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采茶舞起源于江西南部地區,源于民間采茶勞動和客家民俗生活,據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廣泛流傳和發展于贛南地區的一種獨特舞蹈藝術。最初的時候客家茶農在山間勞動時互相之間會有對歌、對唱,后經過人人傳唱就慢慢成為了客家特有的民間歌曲,再附之以采茶時的勞動工具和采茶動作,就逐漸發展為了邊唱邊跳、載歌載舞的采茶戲。采茶戲進一步延伸就演變為了純動作、純舞蹈的表演形式,即贛南采茶舞。
一、贛南采茶舞風格的“三化”特點
1.動作生活化
贛南采茶舞最初的基本動作是由客家茶農在勞動過程中根據采茶的一些動作隨心所欲舞動而成的,剛開始的時候所有動作都非常的自然隨意,只是用以勞作之余的放松、休息、娛樂,沒有固定的程式和規律,主要以茶農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為主,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地域性。采茶舞所用的道具,一般也都是采茶人用以摘茶的竹籃、背簍以及天熱時用的扇子等一些隨手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無論舞蹈的形式、動作,還是所用道具、表情,都十分貼近贛南人民的生活,都能處處體現客家民族的生活特點,是一種充滿地域鄉土風情特色和獨特民族民俗特點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
2.配樂鄉土化
贛南采茶舞所用的音樂具有濃郁的贛州鄉土氣息和客家唱腔特點,其中的曲調主要以我們通常所說的五聲調式中的“徵調”為主,語言主要是以贛州官話為主的贛南本土方言,唱腔主要以旋律輕松優美、節奏感和韻律感很強的茶腔、路腔為主,蘊含著贛南地區特有的茶山氣韻和鄉土色彩;伴奏樂器采用的也是具有顯著鄉土特色的“土樂器”,主要有客家人親手用粘土燒制的二胡“鉤”,以及客家民間常用的嗩吶、鑼鼓、古箏等樂器。這種極具贛南鄉土氣息以及濃厚地方特色的音樂舞曲,進一步增強了贛南采茶舞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文化性。
3.形式多樣化
由于贛南采茶舞是在客家人采茶勞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最初的對唱到后來的唱跳結合,再到后來的輔之以樂器,最后形成一種有奏、有樂、有舞相結合的較為成熟的舞蹈動作,其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靈活多樣,融合了采茶歌、舞蹈、茶燈舞、采茶戲等多種藝術特點,是一種吸取了各家之長、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這種舞蹈形式的一個最大特點是,表現方式隨意自然,模仿生活百態,通過極為夸張、生動有趣的舞蹈動作,用詼諧幽默、原汁原味的本土語言,通過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原始地表現采茶勞作中輕松、歡樂、愉悅的心情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最真實地再現了贛南地區的民風、民俗,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了客家人勤勞淳樸、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二、贛南采茶舞表演的“三絕”特色
1.絕無僅有的單水袖
在我國傳統的舞蹈表演中,水袖是一種比較常用的表演道具,一般為雙水袖,有的左右對稱,有的長短不一。而贛南采茶舞中的水袖與其他水袖不同,僅有左臂袖筒,而沒有右臂袖筒,表演時僅以單臂水袖舞動,并配以獨特的舞蹈動作,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表演形式。從舞動技巧上來看,單水袖一般在左臂,以單手揮動,難度較大,具有其特定的動作技巧。表演時,演員必須同時使用手、腕、肘、臂、肩的力量,使身體的多個部位互相配合,從下到上、協調聯動,最后構成一系列優美的單袖舞蹈動作。從舞蹈動作上來看,雖然僅有一只水袖,但做出的動作卻非常豐富,可做出纏、繞、遮、搖、飄、卷、甩、擺等幾十個單體動作。在跳的過程中,演員有時以手抓袖、抬手做遮陽袖,有時又將水袖繞肩穿腋、環腰高拋、穿針引線,各種動作復雜多變、一應俱全,再加上時而輔以靜態的特定造型,從而以絕無僅有的一袖之動,充分地展現出了贛南采茶舞的生動表現力。從表現形式上看,單水袖的動作設計主要來源于客家茶農的采茶勞動和日常生活,有時也對農家動物進行形象地模仿。比如在采茶勞動時,有時天氣較熱,茶農一般習慣于用衣服的左袖擦汗,因此贛南采茶舞中的很多動作都模仿的是茶農擦汗或遮陽,這種動作也叫遮陽袖;還有的在表演時,模仿狗尾搖擺、馬站立等形態,非常的逼真形象,體現了贛南采茶舞特有的風格品位和觀賞價值。
2.絕妙變幻的扇子花
扇子是贛南采茶舞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道具,不管男女老少在表演時右手中一般都會拿一把彩扇,舞動起來可形成各種各樣、靈活多姿的扇子花,通過扇子的變化來美化舞蹈動作,突出風格特點,用以渲染氣氛,表達舞者內心的激情。
扇子花一般可以分為單扇花和雙扇花,其區別在于,單扇花男女都可以用,而雙扇花一般僅用于女演員。扇子花的動作設計同其他采茶舞的動作一樣,也來自于客家人的采茶勞動和日常生活,彩扇可以當作采茶過程中所用的勞動工具和生產生活用具,可以當作挖鏟、剪刀、鋤頭等,也可以作為各種炊具、縫補用具等。不管作為什么工具,舞動起來都會給人飄逸、靈活的感覺,使人看了眼花繚亂,極欲隨之起舞。
