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三節龍·跳鼓舞”的形成、表演形式與傳承
“三節龍·跳鼓舞”的形成、表演形式與傳承
>2024-04-06 09:00:01


“三節龍·跳鼓舞”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龍舞之一,僅僅流傳于湖北省云夢縣以東十五華里的伍洛寺鎮一帶,因由龍頭、龍身、龍尾三節組成,并與幾十名擊鼓者同舞而得名?!叭濤垺ぬ奈琛币运娈惱寺脑圃煨?、新穎活潑的表演形式、粗獷豪邁的舞蹈動作,展現出一幅氣勢磅礴、火爆熱烈的民間風俗畫面,每逢新年伊始,伍洛寺鼓聲隆隆如雷,人聲滾滾如潮,龍飛人舞,熱鬧非凡。

2010年5月,該舞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本人參與了《三節龍·跳鼓舞》的挖掘、搜集、整理與編寫,下面對該舞的起源、表演、傳承、發展等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三節龍·跳鼓舞”的產生

地處古云夢澤東北部沖積平原的伍洛寺人,為何世世代代如此熱愛“三節龍·跳鼓舞”呢?筆者認為這與中華民族古老的圖騰崇拜、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民間習俗、民間傳說有關。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褒垺痹谌嗣竦男闹斜硎局?、威嚴和無窮的力量。龍舞是在圖騰崇拜思想意識支配下產生的,屬圖騰舞蹈。

伍洛寺的“三節龍·跳鼓舞”就是龍舞的一種,它既保留了我國眾多龍舞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其鵝頸頭、燕子尾、龍脊及龍鼓同舞的形式都具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和鮮明的地方色彩。相傳一千多年以前,伍洛寺一帶原來叫“龍須湖”,只是一條不上三十棟房子的小街,街道沿著縣河蜿蜒伸展,街頭至街尾不過二十丈長,位處平原,地勢低凹?!对茐舻孛尽酚涊d:過去該地是“三天無雨到處干,一場大雨遍地淹”.清《云夢縣志略》記載:“伍子胥廟,龍須湖西,其地曾有龍起,雨雷奮迅,毀村民廬舍及廟宇”.這兩個史料說明,伍洛寺常受干旱、水澇、龍卷風等災害的困擾,人們不得不經常離鄉背井,逃荒他鄉,渴望能過上穩定的生活,于是便祈求“龍”的照應,通過舞龍以祈求愿望的實現。豐收之時,人們歡騰起舞,受災之時,人們以為是神龍不悅,便裝飾廟宇,舉行更為虔誠隆重的祭祀儀式,龍舞得更下勁,跳鼓打得1力的崇拜對象,而“三節龍·跳鼓舞”[1]表演則成為一種習俗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地流傳至今。

“鼓舞”是我國最早形成的舞蹈之一,遠在周代就已經有“六鼓四金”的記載,《詩經·小雅·甫田》中提到“農夫之慶”,“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藏,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由于“鼓”與人的動作密切關聯,以及“鼓樂”的鮮明節奏感,鼓聲咚咚的同時必然是人體的揮舞震顫,“鼓舞”的場面便隨之而生。[1]

但是有關“跳鼓”,史料上并沒有具體記載,據一些零散的資料來看,伍落寺人舞三節龍打跳鼓的由來,與當地的習俗和巫覡娛神的祭祀活動中對神靈的虔誠有關。過去,當地人把“三節龍·跳鼓舞”又叫作玩“太平燈”.

在170多年前,這一帶舞三節龍、打跳鼓仍然十分流行,逐漸發展成一家有幾個兒子便有幾面跳鼓,以顯示本姓本族人丁興旺。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幾乎每家還保留著很早以前的跳鼓,我們在收集、整理“三節龍·跳鼓舞”組織現場時,到各家收鼓,發現有的鼓上面寫著“民國二年”、“民國十五年”以及更陳舊更早的跳鼓,人們認為鼓的震動可以驅趕瘟疫、惡魔,以鼓聲象征雷聲,鼓越多,雷聲越大,以驚天動地的雷聲,祈求神龍到伍洛寺來顯靈,因此,家家備鼓,操鼓以表誠意。除此之外,由于封建宗法思想和家族意識的影響,跳鼓也成了凝聚宗族意志,鼓舞族人士氣的工具。這一帶人們性格勇猛好斗,建國前經常發生宗族械斗。而械斗通常是因為舞龍踩他人“神地”、“龍脈”等為導火線引起的。因此,每逢舞龍時,除了家家戶戶出人打跳鼓外,還要出人舉“排燈”.“排燈”名曰燈,實際上是械斗的長矛,矛部用燈籠裝飾著和跳鼓并行,顯示著本族的氣派和威武,一旦與他人發生糾紛,便拋掉燈籠,以長矛出擊,跳鼓擊鼓助威。

