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的天使與魔鬼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的天使與魔鬼
>2024-01-17 09:00:00


一、介紹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以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為背景, 故事發生在 1953-1954 年期間的衛斯理女子學院。影片講述了一位畢業于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藝術史女教師凱瑟琳和女學生們,在衛斯理女子學院如何通過擺脫男性強加在她們身上的身份“天使和魔鬼”, 去追求女性獨立和解放的故事。 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衛斯理女子學院,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 學校開設家政課程教她們如何在家中孝順父母,如何伺候丈夫,如何關愛孩子,如何把家里收拾得整潔而明亮。 其實就是把她們培養成 “房間里的天使”, 而不是讓她們成為“魔鬼”.

“弗吉尼亞·伍爾夫發現,千百年來人類社會一直在父權制的控制下,父權制的思想文化傳統被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個人的骨髓里,在它的控制下,廣大婦女常常被麻痹,心甘情愿地屈從于男性,否定自我,輕視自我?!盵1]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沒有自己獨立的身份和地位,附屬于男性,她們還被男性定義為“房間里天使或魔鬼”.美國著名的文學家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巴在她們的名著《閣樓上的瘋女人》里寫道: 女性常常被男性定義為“天使或魔鬼”.天使和魔鬼是男人為女人創造的兩種形象。 他們稱天使型的女人為“天使 ”或者 “精靈 ”,然而稱魔鬼型的女人為 “幽靈 ”“巫婆”“魔鬼”.[2]

理想的婦女是被動的,順從的,無私的,奉獻的是“天使般”的女性;拒絕無私奉獻,按自己意愿行動,有自己獨立想法的則是“魔鬼般”的女性。[2]“天使”和“魔鬼”都是男性對女性的幻想,是男性按照他們自己的思維來構建女性,壓制和管控女性,沒有考慮到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話語,這是對女性的歪曲描寫。

影片中,“天使”與“魔鬼”的形象體現在女師生們身上。 她們逐漸地認識到自己是被男性所構建的角色,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價值,為了追求獨立和解放,她們堅強地與這些角色作斗爭,擺脫傳統價值觀對她們的束縛,勇敢地去追求女性的解放。

二、追求中的“天使”

“天使” 是男性心目中美好的形象, 她們溫順從容,謙卑有禮,安靜賢淑,完全按照男人的意愿在家中扮演賢妻良母。 是強大的父權制的體系塑造出了“天使”, 是長期的傳統社會規范壓制著“天使”,是男權的話語和凝視監控“天使”.西蒙·德·波伏娃在被稱為女性的圣經《第二性》中指出:“一個人不是天生成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的。沒有生理的、心理的或經濟的命運能夠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中的形象:是整個文明造就了這一產物,處于男性和閹人之間,它被描繪為女性。 ”[3]女性是在長期接受社會規范中,在家長的培育中逐漸形成了男人構建的女性形象。 “在父權制社會里,男人有絕對的社會話語權利,正如有絕對的社會和經濟權利一樣。 ”[4]

女性處于“他者”的地位,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更別談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了,她們被培養成家中服務于男性的“天使”. “天使”的身份使她們安于在家中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聽從于丈夫,而失去了自我的存在價值。

(一)“天使”的形成---貝蒂結婚

影片中,學生貝蒂是被自己母親和衛斯理女子學院培養出來的家中的“天使”的典型代表,是傳統保守勢力的代表。 成為家庭中的好妻子,好母親是她追求的目標,而她也努力地去實現這一目標。在學校里,貝蒂總是對吉賽爾說一些冷嘲熱諷的話,批判她是一位蕩婦,亂搞男女關系,因為她完全按學校和母親灌輸的思想去生活,對吉賽爾這種放蕩不羈的態度頗為不滿。她心中的“天使”形象,要求她必須做個知書達理、溫柔賢惠的女人,衷心地對待一個男人,從一而終。她堅決地維護校方的管理要求和規則,當護士阿曼達把避孕套提供給學生后,她在校報上發表評論攻擊她這種不遵守學校規定的行為, 以至于阿曼達被學校辭退。 “天使”的形象讓她堅定地認為,婚前同居是蕩婦的行為,應該被嚴厲制止和批評,女性應該保護自己的身體,自尊自愛,把自己的處女之身留給新婚夜的丈夫。 貝蒂的這些行為完全以男人為中心,忽視女性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 她在追求家庭中的“天使”,用她的翅膀守護者家庭,為家庭而活,為丈夫而活。

貝蒂聽從母親對她的人生安排,與哈佛大學的男生斯賓塞結婚,其實他們之間并沒有愛情,但貝蒂覺得,女性在學校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后嫁一個如意郎君。斯賓塞家中富有,他自身的條件又很優秀,因此對這門親事非常滿意。 她被女性的奧秘所籠罩著,認為“女人的最高價值和唯一使命就是她們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 女人完美的本性只存在于男人主宰一切、女人在性方面溫順服從和對孩子施加母愛之中”.[5]這種描述和影片中女學生在衛斯理女子學院所接受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貝蒂的“天使”形象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全心全意把家庭、丈夫當做唯一夢想的女性“天使”.

