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4 月 30 日,王小帥導演新作《闖入者》闖入大陸院線"五一"檔排片。王小帥作為中國電影"新生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創作風格具有中國"新生代"導演創作的許多特點--紀實影像風格、對小人物的表現。
《闖入者》這部影片雖然被發行方冠以"犯罪劇情片"商業歸類的帽子,卻是名副其實的文藝片。電影的本質屬性首先是工業產品,是商品,其次才是藝術品。影片在大陸首映當日的排片,僅占市場排片的百分之一。"五一"檔上映以怎樣的形式被大眾認可與接受,是導演出于票房考慮要重視的問題,也讓影視從業者不得不反思:在當前消費文化時代,藝術片應該何去何從。本文將從主題敘事、藝術風格、市場策略等方面,分析《闖入者》基于消費文化時代的藝術片創作特色。
一、主題敘事:誰是"闖入者"
電影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式藝術形式,最重要的因素是敘事。一部電影成敗的最大的衡量標準是故事講述得是否完整與生動,故事主題的表現是否恰當,是否能引起觀眾共鳴?!蛾J入者》圍繞一個老伴去世的獨居老人"老鄧"展開。老鄧生活中突然"闖入"了一些離奇事件,莫名的騷擾電話、夜晚扔進家的磚頭、經常偶遇的小男孩……這些事提醒老人年輕時文革期間的一段痛苦經歷。當老人終于愿意面對往事準備完成自我救贖時,小男孩的失足死亡讓她最后的希望破滅。故事線索看似簡單,但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卻異常明確,且以"闖入者"的巧妙概念將主題凸顯,給電影觀眾明確的主題定位。那么,誰是"闖入者"呢?導演設置這樣的懸念,帶引觀眾解開問題答案。
故事一層層抽絲剝繭地呈現出來,影片主題也愈加明晰。
影片最大的"闖入者"非老鄧莫屬。作為一個母親,她首先是孩子新家庭的闖入者。老鄧以家長、母親的身份闖入大兒子張軍家,可張軍與妻子并不認為母親的到來是件多么興奮的事情,"媽,您也別跑來跑去的了,我們能安排好。"言外之意,母親闖入并干預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老鄧的二兒子張兵是個同性戀,當她去探望他時,二兒子也以主人的身份對老鄧加以指責,"媽,你這是要鬧哪出啊,天天看著我啊……"在這些情節的設計中,導演特別關注孤寡老人問題、養老院問題、祖孫三代相處問題等社會熱點,體現導演的人文關懷。
影片的第二個"闖入者",也是影片最具象化的闖入者,即犯罪的小男孩。老鄧家沒有聲音的騷擾電話、對老鄧家的攻擊破壞、小區的兇殺案,都是這個"偶然"出現在老鄧生活中的小男孩造成的。在人物關系設計上,這個小男孩被設計成為爺爺老趙報仇的形象。他從貴州邊遠地區闖入北京,進入并影響老鄧的生活,提醒著老鄧的過去。這是導演設置的最為重要的一個人物形象,承載整個故事的結構,連接故事中出現的兩個家庭,連接整個影片中的兩個故事段落。
最后,也是導演想表現的最大的一個"闖入者"--文化大革命?!蛾J入者》實質上是一部反思文革的作品,且導演用高度概括的比喻方式將這一主題表現得非常到位。文革時代是多數經歷過的人不愿回憶的一段歷史,那個年代的多數人既參與制造了那段歷史,又成了那段歷史的犧牲品,其也是影片主人公老鄧最不愿提及的一段痛苦經歷。如今,電影創作終于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反思那段歷史。影片中,導演借老鄧大兒子之口,講出老鄧在文革時為回到北京寫材料告發批斗老趙的一段經歷。
正是因為文革的闖入,老鄧也闖入老趙家,并破壞了其原有的平靜生活。通過反思不難發現,一切源于文化大革命的闖入。文化大革命"闖入"新中國的歷史征程,成為最大的"闖入者".
