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黑天鵝》在 2010 年可謂成為美國當年票房可嘉的上乘之作,由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傾力執導。該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芭蕾舞演員的心路歷程和自我成長,在構建和預期達到的心理沖擊效果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整部影片中,導演阿倫諾夫斯基對整部影片色彩藝術的把握與靈活運用,是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在整體建構與發展中,通過色彩的運用不僅串聯了劇情的發展與人物心理上的成長,同時也巧妙揭示了主人公性格的變化并對觀眾產生了十分具有沖擊性的視覺效果。
一、電影 《黑天鵝》相關內容概述
《黑天鵝》整部電影展示了一個芭蕾舞演員的心路歷程與成長軌跡。在電影 《黑天鵝》中,塑造了一個優秀的芭蕾舞演員---妮娜。影片講述了紐約劇團打算要重拍經典芭蕾舞劇 《天鵝湖》,而當時正值舞團的前領舞 Beth 離去,整個舞團的領舞實際上處于較為尷尬的空缺狀態,且Beth 的離去使得舞團里所有有能力的舞者都對領舞這個位置垂涎欲滴,各自在心中盤算著想要沖擊領舞的有利地位。作為紐約劇團的舞蹈總監,Thomas 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重新通過海選及最后的測試新定一名領舞。而這個角色的要求卻并不簡單,總監 Thomas 為了測試每一位舞者的能力和最終的領悟力,提出了一個考核要求---沖擊領舞的舞者必須分別飾演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
妮娜自幼學習芭蕾舞,母親對妮娜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望女成鳳。在母親的悉心照料和關懷下,妮娜的芭蕾舞技術漸漸爐火純青并成為一名舞技出眾的舞者。在這一次競選領舞的選拔中,妮娜希望通過自己精湛突出的技藝,壓倒其他競爭者脫穎而出,為此她甚至每天為自己加壓,增加練習的負荷和難度,力爭使自己在選拔中更加出挑。
在選拔的過程中,妮娜發現了一件令她感到晃晃不安的事---她發現 Lily 成為自己的選拔對手和勁敵,并且心機頗重。妮娜知道在平時的練習中,作為一名能夠精準的把握人物性格和表演特色的舞者,自己能夠很好完成白天鵝這個角色; 而在黑天鵝的演繹上,妮娜則清楚地知道自己其實并不如 Lily.妮娜漸漸感到精疲力竭,身心俱疲。當妮娜自己回到家以后甚至更衣時發現了自己背部的紅色斑點以及腳上的創傷。她獨自前往找到了總監,并且希望總監能夠給她一次機會讓她成功的表現,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這一職位??偙O想要趁機親吻妮娜,卻被妮娜強硬拒絕了,并表現出不滿和難以置信的表情。出乎妮娜意料的是: 總監居然選定了她作為領舞。妮娜的隊友都懷疑妮娜是利用自己的色相得到了高位,在酒會上,Beth 甚至對自己離職失落而當眾發泄。外在的壓力加上本身的傷病,一直影響著妮娜正常的發揮,似乎成為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狀態很是不穩定??偙O逐步啟發妮娜要進一步釋放自己的激情,表現出 《天鵝湖》中黑天鵝這個角色對世人的誘惑的一面和特質,為了表演好這個角色,妮娜瘋狂訓練,并且在精神上鼓勵自己,甚而強迫自己逐步向黑天鵝這個角色靠近,而她的思維和精神狀態,也慢慢滑向了有著黑暗色調和思維的黑天鵝的角色。
