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教育學家達爾克羅茲的教學宗旨是“喚醒天生的本能,培養對人體極為重要的節奏感,建立身心和和諧,使感情更加細膩,敏銳,激發想像力促進各方面的學習”。他的宗旨不僅符合高校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更加符合了新時期高校發展的通才教育觀。在國外的許多國家,現代舞的發展已具有非常高的水平。而在中國,現代舞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雖然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具有高水平,高科技,藝術性強的現代舞作品和現代舞理論知識,對我們來仍是薄弱環節,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突破思維,應用創新理論知識,開拓創新觀念與意識。
一、現代舞的起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1)現代舞是由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在歐美興起的一種舞蹈流派,它是在反芭蕾的時代下蘊育出的一個新興產物。由被稱為“現代舞之母”的美國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首先推出,她以“古典芭蕾一點也不美!”這一聲吶喊擺脫了古典芭蕾過于僵化的程式和束縛,反對古典芭蕾脫離現實,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她這一想法的推出,引起一片嘩然,造成當時全球舞蹈界極大的轟動,她的深遠影響延續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現代舞不斷的注入新的元素,當人們的目光再次注視現代舞時,它早已不再是蹣跚學步的嬰兒,而已經長成準備大展拳腳的壯年。它容納百川,兼容并包的藝術特性,使它成為了相對開放與自由的舞蹈學科。
(2)1927年由爛華撰寫的文章《鄧肯跳舞在教育方面的意義及其它》中提出,中國的教育界不應只強調道德精神,還要注重體育(即舞蹈)的教育。中國舞蹈界的先驅吳曉邦先生深受德國表現主義舞蹈的影響,他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洞察力,強烈的民族意識運用現代舞的方式來抒發他對敵人的憎惡和他對革命的萬分熱忱。1954年北京舞蹈學院正式成立,翻開了中國當時舞蹈藝術教育嶄新的一頁。1988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了第一個現代舞培訓班。1993年北京舞蹈學院首界現代舞大專班啟動。在北京舞蹈學院,由王玫編導,吳珍艷表演的現代舞《也許是要飛翔》在國外屢屢獲獎,95級現代班畢業匯報《上路》不僅融入了中國元素與特色,又與世界潮流同步。無不充分顯示中國的現代舞正以清晰的頭腦,敏銳的思維,優雅胡姿態,穩健的步伐,漸漸走向國際舞臺。
二、發掘自身的舞蹈創新意識
創新是人們能動的產生的一定價值成果的首創性活動,在所有創新素質中,創新意識是最主要的素質。沒有意識任何創新都不能進行,創新意識是與一般意識有所不同的意識。這種不同就是勇于、敢于、善于破舊立新,就是在頭腦中不斷有新意圖,新想法,新觀點冒出來。保羅·泰勒說:“我們缺少的不是動作,而是發現那些能為自己服務的動作之眼睛”?,F代舞的流派有著很大共性:永遠不應因繼承前人的成果,而是尊從自身的真是感受,勇于創新、開拓、實踐。在高?,F代舞的課堂教學上,不應提倡搞保留節目,教師應該以創新教育為出發點,鼓勵學生勇于發現生活中的點滴,擅于感受周圍事物,求新、求變、求精。在高?,F代舞創編課堂上,個別學生缺乏創新意識,拘泥動作是否美觀,是否合乎編排的規律,生搬硬套,忽略了創新的重要性,讓編出來的舞蹈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久而久之,現代舞又回到了固定模式。
三、現代舞將會在高校中形成一股熱潮
(1)它能夠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符合人體動作、節奏和發力點的基本韻律,可以使舞蹈者身體各個部分更符合自然的規律,消除拘束和緊張,能夠更加突出表現自然美和線條美。
(2)現代舞更加擅于表現人的情緒和抒發人的內心世界,把人們心中最深的情感挖掘出來,使舞蹈隨情緒而變化萬千,揮灑自如。高校的學生往往處于青年時期,內心情感豐富,借由于現代舞來將自己的內心情感來抒發,可以使學生表達最真誠的呼喊。
(3)現代舞更加有機地同音樂達到融會貫通,樂為心舞,舞為樂容,現代舞音樂的節奏性和舞者本身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促成好的現代舞的因素。身心合一的舞蹈可以激起表演者本身和觀賞者的共鳴。
(4)以零距離的舞臺表演方式與普通大眾親密接觸。今天,能夠欣賞現代舞的受眾面已經越來越廣了,它的舞臺表演方式不應只局限在劇場內,它可以根據編導的動作選擇一個適合的場所,它會以一個更加自由,更加新穎的姿態和大眾親密接觸。
(5)非舞蹈專業的學生將構成一支龐大的體系。在我看來,非舞蹈專業的學生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舞蹈訓練,卻也少了更多束縛,他們以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的真實性,敢想,敢做往往使舞蹈更加深入人心。至此,越來越多的非舞蹈專業人士愿意嘗試這種相對自由的舞蹈。所以,我要對他們說:“隨心所舞,想舞就舞吧?!?/p>
現代舞并非貴族,并非異類,如果仔細探究,你會發現,它必有一處會使你的心靈得到震顫?,F代舞需要創新,高校的舞蹈也需要創新,中國的舞蹈更加需要創新,我們仿佛已經聽到了新時代的強音:“創新、創新、再創新?!边@就需要我們高校乃至全中國的舞者們,既承載歷史,又預示未來,發揚勇于開拓的與創新的精神,迎接中國現代舞的春天,締造一個舞蹈世界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陳嵩、郭揚.我國高職教育十年發展的成就與經驗[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