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組到北京電影學院:與電影不解的情緣方剛亮進入影視這一行簡直有一點命中注定的意味。他的母親是一名導演,電影學院 61 級畢業后分配到南京電影制片廠工作,隨后又到了天山電影制片廠,方剛亮就跟隨著家人從江蘇到新疆。7 歲起混跡在劇組,十二三歲就開始幫忙干活兒 :“除了制片管理這種拿錢的,攝影這種拿高新設備的活兒我沒干過,其他基本什么都做過,比如美術、搭景等等,對劇組生活、電影創作氛圍有種特殊的情感。我沒有接觸過電影以外的任何行業,只對這個有興趣,所以到考大學的時候就沒有想過還有第二個職業選擇?!狈絼偭烈婚T心思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成為他母親的校友。
北京電影學院從 1987 年開始停招導演系,直到1993 年才恢復。方剛亮 1991 年考入電影學院,當時的他只好選擇了錄音系。這一當時看似“無奈”的選擇倒給他此后的電影創作帶來了有益的影響 :“錄音系相當于理科,我們學習了大量高等數學、網絡、電路的知識,這讓我對于技術的了解相對多那么一些。這一過程中形成的理科思維使我對很多問題會從邏輯的角度去判斷,相應地我的創作方式會與其他純文科背景的導演不太一樣--相對不那么‘熱情’和‘感情化',取而代之是對故事的邏輯縝密度有更高的要求?!北究飘厴I后,方剛亮進入電影學院導演系攻讀研究生。談及在電影學院求學期間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方剛亮提到了鄭洞天老師 :“鄭老師對我有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指導,我在研究生實習的時候,跟著他拍片子、跟劇組、當副導演的機會比較多,受他的影響也最大?!弊屗芤孀畲蟮氖青嵗蠋煂τ陔娪暗膽B度 :“在文藝電影的范疇,鄭老師一直非常講究要用真誠而真實的心態去面對觀眾和自己的藝術作品。我們有時候會被一些形態上的假象所迷惑,覺得這樣的東西就是藝術了。我們要更多去尋找外部現象里面的真實內核--這是跟著鄭老師這些年他教會我的最重要的東西?!?/p>
方剛亮 1991 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1998 年留校任教 :“我留校一方面是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留校是非常光榮的;另一方面當時學校與社會是一致的,都是文藝片傾向,教學與實踐并不矛盾。但這么多年之后,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電影學院的教學環境與市場的確距離比較遠,會產生一些問題?!狈絼偭聊壳皳坞娪皩W院 12 本科班的主任教員,執教創作課程,他在努力嘗試填補教學與市場之間的溝壑 :“電影學院一直是以文藝片教學為主,但目前市場井噴的都是商業片。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試圖打破完全以個性創作為主的狀態,但據我所知,目前在電影學院我的行為還屬個人行為,整體上還是文藝片個性創作的導向,我覺得需要變革?!痹趯а菖c老師這兩個角色中,方剛亮坦言自己一直是以創作為主 :“因為電影學院是一個創作的學校,而導演系是需要創作的專業,不持續創作是無法進行教學的,因此我還是首要解決創作問題,而創作的機會并不是隨時都有的?!?/p>
7 年的求學生活加上近 20 年的執教生涯給方剛亮打上了深深的“電影學院”烙印,觀眾也常常給他貼上“學院派導演”的標簽,他對此欣然接受 :“電影學院畢業的人身上有特別典型的、與其他所有導演不一樣的文藝特質,我們的創作常常有自己非常主觀的東西在里面。當然不可否認,這在某種程度上與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環境有些格格不入。電影學院至今還是偏文藝一些,教不出商業片導演。這兩年電影學院出來的知名導演很少,畢業生離開電影學院之后常常無法適應這個社會的環境,大部分成名的都是海派導演?!?/p>
