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緣》自 2013 年 11 月 27 日于美國放映以來,受到全球影迷的熱捧,截至 2014 年 7月,在全球各地收獲 40 億美元①的票房佳績,超越《玩具總動員 3》成為全球動畫史票房冠軍,并連續拿下第 71 屆金球獎最佳動畫片、第 41 屆安妮獎最佳動畫電影、第 67 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電影,以及第 86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大獎。美國《每日野獸》稱贊《冰雪奇緣》是“迪斯尼繼《獅子王》以來最好的動畫電影!”它的名利雙收預示著迪斯尼電影公司的王者歸來。
然而《冰雪奇緣》的成功并不止于電影的名利雙收,更在于由電影這一“火車頭”推動著的相關產品及其服務的銷售所延伸的產業鏈效益。筆者認為,《冰雪奇緣》大熱門效應源自于童話故事的創意改編,它在對安徒生童話故事《雪女王》的改編上既保留了迪斯尼公主類型電影的基本范式,又融入了大量的產業化創意元素,從而成為一部能夠形成產業聯動的動畫電影,其所引發的觀影狂潮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本文擬結合公主動畫類型片的結構性變遷分析《冰雪奇緣》的創意改編及其創意呈現,并從電影的產業批評角度闡明文化創意為電影《冰雪奇緣》所帶來的巨大的產業價值。
一、立意創新,電影文化創意的關鍵因素
類型片在嚴格意義上是指“在好萊塢的片廠制度基礎上,按照某種電影樣式的標準化規定生產出來的,在形式、風格、影像和主題上非常類似的通俗(商業)電影?!?/p>
從 1937 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到 2013 年的《冰雪奇緣》,迪斯尼電影公司出產的公主動畫類型片歷經近80 年的演變,其公主形象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構性變化。不同于以往迪斯尼推出的公主動畫片,《冰雪奇緣》的類型改編顯然是獨具妙思的,它在傳承迪斯尼電影創作傳統的基礎上,又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了創意性的顛覆。
邵牧君在《西方電影史概論》中總結類型片有三大基本元素:一是公式化的情節;二是定型化的人物;三是圖解式的視覺形象[2].在迪斯尼早期的公主系列動畫片中,確實存在著一個基本范式:
1.公主往往是美麗動人、溫柔善良的女性形象;2.公主由于自身的美麗屢屢遭到陷害,而這些陷害者恰恰是女性--《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邪惡皇后、《灰姑娘》的變態后媽、《睡美人》的魔鬼教母等;3.公主的人生坎坷不平,歷經許多的困難險阻;4.故事高潮發生在絕望之時,公主終于等到王子的解救;5.結局往往是公主與王子最終過上幸福的生活。
1933 年《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出現不僅符合了人們對美麗善良女子的期待,契合觀眾對一見鐘情美好愛情的想象,同時也順應了特殊歷史時期民眾的心理需求。在那個經濟大蕭條余威尚未褪去的時代,“白馬王子”的出現,讓瀕臨絕境的“白雪公主”絕處逢生,重獲新機,這一形象的出現正是那個年代美國人民的心理寫照,他們仿佛看到了黑暗里的曙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白雪公主生逢其時,而迪斯尼電影公司也借此開始在世界各國出售“公主”衍生商品、建造主題公園等等,迪斯尼帝國就此拔地而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主”都令人傾慕,1959 年出現的《睡美人》就不受觀眾待見,這不僅源于和平年代公主無法對人們產生“療傷”奇效,還在于其毫無新意的套路已無法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
“類型很容易聽上去像是對創新的一種致命的威脅……但是,類型電影依然具有創新和創意的空間,好的類型電影總能在熟悉與原創、重復與創新、可預知與不可預知之間實現其復雜與精巧的平衡。通俗電影的制作者知道每種類型電影都需要完成兩種明顯矛盾的目標:既要符合類型已有的期待,又要稍微進行改變。正是通過對期待的改變,對如何呈現熟悉場景的創新,電影才能給觀眾帶來熟悉的快感以及新奇的激動?!?/p>
