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淺談獨舞的結構與音樂、動作和主題的關系
摘要:獨舞作為舞蹈藝術中最為凝練,集中和精湛的藝術形式之一,其舞蹈表達和藝術效果也是較為清晰和直觀,本文旨在從獨舞的結構出發,關注獨舞結構作為舞蹈之骨架與音樂、動作和主題的關系。
關鍵詞:獨舞;結構;音樂;動作;主題;關系
舞蹈的結構即是舞蹈的骨架,舞蹈的音樂和動作就是舞蹈的氣脈和血肉,舞蹈的主題則是舞蹈結構、音樂、動作三者服務的核心,一個舞蹈作品只有結構、音樂、動作和主題的和諧統一才能產生一個沁人心扉,讓人過目難忘的好作品。獨舞作為舞蹈藝術中最為凝練,集中和精湛的藝術形式之一,其舞蹈表達和藝術效果也是最為清晰和直觀的,而獨舞的結構是其作品最關鍵的大骨架,只有分配得當、安排合理,才能為獨舞的成功打好基礎,故此處理好獨舞的結構與音樂、動作和主題的關系就是獨舞作品成功的關鍵。
一、獨舞的結構與主題的關系
主題也叫“主題思想”。 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
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舞蹈主題即是舞蹈作品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舞蹈創作首要考慮和舞蹈最終目標追求的核心。而舞蹈結構即是舞蹈作品內部中各局部的組織和排列方式,是作品內容尋求形象外化的參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我們可以把舞蹈結構的定義和功能理解為使作品內容表達流暢自然,因為它體現著整體對于各局部的合理分配,即根據作品內容和形式表達的需要使各個局部排列有序、主次分明、長短配合得當、輕重對比合理,從而使得表現形式和諧統一。
舞蹈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作品主題的制約。作品結構的確定一定要考慮到同作品表現的主題和諧統一。構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作品的題材、體裁樣式和結構互相選擇和反復協調的過程。但在實際創作中舞蹈結構要比其他因素重要和關鍵的多了?!笆媲擅鞒鲎约何鑴≈谱鞯幕境绦?;即選題—結構—作曲—再結構—編舞—-排練—合成。在選題確定后,結構的重要性占百分之六十而編舞只占百分之四十?!?/p>
二、獨舞的結構和音樂的同構與重構
音樂與舞蹈儼然就是一對雙胞胎,過去很多人把音樂稱之為舞蹈的靈魂,雖遭到很多的反駁,但音樂與舞蹈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可動搖的。而本文關注的獨舞結構與音樂的關系也是同等重要和深具探討性。結構和音樂的關系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獨舞的音樂作為結構和結構的同構,另一種是獨舞的結構上升為節奏和音樂的同構與重構。
1.獨舞的結構和音樂結構的同構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音樂為主,按音樂的結構走,是相對傳統的編舞思維,要編個好舞,音樂很關鍵,有了好音樂之后,才能配合著音樂編排舞步。一般來說,舞蹈動作必須跟音樂互相配合:音樂的旋律為舞蹈的造型和韻味定下基礎,音樂的節奏就等于舞蹈的節奏,音樂聲量強,舞者的力度展現就大,音樂聲量小,舞者的力度就相應就輕,這幾乎成了傳統舞蹈的編舞準則。
一個好的音樂作品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音樂結構,正如當代芭蕾大師喬治巴蘭欽所說,最偉大的音樂不會離舞蹈很遠。如女子獨舞《扇舞丹青》,就以古箏名曲《高山流水》的音樂結構為舞蹈結構,這是舞蹈和音樂最恰當的關系體現。舞蹈體現音樂律動、音樂更豐富了舞蹈內涵,兩者相得益彰。
2.獨舞的結構與音樂結構的重構
當前許多舞蹈編創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 許多舞蹈作品中的音樂都是以多段并列結構來呈現的。舞蹈編導在為作品選擇音樂的過程中,經常要根據舞蹈的需求將不同類型的音樂片段進行剪輯和拼接,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舞蹈音樂。這就是編導按自己的舞蹈結構的需要,對原音樂結構的重構。它們不僅只是音樂的剪輯粘貼,更主要的是體現舞蹈結構的轉換和情緒高潮的推進。如舞蹈《胭脂扣》《孔乙己》等。但這樣一來選擇的音樂縱然音色、情緒、速度都合適,音樂的整體長度卻經常是不合適的,于是只能剪來拼去。以剪輯拼接方式構成的舞蹈音樂并非沒有佳作,但不夠理想的作品也比比皆是。這種剪輯拼接方式實屬無奈之舉,它容易導致的后果是:作品的舞蹈部分編創非常完美,而音樂部分卻顯得不自然、不完整。特別是不同音樂類型的銜接處,聽上去常會有生硬感。如果一個舞蹈作品中使用的不同音樂類型反差太大,甚至會給人莫名其妙的感覺,不良的聽覺感受反過來就會影響舞蹈作品的整體質量。如男子獨舞《水墨孤鶴》本應該可以達到一個更好層面的作品,筆者認為是作品最后一段的音樂剪輯拼接影響了作品最終的效果。故此以剪輯拼接形式來結構舞蹈音樂并非不可為,但對舞蹈編導的音樂素養和剪輯技巧是一項考驗。若在這方面沒有充分的把握,運用第一種音樂編舞法會更保險一些。
