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舞劇創作來說,文學劇本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同樣適用于舞劇。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我國的舞劇創作對文學劇本的關注不夠、重視不夠。有些舞蹈編導甚至輕視舞劇的文學劇本創作,認為舞劇劇本可有可無,無足輕重; 還有的舞蹈編導認為,舞劇劇本用不著專門操心,在編排過程中“攢”一下足夠了。我國是一個舞劇多產的國家,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產出舞劇約 108 部。新時期以來的 30 年猛增至320 部,平均每年 10 部,數量堪稱世界之最,但真正的精品卻少之又少,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法國芭蕾舞劇《吉賽爾》誕生于 1841 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了,被稱為是浪漫芭蕾的巔峰之作,“可以說《吉賽爾》是 20 世紀前芭蕾史上與《天鵝湖》和《睡美人》并駕齊驅的最偉大的芭蕾舞劇。就世界上演出場次而言它也僅僅次于《天鵝湖》而名列第二”。該劇的文學劇本由法國著名詩人、文藝評論家戈蒂埃和巴黎歌劇院劇作家圣喬治、舞蹈編導讓·科拉利共同創作。該劇分為兩幕,描寫美麗的鄉村少女吉賽爾,對化妝成農民的青年伯爵阿爾布雷希特一往情深。當她發現阿爾布雷希特對自己隱瞞了貴族身份和婚約時,她發瘋而死。死后化為女鬼的吉賽爾依舊對阿爾布雷希特癡情不變,她不但寬恕了阿爾布雷希特,而且還在危急關頭救了他。下文將以《吉賽爾》劇作者圣·喬治、戈蒂埃和克拉利 1841 年在巴黎發表的舞劇版本為例,從戲劇結構入手,在把握整體結構的基礎上,對重要的結構技巧進行分析,尤其是探討編導是如何為舞蹈編創和表演創造條件的。
一、波瀾起伏的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也稱‘布局’,是指劇作從全劇出發,對于戲劇沖突、戲劇動作\\( 情節\\) 在有限的舞臺時空中所作的組織和安排”?!都悹枴返奈膶W劇本在戲劇結構上是做得比較好的。
\\( 一\\) 脈絡清晰的整體結構
《吉賽爾》的故事結構單一而完整,情節卻曲折生動,脈絡清晰,引人入勝。全劇只講一個故事,即鄉村少女吉賽爾與青年伯爵阿爾布雷希特的愛情故事。主要人物只有一個,即吉賽爾,次要人物有青年伯爵阿爾布雷希特、看林人希拉利昂、女鬼王米爾達。故事和人物簡潔集中,這符合舞劇對結構的要求。故事的發展采用開放式的戲劇結構,即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時間順序展開。這樣的結構,它的好處是能夠讓觀眾非常方便地從頭至尾原原本本地了解劇情的發展過程。在這種開放式結構下,作者運用跳躍和對比的手法,把整個戲分為兩幕,第一幕是現實的世界,第二幕則是非現實的世界。這樣安排給人一種比較新奇的感覺,使得整個戲在結構上呈現出情節線索清晰,又富于變化的特點。
\\( 二\\) 簡潔而富有懸念的開端
從第一幕開始,到農民們回來慶賀豐收,可以視作全劇的開端。在這場開端戲中,劇中主要人物全部登場,觀眾先后知道了這樣幾件事情: 吉賽爾是一個鄉村少女,她愛上了阿爾布雷希特,但她不知道阿爾布雷希特是一個伯爵; 阿爾布雷希特是化妝成農民來找吉賽爾的; 看林人希拉利昂也愛著吉賽爾,但吉賽爾不愛他; 希拉利昂對吉賽爾與阿爾布雷希特的相愛很嫉妒,他想要報復阿爾布雷希特。這些情況在開端戲開演后的 10 分鐘里就使觀眾一目了然。
劇作者在有限的時間和戲劇場景中,不僅交待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更重要的是初步揭示了不同人物\\( 角色\\) 之間的關系以及矛盾沖突,為下面的劇情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是一個簡潔、集中的開頭; 同時又給人以懸念: 懸念之一是,吉賽爾愛阿爾布雷希特,但他們兩人的身份地位懸殊巨大,那么,他們兩人的愛情結果會是怎樣呢? 這給觀眾留下了第一個懸念。懸念之二是,看林人希拉利昂也愛著吉賽爾,并且他知道阿爾布雷希特隱瞞了自己的貴族身份,希拉利昂遲早是要揭穿阿爾布雷希特身份的,但什么時候揭穿?