這充分顯示了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爭斗的遺存。

“三節龍·跳鼓舞”最早是三條龍一起同舞,一條“老龍”長十二節,兩條三節龍。據說很早以前,伍洛寺“女兒港”有一深潭,潭里有一條長有白胡須的大紅鯉魚,一條黑胡須的小烏魚和一條長有紅胡須的小黃鱔魚。它們修煉成精后便興風作怪,此地年年非旱即澇。有一年又發大水,水越漲越高。眼看整個伍洛寺就要被洪水吞沒時,人們在絕望中突然看到一大二小長有白、黑、紅胡須的三條龍出沒于滔滔濁浪之中,于是人們紛紛在潭的兩岸設下香案,口里反復念著:“大人莫見小人怪,菩薩善過”.頓時只聽得轟隆隆響聲,雷鳴電閃,三條龍騰躍向前,洪水一下子隨龍流走了,伍洛寺的人們絕處逢生,從此,視三條龍為神靈。每年春節前后,人們就扎起三條龍燈,一條紅色掛白須的十二節龍稱之為老龍,舉著沿街串村收香火,兩條披著鱗甲繡花衣的小龍叫三節龍(黃色的掛紅須、烏色的掛黑須),同跳鼓一起舞蹈,以此祈求三條龍賜恩于伍洛寺的百姓。

除此之外,三節龍的結構非常奇特,其頭為鵝頸頭,頭上扎蟾蜍,龍嘴含珠,掛須,一條“龍脊”貫穿龍身,披繡花衣,尾扎成燕子尾,整個造型充滿著神秘色彩而奇異奪目,且又無一不和當地習俗傳說有關聯?!叭濤垺饼堫^頂上有蟾蜍,因為當地傳說龍怕蟾蜍,所以人們在龍頭上扎蟾蜍,以鎮龍頭。龍嘴含球,傳說此珠起分水作用。另外龍珠吐出來可給人們賜福。龍嘴掛須和龍脊,則是根據當地傳說中三條魚變成龍而來的。令人驚奇的是,筆者發現,“三節龍”的扎制競與《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極為相似?!叭濤垺鄙砼镊[甲繡花衣,與《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之妻,湘夫人的“龍工衣”如出一轍,“三節龍”龍嘴含珠,龍尾扎成燕尾且要求舞成龍嘴自咬其尾的動作與傳說中“龍喜食燒燕肉”極為相似?!短接[·梁四公記略》云:“震澤中,東海龍王女掌龍珠藏。龍嗜燒燕。(梁武)帝以燒燕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喜,以大珠三,小珠七,雜珠一石以報帝?!睘榇?,人們仿效這一傳說,把“三節龍”的尾部扎成燕子尾,龍嘴含珠,并創造了龍嘴自咬其尾的舞蹈動作,以示喂龍食燕肉,滿足其嗜好,希望龍因此而高興,吐出許多龍珠,賜福大地。另外,據“三節龍·跳鼓舞”的排練陣式及其中的舞蹈寓意來看,表演的過程和情節又與《山海經》中的“黃帝與蚩尤之戰”的故事有關。

遠古時期,黃帝和炎帝展開過一場惡戰,黃帝令“應龍”(有蓄水行雨的本領)和自己的女兒“魃”(即旱神,體內儲著極大的熱量,只要稍稍地向天地間施放,就勝過炎熱的太陽),以及弦女用夔牛皮做的八十面鼓一起出戰,戰勝了蚩尤,立了大功?!皯垺焙汀镑伞币蛏窳τ帽M,不能上天,而黃帝卻把他們忘到九霄云外。于是“應龍”一氣之下跑到南方的一個山澤地住下來,“魃”卻在下界,每到一處,總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镑伞背闪巳藗冊{咒驅逐的對象。為了驅趕旱神,人們集合起來,扮做“應龍”的模樣舞蹈,祈求“龍”出來降雨。[2]

由此推測,三節龍與跳鼓舞同舞有可能是遠古以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人民為了歌頌“應龍”的功績而產生的圖騰舞蹈。綜上所述,“三節龍·跳鼓舞”尚帶有原始文化遺存的古拙民風,是一個比較古老原始的民間舞蹈。它來源于原始文化遺存和民間傳說,起源于原始的操練舞和巫覡娛神的祭祀活動,逐漸發展成為群眾自娛自樂的廣場舞蹈。