(二)“天使”的顛覆---貝蒂提出離婚

弗吉尼亞·伍爾夫提出,婦女要想成為真正的“作者”,就必須殺死屋子里的天使,也就是必須殺死男性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女性要想擺脫父權制的影響,追求自己真正的獨立和解放就必須顛覆“天使”的形象。當貝蒂的丈夫經常以去紐約加班為理由而夜不歸宿時,她心里美好的愿望逐漸在破碎,當她得知自己的丈夫不愛她,在外面出軌后,她開始逐漸清醒。她的自我意識逐漸顯露出來,女性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家庭中,換來的卻是丈夫的背叛、自己的孤獨無助。她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盡管自己的母親反對,還是堅決提出與自己的丈夫離婚。 這時,貝蒂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她在追求自己的解放,不愿再受男性的束縛,不愿再做家中男人構建的“天使”.

這樣的“天使們”像蒙娜麗莎般微笑著,就像貝蒂對自己母親說的那樣,蒙娜麗莎在微笑著,但她真的快樂嗎?她內心的痛苦,誰又能體會到呢。父權制社會的摧殘和壓迫使這些“天使們”折斷了翅膀,不能自由翱翔于天空,阻礙著女性追求解放的道路。最后,貝蒂為擺脫“天使”的形象,毅然決然提出要和自己的丈夫離婚。自己可能去紐約繼續求學,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女性的獨立和解放,而不是在家中扮演“天使”的角色。 影片最后,貝蒂追求的是自由、獨立和解放。

三、挑戰中的魔鬼

在傳統男權社會中, 男性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可以對女性直接批評和辱罵,他們希望女性成為他們心目中美好的形象以供他們欣賞和為他們服務。在影片中,凱瑟琳教師就扮演著男性心目中“魔鬼”的形象。

凱瑟琳流露出蒙娜麗莎般的微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既是一名教師也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她帶著堅定自由的信念來教學生們,所以她微笑著;她希望在她的教學下,學生們可以追求自己的價值,追求女性的解放,所以她微笑著;在開學典禮上,她看到學生瓊拿著小錘敲打學習之門并宣布:“我代表所有女性, 通過努力學習喚醒我的心智, 并奉獻畢生于知識。 ”所以她微笑著,認為自己來對了地方,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了。 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在接下來的教學中, 她發現這些學生都是被馴化成一樣的模式,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凱瑟琳在看到這種情況后,用自己的獨特、開放、自由的觀念去影響他們,開啟他們追求女性解放之門。 她有著自己堅定的看法,認為女性不應該只做一個家庭主婦,把時間消耗在打掃衛生、做飯洗衣上面,而應該追求自己的事業。

她認為女性不比男性差, 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應該擺脫男性的控制,而不是成為他們的附庸。 她的形象在男人心目中就是“魔鬼”,沒有按照男人的意愿來行事,沒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獻在家庭中,竟然還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意識。

凱瑟琳用自己的方式來挑戰傳統價值觀和父權制對女性的禁錮。她對衛斯理女子學院的陳舊的教學制度不滿,用自己開放、自由獨立的理念來教授學生們知識。 第一節課使她受了挫折,女學生們在上課之前已經把這學期的課本全都熟記于心,學生們的話語令她很難堪,這時凱瑟琳意識到,這群聰明的女學生們已經受到學校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完全按照死板的教學大綱來,而提不出屬于自己的新穎的觀念。 第二節課,凱瑟琳精心準備的教案,在屏幕上放了幾張課本上沒有的圖片(動物的尸體,自己母親的照片,自己的繪畫), 提出的問題讓這群自信滿滿的學生們頓時受到了打擊。被稱作“魔鬼”的凱瑟琳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教育學生們去主動思考, 形成自己獨立的意識,開發女性的自我意識。她在用自己的獨立的意識去影響學生們,讓她們逐漸擺脫教條的束縛,形成自己的意識?!皩W生而言,凱瑟琳的出現不是要改變什么東西,或者將她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而是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讓學生看到另外的可能性,并讓她們自己去選擇。 ”

獨立思想的凱瑟琳,幫助學生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擺脫傳統的束縛,在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是遭到強烈的反對的。 學校領導人找她談話,如果她想繼續留校教書, 就必須按照學校的教學大綱來教學生,而不能再用先進的理念去引導學生走向“魔鬼”的道路。 充滿激進思想的她并沒有放棄自己堅定的信念,仍然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學生們,幫助他們獲得女性的話語權。凱瑟琳教師挑戰傳統理念,挑戰父權制體系,挑戰衛斯理女子學院的教條, 挑戰男性為她構建的“魔鬼”形象。 她在挑戰中堅持自己獨立的思想,幫助學生們實現了自我意識和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力。她不是“魔鬼”,她應該有自己的身份,她是獨立的女性。最后在影片的結尾, 她離開衛斯理女子學院,踏上去歐洲的路程也是對“魔鬼”身份的挑戰。凱瑟琳教師行為受到學校的批評和排斥,但是自己心中的希望和自由支持著她去反抗根深蒂固的父權制觀念,反抗構建在她身上“魔鬼”的角色,而繼續奔走在女性自由解放的道路上。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女師生們反抗被男性所構建的“天使與魔鬼”的角色,表現出女性不愿做男人的附庸,不愿處于社會的邊緣和“他者”的地位,女性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男性的掌控,實現自身的獨立和解放。女人既不是家中的“天使”也不是“魔鬼”,不能受制于男人安排的角色。 她們應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意識,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一味地聽命于男人,服從于男人。影片中的女師生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傳統社會對她們的束縛,反抗男性為她們構建的形象,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自由地奔走在女性獨立解放的道路上。

參考文獻:
[1] 吳慶宏。弗吉尼亞·伍爾夫與女權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5.
[2] Gilbert,Sandra and Gubar Susan.The Madwoman in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Press,1979:29.
[3]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309.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