這又是一個懸念。懸念之三是,如果希拉利昂將阿爾布雷希特的身份揭穿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 這些懸念,既引起了觀眾的興趣,又為后面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這種留懸念的手法是很巧妙的,正如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導演馬丁·艾思林所說: “因此要造成一種興趣和懸念\\( 就其廣義而言\\) ,這是一切戲劇結構的基礎。劇中必須使觀眾有一種期待心理,并讓他們保持這種期待至劇終為止?!?br>此外,在開端戲中,劇作者還安排了一個情節,為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這一情節就是,吉賽爾的母親讓吉賽爾不要跳太多的舞,并說這將會使吉賽爾的心臟破裂死去,死后會變成“維麗”\\( 冤魂\\) 。這為后面吉賽爾的死以及維麗們的出現做了一個鋪墊。正是由于有了這些鋪墊,當觀眾看到吉賽爾死去的時候,才不至于覺得不真實,當看到一群維麗出場時才不至于感到莫名其妙。
\\( 三\\) 充滿“激變”的發展部分
從第一幕人們歡慶豐收到第二幕阿爾布雷希特來到吉賽爾的墳前懺悔,是全劇的發展部分。在這一部分,劇作者安排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并運用一系列的“激變”手法,使劇情波瀾起伏: 先是當人們正興高采烈地跳舞狂歡時,看林人希拉利昂突然闖入人群,揭露了阿爾布雷希特的真實身份,這是第一個“激變”。接著,巴蒂爾德公主與阿爾布雷希特早已訂婚的事實,這是第二個“激變”。這兩個“激變”,使劇情陡然發生變化,吉賽爾頓時感到震驚和傷心,她失聲痛哭,精神錯亂。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最終使吉賽爾心碎猝死,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激變”,更加令人震驚和傷心。作者將人物置于“危機”中展開,并通過猝死這種“激變”來增強戲劇性,展示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所以,戲劇也被稱為是“一種激變\\( 危機\\) 的藝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排這些“激變”的前后對比。也就是說,在“激變”前,把吉賽爾寫成一個天真、活潑、快樂的鄉村少女,她深愛著阿爾布雷希特,完全沉浸在熱戀的喜悅之中,可以說,劇作者將這種高興、喜悅、得意都寫“盡”了。然后,劇作者筆鋒一轉,寫遭遇到這些“激變”后的吉賽爾是如何地震驚、痛苦,她瘋了,心碎了,她終于經受不住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而死去了。
在這里,劇作者又把吉賽爾的悲慘遭遇寫“盡”了。這種“激變”前后巨大對比的寫法,就把吉賽爾的悲慘遭遇襯托得格外令人傷心,這兩個極端的情緒突變,取得了強烈的戲劇效果。
\\( 四\\) 濃墨重彩的高潮部分
舞劇中高潮部分是從阿爾布雷希特在吉賽爾的墳前懺悔,到被維麗們團團圍住,似乎馬上就要死去為止。在這一部分中,劇作者在情節設計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設計了幾場重頭戲,大寫特寫。這幾場重頭戲是: 當吉賽爾看到阿爾布雷希特在自己墳前懺悔的情景時,吉賽爾原諒了他; 當女鬼王米爾達正要用她的魔法手杖去觸碰阿爾布雷希特時,吉賽爾沖上前去,擋在阿爾布雷希特身前,求米爾達寬恕; 當阿爾布雷希特已陷于瀕死的疲憊中,吉賽爾去攙扶他。編導精心設計的幾個情節,目的是為了用舞蹈來刻畫吉賽爾的形象。我們從后來搬上舞臺的演出情況看,這里的舞蹈是全劇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著名的段落,吉賽爾的形象在這一舞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五\\) 悲痛哀婉的結局部分
結局部分是從凌晨四點的鐘聲敲響到全劇結束。這一部分的情節彌漫著濃濃的哀傷: 黎明來臨,吉賽爾就要和維麗們一起消失了,阿爾布雷希特眼睜睜地看著吉賽爾站在墳墓中慢慢下沉,悲痛欲絕。吉賽爾對阿爾布雷希特深深的愛與寬恕,以及離別時的眷戀不舍,讓最后的陰陽永隔更顯悲痛哀婉!
