲的基本品質,但在他從不魯莽蠻干、善于運用計謀以及注重瓦解敵軍、敢于網羅人才的獨特風格中,猶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已經清晰可見韓先楚的軍事天賦。中期的戰事描寫,劇作特別注重刻畫韓先楚在師團軍事主官位置上的戰績作為,不惜拿出大量篇幅表現抗日戰爭時期的多次惡戰,這是在大力展示韓先楚從基層(戰斗)指揮員向中、高層(戰役)指揮員的成長過渡,是主人公于國內外戰場叱咤風云的雄渾前奏。后期的戰事描寫,包括在東北戰場指揮“旋風部隊”的捷報頻傳,共和國成立后指揮解放海南島的出奇制勝,抗美援朝靠前指揮第二次戰役的殺伐果斷,我們看到的已經是我軍的高級將領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華--尤其是韓先楚在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中的華彩表現,今天回過頭來看,前者避免了海南島成為“第二個臺灣”的歷史可能性,后者則決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基本格局,將來勢洶洶直撲鴨綠江邊的美軍及“聯合國軍”軍隊一舉擊退到“三八線”以南。
正如黑格爾曾經指出的:“一般地說,戰爭情況中的沖突提供最適宜的史詩情景?!盵1]126《戰將》在真實的戰爭歷史中捕捉并展現一位杰出的革命軍人愛祖國、愛人民、愛軍隊、愛戰友的崇高靈魂,細膩入微地刻畫主人公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自始至終的以弱敵強、以劣勢裝備對抗優勢裝備的長期戰爭中摔打磨練,傷痕累累,愈戰愈強,主人公的崇高歷史地位逐漸奠定,一代名將就是這樣煉成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理解《戰將》的思想主旨立意了,在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在將星云集、璀璨奪目的我軍高級指揮員行列中,主創者精心選擇、精心塑造了一個想打仗、敢打仗、會打仗、能打仗的戰將韓先楚的光輝典型形象,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我軍建軍以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戰斗成長輝煌歷史,向中國的當代觀眾也向當今世界上我們的朋友和敵人呈現、傳遞著人民解放軍忠誠于祖國和人民,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從不畏懼國內外強敵,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屈服的鋼鐵意志和戰斗精神。值得贊賞的是,《戰將》既是在熱忱地書寫歷史,亦是在熱忱地關注著現實,它積極地呼應著習近平主席和中央軍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建設目標,極盡可能地為今天的軍隊建設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借鑒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 黑格爾 . 美學:第 3 卷(下冊)[M]. 鄭振鐸,譯 .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