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舞蹈藝術是和人類的生產活動共同產生的,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創造,舞蹈這種藝術形式便成為了人類生活中必備的精神文明內容。藏族舞蹈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漢、藏、維吾爾、蒙古、朝鮮五大民族民間舞之一,是藏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發展并延續下來的,是藏族民族生活的縮影,是藏區近五千年歷史進程的重要文化積淀,是藏族人民智慧的象征,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類的生命與情懷,它成為了藏族廣泛的藝術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可以說它是在中華民族的民族舞蹈藝苑里的一朵圣潔高雅的雪蓮花,一本底蘊深厚的史書。它風采獨特,是華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
一、藏族舞蹈的類別與特征
藏族舞蹈包括宗教寺院舞蹈、農區舞蹈、牧區舞蹈、半農區半牧區舞蹈。其體系主要由卓\\(鍋莊\\)、諧\\(弦子\\)、熱巴、羌姆、堆諧\\(踢踏\\)、牧區舞等舞蹈構成。在表演風格上,卓豪邁粗獷,沉穩有力;諧優美流暢,連綿不斷;堆諧樸實自如,瀟灑靈活。
1.羌姆
羌姆儀式表演是由受過一定舞蹈訓練的喇嘛戴著面具飾演不同角色,在吹奏、打擊樂器的伴奏下,手持道具以舞蹈方式進行的,這是宗教和舞蹈相結合的特殊舞蹈形式。羌姆采取的是舞蹈的結構方式,運用的是舞蹈的形體語言,包涵的卻是宗教的內核,渲染的是神佛的威懾力量。它以舞蹈的語言使晦澀難懂的教義直觀化、通俗化,由于特定內容及宗教目的的制約,羌姆向來具有嚴格的動作、裝扮、配樂及舞蹈表演程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羌姆已失去原來的驅鬼酬神的意義,逐漸成為民間娛樂性的舞蹈。
2.卓(鍋莊)
卓,又叫鍋莊、“果卓”“歌莊”,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3.諧\\(弦子\\)
諧,也稱為“弦子”,弦子舞是在胡琴樂器的伴奏下,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藏族歌舞藝術,分布于西藏東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區,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自娛性歌舞。表演中由男子拉弦樂器,女子揮舞彩袖伴舞,隨著弦子音律的變化,舞者的舞姿也千變萬化,弦子舞的歌詞大意一般都是迎接賓客、親友相會、表達贊美之情、祝愿、辭別友人等內容,音樂的曲調繁多,歌詞也很豐富,舞者的舞步多變。跳弦子舞時沒有固定的場所,較平坦的地方都可以成為舞場,凡愛好者,男女老幼皆可涉足舞場。每逢佳節、喜事或重大集會,人們便歡聚一堂,其詞、曲、舞比較優美,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4.熱巴
熱巴舞是由藏族“熱巴”藝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它是一種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表演的,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熱巴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序,以鈴、鼓舞為主吸收了弦子、鍋莊、踢踏、說唱、韻白、啞劇、雜耍等表演形式,由12個節目組成,整場演出完整嚴謹,全套演出需要5個小時,其中戲劇及體育內容豐富且有寓意。是一種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間體育舞蹈,流傳在西藏東部的昌都、工布一帶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樹藏區,其高超的表演技藝和完美的藝術風格享譽國內外。
5.堆諧
“堆諧”是西藏日喀則民間的傳統舞蹈,泛指后藏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薩迦縣以及阿里一帶叫做“堆”地區的農村圈舞。堆諧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以歌唱為主,節奏舒緩,舞姿悠揚;后一部分以舞為主,節奏活潑,舞姿灑脫,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岸阎C”原來是一種秉節奏表演的農村集體舞蹈,是豐收后敬神時大家為歡娛慶賀而表演的,具有粗獷樸素的特點。后來,經過藝人的加工提煉,變成各種各樣的舞姿。有注重腳下功夫的踢踏舞,也有扣胸挾臂的浪漫舞姿。
6.噶爾
噶爾藏語意為專業性的表演歌舞。這里主要是指17世紀噶丹頗章王朝時期,拉達克國王獻給五世達賴的一部樂舞。這部樂舞,一直表演于西藏宮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韻律和動作,已經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宮廷舞蹈。表演這種樂舞的是男性兒童,稱噶爾巴。
二、藏族舞蹈的價值
1.文娛價值
文娛價值是藏族舞蹈中很重要的一種精神內核。一方面,特殊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給予其他民族同胞以無限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藏族舞蹈能夠滿足參與者和觀看者了解藏族民族文化的追求,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和工作壓力的增加,藏族舞蹈可以抒發內心情趣,宣泄內心情感,在舞動中感受愉悅并將愉悅舞進舞蹈中,享受自娛的樂趣。