二、電影 《黑天鵝》中色彩藝術的分析
《黑天鵝》整部影片中通過對色彩的整體把握與運用,逐漸達到主題的升華和各部分需求的變化。影片中描述的妮娜這個角色主要進行的是自我精神的一種痛苦掙扎,整個過程伴隨著開始的可愛的乖乖女形象,到中途順從的行為,又到對脆弱的自我的巨大挑戰。影片中主要由幾種色彩構成: 白色、粉色、黑色和灰色等。也表現出不同的主體意向,通過對色彩藝術運用的分析,能夠進一步揭示出影片的內在魅力。
(一) 電影 《黑天鵝》中色彩對于劇情發展的推動
色彩的整體運用與把握實際上串聯起來了相關劇情的發展。從開始的淺色調,包括妮娜平日生活里的淺色成分及粉色的室內裝飾風格等等,都不難揣測出劇情的基本走向和基調當時是處于較為輕松的、稚嫩的還未完全發展的萌芽狀態,而后整體色調逐漸由開始的明朗靚麗走向較為隱晦、灰蒙蒙的效果,由此能夠將觀眾帶到一種迷蒙狀態,逐漸揣測劇情將要發展的走向并能夠大體感受到劇情的基調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后階段的整體色彩基調實際上是較為陰暗的,表現出了女主人公妮娜在競爭中由于壓力過大而給自己造成的心理壓力,甚至通過部分黑色的色調來表現,黑色色調不是單一表現在背景方面,通過給人物設定的服裝及妝容的顏色都不難看出,導演想要通過背景或者人物著裝甚至頭飾等細小的地方表現色彩的陰暗基調,從而給觀眾以一定的心理暗示,逐漸隱去劇情的明朗化,轉而變成較為陰暗的劇情基調,也給予觀眾以一定的敏感提示,使得觀眾在理解過程中能夠將整體劇情串聯起來,朝比較陰暗的方向發展和聯想。
(二) 電影 《黑天鵝》中色彩對于人物心理的暗示
影片中的色彩通過不斷的漸變與轉換,實際上還很好揭示了妮娜作為本部電影的主人公和最關鍵的因素的心理成長過程。影片開片的部分中,妮娜的著裝是淺色的,心理是健康向上的。雖然在嚴格的家教和母親的苛刻要求下長大,但是能夠感受到其心理是較為健康向上的。而后的故事發展中,導演在背景基調上給妮娜賦予了一定的陰暗色調,不如之前開篇的部分那么明朗,由此也就漸漸開始揭示主人公妮娜心理的狀態逐漸走向陰暗。
在妮娜同前任領舞 Beth 相遇的情境中,是在一個較為封閉幽暗的室內背景下,且 Beth 的裝束實際上是深色調的,更大膽選取煙熏妝這樣的代表性妝容,使得 Beth 看上去也不夠明朗,而主人公妮娜眼中的世界也開始漸漸發生變形和扭曲,比如經??吹郊傧霐车某霈F,和自己的對峙,甚至和自己的公然挑釁,等等。陰暗的色調配上主人公幻覺的穿插出現,實際上斷斷續續,頻率由低到高揭示出主人公妮娜精神狀態越來越不佳,出現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不僅僅造成了妮娜對現存的一切開始質疑,甚至開始影響到她以后的表現與發展。這種心理健康狀態的變化主線同樣也是通過色彩的變化漸漸體現出來。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色彩基調的淺色到深色的漸變,能夠感到窒息感和沉重感,由此探究主人公心理狀態的變化和轉換。
(三) 電影 《黑天鵝》中色彩對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色彩的漸變與主觀色調的變化能夠揭示出主人公性格的漸變與變化,主人公性格是可以看出存在漸變的。
明朗色彩中,性格是比較陽光的,這也具體和主人公的表情和交際行為相配合。在色彩轉向陰暗色調的時候,主人公的性格發生巨大的轉變,包括自己設立假想敵,使自己處于緊張狀態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妮娜為了釋放擠壓已久的壓力,甚至開始了同性戀的行為,而她所遭遇的所謂 “同性戀行為”也或許只是自身假想的形象之一,用以釋放擠壓的壓力。而這個同性戀的對象,則也被設置為較為陰暗的色調,從衣服的黑色色調到背后文身的黑色翅膀,都使得主人公的性格在這個階段中處于極端不穩定和變動的狀況中,這種色調也暗示著主人公性格的漸變。