從文藝電影到商業電影:情懷與市場的博弈與平衡研究生期間,方剛亮拍攝了多部短片,包括《游戲規則》、《電梯》、《艷陽天》、《兒子的初戀》、《暖冬》等 :“這些短片都是我研究生期間的學生作業,無一例外是不同階段對某些電影技巧和手段的訓練,包括視聽語言、鏡頭、制作等?!钡靡嬗?7 歲起在劇組“摸爬滾打”的經歷,方剛亮相對“早熟”,他的作品完成度相對較高,更容易拿出來參加影展和活動--短片《兒子的初戀》入圍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中港臺三地短片展映”,《電梯》一片獲德國漢諾威國際青年短片電影節參展資格。在當時中國大陸電影相對封閉,對外交流很少的情況下,這對于一個在校學生來說已經是不小的成績 :“那個年代的學生電影節非常少,我的作品是最早一批被送到大陸以外參加電影節的?!边@兩部作品能獲得參展機會也屬偶然:“我當時和賈樟柯都在電影學院,關系不錯,他認識海外的一些人。他個人特別喜歡《兒子的初戀》,就幫我推薦到香港浸會大學去參加這個影展;而另一次是一位德國留學的女生當時擔任德國漢諾威國際青年短片電影節的策展人,到電影學院來選片,選中了《電梯》?!痹谛F陂g拍攝的這些短片在某種程度上也奠定了方剛亮之后作品的風格:“《兒子的初戀》是比較現實主義、富有藝術氣質的作品,講的是人文情懷和情感,這與我之后的作品在風格上是有相似性的?!?/p>
畢業之后,方剛亮拍攝了大量的電視劇和電視電影。直到 2004 年,他轉戰大熒幕,拍攝了關注大西北貧困縣里孩子上學之艱難的電影--《上學路上》。從小屏幕到大熒幕,方剛亮并未遇到太多創作上的問題:“《上學路上》的監制黃建新老師和制片人趙冬苓老師一直在為我的創作保駕護航,而且一直以來,青年導演都能相對容易得到一些機會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拍攝技術方面,電影學院的訓練保證了這種轉換并沒有太大障礙?!弊罱K,方剛亮憑借本片獲得了當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和最佳編劇獎。無獨有偶,十年之后的 2013年,他的另一部關注艾斯伯格綜合征的兒童題材電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又一次獲得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而這次的參選影片從 04 年的十幾部擴展到了13 年的七十多部,參選范圍從大陸擴展到了含港澳臺在內的全部華人電影,因此這一次的含金量比第一次更高。除了這兩部獲得重量級獎項的影片,方剛亮受到關注的作品似乎大多與兒童題材相關,包括《尋找成龍》、《回家的路》等。
對于在兒童題材電影上的偏重方剛亮更多將其歸于機緣 :“我之前也拍了很多電視劇、電視電影,涉及情感、警匪、公安、文革等多種題材,但恰好就是幾部兒童題材的作品受到了較多關注。這可能是因為我這個人思維比較簡單,接近孩子們的思維方式。我不喜歡把電影拍得很復雜,承載太多的人文背景或者復雜的敘事性,喜歡干凈、簡單、單純的思維復雜的方式?!?/p>
方剛亮似乎一直是一個很有“獎項緣”的導演,導演生涯多部作品都獲得了獎項上的成功。但是總體來說,他的電影還屬于比較小眾,在票房上似乎還不盡如人意。他對此也相當坦然 :“我覺得我的片子票房不好是特別正常的,因為大多都是文藝片,這就意味著它不是為普通老百姓拍的消費品,而是給有文藝電影欣賞習慣和傾向的人拍的?!逼鋵嵲谠缙谒矅L試過商業片的拍攝 :“我研究生剛畢業的時候拍了電視電影《情不自禁》,當時收視率非常高,但當我想再繼續在這個方向上發展的時候,發現沒有人搭理我,因為當時沒有電影市場,拍任何片子都賺不了錢,而拍文藝電影起碼還有獎項和榮譽?!钡珡?06、07 年開始,隨著時代的轉型,中國電影市場開始形成 :“我覺得《瘋狂的石頭》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這部電影是 06 年上映的,那一兩年的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狈絼偭磷猿白约菏潜粫r代晃點的一代人 :“時代的火車突然拐彎了,我們的慣性還在向前去,我們這些還是湊合趴在上面的人,大量我們同期畢業的人已經被甩出了列車。學院派的思維是我自己想拍什么樣的電影,而商業片導演的思維是觀眾要看什么樣的電影,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非常巨大的,有的人可能一生都轉不過來?!?/p>