2.宗教價值
藏族人民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宗教意識影響著藏區民眾的思想和一切活動,同時也在藏族舞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上世紀50年代以后,藏族人民的精神風貌一直在改變,與其他民族的融合越來越多,但即使不斷吸收其它民族的能量,在藏傳佛教的一些重大佛事活動如各種法會及開光超度請佛儀式中,具有宗教文化功能的歌舞仍然必不可少,藏族舞蹈中蘊含的宗教價值仍然需要體悟與感受。
3.教育價值
藏族舞蹈的流行是中國文化和諧發展的生動體現,當前文化發展的主旋律是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大繁榮,隨著藏族舞蹈的發展和流行,使人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參與中獲得的教育價值具有直接性和廣泛性。
4.宣傳價值
藏族舞蹈的參與人數可多可少,多的情況下,數百人身穿藏族服飾,伴隨民族特色濃郁的音樂一起舞動,聲勢浩大,蔚為壯觀;少的時候藏族舞蹈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以及大型歌舞晚會的現場,對于宣傳藏民族文化,吸引全國人民關注藏族文化,特別是對于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旅游事業以及公益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帶動作用。
三、藏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藏族舞蹈不僅是藏民族悠久燦爛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現存民族文化歷史中最悠久、最能體現藏族特色、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形式,是極為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作為國家的重要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我們有責任對它進行保護、傳承、發揚光大。
1.汲取現代舞的精華因素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智慧文化的結晶和歷史文化發展中諸多精華的集中體現,有著剛健、奔放、粗獷、熱情的性格特性,內容極其豐富,但是文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的,由于地理原因和歷史原因,藏族文化相對閉塞,藏族民間舞蹈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一方面保持藏舞的特質,另一方面要汲取現代舞的精華因素,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發展生機。
2.尋求官方支持
雖然藏族舞蹈有廣泛的受眾和參與者,但是畢竟是來源于民間的民族舞蹈,有著很強的自下而上的自發性,缺少了一定的規范性,不利于藏族舞蹈的持續發展和推廣,在這樣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官方支持,經常性開展有效地比賽活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舞蹈中,激勵更多地人發揮藝術才能,促進舞蹈發展和創新,為支持藏族舞蹈發展提供強勁的后援力量。
3.處理好藝術與市場的關系
隨著經濟發展,藝術與市場走向結合,藏族舞蹈也不能逃避這個難題,一方面,要積極尋求市場資源,促進舞蹈發展,一旦脫離群眾的需求,舞蹈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降低藝術等級,將舞蹈過于世俗化,喪失藏族舞蹈的魅力。要在堅持藏族舞蹈靈魂的前提下發展創新,適應市場的需求。
藏族民間舞蹈,作為中國舞蹈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具有符合藏族人民心理訴求和審美情趣的民間舞蹈風格,然而,隨著文化藝術以及各民族的和諧發展,所有的民族民間舞蹈都應該尋找符合時代特征的新的發展道路,藏族舞蹈也必須為發展創新尋找新的道路,才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汲取時代的養分,只有不斷創新發展途徑,才能更好地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讓更多民族甚至是更多國家的人民接受、認同、喜愛,真正的走向世界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1]黃優強.藏族鍋莊舞發展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3\\(1\\).
[2]楊鎮,劉明華.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創新發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7\\).
[3]萬代吉.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法舞——羌姆[D].西北民族大學,2006.
[4]王曉丹.藏民族舞蹈的發展形態[J].北方文學,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