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舞蹈,這種文化藝術形式,它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空前的保護普及和發展。國家對稀有的近乎失傳的民族舞蹈劃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進行了保護。專業的舞蹈隊伍將民間舞蹈成為必修的學習內容,群眾參加舞蹈練習的熱情更是如火如荼,可謂達到了空前的舞蹈熱潮。
民間舞蹈是流傳在人民中間,以群眾自娛性為主的各種民間舞蹈。它是民間舞蹈的組成部分,又是一個大的舞蹈文化系統,包括各個民族的民間舞蹈?,F在,人們除了在傳統的節日期間進行本民族本地區的舞蹈表演之外,群眾自發的舞蹈隊伍隨處可見。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天真無邪的兒童,越來越多的人們走進舞蹈的行列,跳著各種各樣的民間舞蹈。他們用自己的肢體表現著文化的規律,探索著人體文化的奧秘。
群眾自發的民間舞蹈情節,除了舞蹈本身所具備的強身健體的功能之外,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也絕對不能小視。民間舞蹈所以能夠在群眾中蓬勃發展起來,正如俗話說因為“接地氣”中國民間舞蹈保存著我國人民許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積淀著我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們傳統觀念,民俗活動緊密結合,世代相傳,不斷發展。使得當今的人們對中國民間舞蹈有根基感、親切感、認同感。此外民間舞蹈特有的多樣性、群眾性、自娛性、適應性可以使參加者愉悅,有自我表現的空間。人們在娛樂中接受傳承文化,增強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民間舞蹈從民間走上舞臺,走進課堂是一種升華。是由低級到高級的藝術再創造過程。從事專業民間舞蹈的工作者正是這一轉化,升華過程的主要實踐者。專業的舞蹈者要學習和掌握多種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民間舞蹈的教育者們從民間舞蹈原始素材中,提煉出各種舞蹈的基本形態,基本動律,編寫出由淺入深的訓練內容,構成一份科學的,系統的,有訓練價值的教材。這是一份十分艱巨而細致的工作。要達到使舞者掌握各種民間舞蹈人體動態技術這一目的,絕不是學幾個動作的問題。他們必須尋找出各種民間舞蹈人體動態的“根”。這是因為人體動態的形成,它包含了本民族本地區歷史生活的文化特征。
它是本民族本地區人民生理的,形態的,神態的等等文化內容特殊的形象標志,也就是人們常講的“舞蹈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了各種民間舞蹈的基本元素,也就沒有了各種民間舞蹈風格特點的“根”。例如:藏族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前傾等,是常見的基本生活體態,它與高原地區牧區繁重的勞動生活及人們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以及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他們跳舞時,這些動作會很自然地體現出來。傣族民間舞蹈的動態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勻的節奏中,膝部的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顛動和左右搖擺;舞步的踏與跺,看似著力而下,卻是重起,輕落,全腳掌平穩著的,是動律的基本特征。這種均勻的舞蹈動律中,有孔雀的輕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緩,穩健的步態,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創造。傣族民間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彎”的造型,柔軟如水波的臂部動作,各種孔雀舞的優美形象就是來源于“蛇鳥圖騰”及本民族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勞作方式等。朝鮮族居住在中國東北部山清水秀的長白山腳下,他們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在各民族的交往中保持著尚白,敬老,重禮節,喜潔凈的習俗;以及把鶴作為長壽,幸福象征的心理。故,既有沉穩且有力度,柔美見長,柔中帶剛特點。維吾爾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動律,舞姿以及技巧的運用等方面。微顫,是舞蹈中常見的動律,膝部連續性的微顫和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是舞姿的基本特征。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腳部動作的充分運用,使其動態多樣,造型優美;表演時再配合各種眼神,“移頸”,“打指”,“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從而形成熱情,樂觀但不輕浮,穩重,細膩卻不瑣碎的風格韻味。旋轉是舞蹈中最常用的技巧,要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連續旋轉中不斷變換舞姿,則是高難度的技藝,非一般人所能掌握。此外,女子舞蹈中,腰部的柔軟,舞姿的輕盈等,都是古西域伎樂的繼承與發展。
專業舞蹈工作者對民間舞蹈的學習與掌握過程,本身就起到了傳承作用。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舞者要做到在學習過程中,對各種民間舞蹈的形態神態理解,并產生共鳴,達到近似語言的交流功能,絕非僅僅靠模仿動作就可以做到。社會的發展一定會使民間舞蹈文化得到發展,有了傳承才可以談得上發展。舞蹈的特點是在動態中進行傳承的。舞者在其特殊的環境中,掌握了屬于當地的舞蹈表演形式。同時舞者的身體素質,體態,文化修養,性格愛好都直接影響到民間舞的掌握,傳承與發展。今天的舞蹈工作者正在用自己對民間舞蹈的理解,用舞臺這一表演平臺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文化。并與世界的舞蹈文化進行交流,使其得到發揚光大,大放異彩。他們創作出了許多成功的作品如:《一個扭秧歌的人》,《奔騰》,《刀郎、麥西來甫》,《長白祥云》,《母親》等。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代表作。人們常講:“沒有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無論歷史發展到什么階段,我們都不能丟掉屬于中華民族的根。正如舞蹈家楊麗萍說的:“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還讓村民‘刀耕火種’的生活顯然不現實,只要保留住民族舞蹈最根本的東西,接著創新也許50年后甚至更長的時間,民族舞蹈還會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這才是最理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