二、藝術風格:王小帥的寫實風格特色
中國"新生代"導演創作的最大特點是他們多數人走地下電影、獨立電影的道路,王小帥導演也是其中之一。
他的電影藝術特色表達具有"作者電影"的風格。這類風格在影像特色上更加注重寫實。王小帥創作時期正值國內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這賦予其更多的創作題材。正因國內市場經濟形勢的變化,以王小帥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導演在創作題材中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影像風格更加質樸。
在藝術風格上,《闖入者》這部影片以高度真實的影像書寫方式沿襲導演一貫風格。首先,從攝影方面看,影片中大量使用紀錄式的攝影風格:手提攝影,多處出現長鏡頭,構圖上的壓抑元素,剪輯上的跳剪、硬切,景別選擇使用大量小景別(包括大特寫,特寫,近景)均帶有濃烈的導演主觀化處理特色。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導演沒有給人物做更多藝術化造型,無論妝容、發型還是服飾、色彩,還是人物表演,都極盡樸素,帶有濃烈的生活化氣息。在色彩影調運用上,通篇使用灰暗陰翳的色彩,基本不涉及藝術化的燈光烘托。在音樂音響上,導演基本摒棄北京音樂,只在必要處做音響上的聲音處理,甚至很多場景大量使用同期聲,重視自然音效的使用,這與導演的寫實風格特色完全符合。影片開始,小男孩出場的一場戲,導演先進行一個淋浴開關的大特寫,然后是小男孩洗澡背影的近景鏡頭,再是洗澡后人物在房間活動找吃的的全景鏡頭。
幾個鏡頭中,人物動作、攝影機運動、剪切速度都比較緩慢,且完全使用自然光。其次,老鄧出場,空鏡頭桌上的電話響,接近景俯拍老鄧接電話,接中景俯拍老鄧接電話詢問是誰的背影。幾個鏡頭全部用硬切處理,自然光逆光拍攝,人物面部置于陰暗中,人物俯拍營造壓抑感,加上整個構圖使用昏暗灰黑色調,兩個主要人物的出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影像風格。接下來,整部影片圍繞老鄧生活中出現的離奇闖入事件展開,在藝術風格上高度保持著現實主義的特色。
在劇情藝術處理上,有一個導演主觀化的設置--小男孩的結局。王小帥在采訪中曾經談到這個設計,他最初的想法是老鄧回到貴州,找到老趙的妻子尋求原諒,老趙妻子打了她一巴掌,故事戛然而止。但這個過于開放的結局方式,似乎沒有把導演內心想表達的那種絕望感和無力感表現清楚。于是,又加上尾聲段落的一場戲:老鄧發現警察后,給老趙孫子小男孩通風報信,小男孩躲避警察追捕,失足墜樓。這樣的情節處理中,老鄧用現代社會另一種"不道德"方式彌補文革時期自己的"不道德"行為。這種老鄧自我救贖的失敗結局處理,深刻烘托出整部影片最核心的主題。
三、市場策略:從《闖入者》看文藝片的商業路
2014 年,《闖入者》在約 30 個國家和地區展映,好評不斷。但是,2015 年 4 月 30 日在國內上映,卻遭遇票房的巨大失利。截至 30 日 17 時,實時票房統計數據為62.92萬,首日票房也僅為107.16萬。從排片情況看,與《闖入者》同期排片的《何以笙簫默》排片高達 31.6%,《赤道》為 20.97%,《念念》為 3.33%,而《闖入者》是 1.32%.截止到 4 月 30 日晚,《何以笙簫默》票房已高達 4 000 多萬。
到 5 月 30 日,電影票房數據庫統計,《闖入者》總票房僅為 993 萬。
早在 2005 年《青紅》上映時,王小帥接受采訪談到票房問題,他說:"這是一個物質的時代,電影院都想賺錢,所以很多電影院確實很難去吸收這種(指影片《青紅》和賈樟柯的《世界》)明明不賺錢的片子。喜歡我們電影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走不走進電影院就是另一回事。所以這個票房我不在乎。"比起之前的影片營銷,王小帥這次一改往日風格,積極制定營銷策略。他說:"我看到這次整個營銷做到這個份上,這么辛苦這么多人投入,比我們制作電影要困難得多。"《闖入者》這次在營銷宣傳上使足了力氣:參加國際電影節,提高影片國際地位及影響;在國內各城市奔走宣傳;邀請樂壇頗有名氣的李志和尚雯婕演唱宣傳主題曲;電影成立官方微博;積極做有獎競猜活動;與淘寶電影謀求合作,提前半個月預售;與滴滴打車合作,送打車券;設計倒計時海報;讓"影后"呂中上《非常靜距離》;為盲童讀詩等多種形式博熱點;導演本人全國各地奔波,現身全國最大規模院線推介會;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形式呼吁觀眾支持。然而,《闖入者》的數據卻給導演巨大打擊。"當我看到排廳數量時,我那一天是在震驚、沮喪和絕望中度過的。
我拍電影以來,不管遇到再大的事情,都比不上 4 月 30日。"這部影片在多個國際電影節口碑頗佳,獲得 71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獅獎、51 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獲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大獎,卻在大陸上映遭遇國內市場的滑鐵盧,不得不讓導演反思文藝片面對消費文化時代的商業市場策略。
中國文藝片創作的導演主要集中在中國"新生代"導演中,他們很大一部分在各大國際電影節獲得一定知名度后開始回歸中國市場,試圖尋求一種新途徑獲得中國市場文藝片與商業市場票房收入的共贏。然而,許多對文藝片創作駕輕就熟的導演在構思與風格上仍然堅持原有的創作特色:較強烈的主觀表現特色,相對緩慢的敘事剪輯速度及過度寫實的影像風格。消費文化市場下,電影的娛樂功能和價值尤為明顯。面對消費市場嚴酷的競爭,藝術片"只談藝術不談票房"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觀眾不買賬,導致市場競爭的失敗。當文藝片必須在商業市場競爭下存活時,許多文藝片電影導演多多少少在創作上向商業市場妥協。這或許是一條出路,但文藝片商業市場的出路絕不僅僅是導演創作風格上的妥協能夠解決的,當務之急是要找到正確的市場營銷策略。對影片產品而言,一方面導演應積極考慮消費大眾審美,找準品牌定位;另一方面開拓產品圖書、音像等后產業。在價格院線渠道方面,國內電影政策、院線方面更應該給予文藝片相應的支持,合理排片,制定符合大眾消費水平的影片價格;建立二級市場院線;設置專門文藝片供應渠道;拉長文藝片的市場排片周期;尋找多元化發行渠道。另外,電視臺和視頻網站也是受眾接觸電影的重要渠道。因此,各電影制作公司要全面利用這兩種,做好電影宣傳。
參考文獻:
[1]達德利·安德魯 . 經典電影理論導論[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3.
[2]馬塞爾·馬爾丹 . 電影語言[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3]張麗君 . 中國藝術電影的市場與營銷策略研究[D]. 廈門:廈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