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方剛亮界定為商業片的只有《情不自禁》和由范冰冰和杜汶澤主演的《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沒有取得好的票房,方剛亮認為一是由于當時的電影市場還未真正形成,二是由于當時大家還處于蒙昧狀態,不懂得宣發與票房之間的關系 :“我們有很多東西需要梳理,需要提高電影市場的準確性--包括電影的目標觀眾是哪些?在什么樣的院線投放?如何選擇宣傳和發行的方式等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電影的價值?!薄肚椴蛔越冯m然獲得了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首屆電視電影最高收視率獎,但方剛亮認為這其實也有點歪打正著 :“現在我開始慢慢去研究那部戲到底戳中了觀眾的哪根神經?最終結論是:在看了幾千部好萊塢電影之后,積累下來的一些屬于導演個人的認識使我在把握電影的可看性方面還是形成了一些特點。也正是因為這種潛意識里的認知,使我比較堅定地去向商業電影轉型?!边@種轉型對于方剛亮來說并不輕松 :“現階段的創作對我來說有一些難度,更重要的是,轉型中改變外部環境對你的認識要多于去改變自己,因此真的很辛苦,需要經歷一個過程?!狈絼偭镣嘎端酉聛淼膬刹侩娪皩禽^為純粹的商業電影--一部是他擔任職業導演的喜劇愛情電影,另一部是他自己擔任編劇和導演的科幻驚悚電影。
在對于商業片的認知上,方剛亮指出商業電影更多是針對普通觀眾的消費品。要讓觀眾掏錢買票就必須讓他了解電影的特點,類型的重要性因此凸顯出來 :“商業電影是在做產品,必須有一個標準。我在轉型做商業片的過程中第一核心要素就是做類型。在成熟的市場氛圍中,類型甚至是大于明星的吸引觀眾的因素。并且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商業片必須是特別清晰的類型,而不是混合類型或者復雜類型?!彼麑⒆约菏紫纫獓L試的類型鎖定在了驚悚和災難片 :“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鄙視驚悚和災難的東西,所以很多導演不愿意去拍。其實驚悚電影在美國非常受重視和歡迎,有《異形》這樣偉大的驚悚片,也有’土星獎‘這種專為科幻驚悚電影設置的獎項。中國電影市場:挑戰與機遇并存2015 年國產電影發展態勢迅猛,輕松破億已是平常事,方剛亮對此卻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們對商業片的認知迄今為止都不完整,對商業和類型電影的研究都不夠。包括現在一些電影票房井噴,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時代造成的,而并非電影本身拍得特別好。他指出中國電影要想真正發展起來,首先必須建立電影市場橫向和縱向的規律 :“一是類型片規律,類型是能夠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一種畫面表現范疇,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還有很多類型是空白的;二是分級制度的建立,沒有分級制度會阻礙市場的形成,觀眾無法區分適合自己視覺刺激度的電影;三是地域差異制度的建立,一個針對全中國的電影是無法做到高票房與高藝術品位兼具的,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一個省的電影消費力就能消化一部電影,應該實現區域化的發展,各省有各省文化特色的電影 ;另外市場壟斷也是一個問題,中國只有幾條大的院線,強強聯手,每年能夠上映的影片數量也屈指可數,新生的、年輕的力量都沒有機會,這是需要規則來規范的。在規則建立的過程中,觀眾對電影的認識也會不斷提高,明星、類型、分級都是幫助觀眾去尋找適合自己電影的標簽。在觀眾對商業電影市場有了明確認識和喜好之后,也許會有一部分觀眾想要尋找不那么討好自己的電影,那個時候文藝電影才能開始有生存的余地?!彪m然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還存在種種問題,但方剛亮依然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市場規范會變好的,僅僅是速度快慢的問題,因為這個國家整體在走向一個健康的狀況。我認為中國電影真正的成熟是市場的成熟。井噴還會持續,因為太多中國人看電影還是第一次。井噴完之后也許還有低谷。這一過程之后,觀眾逐漸去按類型、按文化范疇、按自己的生活規律看電影的時候,中國電影才算真正穩定下來,建立起正常的秩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