經過多年的流傳發展,扇子花的種類已達到了二三十種,扇在手中,可轉、可拋、可吊、可甩,亦可做出類似風車、波浪等的形態,再配上與之相輔的表演套路和口訣,便形成了一套具有特殊藝術表現力的動作體系,從而深層次地增強了贛南采茶舞的藝術感染力。
3.絕技超凡的矮子步
矮子步是贛南采茶舞中男演員的基本動作之一,也是該舞種獨有的一種動作表演技巧,其動作的形成完全來自于贛南茶郎的采茶動作。每逢采茶季節,客家男女一起上山采茶,女提籃、男背簍,籃中的茶葉一滿,便隨時倒入男人背的簍中,由于茶樹相對較低,男子不得不半蹲雙腿,躬下身子,讓采茶女把茶葉倒入身后的背簍中,并按緊壓實,由此看上去男比女矮,這一動作過程經過舞蹈藝人的演化總結,就形成了贛南采茶舞中的一絕——“矮子步”。贛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是我國舞蹈藝術領域的一個獨創,也是男舞者丑中見美的一種基本動作。其基本的動作形態是演員雙腿始終處于半蹲或全蹲的“屈”的狀態,具體步法有高有矮,有相互交叉,還有搖、滑、搓等各種步法,要求男演員必須具有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和濃厚的藝術表演力才能完成,做起來既要有輕盈的步伐、靈活的膝動,還要配合手腕和手臂的舞動,以及豐富的表情和眼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特色。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經過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和提煉加工,現在贛南地區一些其他的民間舞蹈表演中,矮子步也逐漸被女性舞者所運用,比如《茶韻》《客家大腳丫》等客家舞蹈作品中都有矮子步,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民族民間舞蹈特有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贛南采茶舞將矮子步、單水袖、扇子花三種動作有機融合將客家人的鄉土風情、文化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極富地域色彩的藝術表現風格受到了贛南地區群眾的深深喜愛,也成為了我國地方特色舞種的代表和民族民間舞蹈的典范。
三、贛南采茶舞藝術的“三促”作用
1.促進了客家文化的發展
贛南地區是我國客家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地區。自唐宋以來,就有人遷移聚居于此,開始了開荒種茶的生活,在天長日久的種茶、采茶勞動中,逐漸創造出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贛南采茶舞就是客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贛南采茶舞的流傳發展,使我國乃至世界上很多的人都喜歡上了客家舞蹈、客家藝術,了解到了客家民俗、客家文化,同時也有很多的專家學者開始研究、挖掘、開發和保護贛南客家文化,對進一步促進贛南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促進人們身心協調健康
贛南采茶舞起源于客家民間,流傳發展于群眾之中,在當地基本上人人會跳,廣為流傳,成為了群眾最為普遍的休閑娛樂和健身方式。據有關研究顯示,贛南采茶舞是一種全身性的、協調性的、綜合性的運動,尤其在甩袖、舞扇、做矮子步時,身體的各個器官、各種組織都會全部參與其中,協同運動,對生理和心理都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具有明顯的健身效果。多年以來,在客家農村的社區、廣場,采茶舞非常流行,成為了群眾在茶余飯后休閑健身的主要方式,在這種群體的舞蹈運動中,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了一起,有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睦協調,也促進了鄰里關系、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
3.促進了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
舞蹈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美、表現美、鑒賞美的藝術,贛南采茶舞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內容,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它的動作設計、配樂選擇、風格表現等,都從不同角度體現著贛南地區特有的地域美、形式美、藝術美和意韻美。而且隨著采茶舞的不斷發展,其美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豐富拓展,充分展示了贛南采茶舞獨特而強大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對于欣賞舞蹈的觀眾來說,贛南采茶舞在滿足了人們視覺感受和審美需求的同時,還能使人們更直觀、更充分、更深入地感知和體會到了民間舞蹈的內在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促進了人們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曾晶.《淺論贛南采茶舞的藝術特征和表演特征》.黃河之聲,2013(12).
[2]黃文華.《談贛南民間舞的三大表演技巧》.北京舞蹈學院報,2005(1).
[3]楊吉慧,林建平.《贛南采茶歌舞的風格與特點》.藝術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