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文化
膠州市位于山東半島西南部,膠州灣西畔,跨膠濟鐵路東端。悠悠的膠河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膠州兒女,也培育了膠州人民勤勞智慧和多才多藝、心靈手巧的技能。膠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編制的《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中;膠州八角鼓被列為山東重點曲藝之一;膠州魚鼓、膠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點來維持其青春藝術。另外,如年畫、剪紙、工藝方面的史家爐,在膠州工藝美術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這些古老的民間文化,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膠州人民為幸福而努力,為富足而耕耘和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敖鹉z州”的盛譽名副其實。
二、膠州大秧歌的起源
相傳清朝初期,由馬姓、趙姓二戶外地逃荒來到膠州東小屯定居,依靠賣包煙(一種加工的土煙)為生。之后,由于天災兵禍,馬、趙二姓兩戶人家棄家流浪關東。傳他們兩家人當中有老頭、老婆、兒子、兒媳婦、孫女共三代人。在逃荒的路上,一開始他們沿途乞討,后來改為“唱門子”,再后來由老頭背腰鼓,兒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兒媳和孫女則以團扇彩巾作為簡單道具,邊舞邊唱民歌小調,慢慢逐漸地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膠州地方色彩的小調。
三、膠州大秧歌的歷史地位
膠州大秧歌被譽為山東 “三大秧歌”之一。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三道彎”“扭斷腰”,建國后,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分,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范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與“海陽秧歌”“商河鼓子”并稱為山東三大秧歌。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獷豪邁,氣勢磅礴,也不同于紅火熱烈,歡快奔放的“海陽秧歌”,“膠州秧歌”是以歡快風趣的舞蹈開始,以民風民俗的小戲為體,貫穿全場,因此我們稱它為“小戲秧歌”。1995年,膠州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秧歌)之鄉”。
四、膠州大秧歌的藝術特征
(一)音樂特點
膠州秧歌不僅有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的上演劇目,它還有較固定的表達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樂曲牌,這些曲牌和上演劇目一樣,有的是秧歌小戲中專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藝術的音樂,像 “得勝令”“水浪吟”“小白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開場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氣氛。音樂伴奏一般用旋律優美、音調多變、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郁、羽調式的民間吹打樂。
(二)舞蹈特點
200多年前,膠州詩人宋觀煒為所見的膠州秧歌做了大量的描繪。特別是對秧歌中登場人物從服裝、道具、舞姿、人物表現都做了詳細描繪,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對后來學秧歌的人來說有很大的啟蒙。為我們了解秧歌的歷史發展,秧歌的性質找到了極有力的依據。小戲秧歌除去上述幾個特征以外,其女角的舞蹈律動,如細膩的 “三彎九動十八態”也正是為了塑造小戲中人物動態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明顯區別于其他廣場秧歌塑造人物的方法,它注重形體傳情,著力刻畫人物內在心態。
(三)膠州大秧歌的演員隊伍
1.演員編制。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二十四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主持人、司儀。除此之外,秧歌隊還要有三至五人的教練,專管訓練演員并兼做演員。和其他秧歌的組織也有所不同,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秧歌組織者“班主”“老板”“秧歌爺”,即開始召集選拔十四五歲的男女孩子。被選上者進班訓練學戲,名曰“安鍋”。
2.人物。膠州秧歌的演員隊伍主要有5種人物組成,他們是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等。演出時每種人物都是雙數。鼓子、棒槌是男性,其余都是女性。這些的設置不同于一般的秧歌隊耕、讀、漁、樵的扮相,而是為秧歌小戲所準備的。
五、膠州大秧歌的再發展
膠州大秧歌由街頭巷尾演到了現代大舞臺,演遍了大江南北,反映了廣大農民在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寫出了人世間的真情與苦惱。膠州大秧歌藝術文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得以流傳沿革演變,表明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然而,在市場需求日趨多元化的今天,膠州大秧歌這一深受群眾喜愛和歡迎的民間藝術奇葩,幾經沉浮,幾經變遷,隨著民間老藝人的相繼過世,這門藝術的傳承也受到了威脅。這里面不僅有歷史的政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膠州大秧歌在新的實踐中沒有發揮自身文化的內在活力,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獲得持久創新和提升發展。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進文化的不懈追求,一種文化如果失去了活力,他的生命也就衰竭了。
六、結語
膠州大秧歌經過3個多世紀的流傳,至今仍保留著濃郁而純正的鄉土氣息,深受膠州人民的喜愛。然而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進文化的不懈追求,一種文化如果失去了活力,他的生命也就衰竭了。因此,文化創新,不但要有歷史的、民族的眼光,更要有現代的、世界的眼光,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賦予其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努力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形式為時代立豐碑。
傳承演繹、發展壯大膠州大秧歌街頭廣場表演隊伍,扭住膠州大秧歌這一藝術奇葩,著力打造龍頭產品,通過市場運作手段,發揮膠州大秧歌藝術研究的作用,從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包裝,擴大知名度,并盡快做大做強,把膠州大秧歌打造成民族民間的藝術精品,走出山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膠州大秧歌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必定能綻放出更加瑰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