3.獨舞的結構上升為節奏和音樂的重構
我們通常說,這個舞蹈總體節奏把握得不錯,就是對該作品結構安排的肯定。因此,舞蹈結構依據一定的秩序規則,體現為一種時間流程的動態節奏是結構作為節奏的意義所在。當我們面對那些動作情緒單純、結構單一的舞蹈作品時,卻有會感到舞蹈節奏與結構的同一性是那么顯而易見地存在著的。這種同一性是建立在某種動作運行的規則上的,即秩序。不管人民習慣上接受與否,我們在舞蹈創作中都自覺與不自覺地關注著節奏與結構之間動作秩序這一中介。這里動作秩序規則就必然成為了聯系節奏與結構的紐帶。男子獨舞《孔乙己》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既窮又懶、有著偷盜惡習卻無比好面子的可憐書生孔乙己。一個在麻木不仁的環境中,嘗遍冷漠的孔乙己。一個在畸形的社會中,逐漸畸形的孔乙己。這個舞蹈一共分為三段來表演。第一段,充分交待了孔乙己的人物性格,一身破爛的長衫,臟亂的頭發和指甲,窮困潦倒卻又死要面子。在酒館與人猜拳行令,又教小孩“茴香豆”的五種寫法,傻書生,可憐又可悲。第二段,因偷了員外家的書,被人打。第三段,腿被打斷后的凄涼。該舞蹈結構的處理不僅是三段精彩恰當的舞段更顯示了舞蹈結構對于舞蹈整體節奏的把握和舞蹈結構強大的功能,也顯示了舞蹈編導睿智的思維和優秀的編舞能力。
三、獨舞的結構和動作的同構
1.獨舞的結構作為語言和動作的同構
結構作為語言,是對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舒巧所說:“對于舞劇來講,結構就是語言,編舞則不僅僅是結構局部的體現而且也是總體結構本身。因此,工作程序也不能再機械地劃分為先結構文學劇本再編舞,編舞講上升到結構的高度,結構則具有語言的功能……結構要改變原先‘引子、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概念。對于結構的要求不能只是線條清晰,起承轉合流暢以及一般地安排高潮、懸念等,還要有它特有的視角、巧妙的鋪排以達到清楚二準確地表達作者思想的作用,也即語言的作用。再如男子獨舞《孔乙己》舞蹈結構不僅是舞蹈節奏的把握,同時也上升到舞蹈語言的層次,每一段落的轉換更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此獨舞的結構可謂是語言之上的語言。
2.獨舞的舞蹈動作作為結構和結構的同構
舞蹈動作作為結構,在純舞的編排中,由于結構的形成不是靠情感的推進,也不是依據傳統的起承轉合,而是遵循動作的自然流暢和此動作與彼動作所具有的邏輯發展的關系。所以尋找和確立它的結構動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如男子獨舞《我欲乘風歸去》編導對結構的把握就是通過舞者動作秩序來控制這個舞蹈的結構,而音樂只是動作的“底色”,動作的自然流暢和動作之間的邏輯發展、輕重緩急成為舞蹈的結構也即是和舞蹈結構的同構。
結語
目前中國高校舞蹈教育的持續發展壯大,推動了舞蹈藝術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發展趨勢,也為舞蹈藝術向更深層次更廣闊的領域創造了可能,這也給專業的舞蹈工作者以更多和更專業化的要求,去研究舞蹈創作舞蹈保護舞蹈,而對于專業的舞蹈從業人士,只有不斷的學習和藝術實踐,才能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具有時代氣息又飽含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舞蹈佳作。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4\\).
[2]李莘.論舞蹈編創過程中的音樂結構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3\\).
[3]何群.論舞蹈結構的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2\\).
[4]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