在影片的后部分,當主人公妮娜開始表演的時候,實際上整體基調都是暗色的。尤其當妮娜換好服裝開始表演“黑天鵝”形象的時候,裝束的設置是黑色為基調的煙熏妝,服裝的設置也是純黑色的裙子,這可以說是妮娜性格中黑暗面的暴發,也是妮娜性格中負面性格最明顯的地方。
在最后一場演出中,妮娜努力沖破了束縛自己的一切因素,做到了她概念中的 “完美”,但是卻因此失去了本身純真快樂的一元化性格,夾雜著成熟、偏執以及其他性格特質,共同構成了黑天鵝與白天鵝二者合一的妮娜。
(四) 電影 《黑天鵝》中色彩的視覺沖擊效果
《黑天鵝》一片中通過良好利用色彩的變化達到對觀眾的視覺沖擊效果。影片中主要出現的四個色調是白色、粉色、黑色和灰色。粉色多出現在開篇的時候,妮娜的整體色調是柔和的,包括房間內部裝飾顏色,都是偏向暖色的,給人以舒服的開端感,有利于使觀眾在意念中以比較平和的姿態接受主人公妮娜的出場。而后的色彩變化主要偏向白色的出場,當然白色實際上從開篇也以和暖色相互穿插的形式出現,但在具體開始講述妮娜的舞蹈生涯的時候,白色介入了主要成分,用以表達妮娜往常較為擅長的 “白天鵝”這一角色。白色的大篇幅實際上也在前部分表現著妮娜單一清純的一面,無論從性格還是心理上都更趨向“白天鵝”的傾向,這在前部分已有涉及,就視覺沖擊上來講,白色的頭飾和服裝能夠使觀眾更為熟悉,它是芭蕾舞演員較為經常涉及的色調,由此對妮娜這個人物的接受和主觀上對 “白色演出”的好感使得在視覺效果上出現輕快、愉悅的清新感。
后半部分影片中色彩多以灰色和黑色為主要表現的輸出,仿佛一切事物開始呈現出黑色和灰色的暗色調,這在整體上給觀眾以壓抑、沉郁的窒息感,使觀眾的思維不由自主跟隨影片開始出現劇情的轉換。包括妮娜遇到前領舞Beth,Beth 的整體服裝設計和妝容設計實際上也很大程度表現為黑色的色調。這在視覺沖擊程度上與之前的暖色和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妮娜處于巨大心理壓力無法排遣而假想同性戀情節時,對方背部出現的文身不僅是翅膀的圖樣,且呈現出大面積黑色,這實際上在思維上沖擊了觀眾,暗示 “黑天鵝”這一表演形象的時刻存在,也使觀眾隨時把握主人公妮娜的精神狀態和壓力。
最后一場的演出中,導演安排了兩次鮮艷的 “大出血”的鮮紅色調,同時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揭示了其完美主義的最后代價和實現方式。
三、結 語
作為經典的心理懸疑驚悚類電影,《黑天鵝》無疑很好詮釋了一個芭蕾舞演員艱難的蛻變與掙扎的心路歷程,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很細膩地注重選取了相關的顏色,在整體把握和運用色彩藝術的過程中,分別通過色彩的運用與轉換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成長、性格變化,達到了沖擊觀眾視覺效果的目的,并作為整部影片的一條隱線串聯了劇情,保證了劇情的完整性。對色彩藝術的成功運用不僅使得影片 《黑天鵝》在內涵表現上更加細膩和深刻,也使得整體效果更加圓潤和具有整體性。
參考文獻:
[1]侯賀英,么會玉。 淺析電影《黑天鵝》中色彩的變幻與流動[J]. 電影文學,2011(17) .
[2]范秀麗?!逗谔禊Z》的色彩意象與妮娜的性格成長[J]. 電影文學,2011(19) .
[3]侯寶森,姚春麗。 淺析電影《黑天鵝》中色彩運用及隱喻[J]. 電影文學,201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