二、“三節龍·跳鼓舞”的表演形式及特色

“三節龍·跳鼓舞”屬民間廣場藝術?!叭濤垺敝車湟园倜嫣囊黄鹜璧谋硌菪问綖樵撐柰怀鎏攸c之一。表演形式比較自由,動作在打擊樂的烘托下進行,律動、節奏、力度變化無窮,任意反復?!叭濤垺狈铸堫^、龍身、龍尾三節,由三人表演。其動作與一般龍舞截然不同,龍頭、龍尾與龍身相對站立在一條橫線上,龍身居中,腿腳A字交叉相靠,大腿緊貼,相互支撐,三人站位始終不變。在運動中,舞者上身的韻律講究圓,雙手握把貼身上下呈弧線反復繞“∞”字形,使之圓轉不斷地翻滾盤旋于地面和空中?!褒堃病焙汀褒埥g柱”

是“三節龍”獨特的表演技巧?!褒堃病奔词俏枵咴谖椠堉?,當龍頭舞至右后下方時,龍尾穩著,龍頭快速上撩,龍口對準龍尾做咬尾狀,此時龍身隨之舉起,整條龍呈圓形狀?!褒埥g柱”,是在舞龍中經“龍咬尾”姿勢,龍身即向左擰身“倒把”、“左握桿”,龍頭朝右上方,龍身劃至右下方,龍尾劃至左下方,使龍體緊裹三人成龍盤柱狀。[3]

“三節龍”在舞動過程中,就地取材時而滾于地面,時而躍上條凳,技藝高超的藝人還站在稻場中石磙上表演,被當地稱之絕活?!叭濤垺痹跅l凳與石磙上的表演難度大,要求演員動作嫻熟,配合默契?!疤摹笔且环N男子群舞,舞者人數不限,在當地只要是男人就都會打跳鼓,往往是一家操鼓百家響應。舞者一手持鼓,一手拿嵌有銅錢的鼓槌,動作以跳起擊鼓為主,配合“三節龍”舉臂躍足,且鼓且舞。表演時講究跳得高,打得響,更要吼得歡,節奏鏗鏘有力。跳鼓的隊形通常為二列對跳(三節龍居中),游行時擊單音,一步一擊,在表演高潮或打場子吸引觀眾時,做“擰身跳擊鼓”,口里同時發出“啊吙吙”的吼叫聲。動作還有“跳步擊鼓”、“飛舞擊鼓”等。原地擊鼓時則分四方站立,“三節龍”居中間,各方輪流擊鼓起跳,誰跳得高則為跳鼓打得好。舞姿矯健奮發。

三、“三節龍·跳鼓舞”的傳承與發展

民間舞蹈不論在內容與形式,還是在活動時間、活動場地上,都與人民生活密切相聯。它的傳承不是依靠語言文字,而是在村民間以人體動作保存與表現為主要特征。[4]

“三節龍·跳鼓舞”是伍洛寺仍在流傳的民間舞蹈。當地老一輩民間藝人在傳承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便于向后人傳授“三節龍·跳鼓舞”,歷代藝人們在舞龍過程中互相學習、交流、切磋、總結出不少藝訣,如藝人熊志發(1921年生,已故)在傳藝時常說:“玩龍沒得巧,只要胯子(腿子)卡得好”.在做“龍咬尾”動作時,藝人們又總結出“要龍玩得快,全靠龍頭帶,中間撐,尾巴喂,龍頭龍尾緊相對”等。這些藝訣準確揭示了舞好“三節龍”動作的方法和技巧,使舞龍動作更加規范統一,在傳授中可使繼承者一學就會,且不失風格。

節日,是一年當中種種傳承路線形成的固定的,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是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的日子(《中國民俗學》)。當地一直流傳著正月元宵鬧花燈、三月清明放風箏、五月端陽賽龍舟等民俗活動?!叭濤垺ぬ奈琛闭窃谶@種民俗活動和節日的環境中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每年的正月十二日之前,除了精心扎龍外,各家各戶的男子漢自覺在稻場操鼓練習,迎接正月十二舞龍日的到來。這一天伍洛寺本姓家族男女老少結集于本姓祠堂,參加“開光”、“請龍”儀式,由一名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的長者,殺一只雄雞,用綁有五色彩布條的針蘸雞血點龍的眼睛、耳朵,以示龍“有靈”了。人們對龍燒香跪拜,然后開始走村串街舞龍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五,便停舞息鼓,舉行送龍儀式(即將龍焚化)。

在整個“請龍、舞龍、送龍”的活動中,村民們既是參與者也是表演者。人們通過舞“三節龍·跳鼓舞”感受到傳統與民族心理,當技藝高超的藝人在稻場石磙上激情舞龍時,藝人精湛的技藝,使觀眾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感染,現場的鼓聲、吼聲、觀眾掌聲、叫好聲交織在一起,所有在場的人們都沸騰起來,臺上臺下,圈內圈外的感情交流達到最佳效果。

