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優秀紀錄片已經走上了文化尋根的道路,試圖再次喚起那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被國人忽略遺忘的文化記憶,重新為自己找到歷史發展大潮中的準確定位。引發收視轟動效應并得到國際承認而獲得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和最佳長篇商業報道兩項大獎的民間個人獨立制片的《歸途列車》就是一例。此片以大見小,通過幾千萬農民工融入城市的艱難歷史性的腳步,發掘一個個鮮活的個人在社會經濟發展里程中以及文化傳承中的迷失,失落了安身立命的立足點。本人就此片試探討分析如下:
一、文化尋根的內核價值觀應該是關注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產生的文化傳承是維系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和靈魂最緊密的紐帶
國內紀錄片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以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張揚為己任,善于宏大敘事。從《話說運河》《話說長江》《絲綢之路》等等一系列大型電視紀錄片,都在全神貫注地關注國家、民族、社會發展變遷,急于和改革開放大政相互融合,迎接打開國門后的一切新事物,到紀錄片《河殤》則走向偏路,宣傳摒棄本土文化歷史,全盤迎接西方海洋文明。
事實證明,伴隨經濟全球化來臨的西洋文化,沒有解決國人在社會急劇轉型階段的信仰維持、精神寄托,反而通過不斷侵蝕,讓本土優秀文化迅速消亡,帶給這個古老農業國家社會文化的真空或者荒漠化。而以往一味強調的宏大敘事的紀錄片,不關注個人,更偏向提振全體國人的集體自豪感和團結,卻不能給蕓蕓眾生帶來實實在在的文化慰藉。
《歸途列車》通過農民工春節坐火車返鄉這一現象,折射出在經濟大潮中轉型的農民向城市轉移求得更好生存環境的歷程。但是在城市里,農民工不被承認的尷尬處境,異域他鄉的陌生的文化氛圍和生活習慣,使得這群人不被認同,迫使他們如同候鳥,不斷要返回生存的故里,他們的孩子、老人,仍然在家鄉等待他們歸來。在那里,有共同的地域文化,有他們的祖祖輩輩生活繁衍所依靠的“根”,有他們能夠得到明確的社會角色定位。
二、紀實的本質是真實,需要回到表達生活的具象上發掘生活本質意義,尋找文化認同,而不是另外建筑空中的巴別塔
人們常說“紀錄片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相冊”.從弗拉哈迪《北方的納努克》開始,紀錄片力求展現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社會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并以此作為紀錄片特有的珍藏性價值。而全球化帶來的是社會多元化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在多元化價值判斷體系下,原先緊密聯系的人群被分散,出現社會離線效應,很難再次形成封閉的一個生活認知模式。這種社會發展趨勢也使文化認同感變得越來越模糊,現代人對待傳統歷史文化態度日趨疏遠,甚至走向虛無主義。
劇烈轉型階段的社會經濟生活也強化了現代人的流動性和漂泊感,曾經數千年來單一且穩定維系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群落的固定衣、食、住、行模式,被伴隨全球化大潮呼嘯而來的新技術、新產品迅速分崩離析。發達的通訊手段改變了人的交流方式,快捷的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居住模式,混居雜居的現代生活方式,強烈競爭而非合作的生存現狀,大融合大匯聚的飲食變遷,使得實現文化認同越來越艱難。
然而,文化認同是溝通維系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重要渠道,而不是脫離這個去建筑空中的巴別塔,去打通民族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人際交流和溝通。
在《歸途列車》紀錄片中,擠在火車站廣場上的洶涌的人群在焦急無奈漫長等待,卻絲毫不會也不能停滯歸家的腳步,只有回到故鄉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社會角色歸屬和文化認同感。異域他鄉的打工生活,本來就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模式,而是被經濟發展大潮裹挾下的被迫選擇。他們茫然也盲目地跟隨鄉鄰腳步走出固守熟悉的家園,自己失落在城市里,孩子失落在故鄉。
《歸途列車》中歸鄉的父母帶給兩個孩子廉價的工廠生產的禮物,換得孩子一時的歡喜,卻換不到孩子和父母的親情,長大的女兒和父母之間嚴重的沖突爭吵,宣告了代溝,也是對傳統農村家庭禮儀倫理失落的一聲嘆息。
三、中國歷史文化的綿延不斷為中國的紀錄片
創作者提供得天獨厚的題材資源庫,文化尋根與民族復興為內容的“中國夢”密切相連關注歷史其實就是關注未來,《歸途列車》這類優秀紀錄片具備了紀錄片發展史上“新紀錄電影”的特色,偏重于表現現實生活如何成為了這個樣子,具有了歷史的深度,也就具有了未來啟示錄的作用。它擴展了人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手段真實可信,敏銳感知時代潮流,進而把生活融進紀錄片創作中,這是優秀紀錄片影響觀眾的重要方式。
經濟的強盛不能決定民族的強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迎來文化的強盛才能夠真正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民族復興和“中國夢”需要文化準備。文化凝聚了一個地區、民族的價值觀念、思想方式、生活樣式以及信仰習俗,這些力量,會反過來影響國家、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世界各國都會面臨文化抉擇,面臨著如何繼續發展、何去何從的問題。
絕不因為全球化就消除我們的民族文化特性,只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具有世界意義,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拒絕一體化。
優秀紀錄片的成功之處就是為觀眾造了一面“生活之鏡”,讓觀眾在喧囂的真實生活間歇,從鏡子中省視自己,反觀社會。以藝術品極高的“假定性”來“擬真”社會大環境和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的原生態,讓屬于不同階層的眾多觀眾在劇中最大程度地找到自己的真實生活體驗和藝術審美感受,擴展了藝術創作的傳播價值。沒有文化自覺,很大原因在于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就缺乏尊重;缺乏尊重,就沒有強烈的認同;而沒有認同,了解自己文化傳統的愿望也就越來越淡薄。觀眾需要鏡子和藝術,因為需要認識自己。
王爾德說過,“藝術不是人生的鏡子,而人生才是藝術的鏡子?!泵恳环N藝術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找到原始的面孔,生命與藝術達到了最終和諧的統一與融合。
當我們將藝術視為鏡子的時候,強調的就是藝術對現實的忠實反映。如果我們將鏡子轉向自己,那么鏡像也就是自己的忠實反映了。
在當前,以《歸途列車》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紀錄片,終于把這面鏡子轉向了我們自己,審視一個個我們身邊最真實的故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面藝術之鏡終將幫助我們認清自己,這不就是優秀紀錄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相冊這個理念下最好的表達和追求嗎?