這種悲痛哀婉的結局處理,把全劇的悲劇色彩渲染得更加濃郁,使吉賽爾這個人物形象在離別之時,迸發出更加美麗的光芒,引起人們一種更強烈、更持久的情感激蕩,其中包含的思想凈化,也讓內容更顯豐厚。
二、努力創造用“舞”之地
舞劇文學劇本與小說、詩歌、散文比起來,最大的不同是要適合舞臺表演,要為舞蹈創造施展藝術的天地?!都悹枴返奈膶W劇本在“可舞性”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這些“可舞”的段落,都是緊緊圍繞突出主題、塑造人物、推動情節、抒發感情來設置的。該劇“可舞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 一\\) 情節結構適合舞蹈
從整個戲的情節安排來說,它都適合舞蹈?!都悹枴房偣灿?26 個場景\\( 也就是 26 個情節段落\\) ,在這 26 個場景中,有 18 個場景是很適合舞蹈的。比如第一幕的場景四,阿爾布雷希特來找吉賽爾,兩個年輕人見面后,興高采烈,陶醉不已。這一場景就很適合用舞蹈來表現,舞劇編導根據這個戲劇場景編了一段吉賽爾和阿爾布雷希特的雙人舞,表現了兩個年輕人沉浸在愛情中的喜悅之情。又如第二幕中的場景四: “深夜的墳場,從樹林中躥出一個個透明白色的影子,這是女鬼王米爾達和維麗們,她們身著白色透明紗裙,在墳場里起舞,先是一個宮女,完成了一個東方舞蹈,接著一位舞姬表演了印度舞蹈,再是兩位法國女子跳了一種很好看的小步舞曲,最后,所有的維麗們都加入了舞蹈的行列”。這一段落的描述不僅適合舞蹈,也為后面情節的展開,進行了鋪墊。在全劇中,像這樣適合舞蹈的例子是很多的,如“采花算命”的最后結果是他們倆相愛時; 當女鬼王米爾達宣布,有一個新姐妹到來時; 當阿爾布雷希特來到吉賽爾的墳墓前,突然覺得身邊有什么東西在飄動時等等,這些場景都非常適合舞蹈。
尤其是有些場景,經過編導們的創造,已成為芭蕾史上著名的經典舞蹈段落,成為各大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的必選節目。如第一幕的場景六,村民們請吉賽爾跳個舞給他們看,于是吉賽爾高興地給大家表演了一段舞蹈。這一段落表現出吉賽爾對舞蹈的熱愛以及活潑歡快的性格。這段舞蹈就是各大芭蕾舞比賽中常見的“吉賽爾一幕女變奏”。再如第二幕的場景九,描寫阿爾布雷希特來到吉賽爾的墳前懺悔。根據這個場景,舞劇編導為吉賽爾和阿爾布雷希特設計了一段情意綿綿的雙人舞,將二人陰陽相隔后的思念與哀愁,纏綿與眷戀,抒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著名的“墳場大雙人舞”,該段舞蹈后來也成為各大芭蕾舞比賽中的必選節目之一。
\\( 二\\) 人物設置適合舞蹈
從人物設置來說,《吉賽爾》中的很多人物都是適合舞蹈的。劇本本身就將吉賽爾塑造成一個十分熱愛跳舞的少女。第一幕中,村民們摘完葡萄路過吉賽爾的家,在向吉賽爾道別時,劇本中這樣寫道: “吉賽爾特別熱愛跳舞,她請求姑娘們留下來,一起跳舞,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阿爾布雷希特,她熱愛舞蹈勝過任何事情……她那生動而有魅力的舞步,很快被伙伴們模仿起來……?!边@是一個多么熱愛跳舞的姑娘,又是一個多么癡情的姑娘啊! 這一細節就為吉賽爾這個人物定下了純樸善良、熱愛跳舞、忠貞不二的基調。顯然,在這個人物形象上,是可以大做舞蹈文章的。同時,這個場景的設置,也非常適合用舞蹈來表現。在后來搬上舞臺的這場戲中,編導安排了十分豐富的舞蹈,如有吉賽爾的獨舞,阿爾布雷希特的獨舞,他們兩人的雙人舞,還有村民們表演的舞蹈。通過這些舞蹈,一方面刻畫了各類人物的性格,表現了他們此時無比快樂的情景。另一方面,為后面悲傷的情景進行了鋪墊,為對比做了準備。人物設置適合舞蹈還表現在,比如摘葡萄的姑娘們、穿著民族服裝的村民們,這些人物的安排也為舞蹈提供了條件。