“三節龍·跳鼓舞”以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珍貴的藝術價值而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根據國家有關促進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精神,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都有保護的義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根脈,但它不具有實物形態,較之有形的文物在識別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又由于其活性傳承的特性,在歷史變革與時代沖擊中容易消逝。筆者早在1983年參與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舞協組織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挖掘、整理和編寫出版工作。這是搶救中華民族民間藝術遺產,開發民間傳統藝術的一項系統工程。在挖掘過程中,筆者驚奇發現了“三節龍·跳鼓舞”這一全國少見的民間龍舞,當時很多扎龍、舞龍和打跳鼓的藝人都還健在,他們熱心地為我們講述師承關系,傳授舞龍技巧。通過挖掘、整理、編寫,該舞作為湖北獨特的龍舞編錄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國家卷》和《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孝感卷》。此后,伍洛寺鎮每年農閑、春節一直都延續著舞“三節龍·跳鼓舞”的習俗。

在過去的30多年中,筆者一直不懈地在做“三節龍·跳鼓舞”的繼承創新與發展工作。1988年以“三節龍·跳鼓舞”為素材編排的“云夢龍鼓”在湖北省文化廳、電視廳舉辦的民間舞蹈、器樂、民歌比賽中獲三等獎,“三節龍·跳鼓舞”首次進入到大眾的視野。

1992年10月,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孝感舉行。開幕式上,由湖北工程學院(原孝感師專)千名大學生表演的《龍鳳呈祥》氣勢宏大,“三節龍”熱烈粗獷的舞姿和矯健奮發的跳鼓震撼了全場國內外來賓,這是“三節龍·跳鼓舞”首次在全國性的舞臺上展示。為了向現代青年傳授民間舞,筆者結合現代舞蹈藝術和廣場藝術的文化特點,推陳出新,將“三節龍·跳鼓舞”提煉加工,創編成藝術作品由云夢縣楚劇團學員表演。在2013年11月湖北省第三屆舞蹈“金鳳獎”大賽評比中脫穎而出,獲作品一等獎。

2014年6月,“三節龍·跳鼓舞”參加全國龍舞大賽決賽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的評獎活動,榮獲銀獎。然而伍洛寺“三節龍·跳鼓舞”的傳承現狀卻令人十分擔憂。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民間舞蹈受到強烈的沖擊。民間舞蹈的非物質特性決定了其生存能力的脆弱。它是在一定時間和場地上群眾直接進行傳承,又在群眾的互相競爭中發展,許多精湛的技藝都保留在民間藝術家身上,一旦失去了這種繼承與競爭的條件,如老藝人的離世,民間舞蹈就會受到直接的影響。隨著現代文化生活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于原有的民間舞蹈形式,如“打跳鼓”過去是家家有鼓,一家操鼓百家響應,而現在的青年們卻不感興趣,覺得形式陳舊,動作簡單,而隨著過去能站在石磙上舞“三節龍”的熊福祿、賴運清、郭興旺等老藝人相繼去世,這種玩法現在已看不到了。郭順國老人是扎龍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今年已有86歲,以前是兄弟兩人在制作,三年前弟弟去世后,只剩下他一人會這門手藝。由此可見,培養“非遺”傳承人迫在眉睫。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建議從三方面努力。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依據科學的方法尋找規律,并提供延伸和發展空間,更好地保護現有資源,積極培養非遺的傳承人。

二是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應根據中央有關精神,緊密結合新形勢、新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抓住民俗活動和節假日的時機,組織各類民間藝術展演、比賽活動,使之進社區、進學校,成為促進公眾參與保護,推動文化遺產事業融入社會的重要平臺,讓更多的群眾受到民俗氣氛的熏陶,留住傳統文化的記憶。

三是專業文藝工作者,應該擔起傳承、傳播、研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緊跟時代賦予新的內容,在傳承中求變求進,使傳統的民間舞蹈形式與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融為一體,在形式、內容、動作、造型、音樂等各方面適應時代的要求,體現時代的美,使民間舞蹈沖出鄉村、稻場,走向社會大舞臺,在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讓更多的群眾在觀賞中尋找遠去的背影,打撈失落的記憶。

為此,我們應該制定切實保護民間舞蹈文化遺產的計劃,在不斷向前的變化進程中求發展,應該從傳統文化中發掘當今民間舞蹈文化的基因與動力,在民間舞蹈文化中探尋與現代發展一致的結合點,從而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人民需要,具有中國新時代特色的民間舞蹈文化。

參考文獻:
[1]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21.
[2]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1-362.
[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173-177.
[4]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