從觀眾學來看,正如“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所說:“觀眾進入影院去看每一場電影時,都是帶著從一生觀影的經驗中學來的一整套復雜的預期?!盵4]94可以說,這種觀影期待給作家提出了一個致命的挑戰:“他不僅必須滿足觀眾的預期,還必須將其預期引到新鮮而出人意料的時刻?!盵4]94沉寂 30 年后,迪斯尼電影公司再次祭出一位新公主--為追求真愛勇敢爭取的人魚公主,直至 1989 年《小美人魚》的上映,迪斯尼公主形象才得以再次深入人心。而隨后推出的《美女與野獸》《公主與青蛙》《長發公主》《魔發奇緣》等公主形象,一反早期“公主們”的柔弱性格,展示出勇敢、獨立、聰慧、倔強的女性魅力,她們不再需要王子的救贖,不但有自己的生活追求,而且愈發突顯女性的主體價值。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不僅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還符合不少成年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的心理預期。
公主動畫類型片發展至今日,似乎已進入瓶頸,要想創新突破實屬不易。然而《冰雪奇緣》找到這個突破口,使“公主”神話再次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侗┢婢墶犯木幾园餐缴挕堆┡酢?,講述的是這樣的故事:惡魔有一塊能把世間所有事物都映照出丑惡形態的魔鏡,魔鏡的碎片一旦嵌入人體,人心就會變得邪惡無情。有一天他不小心打碎了魔鏡,魔鏡的碎片散落在大地上,卡伊不小心被一塊魔鏡碎片刺入心臟而變得冷酷無比??ㄒ猎谂c朋友乘雪橇時恰巧遇上了暴風雪,雪女王趁機將他帶走,并以她的吻讓卡伊忘記了他的青梅竹馬的女友--格爾達。為了解救卡伊,格爾達踏上了找尋的漫漫征程。歷經艱險后,格爾達終于在雪女王的宮殿找到了卡伊,用愛融化了卡伊的心①。如果按照童話故事的思路,那故事應該是:一個“點石成冰”的邪惡女人讓一個王國陷入了無盡的冬天,這個王國中勇敢的公主打敗了她,讓家園解凍,并以真愛之吻解救了落難中的王子。然而傳統的正邪對抗已然落入窠臼,且“真愛之吻”的橋段實在太令人審美疲勞。正如羅伯特·麥基所說:“講故事人面臨的挑戰是,既要恪守常規又要杜絕陳腔?!盵4]107經典與老套往往就在一線之差。與童話故事《雪女王》相比,《冰雪奇緣》作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不僅在角色設定上另賦新意,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中更是予以懸念式的戲劇性效果,不但讓觀眾看到了驚喜,還獲得超出期待的新奇體驗。
在人物設置上,《冰雪奇緣》第一次啟用雙女主角,這在迪尼斯公主類型動畫片中尚屬首例。長公主艾莎沉穩優雅,擁有與生俱來的控制冰雪的魔法;小公主安娜愛玩愛笑,天真浪漫性情開朗。觀眾之所以一再地走入影院重溫這部動畫片,不僅僅是畫面的精美、音樂的震撼,更在于這個關乎兩姐妹間的愛的故事,讓小至青少年兒童,大至 60 后、70 后都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
而王子漢斯于此只作為一個襯托緩沖的角色,反而是山民科斯托夫、雪人雪寶在戲份上顯得更為舉足輕重。雪寶的時而搞怪時而貼心,讓一票男性觀眾為之著迷,更不用說女性觀眾;而科斯托夫帶著淡淡愁緒而又頗具喜感的無奈神情,在患難之時不離不棄的深情,為動畫片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在故事情節上,《冰雪奇緣》以姐妹間的情誼作為故事發展的脈絡,“落難”與“拯救”變成了公主安娜對公主艾莎的拯救。故事甚至一反“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傳統套路,出現了虛偽王子的形象,漢斯的偽善面具一經揭穿,讓人看到了人心的險惡。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動畫片中,正邪兩方的抗爭已被弱化,親情間的苦難相依成為該片主打的招牌。更令人欣慰的是,新時代的公主不再拘謹于門當戶對之說,擺脫了公主配王子的門第禁忌,而與普通平民走到一起。
在文化內涵上,故事主題不再局限于愛情和戰勝困難的命題,而回歸到親情和自我認知的“母命題”上,至此,公主題材動畫片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升華。當禁錮已久的艾莎掙脫世俗的眼光拋開心底的惡魔,大聲疾呼“let it go”,用魔法建造一座冰雪城堡,繼而從華麗的冰雪階梯走向屬于自己的宮殿,最后毅然轉身,關上宮門,我們看到了一個柔弱女子的蛻變,亦是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天性活潑,卻孤單長大的安娜,雖不解姐姐為何將她拒之門外,卻仍對姐姐深情不變,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濃度,亦是人性最光彩奪目的部分。而傳統的王子與公主的“真愛之吻”在這里蕩然無存,反而是因為親情的淚水,感化了內心的堅冰。正是對于親情的不離不棄,艾莎的心魔逐漸被化解,魔法超能力不再是她自我厭棄的屏障,反而成為了保護所愛之人、為人們帶來快樂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