還比如對維麗們的設置,更是為舞蹈提供了大顯身手的空間: “這些維麗們穿著紗裙,出現在虛無飄渺的非現實世界里,她們像一個個幽靈,一會飛到花上,一會落到樹枝上,她們跳躍著、飛翔著……?!庇纱丝梢?,劇本中對于人物的設置,充分考慮到了“可舞”這一方面。
\\( 三\\) 富有舞蹈感的文字描寫
我們從劇本的一些情節和細節的文字描寫中可以看出,這些描述不僅適合舞蹈,而且有很強的舞蹈動作性,為舞蹈創作提供了一定的啟發。如吉賽爾知道阿爾布雷希特的伯爵身份后,劇本中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 “她覺得恐懼、黯然,精神錯亂了,她失聲痛哭,接著發出令人害怕的大笑。她拉著阿爾布雷希特的手,把它放在心口上,又很快地將它推開。
她抓住地上的劍,起初機械地玩弄著,接著她就朝劍的尖端撲去……?!边@是一段多么具有畫面感和動作性的文字描述啊! 在這段文字描述中,人物的表情、神態、情緒、動作都栩栩如生,歷歷在目。舞劇編導根據這段文字,編創了著名的吉賽爾“發瘋的舞段”,將戲劇性與舞蹈性完美地融為一體,充分刻畫了吉賽爾悲痛欲絕的心情。
第二幕中,劇目又這樣描述: “一輪明亮而又強烈的月光勾勒出吉賽爾的墳墓,吉賽爾頭披白紗巾,身穿薄薄的壽衣,只見鬼王米爾達向她一揮手,白紗巾和壽衣從吉賽爾身上滑落,她變成了一個維麗,她的翅膀長出來了,并且展開了,她的腳滑過地面,她跳著舞,她像那些優雅的姐妹們一樣,舞動著,沖向天空?!痹趧∽髡邩O具畫面性的描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變成維麗的吉賽爾,跳著舞沖向天空的情形。
再看一段,這段是描寫吉賽爾看到阿爾布雷希特跪在自己的墳墓前的情景: “這個維麗,仿佛被這個無聲的悲傷所感染,于是她滿懷著愛,輕輕地跳到她愛人的身旁?!边@里的“滿懷著愛”,“輕輕地”,真實、準確、生動地表現了吉賽爾的情感和性格。這個維麗仿佛就在我們眼前。而且這個“輕輕地跳到她愛人的身旁”就很適合芭蕾的動作,編導由此便創造性地編創了著名的“墳場大雙人舞”。劇本中像這樣的描寫是很多的。這些文字都有著很強的動態性,感情也很充沛,為編導、演員以及作曲家都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結語
《吉賽爾》文學劇本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結構上自然合理、不露痕跡,幾乎使人覺察不到作者的獨特構思及匠心,仿佛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且極具浪漫氣息。同時,劇本具有“可舞性”,無論是在情節的安排上,還是在人物的設置以及劇本書面語言上,劇作者都為編導和表演者提供了馳騁才華的天地。他們的成功探索為舞劇文學劇本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肖蘇華. 中外舞劇作品分析與鑒賞[M].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96.
[2] 王耀輝. 文學文本解讀[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16.
[3] 艾思林. 戲劇剖析[M]. 羅婉華,譯.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